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3-12-23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的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土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隆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接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取材于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么?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取材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 (1)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通过描写日本签字投降前的宏大场景,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喜庆的氛围,表达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 . 材料一以“落日”为题,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投降典礼”持续到傍晚,另一方面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 . 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都具有民族英雄气概。 D . 《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蕴含的民族感情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之情。
    2.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从第一个小标题开始,除了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B . 材料一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展现日本签字投降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 C . 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总结了全文,也照应了题目。 D . 《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暗寓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3. (3) 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 )
      A .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C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D .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广岛长崎。
    4. (4)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 (5) 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B . 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来自祖国的“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C . 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D . 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2. (2)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 . 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 . 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D . 小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当时的朝鲜战场暂时相对安定的氛围,为下文写大战的情节作铺垫,也暗示了战争必胜的结局。
    3. (3) 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 (4) 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本一:

    子昂上言:

    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诗》《书》不闻,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太学者,政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则也,俎豆揖让之所兴也,天子于此得贤臣焉。今委而不论,虽欲人伦兴治纲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

    (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

    文本二:

    庚子秋,同被诏校《唐书》新本,见史策伯玉与傅弈、吕才同传,谓伯玉以王者之术说武瞾,故《赞》贬之曰:“子昂之于言,其聋瞽欤!”呜呼,甚哉!其不探伯玉之《政理书》之深意也。缘事警奸,立文矫僭,伯玉之言有味乎其中矣。彼傅、吕者,本好历数才技之书,但能领略大体,颛务记览,以其末学,讵可引伯玉而为之等夷耶?杜子美、韩退之,唐之伟人也。杜云:“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其推尚伯玉之功也如此。后人或以已见而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同当时尝欲疏于朝廷,以辨伯玉之不然,会除外官,不果。

    癸卯春,伯玉县人、金华道士喻拱之过门,言其邑令庞君子明于本观陈公读书台旧基,构大屋四楹,题之曰“拾遗亭”。栋宇宏豁,轩楹虚显,步倚眺听,依然风尚,将记其实,愿烦执事。同曰:“伯玉,同之郡人也。昔不幸而死于贼简之手,心常悼之矣。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记此何敢妄!”遂述前事,使揭于亭上,聊以阐独坐之幽。其山川之胜,登临之美,今古不易,有子美之诗在焉。

    (选自文同《拾遗亭记》,有删改)

    【注】①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曾任右拾遗。这里陈子昂向武后(武则天,武瞾)上书进言。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学,古称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在答题卡上写下断句处的三个字母。

      虽A欲B睦C人D伦E兴F治G纲H失I之J本K而L求M之N末O不P可Q得R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中的“为”与“其不探伯玉之为《政理书》之深意也”中的“为”用法和含义不同。 B . “济”意为“补益”,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字含义不同。 C . “同当时尝欲具疏于朝廷”与“成妻具资诣问”(《促织》)两句中的“具”字含义相同。 D . 癸卯,干支名称,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这里是纪年,其后一年是甲辰年。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陈子昂认为太学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地方,治理国家要重视礼乐,他希望武后让学子回到太学读书,并认为这是国家的大事。 B . 文同对《新唐书》把陈子昂和傅弈、吕才放在同一传记心有不平,他认为陈子昂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功绩更大。 C . 杜甫认为陈子昂的忠心和义气能流传千古,韩愈认为唐朝诗文的繁荣兴旺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们都推崇陈子昂的功绩。 D . 文同曾打算向朝廷上奏来为陈子昂辩解,正逢改任新的地方官职而作罢。射洪县令庞子明建“拾遗亭”,文同追述了往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

      ②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

    5. (5) 文同写《拾遗亭记》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①: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今荆州市)、公安等地,写下了这首诗。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地处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②“苏”,同“疏”。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在首联对自我进行了定位,“思归客”写出了诗人晚年漂泊之苦、思归之切;“一腐儒”是诗人的自嘲,虽满腹经纶,但仍未摆脱穷困。 B . 颔联用到了“片云”“孤月”等经典意象,用“共”“同”等词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情、孤单之思。 C . 颈联中用“落日”来比喻自身年老,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怀雄心壮志;秋风飒飒而

      至,诗人病情渐渐好转。

      D . 尾联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不必取长途”意为不必使用老马走长途,诗人借老马为喻,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郁闷之情。
    2. (2) 必修下册选入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同样写于大历三年,请比较《登岳阳楼》与《江汉》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诫唐太宗应该保持谦虚、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的两句是: “”。
    2. (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3. (3) 古人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有才但浮夸读书人,用《论语》中的句子说就是他们“”,所以孔子提倡“”,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BA”这类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普及,有助于促进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等理念深入乡村。从一开始的自发组织到如今的政府组织,全民健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全民健身运动正在当地_①。

    自“村BA”出了圈,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也是②____ ,由于“村BA”打开了乡村以体育为切口向外展示自我的新局面,让“村BA”不再仅仅是一个展示真实乡村、了解当代乡村文化的窗口,更是一场全网热议、万人空巷的篮球赛

    “村BA”的一场场篮球赛丰富了乡村群众的农闲时光,还让大家锻炼了身体。“村BA”在提高群众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让曾经寂静的乡村焕发出了乡土最可贵的活力。

    据悉,为了提升观赛体验,台盘村的面貌在去年     ③     , 新增球场看台座位10000余个,新建多个停车场,修缮了1800米的路面,同时新修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据统计,今年三月台盘村在球赛期间共接待游客十万余人次,直接拉动乡里消费1000万元以上,黔东南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了140%。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
    3. (3) 根据最后两段内容、用四个动宾短语(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概括“村BA”的影响。
  • 7.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气温会陡降。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因此,霜降不是表示“降霜”,     ①    

    霜降时节,人们喜爱登高望远、赏枫观菊、吟诗作对,极具风雅韵味。此外,有民谚云“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正值秋冬之交,     ②    。这天,民间有煲羊肉、吃牛肉的食俗;在许多地方,人们有吃红柿子的习俗,一则御寒保暖、补筋健骨,二则清热润肺,防止冬天唇干、流涕;山东地区的人们在霜降时喜食有下气入肺、解腹胀之围疗效的白萝卜;在闽台民间,则有吃鸭肉的习惯,肉质壮实、鲜嫩肥美的鸭肉,成为润燥祛火、补充营养的餐桌佳品。

    除饮食风俗外,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一些地区也有在霜降日扫墓、祛凶的习俗。在广东高明地区,还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用烧红的瓦片烤熟芋头,再将瓦片丢至村外,利用大火辟凶祈祥。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     ③ , 也为清冷的霜降节气带去了数不尽的人间烟火。

    1. (1) 下列《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最可能发生在“霜降”时节的一项是( )
      A . 第二十七回,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B . 第三十一回,晴雯和宝玉闹了别扭,林黛玉进来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C . 第五十八回,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荫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 D . 第八十七回,紫鹃对黛玉说:“刚才我叫雪雁告诉厨房里给姑娘作了一碗火肉白菜汤,加了一点儿虾米儿,配了点青笋紫菜……还熬了一点江米粥。”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使语意连贯,上下文衔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懿”是美好之意。它由三个汉字组成:壹,次,心。包含着追求美好的意识或品质。壹,代表专一与持久;次,行事分轻重缓急,有条理;心,追求内心的丰盈。

    请结合“懿”字的寓意并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