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阳泉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

更新时间:2023-12-07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9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素描是大多数美术专业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又有美术考级的市场引导,让家长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学美术必须从学素描开始。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素描学习?素描学习是否越早越好?学美术一定要学素描吗?

    让我们先从什么是素描谈起。

    素描一般是指用铅笔、钢笔、毛笔、炭笔等作为工具,以单色的形式在平面上刻画图像的绘画。严格地说,素描并无固定的形式,题材也无限制,有人物、静物、风景等。素描原是学院训练写实绘画基本功的手段,或作为绘画创作的稿本,后来才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素描不等于绘画,绘画也不等于艺术。素描也不仅仅指那种写实风格素描,它的绘画形式可以很多元化,举凡写实、写意、抽象、具象、漫画、油画、铅笔、炭笔、水彩、科技艺术、数字生成等颜色相对单一的作品都可以叫作素描。

    素描不是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全部,只是一个绘画的门类,而绘画又只是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近代的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比如凡·高、雷诺阿等,写实素描的作品并不多,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了不起的艺术家。在西方艺术进入现当代语境后,从未学习过素描、不会画画的艺术家也大有人在。行为艺术、互动装置、摄影、电影、数字生成艺术等等,并不都需要完全通过素描学习来获得造型基础能力。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需要素描功底,不学习素描也不会影响你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

    中国古代所有伟大艺术家,没有一人学过素描,同样造就了伟大的中国艺术。西方和中国的绘画,最大的不同是西方重视写实,中国重视写意,中国画传统的白描、双钩也是造型基础训练。中国画的写生讲“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随类赋彩”,最终达到“以形写神”。张彦远在《画论六法》中说:“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就是指用有力量的准确线条造型。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篇》中也讲道:“笔乃作画之骨干也。骨具则筋络可联,骨立则血肉可附,骨之不植而遽相尚以文饰,亦犹施丹艧于粪土,外华而内腐。”又说:“……即笔以求墨,则法有所归而头头是道,离笔以求墨,则骨之不植而靡靡成风。”可见,传统中国画的造型更强调“笔力”“骨法”“笔墨”,也讲求训练绘画的基本功,只不过不是用西方的素描方法,最终是要达到写物之生意、以形写神的境界。

    当然,素描作为具象绘画中的造型基本功,可以训练人们对造型观察的敏锐度。具体说来,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能体会空间关系的变换,了解形式美的规律,追求构图的美感,掌握科学的透视原理与精准的造型能力,以及运用明暗调子表达物体不同的质感、量感等等,这些对于全面提升视觉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重要的。

    那么,学美术要从素描学起吗?我认为,少儿过早地学习素描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害。

    素描的基本要素需要心智达到一定程度的成长方能理解,比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圆的透视,明暗关系、三大面五调子等,这些概念超出了12岁以下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尤其是10岁以前的孩子,由于语言的自我表达能力还不完善,出于与外界强烈的沟通欲望,他们会本能地将心中所想和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画出来与人交流。如果这时加强素描训练,就会强化他们的概括能力而丧失感知生活和自我表达的敏感性。美国艺术教育专家霍德华·加德纳认为:“过早地培养儿童的概括能力容易让他们养成概念化的习惯而变得死板。”

    目前大量学校和机构的素描教学内容主要是写实素描,它的目的是培养高度概括、观察模仿、写实刻画的能力。在素描写生中如果只会机械地描摹范画、抄袭明暗,就容易养成概念化的毛病。如果不理解,只是用铅笔机械地去描摹那些干巴巴的圆柱、方体、石膏像,孩子很难体会到绘画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表达、心理反应不同,单一色调、相对枯燥的素描创作,违背了儿童的天性。用不了多久,原本喜爱画画的兴趣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会让孩子丧失学习艺术的兴趣,而且容易让他们产生挫败感,压抑其性格发展,不利于培养自信心与成就感。

    对于孩子而言,绘画创作本身是制造快乐的过程,好的艺术教育应该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而审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并不需要写实素描作为基础。因为除了素描外,色彩搭配、构图能力、线描造型、创意思维都是美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单独强调写实素描基础训练是很片面的,也达不到美术开发心智的作用。

    古人说:“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艺术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是思想的教育,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技轻道。因此,我们要改变少儿美术学习中对素描功利化及片面化的认识,让孩子们在美的教育中健康成长。

    (摘编自郑勤砚《学美术一定要从学素描开始吗》)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素描并无固定的形式,题材也无限制,素描不等于绘画,绘画也不等于艺术。素描不仅仅指那种写实风格素描,它的绘画形式可以很多元化。 B . 行为艺术、互动装置、摄影、电影、数字生成艺术等等,并不需要完全通过素描学习来获得造型基础能力。所以,艺术家不需要素描功底。 C . 10岁以前的孩子,如果加强素描训练就会强化他们的概括能力而使其丧失感知生活和自我表达的敏感性,容易让他们养成概念化的习惯而变得死板。 D . 只有改变少儿美术学习中对素描功利化及片面化的认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不舍本逐末、重技轻道,才能让孩子们在美的教育中健康成长。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素描不是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全部,只是一个绘画的门类,写实素描的作品不多甚至可以不学素描,都不会妨碍一个人成为了不起的艺术家。 B . 在文中作者虽然提出“不学习素描不会影响你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的观点,但也肯定了素描对于全面提升视觉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 C . 学习素描会违背儿童的天性,容易让他们产生挫败感没有自信,使其原本喜爱画画的兴趣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不能让儿童学习素描。 D . 10岁以前的孩子,会本能地将心中所想和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画出来与人交流,这时候更容易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全面的审美素养。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道”大而无形,需潜心修行,常年探索,或可一朝开悟;而“技”实而可秉,有可操作性。 B . 艺术教育是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培养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人的教育。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它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播知识、感受和欣赏音乐,而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 C . 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丰富人们的艺术素养、精神内涵和人格魅力等具有积极意义。我国自古就注重人的艺术素养培育,把“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列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儒雅、高贵品性的要素。 D . 《庄子·养生主》中,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会分技、艺、道三个层面,技艺只是基本,只有进入道的境界,面对时尚纷繁复杂的事物,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4. (4)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中国古代所有伟大艺术家”,是怎样“造就伟大的中国艺术的”。
    5.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少儿过早地学习素描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害?”请根据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6分)</strong>
  • 2. (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  咐 

