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2月开学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11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呈现在电视荧屏的电视节目,其本质却是为了提升观众的文化修养。以古论今,《考古公开课》通过讲述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故事,传授观众古典文化,从而作用于社会生活,承载着“启民智、易风俗”的社会效果。正如《毛诗序》中所言,“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电视节目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电视节目有着传播主流思想价值观念的职责和义务,爱国爱家是永恒课题。国宝级文物除了材质珍贵,往往有一定家国文化参照。通过电视节目传达的意识形态可让个人意识同国家意识保持一致,与伟大的中国梦相向而行。文博类电视节目做到了美育和德育的统一。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接受思想的洗涤和文化的熏陶,实现精神的升华。

    文化类电视节目可呈现古今中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底蕴,传递优秀文化基因,文博类节目便是较好的代表。文物可沟通历史与现在,蕴含了所属时代的文化与审美,体现着所处社会的文化认知。譬如,“后母戊青铜鼎”上的饕餮纹体现出殷商时期社会的美学追求,《考古公开课》中的《西水坡星图之谜》便植入了“青龙”“白虎”以及“北斗星图”等古老的中国文化。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亦杂糅了现代文化,在《考古公开课》中的《人骨里的秘密》中,嘉宾便讲解了通过“碳14”测定人骨所属的年代。文化厚度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高度,电视节目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电视节目除具有娱乐作用外,还具有认知和教育作用。《考古公开课》中邀请的均是相关领域学术界的权威专家或具有丰富考古经验一线人员,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讲解,注重考古知识的横向扩展。节目的内容可追溯到中华早期文明,涉及秦汉、盛唐等多个朝代,既有历史视野,又不乏生动诙谐。节目不仅让文物重回大众视野,唤醒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也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用文物沟通古今,不仅利于国民在历史维度上立体感知民族文明,更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兴,则国运兴。在国家大力弘扬文化强国的理念下,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官方媒体,先后主导创办多项文博类电视节目。通过文物追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同时又展现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呼应当代主推的“工匠精神”,为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娱乐类节目的泛滥,造成青少年审美追求有所歪曲,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首要任务。先后出台《限古令》《限薪令》及《限籍令》等政策,以及关停、整改多个娱乐节目,可看出国家正努力纠正青少年的价值观。通过扶持文化类节目从而引导受众审美重回正轨。通过创作优质内容的益智文化类节目吸引受众,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念。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主推中华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打造一个中国原创电视节目的浩大IP(“知识产权”简称),此类节目成为中国影视文化的又一符号。

    (摘编自王烙斌《论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和价值引领——以〈考古公开课〉为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 在保护、管理好文物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对其研究和利用,有利于历史和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C . 了解文物蕴含所属时代的文化与审美,我们必须依靠如“碳14”这样的杂糅了现代文化的技术手段。 D . 文博类节目横向拓展考古知识,纵向追溯各朝代文明,利于观众在历史维度上立体感知民族文明。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都提及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但两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通过讲述海外文物回家的故事,文博类节目让家国情怀深入人心,坚定了文化自信。 C . 文博类节目融娱乐、认知、教育作用于一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D . 娱乐类节目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国家应予以关停和整改。
    3. (3)  下列最能作为论据支撑电视节目具有“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作用这一观点的是(   )
      A . 纪录片《本草中国》讲述本草“药食同源”“化毒为药”的功效,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B . 《端午节奇妙游》以四位唐俑少女视角,向观众呈现赛龙舟、吃粽子、艾草祛病等一系列端午习俗。 C . 通过《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观众得知青铜器“何尊”铭文里有“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D . 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参加《跨界歌王》《朗读者》《开学第一课》等节目,积极推动京剧文化传播。
    4.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推进乡村振兴。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行动的理解。
    5. (5)  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具有价值引领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以《考古公开课》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⑤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纠正一些青少年歪曲的价值观。

