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月...

更新时间:2023-10-29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2022年10月21日电(记者高敬、申铖)  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21日上午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代表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主题向中外记者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在回答记者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时,翟青说,长期以来,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通过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2021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和实施;积极同广大 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下一步,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不断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世界做出了实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郑重宣示。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后,我国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新发展阶段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共同目标,内在地要求把实现“双碳”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充分发挥实现“双碳”目标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有机融合的作用。

    实现“双碳”目标,是解决制约我国发展瓶颈性问题的迫切之举。第一,从资源环境约束看,我国多年形成了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结构。第二,从能源结构来看,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能源消费仍保持刚性增长。第三,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看,目前我国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污染防治攻坚战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深、改善水平不够高、工作成效不够稳、涉及领域不够宽、治理范围不够广等问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这仍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挑战。

    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需要中国主动担当作为。首先,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和诸多挑战下,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有更多不确定性,一些国家借口所谓“本国优先”对国际法和国际规则搞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使全球环境治理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任重道远。中国主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其次,应对气候变化是参与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领域,事关我国发展的全局和长远。中国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不断自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度,推动和引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积极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在全球历史上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摘编自申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即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B . 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落实“双碳”目标,这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 C .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落实,可以促进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减污降 碳协同增效的大力推进。 D . 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是其重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材料二着重阐述了应对措施以及成果。 B . 我国生态环境具有稳中向好的基础,但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生态矛盾和挑战。 C . 如果我国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的目标得以完成,我们就可以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D . 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国主动担当作为,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又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需要。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国主动担当作为”的一项是(   )
      A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B .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C . 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 D . 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和诸多挑战下,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有更多不确定性,全球环境治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4.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性。
    5. (5) 关于人与自然,《荀子 •王制》载,“圣王之制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请结合文本中相关论述,对这段话做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者雪樵   

    凯   歌

    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

    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

    良久,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妻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

    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

    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

    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

    雪樵瞥一眼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道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语出唐朝韩昌黎。雪樵这是勉励年轻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了人生的宝贵年华啊。

    年轻人这边刚走,又有人风尘仆仆而来。

    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

    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妻招呼客人到茶座。

    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

    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雪樵用眼神指了指润金,就拿回去吧。

    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

    人家是诚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啊,河东商人久经商海,怎么会不明白?冲雪樵肃然施礼,回去,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

    这算什么呀,以“纸”会友啊?雪樵哈哈一笑,喝茶。

    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

    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这回就因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

    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

    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

    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

    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

    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

    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

    猛地挥袖长捋。

    “哗啦”一声响,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

    子清脸色陡变,身旁的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

    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改日再来造访吧!

    路上,子清咬着牙齿说,还真是一块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早晚嘛,子清嘿嘿地笑着说,得让他给咱写一幅字儿!

    这天庙会,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热闹非凡。

    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

    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

    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

    日本人的飞机又过黄河了!人们边骂边躲。

    负责治安的副师长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那啥人,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

    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

    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

    日本人呢,日本人伤亡如何?师部里的子清铁青着脸问。

    日本人的飞机来了36架,丝毫未损,已经向河东飞回去了。

    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

    忽听“啪”的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倒是吓了子清一大跳。

    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日本人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

    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

    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

    忙喊警卫员,笔墨伺候!

    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

    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

    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人,一点儿都不简单啊!

    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这一去,竟成永别。

    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篆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

    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

    雪樵病逝的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捶胸顿足:老弟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哥哥的字儿呢!

    子清泪眼婆娑。

    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

    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

    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

    对,是雪樵亲笔所书。

    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

    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大字:保家卫国。

    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兄长子清壮行。

    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

    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

    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雪樵的一手好字,不单是练出来的,也是经过苦思和钻研领悟出来的。 B . 年轻人向雪樵求字,雪樵微笑点头,从中可看出雪樵对年轻人的厚爱与期待。 C . 雪樵没有答应子清用来给陕北镇守使大人做寿礼的求字,可见雪樵不识抬举。 D . 子清向雪樵求字未成和雪樵主动送字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人物性格。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三段通过人物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刻画了雪樵熟练的写字动作以及书法完成后轻松愉悦的心理。 B . 文章画横线处的自然环境描写,既交代了天气的变化,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人物将面临的困境。 C . 小说结尾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声音之大、气势之盛,是为了表现子清因雪樵去世而产生的悲痛之情。 D . 小说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能全面细致地描述人物形象,便于展开故事情节,显得灵活自由。
    3. (3) 在和雪樵的交往过程中,子清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中的子清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间献王曰:“汤称学圣王之道者,譬如日焉;静居独思,譬如火焉。夫舍学圣王之道,若舍日之光,何乃独思,若火之明也?可以见小耳,未可用大知。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

