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顶级名校2024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模拟检测试...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37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到郊外举行隆重的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如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等。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

    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版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摘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有删改)

    【链接材料】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其口号是“一起向未来”。2月4日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雨水开始,至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测定始于西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 B . 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 C .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把握农时为起点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D . 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依赖自然而生产的基础原理不会变,所以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导致了部分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 B . 西欧农业模式的产物——农药与化肥的副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C . 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D . 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步形成,“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由此产生。
    3. (3) 下列谚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B . 趁地未封冻,赶快把树种 C . 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D .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 (5) 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拉开了序幕。请你根据材料,结合你对冬奥会的认识,谈谈你对这一设计意图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strong>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

    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仨,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

    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

    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

    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

    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

    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

    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

    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

    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变成红色。

    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能红好几个月呢。

    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

    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好氛围。 B . 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 C . 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的喜爱。 D . 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气息。
    2. (2) 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 B . 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 C . 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 D . 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
    3. (3) 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 (4) 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strong><strong>文言</strong><strong>文阅读</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火,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遣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乙)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费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①谢民师,名举廉,新淦(江西新干县)人,宋神宗元半八年进士。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苏轼从海南遇救北归,谢民师正在广东做官,曾带着信和旧作去拜见苏轼。这是苏轼的回信。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B .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C .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D .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干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德”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字,“周郎”是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孟德困于周郎”是指周瑜在赤壁击溃曹操一事。 B . “逝者如斯”的典故出自《论语·子罕》,“斯”指代“水”,“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 C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的“适”都是动词,可译为“到……去。” D . “升堂”的典故出自《论语·先进》,后世常用“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升堂”指学问或技能已经达到一定境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于是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 . 甲文苏子与客“主客问答”,苏子以“水”“月”设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的价值,其实体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 . 乙文苏轼引用孔子的相关言语主要是为了阐明他的文章观:语言讲究文采的,才能流传开来;真正能做到“辞达”的也是有文采的。 D . 乙文苏轼认为扬雄喜欢用艰深的文辞,来掩饰本来很浅近的道理,这正是“雕虫篆刻”之类的文章,而他的《太玄》《法言》已经有很大改变,因此可以被称为“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

    5. (5)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写作主张,文章要“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前赤壁赋》的写法符合他的主张吗?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

    辛弃疾

    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

    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

    【注】①三山:辛弃疾在瓢泉闲居近十年,此时被起用,为官三山。②老头皮:宋真宗召隐士杨朴作诗,杨朴提及妻子的送别诗中有“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将他放还。后以“老头皮”为年老男子的戏称。③鹧鸪啼:鹧鸪啼叫的声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回忆在瓢泉隐居时的生活,作者沉醉于饮酒赋诗,非常逍遥快活。 B . 上阕结尾“蓦地”一句化用典故,写出作者闲居将近十年又被起用的心情。 C . 作者因为年迈体弱,无力关心政事,所以闲来无聊时在窗下学习鹧鸪啼叫。 D . 本词多用口语,风格清新自然,下笔看似随意,实则寓庄于谐,意蕴深厚。
    2. (2) 词题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作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氓》中体现古代劳动妇女起早贪黑、日夜劳作的两句是“”。
    2. (2) 《逍遥游》中“”两句写出做人要超脱世俗毁誉,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3. (3) “空”常与“有”相对,表示“无”。但它在诗歌的景物描写中别有意味,例如唐代诗句“”。
四、语言文字运用</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最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在名录中,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这一消息不禁让人a( )。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白鲟,曾经分布于中国各大河流中,《礼记》《周礼》等记载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庙的场景中,便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的描述,其中的“鲔”,指的便是白鲟。白鲟的吻端和头部,长有一簇簇密密麻麻的、呈梅花状的皮肤感受器官——陷器和罗伦氏器。前者负责机械感受,如水流、水压等的变化; ①  , 如水中微弱的低电压等,如此一来白鲟就像带着一个长长的扫描仪, ②  , 在昏暗湍急的长江水流中自由穿梭。

    然而大型水坝的建立却给了白鲟这类洄游鱼类灾难性的打击,一方面是挡住了它们的洄游产卵路线,另一方面水文条件的改变也影响了他们的产卵数量。再加上 ③ 、沿岸采砂作业、排污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1985年后白鲟的数量断崖式下降,就连长江里最常见的四大家鱼繁殖量都下降了90%。这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深刻教训。为防止其它长江水生生物b( ),走上灭绝之路,有鱼类学家建议:改当前的阶段性休渔为全面休渔十年。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c( )。

    1. (1) 请在文中括号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字。
  • 7. 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注:画上题字为“钻研”“子恺画”。

    1. (1) 请用简明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80字以内)
    2. (2) 概括写下漫画的寓意(25字以内)
五、写作</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重点大学教授在一次中学励志演讲中激励高二学生要立志考名校,趁高二一切都还来得及,刻苦学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看到学生作文中写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便让学生改为“吃得苦中苦,不为人上人”。

    作为当代高中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此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