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3-11-29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

    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他还探讨了意与境的关系。 B . 诗僧皎然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确立了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 . 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D . 关于情景关系,王夫之的论述更加精要,他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主要表现方式,明确了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B . 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并列举前人名篇加以说明。用这三种意境创造方式,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C . 意境论在古代逐新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D . 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之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 (3) 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
      A .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B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如画江山的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英雄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C . 《登幽州台歌》 通过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古幽州台苍凉壮阔之景历历如在目前。 D . 《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

    我盯着“摩尔人”的身影,心中突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憎恨!甚至思路狂乱起来。如果不是他搂抱住我,我相信我是一定可以救出妹妹的!对小妹的死他是有罪过的!

    我站了起来,一步一步走出帐篷。“摩尔人”听到我的脚步声,缓缓地转过身来。他骇然地瞪大了眼睛,也许他看到了我怒不可遏的狂乱的脸色,本能地朝后退了一步。

    我霍然对他扬起了拳头。“我恨你!”我咬牙切齿地说出了这三个字。

    他的目光,盯在我脸上,低沉地说:“如果是因为你的妹妹,那我有权替自己辩护。你以为我有一颗魔鬼的心吗?你以为我就不为你妹妹的死难过吗?如果当时我的生命能换取她,甘愿躺在沼底的是我!”他的话,令我的双手发抖了。好像为我的小妹志哀,我垂下了头。“摩尔人”注视了我一瞬间,慢慢朝我背转了高大的身躯,朝荒原黝黑的深处走去,消失在黑夜的巨口中。

    深夜,“摩尔人”还没有回来。他到哪里去了?在我缺乏理智地对待了他之后,他会不会也恨我呢?他还会回来跟我同住一顶帐篷吗?他会不会遭到什么不幸呢?……

    我后悔极了,不安极了。我守护着昏迷中的副指导员,第一次体验了在这广袤无垠的荒原上,孤独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处境。我整夜没有合眼。

    黎明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我奔出帐篷,“摩尔人”已经在帐篷外跳下了马背。“马?哪来的马?……”我忘记了我们之间发生过的一切不愉快的事,亲切地跟他说话。他说:“前几天,我曾在树林中发现被猎刀砍断的树枝,断定这附近可能有鄂伦春猎人。昨天夜里我找到了他们,向他们借了这匹马。副指导员怎么样?”

    “还是昏迷不醒。”

    “鄂伦春猎手们说,可能染上了出血热。”

    “出血热?!……”

    我的心顿时冷却了。我听说过这种病,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像秋风吹落一片树叶。

    “摩尔人”又说:“你立刻骑上这匹马,顺着我们的来路护送副指导员回去!你迎到我们的连队。指导员就有救了!”他完全是命令的口气。

    “不!你护送她。我留在这里!”

    “我的身体太重,半路上非把这匹马压垮不可。它已经跑得够累了!由此向西五十里,可以绕过‘鬼沼’,你们沿沼地向西走吧!”

    再争执就是卑劣的虚伪。“摩尔人”用行李绳将昏迷中的副指导员缚在我后背,扶我跨上了马鞍。“把枪带上。”他把步枪递给了我。

    “你留下。”

    “你带上,以防万一。”他将步枪挂在马鞍上,用充满信赖的目光看了我一眼,在马屁股上猛擂了一拳,那马嘶叫一声,撒开四蹄,朝西疾驰而去。

    朝西虽然比朝东少绕三十里路,但却要经过一片“塔头”甸子。幸亏那马是纯种鄂伦春猎马。这种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但能吃苦耐劳,是猎人之友,是荒原上的骆驼。

    绕过“鬼沼”,我仍一路不停地踢着马腹。那马仿佛体谅我的心情,速度毫不懈慢。又疾驰了大约三十里路,我的棉裤被马身上的汗湿透了。突然它打了几个响鼻,四腿发抖,蹄步摇摆起来,它似乎还想全力奔驰,但前蹄却跪倒了。我的双腿刚刚离开马鞍,在地上站稳,它便侧身一卧,伸长了脖子—--它彻底累垮了!这有灵性的动物,在倒下时,也绝不用身子压住骑者的腿,它那双琉璃眼,歉意地悲哀地望着我。

    “放下我,放下我!这是什么地方?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你要把我背到哪儿去?……”

    副指导员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了,她在我背上挣动着被缚住的身子。我解开绳子,将她轻轻放在地上,让她的头和肩靠在我的胸前。我轻轻地对她说;“副指导员,我要护送你迎接连队,你病得很严重!”

