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

    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月31日,作品以舞蹈形式亮相哗哩哗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围,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

    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据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

    ——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材料二

    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图》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散点透视带来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阔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在绢本设色,以青绿山水呈现江南风貌,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这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几至此,皆入妙品”。《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搔痒之痛。

    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滴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蹈《只此青绿》不但化人为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图》变为整个演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折典雅:《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而而未。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妇孺觜知。那种既燕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脸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丝绸、茶酒、瓷玉、园林,就是饮食、服饰、花饰、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之中。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

    ——摘编自林玮《《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绘画之美。 B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 C . 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在二维空间变成三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D . 陆游、苏轼的诗词给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创造了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 B . 为了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来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只此青绿》选择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 C . 《只此青绿》亮相哔哩哗哩跨年晚会时的实时在线观众达1.8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频繁上热搜,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制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D . 《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都体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
    3. (3) 下列案例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河南卫视推出的脱胎于洛阳龙门石窟佛像艺术的节目《龙门金刚》,一经播出便受到了观众广泛好评。 B . 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古剑奇谭》改编自同名仙侠类古装游戏,在制作上力求完美,几乎幕幕有特效,处处藏玄机。 C . 东方演艺集团以中国生肖文化为基点,创作了以打击乐演奏和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 D . 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裘继戎,汲取了昆曲、秦腔、评剧和川剧等经典剧目的精华,创作了舞剧《惊·鸿》。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屈原是从长江流域走出的第一诗人,湖南省歌舞剧院拟将屈原的作品改编成优秀的舞蹈诗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改编的建议。
  • 2. 现代文阅读Ⅱ

    西戈壁晒秋(节选) 

    龚培德

    晒秋是在立秋之后。

    这是有原因的。立秋之后,靠近沙漠的西戈壁早晚温差有10多度。此时的阳光如一位温厚的老人,慈眉善目,不似夏日脾气暴躁,从早到晚都灼人。所以此时晾晒的干菜品相最好。红的透红,青的靛青,绿的翠绿……

    为什么西戈壁要晾晒干菜?这是这个地方在漫长的冬季储存冬菜的特有方式。西戈壁属于天山北坡,从当年的十月底至第二年的“五一”之前,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见不到星点的绿色。而人们饭桌上吃的菜,除了每家每户菜窖里储存的大白菜、土豆、青萝卜外,还有的就是立秋之后晾的干菜。到了冬季,只需从屋外端进来一盆雪水浸泡干菜,无论是炒、煮、炖,还是用来蒸包子、包饺子、下面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

    连队的女人大都是晾晒的好手。女人们来自全国各地,她们的男人响应党建设边疆的号召从家乡奔赴这里开荒、种地。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域,女人们腌菜的口味也完全不同,有的偏辣,有的偏咸,有的偏酸。

    连队有个女职工叫刘巧巧,外号“小白菜”。这刘巧巧解放前是唱戏的,只是她年龄小,还没在戏班唱红,全国就解放了。戏班子解散了,别人投亲靠友地走了,刘巧巧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便嫁给了当地一个铁匠。1958年,她和铁匠一起来到了西戈壁农场。

    刘巧巧嘴巴里常爱哼《小白菜》那支歌: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啊……唱得久了,连队的人把她的名字都忘了,见了她的面都会喊“小白菜”。对于这个外号她也乐于接受,谁喊她也都答应。因为在戏班子长大,地里的农活她从来没有摸过,她单薄的身子,也没有四两力,大田地的活儿,确实不是她能干下来的。后来连队成立托儿所,于是这个不善于在大田地里干活的刘巧巧,成了托儿所的首任保育员。

    刘巧巧之所以能当上保育员,除了她不善农活,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会唱歌。托儿所的孩子年龄大小不一,相差好几岁,但听了她的歌都会安静下来,很多孩子学会了就回家哼哼,歌词比大人记得还清楚。

