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静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学生学...

更新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 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3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播出的节目《黑鹰少年》在网络平台上收获9.5分的观众好评;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中的单元剧《热爱》也____大众对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讨论。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

    比赛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胜负,也在于奋勇拼搏的精神,“激活”观众心中的热血。单元剧《我们这十年——热爱》中,刚来到学校任教的中学教师张雷,开始还____的,但看着他带领的校足球队在训练有素的对手面前溃不成军,眼眶泛红却只能躲闪着孩子们求助的哭喊,屏幕前观众的内心也被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折感击中。但正因如此,随着校足球队知耻而后勇的进步,观众也深切体会到那种艰苦训练所带来的澎湃向上的激情和力量。

    体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塑造,也体现在对当下体育运动新风貌的____。例如大凉山交通不便,如果没有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普及,一群打篮球的孩子也很难被外界关注到。瓦尔阿木不仅是孩子们的教练,同时也是球队的“运营经理”,他通过拍摄短视频以及手机直播的形式把孩子们训练和比赛的镜头分享到网络上,引发了大众的兴趣,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过37万粉丝。网络传播和热度让这群孩子有机会从大凉山深处走出来,一步步走到____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今年10月,凉山黑鹰队的这群孩子甚至受邀在2022-2023赛季CBA常规赛揭幕战上亮相,也让雏鹰振翅越飞越高。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引发 三翻四覆 呈现 举世闻名 B . 生发 三心二意 浮现 举世闻名 C . 引发 三心二意 呈现 万众瞩目 D . 生发 三翻四覆 浮现 万众瞩目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 B . 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C . 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D . 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自矜不长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B . 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吾为其无用而掊 C . 凿户牖为室 不赂者赂者丧 D . 大败越人,裂地封之 何不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
  • 3. 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冬,与越人战 ②闻道,夕死可矣 B . ①见不而内自省也 ②其不能自举也 C . ①自者不彰 ②不爱弟,故弟而自利 D . ①我之成而实五石 ②其未易谋
  • 4.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其后继者孟子被尊称为“亚圣”。《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 B . 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C . 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D . 墨子,名翟,创立了墨家学派。他基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指出世道混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兼爱”,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它是一种不讲血缘亲疏与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
  • 5. 下列对第二单元所学课文的语句或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话表明了孔子“仁”的主张,反映了孔子“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意在告诉人们,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加于人。 B . 《大学之道》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终极目标,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其中“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C . 《五石之瓠》中惠子与庄子就“有用”“无用”展开论证,以哲学观点代替寓言故事,用逻辑推理代替比喻、象征手法,表现了庄子善于从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 D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两句话都论证了做事一定要从头做起、从最基本的开始,逐步进行、经过积累,最终才能有所成就。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11月27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这在核电站建设进程中是一个重大节点。

    “华龙一号”的成功研制,将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之后又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华龙一号”最大的特征是“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能动安全系统,必须依靠电力来实现和保障安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不依赖电源,而是利用重力、温差、密度差这样的自然驱动力来实现流体的流动和传热等功能的设施。为此“华龙一号”在最主要的三道安全屏障上,都设置了包括从内到外——核燃料芯决的金属包壳、一回路承压边界和反应堆厂房的安全壳——“能动+非能动”的安全系统。

    必须发展核电产业。我国已向世界作出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0%的庄严承诺。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主力能源,在治理雾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核电产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华龙一号”包含6万多台设备,涉及设备供应商5300多家,核电‘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目前,中核集团已出口3台“华龙一号”。据测算,每出口1台核电机组,全寿命周期价值超过千亿元人民币。

    (摘编自郑蔚《邢继:建造安全标准最高的核电站》)

    材料二: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给公众带来了持久且严重的心理影响。核污水泄漏持续恶化,核事故产生的污染清理工作仍在继续,核能是一种安全、可靠、清洁、经济的能源的结论正面临严峻挑战,涉核项目“污名化”以及“邻避”问题突出。