    她喃喃地问:“我要死了,是么?”

    听我所爱的人说出这种话,我如万箭穿心,难受极了!我大声回答她:“不,你不会死的!”她吃力地微笑了一下说:“我不怕死,真的。你忘了,我们的扎根誓言中,不是有这样两句话么,‘埋骨何须故土,荒原处处为家’。遗憾的是,我再有几个月就可以回家探望我的爸妈了,我真想他们啊!我已经给他们写了信,保证我们在‘满盖荒原’上秋收之后……”

    我呜咽了,眼泪一滴一滴落在她脸上。

    “别哭,”她轻轻握住了我的一只手,“如果我真的死了,就把我埋在‘鬼沼’旁,我要和你的妹妹做伴。她是个好姑娘,我喜欢她。我只有一点请求,在我的碑上,在我的名字前面,刻上‘垦荒者’三个字……”一大滴泪水,从她的眼角慢慢淌了出来。我紧紧搂着她,放声大哭。

    “你看,那是什么?多像书上写的那种忘忧果!你给我折一枝来,好么?”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忽然闪亮闪亮的,盯着附近的什么东西。

    我顺着她的目光,发现了一丛紫红的尚未开放的达子香花。我将她靠在马鞍上,站起身去折那丛达子香。待我折了一束花回到她身边时,她已经闭上了眼睛。

    她和那匹鄂伦春猎马同时停止了呼吸!大地在我脚下旋转,蓝天变成了黑色。

    我擦干了眼泪,将那束达子香别在她衣扣里,跪了下去。我又背起她,继续朝前走。

    这时,在地平线上,我看到了连队的带状的影子……

    全连队为副指导员默哀了许久许久。每一个人都流出了真诚的眼泪。

    当连队行进到“鬼沼”边时,冥冥的暮色开始在荒原上织成了帏幔。有人发现了一顶棉帽子,我认出是“摩尔人”的狗皮帽。帽兜里有一张纸,上面写着几行字:“我探出了一条涉过‘鬼沼’的路,以树枝为标记,由此向东,一里远处……”

    当天晚上,全连队的人都平安地涉过了“鬼沼”。可是我们却到处也找不见“摩尔人”。

    第二天黎明,在“流浪者”河边,发现了“摩尔人”的血迹斑斑的衣片,一柄大斧,三只死狼……周围的一切,都无声地向我们做证,这里曾进行过怎样触目惊心的人与兽的搏斗!可以想见,强壮勇猛的“摩尔人”是怎样拼搏尽了最后的气力才倒下去的……

    我们在悲痛的日子里,开始在“满盖荒原”上播种。

    按照副指导员的遗嘱,我们将她埋葬在“鬼沼”旁。碑文上刻着:垦荒者李晓燕和她的战友王志刚、梁珊珊长眠于此。 

    (有删改)

