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10-27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strong>9</strong>小题,共<strong>60.0</strong>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精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 . 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 C . 于坚认为人们对新诗存在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完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D . 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余光中的《乡愁》借助一系列叠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 B . 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C . 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D .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3. (3)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
      A . 中国古典诗歌与新诗属于两种不同的“制式”的诗歌,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 B . 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C . 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 D . 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
    4. (4) 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5) 应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建超

     老街南有条大河,叫洛河。

    洛河,又叫洛水,源头在秦岭龙凤山,从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贴着老街蜿蜒而下,曲回折转在巩义汇入黄河。

    老街有了这样一条大河,自然会有许多与这条大河相关的故事。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个姓甄的姑娘,两情相悦。可曹操却将此女指予二儿子曹丕。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曹丕封甄夫人为皇后,后又娶了郭贵妃,对甄皇后逐渐冷淡,不久,甄皇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曹植怀念甄后,心神不定。曹植走出老街,来到洛河边,对着西沉的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便有了流芳后世的名篇《洛神赋》。

    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积淀搅拌着浪花,让老街人靠着洛河生艳,滋长些许得意与自负。

    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张口闭口都是洛河的故事,不管别人听他讲了多少遍,只要说起洛河来,他那张老脸就会眉飞色舞,爱听不爱听都要给你絮叨絮叨。

    当年的水生爹洛老大在洛河捕鱼,鱼还没有见到,却看到沿河上游漂来一些烧焦的船板杂物。

    兵荒马乱时期,洛老大估摸着是有船只失火出事了。

    一只木盆晃晃悠悠从洛老大的眼前漂过,木盆里居然躺着一个婴儿。洛老大截住木盆,抱起了襁褓中的孩子,是个男孩。孩子脖子上挂着一枚如意玉佩,孩子的小肚兜兜上用毛笔写有“水生”二字。

    孩子看到洛老大,竟然咧开小嘴笑了。洛老大说:“看来是咱爷儿俩有缘啊。”

    从此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水生十六岁那年,洛老大告诉了水生他的身世,并叮咛水生:“这如意玉佩是你亲生父母留给你的,好生收着,说不准他们会来找你呢。”

    水生连连点头。

        可是水生还真的把这块玉佩弄丢过。

    9月的洛河秋爽鱼肥,水生和巴义划着木船在河上捕鱼。巴义和水生是光屁股长大的好朋友,巴义大水生两岁。

    一条十几斤重的白鲑鱼落网,鱼挣扎得厉害,小网有点儿吃不住力,水生立马跳进水中,扑扑腾腾把大鱼抓上船,却发现自己脖子上的玉佩不见了。

    水生扎了几个猛子也没有捞到,急了,急得直哭。

    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画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

    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最后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

    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巴义说:“嗯,不说。”水生说:“巴哥,我欠着你。”巴义说:“嗯,欠着呢。”

    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水生划着木船,停靠在河心洲绿柳成荫的草坪上,巴义虎着脸在钓鱼。水生不说话,挨着巴义坐下。

    巴义盯着水面,,“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就你能是吧?那咱娃的饭店你也敢去封?”

    “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一时着急,就通知了环保。谁知道咱娃听说要停业就和环保动了手脚。”

    “你就为了护住环保,脊梁上挨了娃一铁锹?亏不亏?活该不活该?”“不亏,活该。”

    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水生脱掉上衣,把脊背转给巴义,够不着。

    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脊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怎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再让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

    “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从小扑腾到大又扑腾到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可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

    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抗住几铁锹?”“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

    巴义看着水生脖子上的玉佩,“亲爹亲妈的事,还找不?”水生指着洛河说:“不惦记了。咱这洛河就是我的亲爹亲妈。”

    巴义收拾起渔具。

    水生掂起网兜,“好家伙,这几条鲫鱼够大的了。让嫂子烧个鲫鱼豆腐汤,我陪哥喝两盅。”

    巴义夺过网兜,“你想得老美啊,我还要请你喝酒?”

    水生说:“我家稻花可是说了,今黑儿要是不在巴哥家混碗酒喝,就不让我进屋。”巴义笑了;“娘们儿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上床。”

    “那还癔症啥,走。”

    “走。”

    夕阳坠落在洛河的尽头,给波光粼粼的河水涂了层耀眼的金黄,几只鹭鸟在河面上嬉戏。

    “巴义哥,咱洛河美着哩。”“嗯,美着哩。”

