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北二外成都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12-23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休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部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遮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显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 . 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 . 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 . 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会礼制,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 B . 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 . 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 . 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
      A . 《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 . 《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C . 《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 D . 《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4. (4) 色彩观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 (5)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邢兰

    孙犁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机关住在鲜姜台。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这房子房基很高,那简直是在一个小山顶上。看西面,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到下午,太阳慢慢地垂下去……

    其实,刚住下来,我是没心情去看太阳的,那几天正冷得怪。雷,还没有融化,整天阴霾着的天,刮西北风。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从门上面的空隙,从窗子的漏洞,从椽子的缝口。我堵一堵这里,糊一糊那里,简直手忙脚乱。

    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来这里转转。我就请他坐坐,不过,我紧接着说:

    “冷得怪呢,这房子!”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

    这个人说话很慢,没平常老乡那些啰唆,但有些气喘,脸上表情很淡,简直看不出来。

    “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就更应该招呼得亲热一些。

    “是咱家的,不过没住过人,现在也是坚壁着东西。”他说着就走到南墙边,用脚轻轻地在地上点着,地下便发出空洞的嗵嗵的声响。

    “呵,埋着东西在下面?”我听见这个人随便就对人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便顺口问了这句话。他却回答说:

    “对,藏着一缸枣子,一小缸谷,一包袱单夹衣服。”

    他不把这对话拖延下去。他紧接着向我说,他知道我很冷,他想拿给我些柴禾,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他问我怕烟不怕烟,因为柴禾湿。

    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

    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好像这些东西,早已在那里准备好。他把劈柴放在屋子中央,茅草放在一个角落里,然后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他向我说:

    “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有时,他拿些黄菜、干粮给我。但有时我让他吃我们一些米饭时,他总是赶紧离开。

    起初我想,也许邢兰还过得去,景况不错吧。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

    邢兰没表情地说:

    “穷的,孩子冬天也没有裤子穿。过去有个孩子,三岁了,没等到穿过裤子,便死掉了!”从这一天,我才知道了邢兰的详细。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我想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邢兰对于抗日工作的热心,我按照这两个字的最高度的意义来形容它。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合作社,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

    而邢兰是两个团的团长。

    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他实在是勉强做去的。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地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农具合作社做几架木犁。

    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是一个“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他曾对我说:“我知道冷是难受……”这句话在我心里存在着,它只是一句平常话,但当它是从这样一个人嘴里吐出来,它就在我心里引起了这种感觉:

    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婪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婪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

    记到这里,我才觉得用不着我再写下去。而他自己,那个矮小的个子,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会续写下去的。

    一九四O年三月二十三日夜记于阜平

    【注】①本文节选自孙犁同名小说,有删改。②坚壁:把物资转移走或埋藏起来,使不落到敌人的手里。

    1.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寒冷萧瑟的自然环境,为主人公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更衬托出邢兰的热情。 B . 小说没有正面写惊心动魄的战斗,而是用粗犷简洁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C . 邢兰身世悲苦,家境贫寒,却“无条件”地“参与抗日工作”,有些工作可能力不从心,但他一直任劳任怨。 D . “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语言生动,形象地表明邢兰对革命工作的无私奉献会一直持续下去。
    2. (2) 小说中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花“一块七毛”买一只口琴,对邢兰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说中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孙犁说:“因为有时我们常常抽象地谈艺术的政治性或是文学的艺术性,反倒把生活性忘记了。没有丰富的切实的生活经历,政治性和艺术性都不能产生。”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孙犁所主张的生活性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修滕王阁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 , 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倘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宴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宴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所为序、赋、记:指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绪的《滕王阁赋》,王仲舒的《滕王阁记》。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B .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C .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D .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部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膝王阁,与鹳雀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唐朝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 B . 韩愈,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C . 躬诣,古代下级面见上级时的一种礼节,文中是“亲自到、亲自去”的意思。 D . 治所,古代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膝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 . 因为滕王阁风景优美,又有文辞壮美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他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 . 从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可以看出,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 . 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引领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宴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②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5. (5) 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己酉岁九月九日

    陶渊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 , 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 , 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 , 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注】①余滓:残余的渣滓,指尘埃。②寻绎:连续不断。③没:指死亡。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不复”和“空自”相互照应,生动地写出了秋气对蔓草和园木的摧败,尤其“空自”二字,含有无可奈何之意。 B .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清气”二字,道尽高秋爽色。清爽的秋气澄清了尘埃,秋空显得特别高远。一个“澄”字,体现了作者炼字之功。 C .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此句中的“焦”字把作者那种无可名状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作者对今后的人生失望了,只能借酒浇愁。 D . 本诗章法平简,前八句写景,后八句抒情。“万化”一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诗句前后之间丝毫没有隔离之感,反而是浑然一体,衔接自然。
    2. (2) 请赏析这首诗歌的写景特色。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 (2) 《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3. (3) 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这两句是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汪曾祺,在很多人眼里,他的文章大多关乎吃吃喝喝,是个把美食写到极致的作家。比如高邮的咸鸭蛋、北京的豆汁儿、江阴的河豚、湖南的腊肉,都让人( ① ),大呼过瘾。甚至他一度被人称为美食作家,这其实是( ② )。如果你完整读过他的全集,会发现他作品里写美食的连百分之十都不到。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上,刻画的都是传统中国的烟火气、衰败的大时代和精致的小人物。

    他的美食,大多出现在晚年回忆家乡时写的小文章。汪曾祺先生写下的是他的回忆,而不止是美食。如果细读其作品,你会发现他笔下的美食,种类并不丰富,价格并不昂贵,没有( ③ ),甚至连大鱼大肉也没有。他写的全都是日常的饮食,从土豆、萝卜、鸭蛋、香椿、咸菜、苦瓜,到炒米、茶面、豆腐、荠菜、桂花、枸杞、野菜、萝卜丝、干丝、回锅油条等等。有些人一看可能要笑了,没有意大利阿尔巴白松露,也没有艾玛斯鱼子酱和北海道甜瓜,实在不能算美食家。但就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食材,一旦落于他的笔下,都会变得活色生香。那是因为,他写每一道食材,都是饱含着感情在写,都是不带有任何偏见在写。

    1. (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运用排比和反问两种修辞手法,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增强语句的表现力。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随着阳性病例的增多,一些人在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因用药不当导致损伤。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张波介绍,解热镇痛类药物,比如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它们是对症治疗的药物。一般来讲,患者服用1至2天,发热和身体疼痛症状消失后, ① 

    一般而言, ②  , 很多解热镇痛药含有的成分相同或类似,如果选择多种解热镇痛药联用,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消化系统苦不堪言。

    张波介绍,通常讲的抗生素一般指抗菌药物,而新冠病毒引发的症状是病毒性感染,抗生素对于治疗病毒引起的感染是无效的。如果在临床中,有些患者合并一些细菌感染,或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 ③ 

    1. (1)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 .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记住孩子们的识字课本,以及你从那里面学到的头一个字——也就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字。

    ——摘自富尔格姆《信条》

    关于“看”,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