    刘巧巧嘴巧,会唱很多的戏词,但是晒秋她却从不动手。当别人家满院子晒干菜时,她家也就是那打铁的男人随意晾晒一点儿。尽管晾晒储存的冬菜少,但却挡不住她那张贪吃的嘴,用连队女人的话说“那可真馋”:谁家有点好吃的,如果让她鼻子嗅到了,一定要去讨着吃。当然她也不是白吃的,吃完后免不得会用她那灵巧的小嘴赞美一番。连队有的女人看不惯她这种做派,每逢她向别人家讨要时都会撇嘴,但刘巧巧毫不在意。连队职工来托儿所接送孩子时,她不时地会冒出一句:大姐,明天来送孩子时,别忘了把你家的菜给我带上一点儿,吃了你家的菜就像上了瘾,总是心里有个念想,半夜睡不着呢。碰上脾气好的,第二天准会给她带上一碗或一缸子,碰上不爱接她话茬的,或故意想为难的,装作没有听见,但过后她再催促时又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会给她带上。

    连队那时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从地窝子搬到土坯房,但盖房子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房梁和檩条都是砍伐邓家沟边的老胡杨树,铺的是红柳条、铃铛刺、麦草、玉米秆、高粱秆之类的东西,最后在上面用铁锹堆起厚厚的土。这种房子看似简陋,但保温保暖效果还不错,托儿所就是这样两间土房子。

    那年开春晚,往年三月底,职工都下地忙活了。可那年清明过后还下了一场大雪,随后气温骤升,房前屋后田野上的雪眨眼之间都融化了;而此时开春,西戈壁农场的水库出现了险情,连队的职工有的上水库大堤日夜守护,有的在大渠破冰,以备泄洪。那天中午,刘巧巧照顾孩子吃完午饭,正想小憩,突然发现屋顶在漏水并伴着沙土哗哗而下。原来往年屋顶的积雪是慢慢融化的,时间长达半月,而今年只是两三天工夫就把屋顶的雪全融化掉了。那些雪水由于无法及时排泄,便渗透到屋顶的泥土里。胡杨木的房梁无法承载屋顶泥土的厚重,眼看着就会塌陷,刘巧巧发现情况不妙,连忙把睡在土炕上的、摇篮里的孩子喊起来往门外抱。就在她将屋里的最后两个孩子推出门外时,屋顶塌陷了,厚厚的泥土把她砸在屋里。

    待连队的人们得知消息赶到时,只见被刘巧巧救出的几十个孩子抱头痛哭,他们的刘妈妈不见了。

    送刘巧巧下葬的那天,那些被救的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齐刷刷地跪在刘巧巧的棺木前。那些跪着的女人们,都为刘巧巧精心准备了一缸或一碗她们拿手的菜。她们说“小白菜”爱吃她们做的菜,今生今世她们都会供奉她,让她吃个够。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晒秋”在西戈壁有着非凡的意义,那是西戈壁人改善贫乏物质生活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抗恶劣环境的一种方式。 B . 因为刘巧巧干不了大田地的活儿,也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唱歌,所以连队让她当了保育员,展现了西戈壁人的善良。 C . 西戈壁人用老胡杨树、红柳条、铃铛刺等材料盖房子,既体现了就地取材的智慧,又交代了下文托儿所坍塌的一方面原因。 D . 连队的女人开始以“小白菜”称呼刘巧巧,带有戏谑之意;在刘巧巧棺木前称呼她 “小白菜”,则带有深深的敬意与爱意。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二段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写出西戈壁秋天早晚温差大的特点,交代了立秋之后晾晒干菜的原因。 B . 文章在写刘巧巧这个人物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后形成反差,使刘巧巧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C . 文章句式长短错落,富于变化;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平实质朴又生动自然,彰显了散文的语言之美。 D .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对刘巧巧做了细致深入的描写,勾画出她的精神气质,进而展现西戈壁人的精神面貌。
    3. (3) 有人说,干菜经雪水浸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这简直就是刘巧巧人生的写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 (4) 郁达夫认为散文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郁达夫这一观点的。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何执中,字伯通,处州龙泉人。进士高第,调台、亳二州判官。亳数易守,政不治。曾巩至,颇欲振起之,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意,事无纤轻,悉委以割决。有妖狱久不竟,株连浸多。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即扣头引伏。蒋之奇使淮甸,号强明,官吏望风震慑,见执中喜曰:“一州六邑,赖有君尔。”知海盐县,为政识后先,邑人纪其十异。