    “污名化”是风险放大后的社会效应。涉核项目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专业性,且民众往往并不充分知晓实际情况,在传播过程中,更易被贴上“有害”的标签,从而产生“污名化”现象。

    在核能问题上,民众对涉核项目的安全风险表现出天然的抵抗。如果官方仅仅通过对话机械地强调“绝对安全”,出于本能和基于对涉核项目的误解和恐慌,致使项目最终无法开展。

    “邻避现象”指政府部门在规划和建设有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公共或工业设施时,受到当地居民的集体反对与抵制。“邻避设施”(垃圾场、变电所、机场、核能工程等)中核能工程是一种具有特殊性风险的邻避设施,邻避设施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不均衡的“风险——利益”空间分配,即利益由社会共享,而风险和损失却由附近居民承担。居住在核项目附近的居民既渴望发展清洁的核能,但又不愿承担风险,就可能产生所谓的“邻避现象”。

    核电产生“邻避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尤为突出的两点是:公众对涉核项目不了解,又存在恐惧心理,就容易对核电产生误解,也容易信谣、传谣;企业是直接利益相关方,公众对企业主导的核科普和公众沟通存在较大不信任。

    近几年来,国家将发展核电作为能源供给侧改革、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选择积极推进,而涉核项目“污名化”以及“邻避”问题成为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此,政府、核行业、学术界、媒体等应给于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必要的科学措施。

    (摘编自张振华等《涉核项目的“污名化”现象及对策研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主三代核电项目“华龙一号”的成功研制,是我国核电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对国家高科技战略产业意义重大。 B .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非化石能源占比很低,由此产生的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核能,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C . “华龙一号”的出口,响应了核电“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D . 日本福岛核事故严重污染了环境,强化了民众对核能的负面心理,随之产生了涉核项目“污名化”及“邻避”问题。
    2.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极大提高了“华龙一号”的安全性,这是该项目能够成功走出国门的关键因素。 B . 为发展核能,调整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我国制定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的目标。 C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恰当运用各种便捷的传播手段,能促进民众对涉核项目的了解,涉核项目的神秘性也会逐渐降低。 D . 在取得公众基本信任的前提下,企业若能给涉核项目附近的居民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将有利于解决“邻避”问题。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华龙一号”非能动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一项是(  )
      A . 一旦事故发生,换热器内的水受热膨胀,水蒸气将沿上升管道排出,达到散热目的。 B . 遭遇外部强力撞击时,双层安全壳的外层抵御冲撞,内层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C . 如果发生事故,柴油机将驱动水泵,把水打入到反应堆内进行冷却,带走堆芯余热。 D . 核反应堆加热水产生蒸汽,蒸汽压力推动汽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实现能量转换。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唐】柳宗元

    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好经书,心之。其后吾为京兆从事,谋来举进士,复相得,益知谋盛为文词,通外家书。一再不胜,惧禄养之缓,弃去,为广州从事。

    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后以智免,归家江陵。有宅一区,环之以桑,有僮仆三百,有田五百亩,树之谷,艺之麻,养有牲,出有车,无求于人。日率诸弟具滑甘丰柔,视寒暖之宜,其隙则读书,讲古人所谓求其道之至者以相励也。过永州,为吾留信次,具道所为者。

    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则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道;进其身,不以苟得。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舂之劳。和安而益寿,兄弟相友,不谋食而食给,不谋道而道显。则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于远,始也吾疑焉,今也吾是焉。别九岁而会于此,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 , 叩其志益坚。于呼!吾宗不振久矣。识者曰:今之世稍有人。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或问管仲,孔子曰:“人也。”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亦可以有是名也。

