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23 浏览次数:26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新冠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或完全丧失。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全球化模式下,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质资源系统猝不及防而陷入困境,使传染病由单纯的疾病问题变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叠加的问题”。

    不仅如此,嗅觉失灵还标志着现代系统“祛魅”的再度深化。“眼耳鼻舌身”对应着“视听嗅味触”的感知体验,视觉和听觉关联着光波和声波的“形式”,通常能如实表征环境中的对象和属性。相比之下,味道至今仍是可疑之“魅”:嗅觉、味觉和触觉三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环境中的化学“质料”与主观心理预期发生互动,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味觉是奇特的,因为舌头能提供的,只有咸、甜、酸、苦、鲜和金属味。然而我们在品尝美食时,却能感知松脆的酥饼、软糯的玉米和甜腻的蛋糕。舌头没有酥饼、玉米或蛋糕的味觉感受器,这些可识别的味道,也不能从基本风味中炮制出来。味觉的感知对象是“风味”而非“味道”。丰富的味道,必须借助触觉和嗅觉。

    嗅觉与视听感知系统不同,嗅觉受体直接接触环境,不仅是环境物质进入身体的“守门人”,在寻求配偶、躲避危险、调节情绪和唤醒记忆等方面,嗅觉更是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上有一种“普鲁斯特现象”,说的是气味能够唤醒久远的回忆。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气味记忆因而持久不衰,这大概是普鲁斯特现象形成的原因。难怪诗人北岛会写道: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感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味道有赖于我们主观的“心理建设”,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是越来越“没有味道”。事情就像毕·威尔逊指出的那样,现代人的饮食往往在一种“感官断线”的状态下进行:你用手机下单一顿晚餐,食物藏于包裹内送达,在准备吃下第一口前,你闻不到甚至看不到它们。

    (摘编自王球《作为祛魅的“祛味”》)

    材料二:

    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特定的嗅觉表达,已经认识到嗅觉的多种场合运用。

    鼻子作为嗅觉器官,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如《荀子·正名》的“香、臭、芬……自以鼻异”,《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都提到了鼻子对气味的辨别功能,显示着人们对嗅觉机理进行的初步探索。

    先秦时期有着丰富的嗅觉表达。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臭”,臭有二义,一是泛指所有的气味,二是专指恶臭而言。如《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藤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里的“腥臊恶臭”即是对不好气味的名称表达。对于美好气味的认识,在《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如芬芳、馨香、芳菲菲、芯芯芬芬等。

    先秦时期,人们对嗅觉已经有了丰富的应用。在宗教祭祀场合,人们把令人愉悦的气味奉献给祖先神灵或者上帝,以图满足神灵的嗅觉需要,这就是“用臭”歆神。虞舜时期的祭祀,崇尚用生气,即用牲血、生牲肉、沉在汤下面的半生的肉块来祭祀。殷人崇尚用声音来祭祀,先演奏而飘荡起乐声,待音乐演奏三段,然后出庙迎牲。周人崇尚用气味来祭祀,他们用有香气的曹酒灌地,使香气下达到深渊和泉水中。日常生活里,人们在给祖先或父母进献祭品或食品时,总会将散发着馨香的食物呈上,以让亲人有一种愉悦的嗅觉享受;或者把散发着馨香的花椒、芳草等送给情人作为礼物;人们用兰草沐浴,或者将散发着馨香的香物佩带于身上,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有舒畅的嗅觉快感。

    嗅觉在现实中能趋利避害,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在现实层面,人们对于芳香的事物,莫不爱之、趋之:对于腥臭的事物,莫不弃之、避之。在超现实层面上,嗅觉中的馨香代表的是美德,如《国语》的“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把盛德作为嗅觉中的最高境界。盛德与馨香的对应,呈现的是赞扬与向往,具有引导色彩。相反,嗅觉中的腥臭代表的是侈靡生活和酷刑,不具有任何美学价值,具有批判色彩。

