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在尝试着去重新激活那个被层层叠叠的知识及社会生活沉淀物所掩盖起来的知觉的世界时,我们常常诉诸绘画,因为绘画会径直将我们重新放回被知觉的世界。在塞尚、布拉克及毕加索那里,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遭遇到这样一些物件:柠檬、曼陀铃、葡萄、烟盒……它们止住我们的目光,拷问我们的目光,这些我们“惯熟的”物件,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向我们的目光透露着它们的秘密本质以及它们的物性形式本身。如此,绘画将我们带回到对物本身的观看。

    ②通过检视知觉的世界,我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显现方式区分开。诚然,当我像字典那样去定义桌子——三条或四条腿支撑起的一个平面,人们可以在上面吃饭、书写等等的时候,我可能会觉得如此我就抓住了桌子的本质而完全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状、纹饰的风格等等这般伴随性的偶然之处。与此相反,当我在知觉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不会不在意这桌子实现其作为桌子的功能的方式,而且,正是桌腿每一次承载起桌面的独特方式、正是那从桌脚到桌面抵抗重力的独特运动吸引着我,并使得每张桌子都卓然有别于其他的桌子。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细节是无关紧要的,从木头的纤维、桌腿的形状、木头的色泽及年龄到印证着木头年龄的 某些涂鸦或磨损,而且“桌子”这个意谓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为它是透过所有这些“细节”显现出来的,这些细节体现着它在场的样态。一旦明白了知觉学派的教导,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开始懂艺术作品了,因为艺术品也是一个肉身性的总体,在此总体中,意义并不是自由的,而是系于或者说束缚于形形色色的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的细节的。

    ③绘画的意义全部在于画布之外,全部在画作所意指的东西那里,就在画作的主题那里。实际上,所有有价值的画作都正是在和这一看法的斗争中形成的,并且至少百年以来所有的画家都在非常有意识地和这种看法作着斗争。三十年前,布拉克曾更直白地说过,绘画并非矢志于“重新建构一个别致的事实”,而是矢志于“建构一个图像性的事实”。如此看来,绘画就不是对世界的模仿,在对肖像画的美的经验里并没有画作与模特是否“相像”这回事。即使画家在画真实的物件时,他的目的也从来都不是去召回此物件本身,而是在画布上制作出一场自足的景象。将画作的主题和画家的手法这二者区分开来是不合理的,对于美的经验而言,画作的主题全在于画家在画布上构造葡萄、烟斗或烟盒的手法或曰方式。

    ④面对一幅画,关键不在于找到更多的关于此画之主题、关于此画起源处历史情境的参考线索,关键在正如对物本身的知觉那样按照画布上落笔痕迹中处处都在无声地给出的指示去凝视、去知觉这幅画作,以期所有这些指示——无需任何话语、无需任何推理形成这样一个严格的有序整体:我们即使不能够理解这一整体,也会觉得其中没有任何的随意之处。

    (摘编自莫里斯·梅洛一庞蒂《知觉的世界:论哲学、文学与艺术》)

    材料二 

    ①儿童作画主要凭感受与感觉。感觉中有一个极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大眼睛、黑辫子、苍松与小鸟,这些具有特色的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他们所感受到与表现出来的往往超过了客观的尺度,因此也可说是“错觉”。但它却经常被某些拿着所谓客观真实棍棒的美术教师打击、扼杀。

    ②照相机发明之前,手工摄影实际上便是绘画的主要社会功能。我一向认为伦勃朗、委拉斯贵兹、哈尔斯等西方古代大师们其实就是他们当时社会杰出的摄影师。这并非抹杀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古代的伟大杰作除具备多种社会价值外,其中必有美之因素。很“像”,很“真实”,或很精致的古代作品不知有千千万万,如果不美,它们绝无美术价值。现代美术家明悟、理解、分析透了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美的因素及其条件,扬弃了今天已不必要的被动地拘谨地对对象的描摹,从画“像”工作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是绘画发展中的飞跃。如果说西方古代艺术的主体是客观真实,那么现代绘画则是扬弃不必要的物件叙说;集中精力捕捉潜伏在客观物象中的美,并将它奉为绘画的至尊。毕加索从古希腊艺术中提炼出许多造型新意,他又将德拉克洛瓦的画作翻新,好比将一篇古文译成各种文体的现代作品。我国传统绘画的主流始终是表现对象的美感。