    【注】①鬼沼:北大荒上的一片沼泽。②满盖荒原:“满盖”在鄂伦春语中是“魔王”的意思,鄂伦春人把那“鬼沼”后一片未开垦的土地叫作“满盖荒原”。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摩尔人”回来后,“我”忘记我们之间不愉快,亲切地跟他说话,是因为“我”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上感到了可怕的孤独。 B .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对荒原生活做了真实的还原与再现,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垦荒的艰难。 C . 小说中的鬼沼和狼是恶劣环境的代表,“摩尔人”探鬼沼、与狼搏斗,表现了垦荒者战胜恶劣环境的坚定信念。 D . 小说以雄浑的笔调刻画了一群满怀理想、勇于开拓的热血青年形象,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悲壮中得到升华。
    2. (2) 关于文中鄂伦春猎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鄂伦春猎马体形矮小,照应前文“摩尔人”因身体重而让“我”护送副指导员迎接连队的内容。 B . “我”的棉裤被马身上的汗湿透,足见鄂伦春猎马疾驰时间之长及其吃苦耐劳的品质。 C . 作者写鄂伦春猎马力尽身亡时绝不用身子压住骑者的腿,双眼充满歉意悲哀,彰显其灵性。 D . 鄂伦春猎马的死和李晓燕、“摩尔人”、梁珊珊的去世,都直接体现了兵团知青的牺牲精神。
    3. (3) 请结合文本,概括“摩尔人”的形象特点。
    4. (4) “满盖荒原”上环境艰苦,但这篇文章中却着力写了一丛达子香花,这样写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子厚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 , 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B .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C .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D .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讳”是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作墓志铭一般当称死者的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至交,故直接称柳宗元的字“子厚”。 B . “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方式,也指授予官职、任命等。本句中的“拜”属于后者。 C .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二三名依次是探花、榜眼。 D . “就”在本句中意为“完成、获得”,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字含义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宗元自幼聪慧超凡,通情达理。发表议论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让世人折服;识见高远,令公卿显要赞誉举荐。 B . 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信赖。为政柳州时,制定政令,想方设法让特别穷困无力赎取的人用工钱抵消债务,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C . 柳宗元为人善良,气节高尚。当得知刘禹锡被派到不宜人居的播州任刺史时,亲自到朝廷请求允许自己与禹锡互换,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 D . 柳宗元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政治生涯令人叹息。但韩愈却认为,或许就是柳宗元长久被贬谪的境遇,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 (5) 本文为韩愈为柳宗元写的墓志铭,请结合文意概括韩愈在文中流露了哪些情感。
  • 4. 古代诗歌阅读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①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对曹植心存疑忌,本诗作于曹植最好的朋友丁仪、丁廙被杀之时。②捎:挥击,削破。③摩:接近、迫近。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以树大招风、海阔生波来暗喻自己险恶的政治处境。 B . “利剑”句说没有权势就不必交友,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孤傲心境。 C . 最后两句想象黄雀被救后轻快地高飞,反映了作者想象解救朋友之后的轻松和喜悦。 D . 诗歌运用叠字和顶真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善用比兴,反映了乐府民歌的手法。
    2. (2) 本诗中“黄雀”形象与《致云雀》中的“云雀”,有何不同,请作比较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
    2. (2) 《劝学》中“,用心躁也”三句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3. (3) 《劝学》中,以行路为喻,从反面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____,带给受众____

    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____,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____ ,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拍手称快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美轮美奂 B . 叹为观止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美轮美奂 C . 拍手称快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熠熠生辉 D . 叹为观止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熠熠生辉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活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B . 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C . 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D . 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荡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①青春的笑脸,是每个人最美的符号。②在那段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尽情欢呼,尽情追逐。③我们该怎样把握青春?这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④要让转瞬即逝的美好成为人生的永恒,在活力四射的年龄创造无限的价值。⑤毛泽东的青春,义气风发、才华横溢、指点江山;周恩来的青春,心存大志、上下求索、忧国忧民。⑥李大钊曾经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⑦青春,需要我们树立起为国为民奉献的理想,让青春在为他人的奉献中闪现砥砺之光,让青春____,让青春____。

    1.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③句中的“这”是一个代词,不能删去。 B . ⑤句中的“义气”有误,应写作“意气”。 C . ⑥句中的句号使用有误,应放在引号外。 D . 将④句置于⑥⑦两句之间,文意也连贯。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连贯且与前一句句式相同。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红烛》借“蜡烛”赞扬了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

    《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用知识改变贫穷,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以上材料给了你哪些关于“青春”的触动与启发?请结合你的经历与体验,以“美丽的青春”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以写人记事为主,可有适当的景物描写;文体明确,不少于7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