    (摘编自陈智勇《先秦时期的嗅觉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冠病毒导致的“嗅觉失灵”既可指嗅觉感知被破坏,也可指现代社会各种系统未做好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准备而陷入困境。 B . 味道的获得并不是只借助味觉,它需要多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和主观心理的参与,因此,在现代系统中仍是可疑之“魅”。 C . 对于鼻子作为嗅觉器官辨别气味的功能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古籍里记载了不同气味的特定的表达。 D . 嗅觉常被用于宗教祭祀场合来满足神灵需要,比如周人用有香气的鬯酒灌地来祭祀,而崇尚声音的殷人却不用气味来歆神。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风味”能够被舌头识别感知,是因为舌头提供了对应的味觉感受器。 B . 心理学上的“普鲁斯特现象”表明,嗅觉才能使人们的记忆持久不衰。 C . 人们祭祀时选用的牲血、生牲肉等物的“生气”不属于“腥膻恶臭”。 D . 嗅觉在先秦时期已被运用在多个场合中,体现了嗅觉文化的社会意义。
    3.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 《礼记》中提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导气味,如夏天为苦味和焦气,冬天以腐朽味为主。 B . 古籍中记载了许多能发出气味的植物,如《诗经》记载了樗(臭椿)和芹(芹菜,有香味)等。 C . 《左传》中提到晋君为花、果,鲁君是晋君的气味,既以此说表尊晋,又喻两国情同一体。 D . 《吕氏春秋·本味》中提到了“灭腥去臊除膻”,即用火处理,从而催生出熟食的“香”气。
    4. (4)  我们渴望享有舌尖美味、生活趣味和人间情味,现代人的生活却越来越“没有味道”。如何让生活更有“味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5)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气味的成语,有“兰桂齐芳”“桂馥兰香”“万世流芳”等,也有“遗臭万年”“附膻逐臭”“臭名昭著”等。为什么这些成语会流传千年而不绝?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____

    史铁生

    过去,我们的角落是另一副模样:斑驳的墙,低矮的屋顶,屋顶挂满灰尘结成的网……铁子说这儿避风,克俭说这儿暖和。我呢?只想离窗户远一点,从那儿可以看见一所大学的楼房和好几家正式工厂的烟囱。这儿是整个“五七”生产组最不受人重视的技术角。

    清晨、晌午或傍晚,你会在这幽深的小巷中看见我们。我们三个结队而行,最怕碰见天真稚气的孩子。“妈妈你看哟!”我们都低下头。“叔叔们受了伤,腿坏了,所以……”铁子把手摇车摇得飞快,我和克俭也想走快些,但是不行。“瘸子吗?”孩子问。母亲的巴掌像是打在我们心上。这最难办,孩子无知,母亲好心。我们忍着伤痛,付出比常人更大的气力,为的是独立,为的是回到正常人的行列里来,为的是用双手改变我们的形象——残废。

    我们有时哼着歌走在小巷深处:

    今天像往日一样/我流浪到深夜/我在黑暗中行走/闭上了我的两眼……

    春风乍起,吹绿柳条的时节,她来了。“我叫王雪,坐在这儿行吗?”她走进了我们的角落。“当然。”“只要你乐意。”“有什么不行的?”我们每人一句,都是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腔调。克俭在我耳边嘀咕了一句,不外乎“德性”“臭酸相儿”一类的评语。铁子冷酷的目光在眼镜后面闪了几下,低下头去。这是一种防御,以攻为守式的防御。防御什么呢?

    春雨蒙蒙,天空里闪过一道电光,搅动了三颗枯萎的心。我们的角落从早到晚萦回着歌声:《菩提树》《命运》《茫茫大草原》……先是轻轻地哼,后是低声地唱。我偷眼去看王雪,发现铁子和克俭也在偷偷看她。王雪随着我们歌声的节奏轻轻晃着头,两个小辫一个弯了一个直,一个直了一个又弯。我们的歌声更响亮了:

    老人河,啊,老人河/你知道一切/但总是沉默……

    “你们干嘛光唱这些让人伤心的歌?”王雪忽然说。“你发听什么?”克俭说。他的脸红了一下。王雪清了一下喉咙唱起来:

    我们一天到晚在一起把稻草晒干/地在那边我在这边/两人相距很近很近……

    王雪轻轻地唱,随着欢快的节拍摆着小辫。我们三个干脆停下了手里的活,愣愣地看着她,心中的防御工事已经拆除了,眼前出现了一泓春水,轻轻拍打着寂寥的堤岸。她长得多美!怎么说呢?她的心写在脸上,她看得起我们。

    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从早到晚在一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唱起那些欢乐的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用长辈似的口吻和她说话:“王雪,晚上回家走大街,别走那些小胡同。”“王雪,你该学外语。事在人为,别怕难。”“王雪,不然你就学小提琴。只要下功夫,路是人走出来的。”“王雪,你就得这么对待生活,你和我们不一样。”……

    如今想来,真是一段珍贵的记忆。

    “我是说,王雪这下可以考大学了。”“真的!可她行么?”我的眼睛一亮:“对!你可以帮帮她的数学和物理。”“你可以帮帮地的语文,主要是作文。”“真的!”

    那天起,每天晚上,蟋蟀在门外“曜曜”地叫,我们的角落里亮着灯光。

    铁子和王雪趴在桌上,点呀线呀,log呀,sin呀,画呀,算呀。我呢?给她讲语法、主题、构思和“之乎者也”,还给她写了七八篇范文。唯有克俭一声不响地坐在门外,给我们一壶壶地烧开水,偶尔听见我们的笑声,他才探进头来羡慕似的笑笑。蓝色的火苗舔着壶底,发出“鸣鸣”的低吟,克俭的眼睛里有火光也有苦闷。我们说的他都不懂,他其实连小学都没有上完呀。

    我拄着拐杖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你家也许有点什么用得着的书吧?”他没有回答。他准因为帮不上王雪而心里难受呢。第二天,他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本《绝对辨音力》,急急忙忙一瘸一拐地跑来交给王雪,竟连里面讲的是什么都没来得及看。那是一本外国小说。好心的王雪竭力表现出喜出望外的样子,说她特别爱看这样的书。

    多么恬静、柔和的灯光呀。那还是在童年,妈妈下班回来在我脖子上亲吻的时候,我看见过的。黑漆漆的四周为什么不能都点亮这样的灯光呢?

    王雪去考大学前有一夜,我们唱起了《灯光》:

    有位年轻的姑娘/送战士去打仗/他们黑夜里告别/在那台阶前……

    (有删改)

    文本二:

    重病之时,寒冷的冬天里有过一个奇迹——我在梦中学会了一支歌。梦中,一群男孩和女孩齐声地唱:“生生露生雪,生生雪生水,我们友谊,幸福长存”莫名其妙的歌词,闻所未闻的曲调,醒来竟还会唱,现在也还会。四周虚暗,瑞雪霏霏。这奇妙的歌,不知是何征兆。

    懂些医道的人说好——“生生”,是说你还要活下去;“生水”嘛,肾主水,你不是肾坏了吗?那是说你的生命之水枯而未竭,或可再度丰沛。

    是吗?不有些牵强?不过我更满意后两句:我们友谊,幸福长存。

    那群如真似幻的孩子,在我昏黑的梦里翩然不去。那清明畅朗的歌确如生命之水,在我僵冷的身体里悠然荡漾。妻子没日没夜地守护着我,任何时候睁开眼,都见她在我身旁。我看她,也像那群孩子中的一个。

    我说:“这一回,恐怕真是要结束了。”她说:“不会。”