    ③造型艺术成功地表现动人心魄的题材和可歌可泣的史诗,中外美术史中不胜枚举。美术工作者要大谈特谈形式美的科学性,要用显微镜和解剖刀对具有独特成就的作者和作品的造型手法进行分析,来总结和丰富发展我们的传统。同时我也希望看到更多美术作品有自己的造型美意境。当我看到法国画家夏凡纳的一些壁画,其间有丛林、羊群、沉思的人们、正缓缓驶过小河的轻舟……我陶醉在作品的形象意境中。我完全不记得每幅作品的题目,我将这些作品命名为无题。我国诗词中也有不少标为无题的作品。无题并非无思想性,只是意味深远的诗境难用一个简单的题目来概括而已。绘画作品的无题当更易理解,因形象之美往往非语言所能代替,何必一定要用言语来干扰无言之美呢!

    (摘编自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欣赏塞尚、毕加索等大画家作品,让我们重新感知“惯熟了”的物件。 B . 艺术品是一个肉身性的总体,它的所有符号以及细节都体现着它的存在。 C . 西方古代艺术的主体是客观真实,其现代绘画则注重表现客观对象的美。 D . 古代绘画主要侧重于记录其所处社会的真实情况,其美的因素微乎其微。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如果我们不明白知觉学派的要义,就无法懂得欣赏艺术作品,自然也就无法欣赏 “超过了客观的尺度”的儿童画。 B . 于画布之外,根据画家的创作意图和背景等画布之外的线索理解他们的作品才是 能够真正欣赏绘画和艺术的关键。 C . 绘画不是对世界的模仿,画家在画真实的物件时,他的目的从来不是一味追求相 像,而是制作出一场自足的景象。 D . 绘画作品的意义是由画家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画布上呈现的,它无法被定义和分 析,只能交由欣赏者去凝视和知觉。
    3. (3) 下列广告词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B .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 C .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D .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4. (4) 请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有人认为:“儿童的胡乱涂鸦和现代派绘画大师的抽象画看起来一样,但其实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蛙(节选)

    莫言

    ①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②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

    ③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

    ④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蝳,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地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

    ⑤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

    ⑥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 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 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

    ⑦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砂,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

    ⑧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俄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 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嚼,大叔。

    ⑨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着,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

    (节选自莫言小说《蛙》,有删改)

    文本二 

    ①在莫言看来,想象力就是一个作家的灵魂。在《生死疲劳》中,他透过充满想象力的动物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等牲畜的故事。“故事有些荒诞,但其中情节我是早就构思好的。想到用‘六道轮回’来布局整篇小说后,我就一气呵成写完了《生死疲劳》这部作品。”

    ②对于莫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的评价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节选自《莫言谈文学:最疯的想象,最真的现实》,有删改)

    1. (1) 下列对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用身体部位和器官给孩子取名,这种古怪的风气隐喻了特殊年代里人们对身体 对生命的重视。 B . 车夫从县城运来煤块,他身材魁梧,性格豪迈,在饥饿年代里,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 C . 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可见因为饥饿,大们亲情淡漠。 D . 肖下唇和其他孩子对煤块的态度完全不同,因为他爹工作特殊他不饿,可“我们” 饥饿至极。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读《蛙》时我们会感觉到残酷:一是来自情节和人物命运,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 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B . 小说运用儿童视角,笔触细腻,貌似平静追忆,细细咀嚼则苦涩难耐,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难。 C . 小说极富荒诞色彩,融合了诙谐、戏谑风格,看似诡异,脱离现实,实则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匠心独运而富有张力。 D . 小说的细节富于表现力,比如结尾,看到我们吃煤后,姓严的干部“脸色很难看”,这个细节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
    3. (3) 文本一中关于吃煤的细节描写一直为人称道,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细节的?
    4. (4) 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联系本文和教材的《百年孤独(节选)》,谈谈“魔幻”与“现实”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②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③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非社稷之神灵部几于不守也。先君忿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④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⑤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竭意不讳,忠也。上无蔽言,明也。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一乎。”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者不变俗而动。 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 ·赵策二》,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系累A吾民B引水C围鄗D非E社稷F之神灵G鄗几于H不守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的意思 相同。 B . 胡服,古代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多为贴身短衣、长裤、革靴,便于骑射。衣 身紧窄,活动便利。 C .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 区,位于黄河流域。 D . “五伯不同教而政”的“伯”与《陈情表》中“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的“伯”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武灵王勇于变革以图强,对胡服骑射政策能否顺利推行有所顾虑,肥义指出 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 . 公子成在赵国影响重大,他以中原是圣贤进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 而赵武灵重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成功说服了公子成。 C . 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圣人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赵武灵王晓之以理,告诉 他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 . 赵造一开始表明奸邪之人不会竭尽忠心,有贼心的小人会因私害国,而忠臣为国 尽忠, 一片赤诚,即使获罪也不应该回避,这是明确在表达反对意见。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