     孙 犁 

    ①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②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封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③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她的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有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④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⑤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⑥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⑦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地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⑧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一个“你”字,生动再现了水生见到多年未见的妻子后既高兴又显得有点木讷,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情景,具有个性色彩。 B . 水生八年抗战回来,在门口和女人打招呼,女人先是因为水生的回来而欣喜地笑,后又哭了。 C . “低下头去”“无力地仄在炕上”,写出了女人听说水生明天又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怨恨。 D . 在送水生去参加战斗的路上,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是因为八年来,爹为了支持水生的革命,付出了太多。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B . 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比如多次用“呆”字揭示水生嫂的内心情感世界,“呆”中见深情,“呆”中凸显人物性格。 C . 作者借水生嫂的叙述,将水生爹这样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革命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 . 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使文章读来通俗易懂,既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又符合人物特定身份。
    3. (3) 《嘱咐》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但很有特色。请结合《荷花淀》,分析两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 
    4. (4) 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strong>
  • 3. (2023高三上·曲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 , 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魏王,王许之 , 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张仪欲穷陈轸 , 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B . 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C . 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D . 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异日一词可解释为将来、以后,也可以解释为从前、往日,在文中指前者。 B . 不肖,文中意为不才,旧时士人表示自谦的词;一般也称不孝之子为不肖。 C . 约车,意思是栓套、准备马车,与我们现在所讲的“约定派车”含义不同。 D . 属,意为委托,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轸为秦国出使去齐国,途经魏国,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谢绝了陈轸,陈轸表明求见之由后,公孙衍才会见了他。 B . 公孙衍采纳了陈轸的建议,让魏王为他准备好行装,多国国君听到公孙衍要出使燕、赵的消息后,纷纷把政事委托给他。 C . 魏王因之前认为公孙衍不能胜任政事而没有早用他而深感愧疚,后来把政事交给他,公孙衍于是主天下之事,官复相位。 D . 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不可以不详察,要认真考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②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

    5. (5) 陈轸为公孙衍“掌天下事”所出的计谋,分为哪几步,请简要梳理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strong>
  • 4.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注释:①寒螀:寒蜇(jiāng),似蝉而较小,青赤色。

    1. (1) 下列对以上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桂枝香》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 B . 《满江红》词首三句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呼应诗题,定下全篇感伤的基调。 C . 两首词都以化用名句之法丰富词作内涵,如“叹门外楼头”“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等。 D . 两首词都把眼前实景、想象虚景相勾连,都将登临怀古、自叹身世相绾合,笔力雄浑,境界开阔,堪为豪放之作。
    2. (2) 评论家说:怀古诗多将历史和现实两重时空并置叠映,借此“睹物兴情”(语出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请结合两首“金陵怀古”,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共6分)</strong>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抒情主人公历经千百次寻觅后,蓦然回首,惊喜发现“”。
    2. (2)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的结论,告诫后人居安思危,力戒骄侈。
    3. (3) 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 。”
六、语言表达(共2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 (1) 天文学是进行科学教育最好的切入点。它从远古时代就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且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中唯一未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学科,可以不受已有学科教育范式的束缚。

      “比宇宙更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火星上有植物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在云南做科普报告时,遇到纳西族小学生的连环追问。这些 ① 的问题,武向平已回答了多次,他说:“小孩子是 ② 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有很多 ③ 的想法。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份好奇心,通过科学教育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理念告诉他们,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火种。”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近日,科学家将地球上的微生物送入地球上空的平流层,以测试这些微生物的生存耐受力。平流层的自然条件与火星极为相似,,这一实验对研究微生物能否在火星环境下生存具有重大意义。

      人类到距离地球很远的星球上执行任务,,科学家一直很期待通过对火星进行科学研究,能够在食物等物资供应方面取得进展,这次测试发现,即使在平流层非常强的紫外线照射下,某些微生物特别是黑曲霉菌的抱子也能存活。实际上,并非所有微生物都可以在实验中存活下来,但,意味着某些微生物或可帮助人类在地球之外解决食物和材料供应问题,这对远离地球的人类至关重要。

    3.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 (4) 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寒冬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5. (5)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中的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法律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法律制度下,很多时候,诉讼的目的是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现代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

      请以“法律”开头,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25个字。

七、材料作文(共60分)</strong>
  • 7. (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非常看重体现人际和谐、社会仁爱的“人情味”。乡村就是人情味浓厚的地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人们“从熟悉到信任”,因信任产生情感的联结。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渐离开乡村走向城市,各地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打造“熟人社区”,使城市依然可以充满“人情味”。

    根据以上材料,请以社区志愿者的身份,给广大居民写一份倡议书,呼吁大家积极构建“熟人社区”。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