    我真的又活过来。太阳重又真实。昼夜更迭,重又确凿。我把梦里的情景告诉妻子,她反倒脆弱起来,待我把那支歌唱给她听,她已是泪水涟涟。

    (节选自史铁生《重病之时》)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开头“挂满灰尘结成的网”等对角落的描写是我们心情的写照,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B . 文本一中多次出现的歌声既呼应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呈现出了人物情感交流升华的过程,文本二在首尾处出现的歌声亦体现出这样的文学效果。 C . 文本一中描写了铁子辅导王雪的场景,活泼生动,如“点呀线呀,log呀,sin呀,画呀,算呀”,表现出铁子用自身能力帮助王雪时的热情与喜悦。 D . 文本二中作者用温和细腻的笔调描绘了“我”重病之时的梦中情景,梦境中“那群如真似幻的孩子”和现实中的妻子都给了“我”对抗重病的力量。
    2. (2)  对文中“王雪”这一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春风乍起”的时节里,王雪主动走进我们的角落,她用自己优美的歌声与我们唱和、对话,这是她热情友好性格的体现。 B . 我们用长辈似的口吻和王雪说话,其中“别怕难”“路是人走出来的”等内容侧面体现出王雪的人生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C . 没上完小学的克俭一瘸一拐地为王雪找来外国小说《绝对辨音力》,而王雪当时喜出望外的表现突出了她对于文学的热爱。 D . 文章结尾未交代王雪是否考上大学,而是描写了我们一起唱《灯光》的场景,暗示了王雪早已成为我们心中明丽的“灯光”。
    3. (3)  经历过困境的人的“生命之水”要如何“再度丰沛”?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简要分析。
    4. (4)  对文本一的标题,史铁生在创作和发表时曾有过不同的选择,根据你对文本的理解,你认为下面哪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题目一:《没有太阳的角落》   题目二:《就是这个角落》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

    绍兴五年,召对,张嵲上疏曰:“金人去冬深涉吾地,王师屡捷,一朝宵遁,金有自败之道,非我幸胜之也。今兵疲民劳,若便图进取,似未可遽。臣窃谓为今日计,当筑坞堡以守淮南之地,兴屯田以为久戍之资,备舟楫以阻长江之险,以我之常,待彼之变。又荆、襄、寿春皆古重镇,敌之侵轶,多出此涂。愿速择良将劲兵,戍守其地,以重上流之势。”召试,除秘书省正字。 

    六年,地震。嵲奏:“比年以来,赋敛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挤沟壑,土著者失常业,地震之异,殆或为此。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七年,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再著作郎。嵲因对言:“吴、蜀,唇齿之势也。蜀之利害,臣粗知之。 忠勇之人使之外侮则可至于抚循斯民则非所能办也。 宜于前宰执中,择其腹心之臣可以任川事者委任之。”又言:“自吴会以来,似未尝以襄阳、荆南为意,今宜亟选儒臣有牧御之才者为二路帅,使之招集流散,兴农桑,治城壁,以为保固之资,益重上流之势。”

    既而何抡以刊改神宗实录得罪,语连峰,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上疏略曰:“古之人君,其患有二,在纳谏而不能用,在知天下利害而不以为意。陛下渡江十年矣,外有勍敌之国,内有骄悍之兵,下有穷困无之民。进言者多矣,今皆以为陈腐而别取新奇之说:任事者众矣,今皆习是以为当然而更为迂阔之事。此近于二患。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其有济!

    九年,除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十年擢中书舍人,升实录院同修撰。顷之,起知衢州,除敷文阁待制。岁满,得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时方修好息兵,上将召用,会疽发背卒,年五十三。

    (节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的选项涂黑,少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忠勇之人A使之B捍外侮C则D可E至F于G抚H循I斯民J则K非L所M能N办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屯田”原指利用戍卒或募民垦殖荒地以资军饷,后亦指官职,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 B . “再迁著作郎”的“迁”字与《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含义相同。 C . 驻跸,古时特指皇帝或者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文中是指宋高宗南渡期间暂住吴会。 D . “穷困无聊之民”中的“聊”字的意思与《促织》中“不复聊赖”的“聊”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嵲认为金人忽然连夜逃遁有其内因,不是宋军侥幸战胜了他们,并提出此时不宣乘势追击而应该积极防守备战的建议。 B . 张嵲指出地震异象的原因或许是国家赋税沉重、政令频繁,致使百姓流徙迁移,尸横沟野,当地居民也失去了固定产业。 C . 张嵲建议选用心腹大臣去担任蜀地官员,让有管治才能的 文官去担任襄阳、荆南两地的统帅,并提出了三条固本的策略。 D . 何抡因修订《神宗实录》获罪,张嵲也受牵连,却仍忠心上书,指出渡江后外有强敌内有骄兵的现状与古之“二患”相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②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

