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天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当下,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诗歌朗诵、诗歌分享等各类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

    好在,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正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最为有效的途径和速度凝聚共识。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的传播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融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让其变得更加便捷和准确。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

    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选本、批评和文学史著作。在融媒体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效率也大大提高。首先,融媒体诗歌选本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纸质的出版物,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其次,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互联网出版率先打破的是批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播流程,最大程序地减少了诗歌批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最后,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可以丰富文学史著素材,颠覆性地提高了作品的检索性,使文学史著在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主张更加具有说服性。总之,融媒体时代,诗歌经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手段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使得我们同时代人能够更好地辨别出那些优秀的诗作。

    (摘编自金石开《融媒体和新诗共识的可能性》)

    材料二:

    在融媒体时代,诗人们要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技巧,更要了解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创作的影响,发出与这个时代精神气质相吻合的声音,这样融媒体才能真正地助长诗歌事业。

    首先,我们应该回到一个常识,诗歌的生命在读者那里。诗人创作了诗歌,但是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并通过读者的传播与阅读,进入读者的词汇库中,形成大众的文化基因,诗歌的生命才真正形成。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自娱自乐、故弄玄虚的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队”,应该建立起诗歌与读者之间畅通无阻的关系,“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虽然诗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阐述性”,但是那些“表达复杂世界的复杂语言”在经专业工作者处理之后仍然让人不明就里的文字不是诗歌。

    当然,诗歌的大众化并不是要诗人在创作中放弃写作的难度,一味地写“口水诗”。当我们回顾诗歌史中的经典之作,会很容易看到,大多数情况下,“有难度的写作”与“群众喜闻乐见”并不冲突。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阅读能力。我们虽然可以对读者进行适当的诗歌鉴赏方面的专业训练,但大众的口味从来不是某条单一途径能够塑造的。也就是说,读者的审美标准来自现实生活,诗歌要反过来追寻现实生活的诗意。更何况,当我们谈论读者时,并不是特指那些没有经过任何文字训练的人,而是包括诗人、评论家、出版家、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在内的所有人。

    其次,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诗人应该是时代重大变化的推进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诗人几乎毫无例外地诞生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的拳拳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活生产当中,然后才成为诗人。在推进新时代建设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诗人如何以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表达出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融媒体建设,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思索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格局与方向等问题,从而推动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融媒体与诗歌的生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下,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 B . 在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深刻影响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实现了诗歌经典化。 C . 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D . 诗人在新时代应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新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融媒体在大面积体现读者审美趣味和引导读者对诗歌进行严肃的评价上具有重大作用。 B . 网络诗歌的繁荣证实了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传播规律和精神的呼应。 C . 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 D .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说明以诗人为职业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3.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 .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 B . 古罗马奥维德:“诗歌能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 C . 司马迁:“以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D . 宋代惠洪:“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4. (4) 融媒体是如何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
    5. (5) 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大众化”的文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诗人如何实现诗歌的“大众化”。
  • 2. 现代文阅读Ⅱ

    村医

    薛培政

    “这小子,出息了哈,小时候,我还救过你一命哩。”耄耋之年的先生对我说这话时,正拄着拐杖走在通往村卫生室的路上。

    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先生,轻抚胡须,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人也不糊涂,每回看见我,总是微微一笑,顺口喊出名字后,仍忘不了提及救我之事,流露出些许成就感。

    听他说的次数多了,我便去找爷爷求证。

    “呃,真有的事儿,你一岁半出麻疹,那烧发得邪乎,眼看没救了——”上了岁数的爷爷,对好些事儿记不清了,但对这事心里却明镜儿似的,竟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我顿觉先生那瘦小的身影高大起来。

    上过省医科大学的先生,早年在县医院当大夫。20世纪50年代末,县里派人支援老区,先生被抽调其中。来前谈话说下到乡级医院,先生见到乡卫生院刘院长后,就急着要求分配工作。刘院长说:“不急,等吃罢晚饭再谈工作。”晚饭就安排在卫生院机关食堂,刘院长破例让炊事员炖了一只老母鸡,喝的是当地产的纯粮酒。酒至微醺,刘院长叹口气说:“近千口人的茹冈村,自从老村医去世后,半年多了没医生,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让人心焦啊!”那时血气方刚的先生听得真切,那股冲劲儿借着酒劲儿就上来了,一口唾沫一个钉地请求道:“那我就去茹冈村吧!”