      ②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

    5. (5)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①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②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二龙:指曹操和周瑜。二龙争战,源自《周易》“龙战于野”,意即群龙在荒野大战,比喻群雄角逐。②鲸鲵:大鱼名,雄曰鲸,雌日鲵。此处指曹魏与东吴激战的军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诗题可知,诗人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两者结合起来,借歌咏赤壁表达了送别之意。 B . 诗人将想象中烈火云海的虚景与眼前沧江澄碧的实景相映照,形成时空交错的沧桑感。 C . 同样是咏怀周郎赤壁,李白抒发了建功济世的壮志,不同于苏轼以樽酒酹江月的慨叹。 D . 本诗用七言古体,句法、韵脚自由,以夸张恣肆的笔墨书写慷慨雄壮、振奋人心之歌。
    2. (2) 本诗开头两句写法精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的要求,
    2. (2) 同样是描写音乐沉浸式的美。《琵琶行(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李凭箜篌引》中也通过描写宁静的仙境,进一步烘托出乐声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3. (3) 古诗词中常常有“江”或“河”这些开阔的意象,与其他意象共同构成天高地阔、气象雄浑的意境,展露诗人阔达的胸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议论性语段】

    他没有料到,自己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了治人的计谋,而想灌溉的沃土也即将成为战场。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A):这是谁啊,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 ①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做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尊被岁月淤泥掩埋的、头部已经残缺而手上握着长锸的石像出土了。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 ②  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B):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子孙就会 ③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恰当运用,能增强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使用了冒号,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其使用的妙处。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说明性语段】

    临床研究表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与肥胖息息相关。人在吃,秤在看,甚至要为健康“买单”。据评估,全球2020年因肥胖和超重造成的医疗费用等经济损失达1.9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2.5%左右。可见, ①  ,演化成了健康问题、社会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将肥胖症列入疾病名单。根据国务院新闻办此前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左右”。这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至少就有一个超重。

    我国肥胖人群基数较大,地区分化趋势同样值得关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肥胖率前十名中没有一个南方省份,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五座中国城市却全部在南方。成都以“万物皆可涮”闻名遐迩,其所在的四川省肥胖率却排全国倒数第五;佛山顺德因“一招鲜食遍天”牵动世界味蕾,其所在的广东省肥胖率只排全国倒数第六。川菜重油,粤菜偏甜,为啥辣妹靓仔中胖子却不多?从一定程度讲, ② 。四川人“无辣不成席”,辣椒恰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广东人“一日叹三茶”,茶叶具有刮油解腻助消化等功效,珠三角地区以两公斤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位居全国之首。由此可见,爱吃与肥胖未必划等号。注重膳食营养均衡,才能避免肥胖症“病从口入”。

    饮食习惯或许因地因人而异, ③ 。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指导、人民网发布的《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广州、成都分别位列全国10大运动活力城市的第三、四名。与此同时,成都、广州两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均占常住人口四成以上,超过了37.2%的全国平均水平。美食与运动皆不可辜负,既热爱碳水也享受汗水,或可在美食自由的同时确保身体健康。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父亲指着路边正在炎炎烈日下汗流浃背地干活的清洁工对孩子说:“如果 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你的结果就会和他一样…… ”另外一位父亲看到这位清洁 工后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你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你就能为他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

    这个场景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