    (选自《芒种》,2021年第1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引述了甄皇后的故事,表明洛河深厚的文化积淀,老街人为之感到自豪,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 B . “我请你啦?脸皮咋惩厚呢”,这句话带有强烈的拒斥,表明巴义对水生举报巴义娃排放污水,心存不满,大有断绝交往之意。 C . 巴义帮过水生的忙,水生却恩将仇报,巴义最终原谅了水生,可见巴义比水生更重视两人的深情厚谊。 D . 小说结尾巴义和水生都说洛河“美着哩”,表明了他们对洛河的喜爱,也表现了他们为保护洛河付出巨大努力而感到自豪。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洛老大救水生,巴义帮水生捞玉佩,水生举报巴义娃排污等情节都与洛河有关,洛河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B . 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描绘了巴义和水生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的性格和情感,小说的所有情节也都是在他们的对话中展开。 C . 小说的时间跨度大,从水生幼年写到水生老年,但小说情节却并不粗疏,主要因为小说情节的详略安排得当。 D .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而又简洁精炼,清新自然而又细腻多情,在质朴口语与诗化环境的交融中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3. (3) 小说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小说进行简要分析巴义的人物形象。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strong>5</strong>小题,共<strong>20.0</strong>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 , 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 , 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B .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C .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D .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唐代科举考试除了进士科,还有明经科等。 B . 集贤院,又名集贤殿等,是唐代收藏典籍之所,主要职能是为政府修书。 C . 布衣交,古人少年时尚未做官,穿布衣,故而少年之交又称为布衣交。 D . 左右,文中指身边的人,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的“左右”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李邕赏识杜甫的才华,主动前往会见他。唐玄宗举行重大祭祀时,杜甫向皇帝奏赋三篇,并因此获得官职。 B . 杜甫和房琯是布衣交,在房琯遭遇贬官时,他言辞激烈地向唐玄宗上奏,惹怒皇帝,险些被皇帝治罪。 C . 杜甫年少时就很贫穷,没能考中进士,后来只担任了一些小的官职,家境依然贫困,曾受到好友的帮助。 D . 严武去拜访杜甫,杜甫有时都不带帽子。他曾经喝醉酒,登上严武床,瞠目辱骂严武,严武为此怀恨在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②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5. (5) 杜甫在谢恩时,解释了他为房琯辩解的理由,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strong>2</strong>小题,共<strong>10.0</strong>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刺史其间。②《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联运用了白描手法,写秋日时节,大雁南飞,倒影江中,诗人与客人提着酒上山。 B . 颔联夹叙夹议,写诗人面对尘世烦扰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时要插满头而归。 C . 颈联写诗人与客人在重阳佳节登高赏景,纵情饮酒,以至大醉,再去欣赏落日美景 D . 尾联以齐景公的反例做结,诗人认为人生无常古今同理,因而不必像齐景公那样垂泪。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四、默写(本大题共<strong>1</strong>小题,共<strong>8.0</strong>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的典故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的两句是“”。
    2. (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两句是“”。
    3. (3) 杜甫《登高》中借助落叶和江水来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strong>5</strong>小题,共<strong>30.0</strong>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朱自清没有想到,与自己惺惺相惜的挚友会遭逢一场大劫难。1946年7月11日,李公仆遭到暗杀,15日下午,在李公仆葬礼上,闻一多愤怒地跳上讲台,厉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无耻行径,在散会回家路上遭特务暗杀。

    得知闻一多被杀害,朱自清悲愤、激怒。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人士举行的闻一多追悼会。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致使抗战胜利后国内①____,1947年1月,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国民党政府仅在北京就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对此②____,在抗议宣言上签了名。报纸发表后,有朋友看到国民党黑名单,上面第一个就是朱自清。朱自清的妻子得知后颇为焦急,要他小心些,朱自清却是轻轻冷笑、毫无惧色:“不用管它。”

    巨大的压力、贯穿一生的清贫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③____。1948年夏,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在北平病逝。一代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仿照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以“挽闻一多先生”为题写一首小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奶类食物营养丰富充足,营养组成比例中肯,容易消化吸收。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饮奶有利于生长发育和骨骼健康,可以减少成长发育过程中的骨质丢失。因此,①____。豆浆被称为“平民牛奶”,它的很多成分与牛奶相似,但一个来源于植物,②____,营养成分并不完全一样。大豆含有优质的蛋白质,适当多吃大豆及其制品,③____,为人体组织细胞提供营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发挥最大营养功效。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豆制品中含有嘌呤,导致尿酸升高,加重痛风症状,吃豆腐好像就成了禁忌。其实,动物内脏、海鲜产品等所含的嘌呤成分远高于豆制品中所含的嘌呤成分,痛风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豆制品,最要忌口的应该是动物内脏和海鲜类食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本大题共<strong>1</strong>小题,共<strong>60.0</strong>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回到阔别半年之久的地球。时隔不到两个月,神舟十四号带着新的“出差三人组”又迈上征程,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向着星辰大海再出发,神舟十四号将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把我们的航天梦带向更远处。逐梦九天,永不止步,一代代的航天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传承着中国的“航天精神”。“航天精神”犹如奋进的号角,也在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人生的征程上劈波斩浪、不断向前。

    学校准备举办一次以“航天梦•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结合自身实践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