  • 2. 现代文阅读Ⅱ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正是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时候与现在孔子的处境形成对比。 B . 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 . 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仲由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为自己没有给仲由带来什么好处而痛心。 D . 小说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例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2. (2)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及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无人过问的孤独。 B .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了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 .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可以看出子贡重利的性格,与文中仲由的性格形成对比。 D . 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不肯“先我死”的颜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
    3. (3) 文中“古琴”意象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4. (4) 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再创作,使本小说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请你结合本文分析作者如何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冬,十月,辛丑,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郝超自以其父偕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掌机权,倍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威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人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情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日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既而惜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偕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日/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B . 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日/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C . 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日/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D . 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日/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让,在文中的意思是推辞、拒绝,与《谏逐客书》中"是以太山不让土壤"的"让"含义相同。 B . 领,本义为脖子,文中指兼任官职,通常表示兼任较高的职务。"守"也表示低职代高职。 C . 参军,中国古代官名,即"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现指去当兵。 D . 精锐,可指精良的器材和锐利的武器等,在文中指精干勇敢的部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蕴对于让自己接管徐州一事很不满,但谢安劝他不应妄自菲薄,损害一时恩遇,于是王蕴接受了任命。 B . 郗超虽然和谢氏有嫌隙,但听说谢安举荐侄子谢玄接受朝廷诏命后,他依然对谢安的贤明和谢玄的才能大加赞赏。 C . 谢玄招募了刘牢之等骁勇之士,他作战时经常身先士卒,战无不胜,当时的人称其部队为“北府兵”,敌人十分害怕他们。 D . 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哀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

      ②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

    5. (5) 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贺新郎·用前韵再赋

    辛弃疾

    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谩赢得、伤今感旧。投阁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持此语,问乌有。

    青山幸自重重秀。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把万事、无言搔首。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 一杯酒。

    【注】①此词作于辛弃疾罢居铅山瓢泉期间。②肘后俄生柳:喻世事变幻无常,典出《庄子·至乐篇》。柳:通“瘤”。③淋浪;指开怀畅饮。④毕卓嗜酒,以为一生持蟹畅饮,泡在酒池之中方是乐事。⑤投阁先生:即汉代扬雄,词人借指自己。⑥《世说新语·品藻》:“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开头两句,词人借用《庄子》中的典故,抒发了世事无常、人生失意之感。 B . 上阕第三句,表达了词人只能手把蟹螯、借酒消愁来打发日子的无奈。 C . “投阁”句,化用扬雄的典故,抒发了人生中的是非曲直生前死后俱难了结的感慨。 D . 上阕用典丰富,兼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词人内心的牢骚与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
    2. (2) 下阕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是对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实行变法是"生事"的反驳。
    2. (2)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两句抒发了漂泊天涯、老病孤独之感。
    3. (3)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鹧鸪"一词频繁出现,南来北往的游子,贬谪异乡的士大夫,独处深闺的思妇,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感叹,都融入鹧鸪的形象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历代文人笔记著作卷帙浩繁,____,而内容、风格、功用、性质各异,是中国文学、思想及文化事业独特而绮丽的奇观。苏轼《东坡志林》、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张岱《陶庵梦忆》、李渔《闲情偶寄》……皆个中翘楚,书中妙文____时现,是

    ____者。至若范成大撰《梅谱》《菊谱》,述名卉栽培之法,王应麟作《困学纪闻》、顾炎武修《日知录》,继往圣之绝学,如此之类士人思想与实践之文化遗珍,皆以笔记体成全。

    ( ),实则这恰是中国式写作之优势所在,其用意而不达意之妙,须读者慢慢领会,细细咀嚼。好比中国画,写意之可贵正在于寓匠心于____之中,寄情思于不假思索之外。再者,人多以文人之随笔漫谈为笔记而不甚重视,是不知儒学圣经之《论语》其实亦笔记也,道家之《老子》又何尝非笔记欤!

    (摘编自沐斋《滋兰笔记》自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胜枚举    吉光片羽    妇孺皆知    漫不经心 B . 不胜枚举    鲁殿灵光    妇孺皆知    漫不经心 C . 不计其数    吉光片羽    老少咸宜    苦心孤诣 D . 不计其数    鲁殿灵光    老少咸宜    苦心孤诣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全书看似缺乏组织与逻辑性,乃笔记不成系统之最大特点 B . 笔记之最大特点在于缺乏组织与逻辑性,全书看似不成系统 C . 全书看似不成系统,缺乏组织与逻辑性,乃笔记之最大特点 D . 笔记之最大特点在于全书看似不成系统,缺乏组织与逻辑性
    3. (3)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人普”)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平稳完成了挨户采集逐人登记的系统工程,最终获取了详实的统计数据,____。

    ____,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一举告别过去纸表手记效率相对不太高、质量可能受影响的数据采集方式,全面启用电子化的数据采集方式,确保数据可直接上报和实时核准,扎牢了普查的质量控制全过程中最关键的一道“篱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清晰地绘制出中国近10年间的人口发展“全景图谱”。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公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⑶____,2020年大陆地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15467人,比 2010年“六人普”时高出6537人,这项数据表明中国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中收获更多“人口质量红利”。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0 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枣庄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他在《美育与人生》中指出:我们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满足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需要;而在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来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从而有更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