    宁越,中牟鄙人也,苦耕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友曰:“如学。学三十年,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休;人将卧,吾不敢卧。”十五岁学,而周威公师之。夫矢者之速也,而过二里止;步者之迟也,而百里不止。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 , 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 , 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注]①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②私婿,丈夫死后,再非正式招夫婚配,称受招者为私婿。③苍梧,复姓。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B . 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C . 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D . 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乃独思”与“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何乃”两字的含义不同。 B . 鄙人,文中指居住在郊野的人,现在则指知识浅陋的人或用作自谦之辞。 C . “莫如学”与“莫能与之争”(《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莫”字的含义相同。 D . 诸夏,可指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也指中原地区,常与偏远地区相对而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河间献王借用商汤的观点,认为圣王之道像太阳光那样明亮,个人独自思考像火把光般微弱。因此要把独自思考明白的道理与圣王之道结合起来。 B . 宁越因耕作太劳苦,就向朋友询问免除劳苦生活的方法,朋友的答案是苦学三十年;宁越说,他只需十五年,他连别人休息、睡觉的时间也要用来学习。 C . 孔子劝子路要加强学习,子路以南山的竹子为例,说竹子可以直接做成箭,用不着学习;孔子说若在箭尾装羽毛,将箭头磨锋利,箭的威力更大。 D . 子路问可否不管古代学问而按自己心意行事?孔子以东夷女子嫁给私婿、苍梧男子把自己漂亮的妻子换给哥哥这些不符合礼制的例子来加以否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以见小耳,未可用大知。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

      ②夫矢者之速也,而过二里止;步者之迟也,而百里不止。

    5. (5) 孔子认为学习对人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咏榴花

    陈师道

    叶叶枝枝绿暗,重重密密红滋。芳心应恨赏春迟,不会春工著意。

    晚照酒生娇面,新妆睡污胭脂。凭将双叶寄相思,与看钗头何似。

    [注]①榴花叶片与众不同,双双成对而生,呈椭圆形或卵形,无毛,翠绿光洁。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两组叠词写出了榴花枝叶的繁茂,用“绿暗”形容枝叶,用“红滋”来写花。 B . “芳心”突出了榴花之芬芳,而著一“恨”字突出对其开花时无缘美好春光的遗憾。 C . 下片前两句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夕阳晚照和朝霞沐浴之下的榴花娇艳迷人的美。 D . 这首词将榴花看成是美的化身,从叶到枝,从花到蕊,从早到晚,无处不美,无时不美。
    2. (2) 这首词想象丰富,比喻新巧,字里行间情趣盎然。请结合末两句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2. (2) 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
    3. (3) 《登快阁》中,“”两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黄庭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六、简答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背负着中国近代经济贸易史、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史和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史料,将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珍贵历史见证者

    受制于水域的____,水下考古是一项兼具危险性和很强科技性的工作。“水面风平浪静,水下波涛汹涌”,以这句话来形容水下文物所处水域的凶险程度毫不为过。由于水下文物所在水域和所处的水深各不相同,每一次水下考古工作都将会面临____的全新问题。因而,水下考古是一项科技含量极高的工作。

    由于我国海岸线水体能见度欠佳,对水下文物的探测离不开多波束探测声呐系统、旁侧声呐、海洋磁力仪、浅地层剖面仪等先进科学设备的帮助。也正是这些先进仪器,使我国水下文物考古摆脱了 “____”式工作。二十世纪对泉州后渚沉船的考古,源于渔民捡到潮湿的木头,是一种被动的开展;如今的水下沉船考古,可以依据海洋探测的精准技术和先进的载人潜水设备等主动进行,实现水下考古由浅海向深海。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冬来了,天气越来越干燥。有些人的皮肤也开始发干,变得像鱼鳞一样,而且还会伴有瘙痒。若是用手挠一挠,皮屑就会像雪花一样哗哗直掉,很多老年人以为出现该情况是因为个人卫生没做到位,于是坚持每天把自己洗得更干净,但皮肤____。其实,这可能正是因为洗澡洗太多了。

    中医认为,“不荣则痒”,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皮肤缺乏营养,____。人体皮肤表面的皮脂膜起屏障作用,能够防止皮肤水分的过度蒸发。这层膜上所含有的天然保湿因子能使皮肤保持湿润、柔韧和光泽。同时,皮脂膜还具有抗感染的作用,可以抑制一部分致病菌的生长。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自身保水功能差,如果人们洗澡过于频繁,并外用碱性较强的肥皂或者沐浴露,或喜欢用温度较高的水洗澡、搓澡,会使得皮脂被冲淡,皮肤的营养供应跟不上,就会____,导致皮肤就像缺水的田地,出现龟裂、干燥、粗糙、瘙痒的情况,引发冬季皮炎。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从材料第二段看,皮脂膜主要有哪两大方面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未雨绸缪,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有的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还有的人另辟蹊径,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