    入为太学博士,以母忧去,寓苏州。比邻夜半火,执中方索居,遑遑不能去,拊柩号恸,誓与俱焚。观者悲其孝而危其难,有顷火却,柩得存,绍圣中,五王就傅,选为记室,转侍讲。端王即位,是为徽宗,超拜宝文阁待制,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四选案籍,吏多藏于家,以舞文取贿。执中请置库架阁,命官莅之,是后六曹皆仿其法。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阕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用提举修《哲宗史纪》恩,加少保。入宴太清楼,锡白玉带。会正宰相官名,转少傅,为太宰;又迁少师,封荣国公。

    执中辅政一纪,年益高。五年,卧疾甚,赐宽告。他日造朝,命止赴六参起居,退治省事。明年,乃以太傅就第,许朝朔望,仪物廩稍,一切如居位时。其在改事堂,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以宽民力。虽居富贵,未尝忘贫贱时,斥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

    卒,年七十四。帝即幸其家,以不及视其病为恨,辍视朝三日,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曰正献。称之。

    (节选自《宋史•何执中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 B . 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 C . 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 D . 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选,是宋代铨选官员的制度,以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诠、三班院四个官署分掌诠选,故称四选。 B . 上元节一般指元宵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既望之夜,“夜”即为“宵”,所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C . “六参”,唐时武官五品以上,宋时百司朝官以上,均五日一朝,一月六次朝参,号“六参”。 D . “缗”,从糸,昏声。本义是钓鱼的绳子,后来用来穿铜钱,一根绳子串一千文,于是就成了古代计量单位,“缗钱万”,就是一万串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执中调任亳州判官时,被曾巩委任于专门判案,是因为何执中“无可仗信者”,没有其它可以被人信任的才能。 B . 何执中母亲去世时,他送母亲灵柩路上寄寓苏州,夜半邻近的房子着火,他抚着母亲的灵柩恸哭,不忍离开,表现了他的孝道。 C . 政和二年,皇帝为了姑姑的丧事想取消上元节观灯活动,在何执中的建议下,不仅没有减少,还延长了五天期限。 D . 何执中年老时,因为多病,皇帝许可他每月初一和十五朝拜,配给他的物品和粮食,一切都跟他做宰相时一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邻夜半火,执中方索居,遑遑不能去,拊柩号恸,誓与俱焚。

      ②明年,乃以太傅就第,许朝朔望,仪物廩稍,一切如居位时。

    5. (5)  何执中为什么要改革“四选案籍”管理制度,却又告诫边吏勿生事,慎重改革呢? 
  • 4. 古代诗歌阅读

    赠崔礼驸马

    王建

    凤凰楼阁连宫树,天子崔郎自爱贫。

    金埒减添栽药地,玉鞭平与卖书人。

    家中弦管听常少,分外诗篇看即新。

    一月一回陪内宴 , 马蹄犹厌踏香尘。

    [注]①金埒:用钱币筑成的界坦,借指豪侈的骑射场。②内宴:指皇帝在宫中为臣下所设之宴会。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凤凰楼阁”写的是崔礼居所,华美楼阁与宫树相接,可知居处邻近皇宫。 B . 第二句点明崔礼的尊贵身份,又直陈其自爱清贫的人格,领起后面的六句。 C . 将骑射之所改成栽药的地方,把玉鞭赠给卖书人,写出崔礼为人慷慨大方。 D . 蒙受天子恩宠,崔礼陪侍内宴,虽然一个月只有一回,但他仍然不太情愿。
    2. (2) 金圣叹评价此诗时,认为颈联““弦管”加“家中”,“诗篇”加“分外”,字字写绝驸马”,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两句以墨线和磨刀石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可以提升完善自我的道理。
    2. (2)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这副对联与韩愈《马说》中“

