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大学问家常常会提出很多原创问题,如果不提出自己原创的问题,更多的是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不见得是数学乃至科学的真髓。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礼记·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里撞的“钟”,就是大自然和万物运行的规律。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思考一个好的问题,能生发出一系列的想法,催生出一系列文章。无论最终是否解决了问题,仅仅推敲、研究问题的过程就很重要。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就像在长江里面有一块巨石,将巨石挪开,水流就会顿时变得顺畅。

    (摘编自丘成桐《一流人才,始自学“问”》)

    材料三:

    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网推出首个基于社交平台的核心报道常态化栏目“学而时习之”。这一创新栏目,以“短视频日历”方式精彩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重要活动、作出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世界日等重要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借助移动社交平台的特点,推动核心报道覆盖更广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设立的100天时间里,栏目共推出产品240期,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近30亿、转发量超450万、评论量近60万、点赞量近1.5亿,相关账号合计增加粉丝订阅量近200万。栏目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成为社交平台核心报道的“拳头”之作。

    (摘编自周红军等《在“杜交圈”打造“学习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B . 学习别人的方法技巧,可能对考试答题有帮助,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 C . 《诗经》千年后仍有意趣,在于它对自然美、人之情的描述,能引起后代的共鸣。 D . 移动社交平台的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核心报道覆盖到更广大的网民群体。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列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刊上发表短论的事例,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 B . 材料二借孔子的话将学习与提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关于提问的相关阐述。 C . 材料三列举大量的数据,表明“学而时习之”栏目在“社交圈”成功打造了“学习场”。 D . 三则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在阐述学习的目的、方式,介绍学习资源上各有侧重。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 《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 . 吕坤《呻吟语》:“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紧一步。”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桂  圆

    李春华

    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兵家不愿光顾。

    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

    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对兵痞举起枪托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深秋的一天,秋风抽打着树枝,树叶簌簌落地。安叔跟往常一样,唰啦唰啦地扫着落叶,但明显放慢了速度,像是留恋那些发黄的树叶。

    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

    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

    (选自《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注]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交代爷爷思想开明,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打响了“惠仁堂”的名号,为他后来获得牌匾埋下伏笔。 B . 爷爷站在山顶说,蒙山是天然的药材库,“咱要用之于民”,可见他早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和支援前线的打算。 C . “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是怕泄密,影响给部队送药材,还担心会因此惹祸,体现安叔的谨慎小心。 D . 深秋的一天,安叔打扫落叶时动作明显缓慢,表现他“回乡”之前对药房的留恋,对爷爷与“我”的不舍。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是伏笔,与句子②相互照应,“伏”“应”前后连贯自然,使文章结构紧凑连贯。 B . 句子③是安叔所说,原意是指桂圆本身的甜味,也体现了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切。 C . 句子④暗示等到国家成立后,老百姓的生活会好起来,故用桂圆的甜来暗示抗战时的日子也是甜的。 D . 句子⑤与前文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对“我”说“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相照应,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3. (3) “我”在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牌匾的历史内涵切合节目主题。请你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 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蓝(liǎo)  青(diàn)  望(zhì)  马十驾(nú) B . 鱼(shàn)  舟(jí)  而不舍(qiè)  木直绳(zhònɡ) C . (yú)  步(guǐ)  骐(jì)  以为轮(róu) D . (pù)  亲(shěnɡ)  蟹(áo)  金石可(lòu)
  • 4.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吾道也    ②学于师    ③孔子郯子    ④学而遗    ⑤非能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益圣,益愚    ⑦吾从而之    ⑧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A .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 . 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 .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 . 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有学问的人                  君子非异也    生:生命 B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则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识 C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容身,安身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普通人 D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广博精深    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 6.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 .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 . 韩愈《师说》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 .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 7.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于物也  假:借助

    B . 学不可以  已:停止,结束

    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 . 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郯子之 , 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 . 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全面

  • 8.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能也(游水)  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 . 而闻者(清楚)  今之众人(许多人) C . 学于师(以……为耻)  而江河(横渡) D . 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士大夫之(类)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书·李白传》))

    1. (1)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 (2) 下列对文中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经: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 . 诏: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 . 翰林: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翰林”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李白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的。 D .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天赋异秉,连出生都颇富神秘色彩。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他十岁时就通晓五经,曾梦见笔头生花,此后即才华横溢。 B . 贺知章对李白曾有知遇之恩。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 .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 . 李白天性崇尚自由。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4. (4) 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荀子)

    5. (5) 李白在长安时,“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后来,却又愿被“永王璘辟为府僚佐”。这表现他怎样的思想品格?
  •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寄平甫弟衢州道中
    王安石

    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

    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

    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

    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炯”写浅溪受到日光照耀后光彩明亮;“碎”写其光影细碎,这应与野林的蔽日有关。 B . 前两联从多种感觉写景,“阴翳长”是视觉,“但闻语”是听觉,“犹有香”则是嗅觉。 C . 作者长年远游,虽有美景相伴,却是无人作陪,自娱自乐也未能消除心中的孤独和悲伤。 D . 冬风一吹,汝即手把诗书,飘然降临;尾联“安得”引出的一问,表现出作者想象力之奇。
    2. (2) 作者借本诗向平甫弟传递了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 11. 名句默写
    1. (1) 《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 (2) 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3. (3) 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话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不期而遇,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浩如烟海。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故乡被视为生命的根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人都是恋家的,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历历在目。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1. (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 .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 .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 .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14. (2023高三上·新乐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83年,央视举办首届春晚,让全国观众在除夕夜又多了一道精神大餐,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的一个里程碑。

    1993年,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北京—天津—塘沽高速公路”(简称“京津塘”高速)全线通车,标志着中国公路建设进入现代化的新时期。

    2003,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飞行员杨利伟实现了太空之旅,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后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规模突破4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展示出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

    2023年,中国将以更坚定的步伐,更自信的奋进,在各个领域开拓创新,实现更大的超越。

    作为时代青年,你对2023年有怎样的憧憬?请以“奋进,超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