    吾不智,触罪摈越、楚间六年,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 , 甘终为永州民,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追计往时咎过,日夜反覆,无一食而安于口平于心。若是者,岂不少好名誉,嗜味得毒,而至于是耶!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今虽欲羡之,岂复可得?谋在南方有名,其所为日闻于人,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可若何?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苟能是,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振吾宗者,惟望乎尔!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问其业益习  习:学习 B . 好经书,心之  异:以……为异 C . 种黍可以  酒:酿酒 D . 谋在南方有名  令:美好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居相迩  无恻隐之心,非人  B . 今之世稍有人  就有道而正 C . 振吾宗者,惟望乎尔  请问目所述 D . 岂不少好名誉  是圣人无为,故无败
    3. (3)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 B . 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 C . 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 D . 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简述柳谋读书、应试、做官、免职回家的人生历程,表达了对柳谋人生抉择进退有道的充分肯定。 B . 作者将柳谋与自己对比,后悔当初追求功名过切,并寄望于柳谋能振兴家族。 C . 作者与柳谋从小相识,两家相距不远,后来柳谋考上进士,两人又相聚,不过他随后又弃作者而去,担任广州从事。 D . 作者认为读书人居家出仕、对内对外以及谋食谋道等都有其行为准则,而柳谋正是行事有准则的读书人。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 足其家,不以非道。
    2. (2) 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
    3. (3)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
  • 9.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胞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 (1) 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 (2) 本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 (3) 结合第一题情感分析题,总结抒情方式有哪些,至少写出四种。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 (1) ,远之事君。
    2. (2)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3. (3)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4. (4) 《老子》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皮鞋

    谢志强

    ①出发前,应对沙漠的一切,都准备得很周密。可是,傅队长总觉得还差点儿什么,却又琢磨不出。等到进入沙漠后,他终于想起,要是带个维吾尔语翻译就好了。

    ②师部决定开发塔里木,组织了一支勘探队。傅队长是老红军,凭着经验,他带了一张地图,一辆木轱辘马车,还有羊皮水囊、军用水壶。他说,那个地方,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要是一个月不见我们回来,就给我们开追悼会吧。

    ③进塔里木没有现成的路,一行五人,轮换着坐马拉的大车。阿克苏到阿拉尔有一百二十多公里,他们走了七天。

    ④阿拉尔在塔里木河北岸,他们要到河对岸去勘探。于是乘独木舟过河,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傅队长一边走一边抓一把沙土,放在舌尖上舔一舔,不咸。他说:含盐碱量低,是好地。他的挎包里装了一小袋一小袋的土样。

    ⑤待返回北岸时,麻袋空了——超过了预先计划的时间。光顾着勘探荒原,却忘了所带的干粮已经消耗完了。大家饥肠辘辘,唱起了“空城计”。

    ⑥傅队长拿着望远镜四处搜寻,天上有一堆白云,遍地是死亡的颜色——毒辣辣的日头照射出一片惨白色。突然,他看见了一群羊,仿佛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了。沙漠活了。

    ⑦放羊的是一个维吾尔族中年男子。傅队长走到他面前,说了句汉语,发现他表情疑惑。看出对方听不懂汉语,傅队长指指嘴,摸摸肚子,弯弯腰,表示出“饿”的样子,然后,掏出纸币,指指羊。羊倌儿看懂了,却摆摆手,摇摇头。

    ⑧傅队长用钱买不成羊,弄不清到底是因为什么。他对四个队员嘀咕了几句,像是下命令。于是,五个人如同操练,立即躺倒在沙丘的一面上,还闭上眼,不是睡觉,分明在采用另一种方式,表现“饿”的样子,饿得不能动了。

    ⑨傅队长眯缝着眼,观察着羊倌儿。羊倌儿双手往上指,要他们站起来。同时,他的目光;盯在傅队长的脚上——傅队长穿着一双翻毛皮鞋。显然,羊信儿看中了皮鞋。在戈壁滩上放羊,皮鞋能护脚。

    ⑩傅队长站起来,指指鞋,又指指羊——我的鞋,你的羊,要我的鞋,就用羊换。羊倌儿也打起手势,傅队长看懂了其中的意思:不能用皮鞋换羊,羊是公家的;换鸡蛋吧,我家有很多鸡蛋。