      ”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3.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写出了“人杰地灵”的特点,让人不由联想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人才、英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晋祠中路两旁的建筑____地排列着,路的尽头最后一座建筑为圣母殿。圣母殿距今大约一千多年时间,它的屋檐呈现出优美的一道弧线,屋角高高翘起,整个建筑涌现出宋代特有的宛转秀美之风。殿身周围设一圈宽阔的围廊,其中前廊有两间之宽,显得特别开敞通透,吸引人们在此驻足观景。八根檐柱上雕有盘龙形象,昂首顾盼,____。檐下的斗拱,疏密有致,富有韵律感,好像一只只手掌承托着悬挑的屋檐,又好像是绽放的花朵。宋代将斗拱称作“铺作”,一组斗拱称为“一朵铺作”。

    圣母殿是一座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的重檐歇山顶大殿,崇宏巍蛾,壮丽秀美,既不同于唐代的刚劲雄健,也不同于明清的拘谨细腻,为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杰作。圣母殿殿内供奉圣母塑像和四十多尊侍女像,除了两尊明代补塑之外,都是宋代原塑。这些塑像形态各异,____,被认为是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们把它们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鳞次栉比 目光如豆 惟妙惟肖 奉为至宝 B . 星罗棋布 目光炯炯 惟妙惟肖 奉为圭臬 C . 鳞次栉比 目光炯炯 栩栩如生 奉为至宝 D . 星罗棋布 目光如豆 栩栩如生 奉为圭臬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圣母殿距今大约一千年时间,它的屋檐呈现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屋角高高翘起,整个建筑显现出宋代特有的宛转秀美之风。 B . 圣母殿距今大约一千多年时间,它的屋檐呈现出优美的一道弧线,屋角高高翘起,整个建筑显现出宋代特有的宛转秀美之风。 C . 圣母殿距今大约一千年时间,它的屋檐呈现出优美的一道弧线,屋角高高翘起,整个建筑显现出宋代特有的宛转秀美之风。 D . 圣母殿距今大约一千年时间,它的屋檐呈现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屋角高高翘起,整个建筑涌现出宋代特有的宛转秀美之风。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____   ,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如果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  ____ ,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只是有的地方沟回很多,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

    在生物的发展史上,神经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演化。 ____  ,它的演化等级越高。除了极少数动物,比如海绵类外,几乎所有真核生物门的动物都具有神经系统,哺乳动物不仅具有神经中枢——大脑,还进化出了能思考的大脑皮层。但人类的大脑皮层还是很特别,其他动物的大脑都不像我们这样折叠成“核桃”,即使是人类的近亲猿猴,也不像我们的大脑这样“皱”。为什么我们的皮层尤其“皱”呢,是什么决定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只在人类身上存在的基因,这种名为“ARHGAP11B”的基因会让人类大脑产生更多的脑细胞。当脑细胞越来越多,大脑装不下时,就会发生折叠。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用文中四个关键词概括一下文段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1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48%的受访者存在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这种心理被一些忧思的社会学家称为“配角综合症”。

    2 ②香港著名喜剧演员吴孟达病逝,让香港和内地的很多网友陷入悲痛之中。有人说:“从来没有哪个配角,像他这样光芒万丈!”吴孟达演了一辈子配角,他对每个角色从不敷衍,让人看到了一位戏骨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班级计划举行一次讨论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