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抽测...

更新时间:2023-10-25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 1. 下面是青春诗会的开场白,请你补全。

    青春是一首诗,它是“”(《沁园春·长沙》)的豪情壮志,它是“ ”(曹操《短歌行》)的忧思慨叹,它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傲骨力量,它是“”(荀子《劝学》)的不懈坚持……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青春因理想而热烈,青春因奋斗而无悔。

  • 2. 在青春诗会彩排时,小诗发现有些字音把握不定,请帮忙选出有误的一项( )
    A . 文(xí) 热(chì) 袅(nuó) 搔首蹰(chí) B . (cuì) 脚(bié) 脑(suǐ) 跌起伏(dàng) C . (jí) 帖(yù) 头(càn) 然而止(gā) D . 如(pì) 卷(zhì) 永(juàn) 残羹冷(zhì)
  • 3. 学校图书馆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小诗负责推荐稿审阅工作,发现有错别字,请在以下选项中找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A . 斟酌 编纂 弥望 孜孜不倦 B . 浮躁 妨害 坍圮 豁然开朗 C . 纠葛 精湛 苍穹 亦步亦趋 D . 戕害 自栩 恪守 没精打彩
  • 4. 下面是小诗撰写的好书推荐稿,请帮助她推敲词句,完成下题。

    书写革命者群像、弘扬革命者精神,是文学界的重要使命。《革命者》不仅是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还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作品将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年轻生命一一唤醒、激活,无论是笑对敌人屠刀、视死如归的王孝和,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蔡博真、伍仲文,还是历尽坎坷、( )的何孟雄……他们的青春之花定格在革命激流中,英烈们的精神丰碑令人景仰。本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上海文艺出版社以读者( )的形式开发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课程,把革命者的故事讲得更加( ),让革命者的精神千古流芳。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
      A . 一心一意 喜闻乐见 绘声绘色 B . 初心不改 脍炙人口 有声有色 C . 一心一意 脍炙人口 绘声绘色 D . 初心不改 喜闻乐见 有声有色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革命者》不仅是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还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 B . 《革命者》不仅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还是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 C . 不仅《革命者》是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还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 D . 不仅《革命者》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还是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5. 课内文言基础知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者也。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大遗,吾未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 欲人之无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者也 B . 人也远矣 其皆于此乎 C . 相似也 师之不复 D . 不如登高之博也 吾未其明也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不如须臾所学也 句读不知 B . 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 C . 师道之不传久矣 其下圣人亦远矣 D . 耻师焉 群聚而笑之
    3.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活跃经济 繁荣市场”中加点词词性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非能 B . 相师 C . 幽壑之潜蛟(《赤壁赋》) D . 正襟坐(《赤壁赋》)
    4. (4) 下列句子与“俟我于城隅”(《静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以为轮 B . 而耻学于师 C . 惑之不解 D . 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5. (5) 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劝学》和《师说》围绕“学习之道”,强调学习重要,主张学习者当有正确学习观,努力改进学习方法。 B . 《劝学》主要采用比喻论证,分层展开论述;《师说》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逐层深入阐述主张。 C . 《师说》中论述圣人从师学习,且“无常师”地学习,可以作为《劝学》中君子学习“善假于物”的论据。 D . 《劝学》和《师说》都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发表议论,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6.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与元微之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且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 , 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节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改)

