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普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11-28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于是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 B . 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又进了一步。 C . 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D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晋时并不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但更强调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 B . 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C .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体验,是文学性明确的表现。 D . 在曹丕看来,文章不仅具有突出的价值,也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B .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C . 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 D . 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不淆。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文学的自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国文教员

    金克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 ‘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

    文本二:

    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 “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注释 ①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材料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材料二即“化尘残影”自评。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B . 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 C . 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 D . 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 B . 《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 C . 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 D . 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
    3. (3) 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材料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6分)
    4. (4) 如欲以“一则‘新世说’ ”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厚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元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B .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C .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D .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讳”是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作墓志铭一般当称死者的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直接称柳宗元的字“子厚”。 B .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考中一、二、三甲录取的统称进士。 C . “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方式,也指授予官职、任命等。“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也用于称呼父母长辈。 D . “集贤殿正字”是官名,掌校勘书籍;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之一,唐中叶后一般用来安排贬斥之官,这两个职位都有实权。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宗元自幼聪慧超凡,通情达理。发表议论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让世人折服;识见高远,令公卿显要赞誉举荐。 B . 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信赖。为政柳州时,制定政令,想方设法让特别穷困无力赎取的人用工钱抵销债务,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C . 柳宗元为人善良,气节高尚。当得知刘禹锡被派到不宜人居的播州任刺史时,亲自到朝廷请求允许自己与禹锡互换,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 D . 柳宗元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政治生涯令人叹息。但韩愈却认为,或许就是柳宗元长久被贬谪的境遇,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
    4.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 (5) 作者为柳宗元写墓志铭,起笔却不厌其烦地写他的家庭和身世,其目的是什么?试结合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次朴翁游兰亭韵

    姜夔

    亚字桥亭面面风,六人同坐树阴中。

    松交归路如留客,石碍流杯故恼公。

    山色最怜秦望绿,野花只作晋时红。

    夕阳啼鸟人将散,俯仰兴怀自昔同。

    【注】①朴翁:即葛天民,字朴翁。与作者姜夔(南宋文学家,江西鄱阳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交往甚密,颇多唱和之作。②秦望:山名,在绍兴东南四十里,秦始皇曾登此山望东海,故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交代了地点、人物、环境,勾画了一幅雅士游聚图,将物与人、情与景融为一体。 B . 颔联运用拟人与夸张手法,展现了松树的热情好客和水中石头的有意捉弄的情态。 C . 通览全诗,语言简练流畅,含蓄隽永,清新淡雅,感情纯真自然,描绘了兰亭景色。 D . 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限的语言中,几乎包含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全部内容。
    2. (2)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离骚》中的“”说明屈原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
    2. (2)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

    3. (3) 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山高入天,仿佛可以触摸到星星,行人行走艰难而抚胸叹息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丰村三面环山,南面水口,形成天然圈椅,洙溪河蜿蜒穿村而过。村中的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东南的低地依次而建,    ①    。整个村落古宅群村西多而集中,村东少而分散。村中古道均为青红两种石板铺成,纷繁而又有序,由南向北缓缓上升,台阶、石栏依山而建,依势而构,独具匠心。

    这里历史    ②    。此处聚居了曹、苏、杜三大姓氏家族。永丰村的历史多半便是三大家族的历史,如今村民的祖先,也多是三大家族中人。这里    ③     , 英才辈出。别看村子小,却曾孕育出一些风云人物。这里也是革命老区。1934年12月,中共洙溪区委书记曹祥麟在这一带成功组织领导了打击土豪劣绅、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史称“杜家村暴动”。

    想不到吧,这处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村落,也曾风云激荡,汹涌澎湃。

    小巷里的石板路,轻轻踩上去,仿佛能够感受到石缝间苔藓的呼吸。巷子窄窄的,仅能容一人通过,只怕那时的情侣也羞于并肩同行。路边的沟渠里是缓缓流过的溪水,还有鱼儿时不时扑腾一下,斑驳的墙上旧时的痕迹依稀可见,满是记忆。你不禁会猜,几百年前的此刻,是否也曾有人如自己一般,一步步走过这些石阶,不经意间,触碰过墙上的粉漆。那时,他会想什么,又会怀着怎样的心情。

    时光啊,就像在路上堵了车,便也摇下车窗,悠然欣赏起这里的风景来。昨天和今天,这么近。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
    3. (3) 请指出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血糖升高为主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该病的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餐、体重减轻,简称“三多一少”。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①     , 最小的患者甚至有仅出生3个月的,但以5~7岁和10~13岁两组年龄多见。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青少年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是胰岛细胞遭到破坏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    ②     , 如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如果孩子出现恶心、呕吐、头痛、乏力、多汗、颤抖、嗜睡、发育迟缓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筛查。

    青少年儿童肥胖症以及长期过量饮用含糖饮料,是导致儿童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专家提醒,家长不要过度喂养孩子,不要给孩子摄入过多高油脂、高糖的食物;鼓励孩子适度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户外运动,保证“吃动平衡”,避免发生单纯性肥胖,增加患病风险。糖尿病是不可逆的,如果孩子患上糖尿病,家长不要相信那些号称能根治糖尿病的偏方。糖尿病患儿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坚持用药,    ③     , 就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1. (1) 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与文中加点词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经过反复练习,年幼的聋儿终于发出了“种子”这个词的读音。 B . “早起的鸟儿有食吃”这句俗语中包含着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 C .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令人神往。 D . 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若如画,以画布一张,行旅途一趟,斑斓油画与点墨国画蕴含不同的人生姿态。

    油画,不留余地,冷暖厚薄尽在其间。将人生活成油画,意味着活出丰富亮丽的人生,尽情挥洒,不浪费一寸生命画布,人生精彩,跃然纸上。

    国画,多见留白,淡雅宁静皆可感知。将人生活成国画,意味着承认个体在生命进程中力有不逮、淡然安适留下留白,绘就有张有弛的人生图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