    5. (5) 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扫花游·西湖寒食

    吴文英

    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艳晨易午。正笙萧竞渡,绮罗争路。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散红缕。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

    乘盖争避处。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恨春太妒。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峭寒暮。更萧萧、陇头人去。

    【注】①红缕:雨。②凤钩:描绘着金凤的绣鞋。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三句以“带”字连接,连用多个意象描绘出清明节前西湖环境的清寒朦胧。 B . “绮罗争路”用拟人手法描绘女子在道路上争先观赏西湖龙舟竞渡的热闹画面。 C . 上阕结尾先写花落后坠入尘泥,再借燕子写游人愁绪,杏花、燕子点明了时令。 D . 下阕开头部分刻画了游人躲雨时的匆忙情形,并带出诗人在酒楼遇见旧友之事。
    2. (2)  “天气既变,人情亦乖”是陈洵在《海绡说词》中对这首词的点评,指天气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出游的诸多不顺,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通过“”两句来写周文王和孔子,表明古代伟大作品往往是圣贤在困顿中奋发努力写就的。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两句描写了琵琶女在梦中忆起昔日锦绣年华而感伤落泪的情形。
    3. (3) 宋代诗人在写作中非常喜欢借花开依旧来反衬人事已非,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两句。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关将至,《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①(纷至沓来    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为一颗颗②(饱经风霜    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 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用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 这次上美影与B站的③(         , 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圈。

    《中国奇谭》饱含着④(浓郁    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1. (1)  下列关于文中四个划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处“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指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替换为“熙来攘往”,也使用恰当。 B . ②处“饱经风霜”,指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此处用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若替换为“饱经忧患”,则语意过重。 C . ③处根据下文“火出圈”的结果,可推知,此处是形容上美影和B站的合作关系,填入“珠联璧合”,符合上下文语意。 D . ④处“浓郁”,指色彩、情感、氛围等浓重。此处是指《中国奇谭》的中国特色明显,替换为“淳厚”,则与语境不符。
    2. (2)  请以“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

    3. (3)  关键词搜索,指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简化词汇。如何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四个关键词。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节年为首”, 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 

    进入腊月后,人们礼送旧年,祭祀诸神,慰问亲友,____。其中的腊八礼,是拉开年节序幕的启幕礼,是辞年礼的开端。“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以腊八粥的相互馈送与献祭,开启了年节历程。

    馈赠与慰问为主的辞年礼,主要在亲友之间,人们在相互馈赠与探访中,交流了亲情与友情。岁末的辞年礼对于部分人来说,____,人们利用年节机会,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亲友,提供生活急需的礼物,这样一种具有慈善救助性质的辞年礼,是值得称道的传统礼仪。

    在辞年礼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互动外,____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亡故的祖先并没远去,他们一直关注着子孙后代,在岁末人们要向祖先谢恩。同时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的诸种神灵也沿袭古代蜡祭百神的传统,以礼拜送。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谢灶”仪式。腊月二十三,人们在灶神像前,备好香纸与纸马,供上灶糖等祭品,礼送灶神上天,为的是让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人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以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岁月周而复始地刻下了深深的时间符号。 B . 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以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深的时间符号。 C . 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 D . 在中国人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岁月周而复始地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ChatGPT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有问题尽管问!”是ChatGPT与用户聊天的开场白,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回答。ChatGPT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强大的“辅导老师”。

    有研究者认为,向机器人提问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一些学生恰恰不知道“问什么”,尚未建立起真正的“问题意识”。学生如果连“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就没法很好地使用“Al”这类工具。

    上述材料也能在更广泛的人生领域给人以启示。在人工智能浪潮不断袭来的时代,你如何看待“问题意识”和人生的关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