     【注】①元微之,即元稹,元和十年,贬谪为通州司马。

    1. (1)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 B . 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 C . 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 D . 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足下,在古代最初表示下对上的尊称,后来演变为平辈或朋友之间的敬称。 B . 胡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比喻疏远隔绝,亦泛指北方、南方的少数民族。 C . 二十二郎,“二十二”表示在同家族同辈人之中,不分男女,依年龄的排行。 D . 司马,唐时为州长官刺史的佐官,多以贬官充任,属闲职,一般不参与公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年来,白居易孤独地居住在贬谪地,与元稹近两年未通书信,内心沉郁悲痛又深感无奈。 B . 两首赠诗抒写了彼此想念、盼能再见之情,既表现两人交谊深厚,又增强了文学感染力。 C . 白居易用“笼鸟槛猿”比喻自己和友人均遭贬谪的困顿处境,寄寓了内心抑郁不平之气。 D . 信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呼唤“微之微之”,既亲密真切又沉痛凄楚,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意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②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5. (5) 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选文中有具体的表达,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述。
  • 7. 诗词鉴赏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词都描写了西湖春天的美景,都表达了诗人赏春时悠然自在的心情。 B . 两首词色彩与意境明显不同,第一首词淡雅宁静,第二首词则明艳热闹。 C . 第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沉醉于西湖的美,第二首则稍有对场面混乱的不满。 D . 词作都充满生命流动的美,水流歌随、船移禽飞,人随路转,花涌城头。
    2. (2) 欧阳修曾写下十三首《采桑子》,多角度地歌咏西湖,“十词无一重复之意”(近代夏敬观语)。第二首词从哪个角度歌咏西湖?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33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节选自《乡土中国·长老统治》)

    材料二: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以馈赠来经营大规模的易货在太平洋岛屿间还可以看得到。Malinowski所描写和分析的Kulu制度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种制度不但复杂,而且很受限制。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地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节选自《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中,文化环境稳定则教化权力是社会的主要权力,反之,则削弱教化权力。 B . 乡土社会里的成员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重视长幼原则是教化权力的体现。 C . 社会变迁过程中,经验是顽固和落伍的代名词,社会不再以年长为尊,反以年轻为尊。 D . 血缘社会主要以人情来维持,往往通过馈赠进行交易,依靠长老统治维持社会稳定。
    2. (2) 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教化权力的重要”的一项是( )
      A . 英文的亲属关系称谓中,舅父、叔父、伯父、姑父、姨父没有区别,都用uncle来表示。 B . 《红楼梦》中,贾环和小丫鬟赌钱输了耍赖,兄长贾宝玉看到了,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他。 C . 当下,智能手机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老年人在极剧变化的环境下更加边缘化。 D . 小学生小明帮家里倒垃圾,没做好分类,志愿者批评了他,并帮助他做好垃圾分类。
    3. (3) 小诗学完《乡土中国》,打算将书中的主要概念整理成思维导图,向同学们做图书推荐,请在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选项,帮助她完善导图。

      A.血缘和地缘 B.礼治秩序 C.乡土本色 D.家族

       ② ③ 

    4. (4) 材料二中作者为什么说“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学习观出自《论语》,选文的阐释却与我们的共识不同。请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简要辨析。(6 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本二: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节选自史铁生《想念地坛》,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一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选取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等景物,包孕着博大与纤细、沉寂与涌动、古老与年轻,充满哲理意味。 B . 文二中“想念地坛”“是想念它的安静”,这“安静”不仅指环境的安静,更有作者不幸致残、痛苦思索、走上写作道路后寻得的内心平静。 C . 两个文本都有景物描写,且各具其美、蕴含着深厚的情味,可以令读者感受到中国自然美学具有安顿身心、慰藉情感、超越自我的作用。 D . 文一写景中夹杂着抒情和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文二将地坛置于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中对比,表达了对世人喧嚣浮躁的批评。
    2. (2) 《我与地坛》《想念地坛》两篇文章都写了“地坛”,请结合选文分析“地坛”的意蕴。
    3. (3)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饱含着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请从作品的艺术特点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一或二,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学短评,要求切口小,叙议结合。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家乡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7000多年的历史积淀,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朴典雅的坊巷古厝、宛转悠扬的闽剧伬艺、幽艳润泽的脱胎漆器、滋味万千的传统美食……今天,每一条街道的社区之家,蜿蜒穿梭于茂林繁花的福道,智能便捷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休闲广场的弹性空间……千年古城延续文脉展露新颜。

    这里有历史,有传承,有创新……你对家乡文化建设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