    茹冈村人听说县里派来了医生,犹如久旱的庄稼遇到了甘霖,纷纷涌向村头迎接。等把人接到后,大伙儿而面相觑,都愣住了:“咦——咋会派来个白面书生,咱这鸡不下蛋的穷地方,会留住这细皮嫩肉的小先生?”老支书颔首道:“嗯——俺看这孩子行,可不能怠慢了。”说罢,他连夜带人把支部办公用房腾出来,做了村卫生室。

    打那后,先生就成了全科医生。头疼脑热发烧的、腹胀腹痛拉肚子的、皮肤过敏起疙瘩的、打破头碰破脸割破手的,随时会来寻医求诊,包扎治疗,先生就没了固定的工作时间。这边正吃饭,那边病人呻吟着上门了,先生把饭碗一放,就着手诊治起来;半夜睡得正香,外面的门被擂得山响,来人急火火地喊叫:“先生——俺娘病得厉害嘞!”先生一骨碌爬起来,背起暗红色药箱就走,等到把病人安顿好,回到住处已是鸡叫时分了。

    到了冬春感冒多发季节,先生的案桌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面对孩子哭、婆娘叫,搅成一锅粥的乱象,先生依然不疾不徐接诊治疗。那一次,老庆家的娃儿连日高烧不退,先生弯腰为其作检查时,冷不防被哭闹不止的孩子吐了一身,闹得老庆两口子好不尴尬,先生卻像没事人似的找块布擦了擦后,便又坐堂开药方了。日子久了,村里婆娘们就议论:“这先生性子咋恁好咧,从来就没见他动过脾气。”

    老羊倌疙瘩爷七十岁患上抑郁症,整日茶饭不思,时而发痴,时而叹息。家人要送医,他死活不肯,说要等死哩。先生登门出诊,他躲进内屋关紧门窗。等费尽周折见了面,一番望闻问切后,先生绝口不提治病的事,竟说些小时候放羊时的糗事。说到羊,疙瘩爷脸上有光了,话也多起来。先生见机下方子后,嘱他按时服药。半个月后,疙瘩爷便轻松地赶着羊群上山了。

    先生案桌前悬挂的那幅烙画上有一个硕大的“德”字,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先生说做医生须有悲天悯人、普济众生之心。一个暴雪封门的深夜,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的二柱子,喝农药寻了短见。家人发现送医时,他已奄奄一息,值班医生不接收,就劝转送乡卫生院。望着没膝的茫茫大雪,家人哭爹喊娘跪地求救。闻讯赶来的先生,脚未站稳,就气喘吁吁地命道:“快将人抬进屋,救命要紧!”值班医生拽拽先生的袖子,满是忧虑地劝道:“老师,要三思啊,若是人救不过来,被赖上可就麻烦了!”一向和蔼的先生发怒了:“人命关天,顾不了那么多,有事我担着!”等二柱子脱险,先生累得虚脱在地。多年过去,这样的事,先生也记不清有多少回了。

    常听人说,先生这辈子就吃了心眼实的亏。假若当初不下来,在县医院早就成专家了,或许当上了局长院长。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大夫就是治病教人,专家不专家,就那么回事。再说也不是每个专家都能当局长、院长,就是当了局长、院长,也不见得老来会有俺这身板。俺虽老了,却行动自如,还能坐诊看病,咋能不满足哩?”

    说这话时,老人一脸平和。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血气方刚的先生在听了刘院长介绍的茹冈村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后,当即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 B . 茹冈村人见到县里派来的医生是一个细皮嫩肉的白面书生后,心里充满对先生能否留下的疑惑。 C . 喝农药寻短见的二柱子奄奄一息之际,先生不听劝告,毫不犹豫地救治二柱子,挽救了他生命。 D . 先生在农村干了一辈子的村医,他虽然对成为领导并不太过于热衷,但心里又难免有些许遗憾。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小说运用外貌描写来展现先生形象,让读者见其貌、知其人。 B . “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小说转述爷爷的话,侧面叙写先生对“我“的救命之恩。 C . 小说中“无论多晚,只要有病人,立即出诊”“不嫌弃小孩吐自己一身”等细节描写,塑造了村医的光辉形象。 D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写,叙写了作者的亲历故事,以及其同村人的经历,“我”的讲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3. (3)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村医的形象特点。
    4. (4) 读者评论薛培政的小小说“接地气”,请结合这篇小说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 , 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手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1. (1) 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酒酣A以往B高渐离C击筑D荆轲和E而歌F于市中H相乐也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目:瞪视 B .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者称:合适 C . 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去:前往 D . 愿足下太子于宫过:拜访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 . 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 . 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 . 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②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5. (5)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 4. 古代诗歌阅读

    苦 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 , 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 , 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③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简约正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 诗的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 (2)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2. (2) 《插秧歌》中“”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衬托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芣苢》中“采采芣苢,。”两句写出了采摘者采摘完毕,带着芣苢准备离开的场景。

    3. (3) 根据曹操《短歌行》补全下列空格:

      ,悠悠我心。

      ,天下归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____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____。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遣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____,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的,在非道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 (3)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件套”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永远地睡着了”,这饱含情感的文字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厚情谊。 B . 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 C . 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D . 学习《促织》《变形记》,要深刻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做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是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骄人成绩;海岛边境,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