    ⑪傅队长需要证实羊馆儿比画的是鸡蛋。他模仿母鸡“咯咯咯”地叫,又比画着鸡蛋的形状。队员们看着傅队长费那么大的力气,都憋不住,笑了。羊倌儿也笑了,点点头,指着远处,那里有他的家。

    ⑫傅队长用皮鞋换回一百个鸡蛋和一大摞馕。他笑嘻嘻地赤着脚,踩在滚烫的沙地上,自言自语道:这也是皮鞋嘛,父母给的,磨破了还会恢复,这可是磨不坏的皮鞋呀。

    ⑬队员们将各自五枚鸡蛋埋入沙地煨熟的时候,傅队长割了麻袋,像编草鞋那样,动作麻利,编织出一双鞋来,套在自己的“皮鞋”上,不烫了。

    ⑭当晚,围坐在篝火边,队中一名刚参军的大学生好奇地问傅队长:那么滚烫的沙地,你的“皮鞋”不怕烫坏吗?傅队长淡淡地说:两万五千里长征,都是就地取材,自编草鞋,穿破了多少双早没准数了。续不上的时候,就靠这双“皮鞋”行军。我这双“皮鞋”爬过雪山,趟过冰河,穿过沼泽,早就磨制成了这世上最坚实的“皮鞋”。说完呵呵笑起来……

    (选自《202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 小说中的“傅队长”是一位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来边疆开垦荒原依然保持“革命本色”,令人钦佩。 B . 维吾尔族羊倌不用羊换鞋,而是用自家的鸡蛋,说明羊倌有集体责任感,是个合格的羊倌,但也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 C . 小说描写生动,比喻的运用令小说增色不少。如“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旷远、美丽。 D . 小说围绕傅队长写了品尝土样、寻找食物、编织布鞋等几件事,塑造了其作为一名拓荒者的光辉形象。 E . “沙漠活了”一句内涵丰富,一方面指羊群的出现让荒凉的沙漠有了生机,另一方面指饥饿的探险队员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2. (2) 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写下面表格的空缺处。                                                                                                                                                                     

      人物

      相关内容

      品质

      傅队长

      出发前说一个月回不来就开追悼会

      舍己为人

      长征中赤脚行军磨制成特殊“皮鞋”

      羊倌儿

      公私分明

    3. (3) 文中第六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他看见了一群羊,仿佛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了。

    4. (4) 小说以“皮鞋”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5. (5) “皮鞋换鸡蛋”这一部分写得很有特点,请从“情节”和“人物塑造”的角度进行分析。
五、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 7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是符合其个性的。在第二十二回中,贾母替宝钗做生日,请了戏班演出之后,贾母赏了小旦和小丑两个孩子。这时“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也猜着了,亦不敢说。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听了,忙把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

    请依据人物性格判断甲、乙、丙、丁代表的人物依次是(   )

    A . 贾宝玉 王熙凤 史湘云 薛宝钗 B . 薛宝钗 史湘云 王熙凤 贾宝玉 C . 史湘云 贾宝玉 薛宝钗 王熙凤 D . 王熙凤 薛宝钗 贾宝玉 史湘云
  • 13. (微写作)《红楼梦》在艺术创作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如: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善于运用“冷与热”,在情节的取舍上善于运用“藏和露”,在艺术氛围的创造上善于运用“悲与喜”。请从上述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举例谈谈你的理解。
六、材料作文(60分)
  • 1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虚室生白”,这句话出自《庄子》。庄子想说的是,生止于满,而源于虚。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轻轻放下过去,眼光投向未来,由满入虚,于是,空而后生,这就是“虚室生白”之意。

    正如一棵树,经历了春的初生、夏的繁茂,于满满当当之时,就会停下生长的脚步,由满入虚,直至下一个年轮的开始。秋冬的萧条,由满入空。而这样的虚与空,为来年的生,腾出了空间。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