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12-01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紧跟农业农村改革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主动奔向第一线,写出富有时代特征、文化底蕴而深受农民欢迎的精品力作,助力我国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

    我们已有乡土文学创作的传统,有鲁迅以来千百位作家艺术家蹬出的农村题材创作路子,新时代的作家要有无怨无悔地走向农村、亲近农民的热情、勇气和恒心,到农村去,到农民中间去,表现乡间的生态文明、淳美乡风,表现新时代的新农村和新的农民形象,反映农民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活情状和愿望,为他们代言,为他们塑像,为他们生产美好的精神食粮。正如歌唱家宗庸卓玛所说:“如果把物质比作乡村振兴的“蛋白质’,那么文艺就是乡村振兴的‘维生素’。”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文学创作,不能不继续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我们提倡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用自己的笔杆和歌喉讴歌现实农村的新发展、新变化,也就必然涉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利用,涉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写人就要写人背后的文化。写农村就要写农民和他们的文化。作家描写农村日常生活和农民的喜怒哀乐,更离不开古今的乡村文化。如果说赵树理、孙犁、柳青在写合作化运动时,都或浓或淡地写出了传统文化在当时农村的发展状况,那么今天的作家在描写故乡农村和民族地区生活时,也要展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变奏。唯有如此,才能写出作品的新颖度和思想文化的深度,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外地作家艺术家以“进入者”的身份深入某个农村而入乡随俗的过程,就是接受和认识乡村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打牢自己创作的文化根基的过程。徐剑、李玉梅描写独龙族整族脱贫的报告文学《怒放》,关仁山描写老区阜平脱贫决战的报告文学《太行沃土》,温燕霞以赣南山区为背景创作的小说《琵琶围》,还有很多农村题材的网络小说、影视剧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情的魅力,同时折射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摘编自袁学骏《文学创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材料二:

    当下中国文学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这个结构性的变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性的变化是同构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城市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书写。但是,百年中国文学成就最大的还是乡土文学。这与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有关,与我们被前现代文明浸染的时间太久有关,我们身上流淌的还是乡土文明血液,这是我们挥之难去的文化记忆。

    进入新世纪以来,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仍然是文学的主流。很多作家。特别是那些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作家,以大的有人民性的小说,将别是中小说,比如刘庆邦的《种木》到里生李的《龙风里祥》、北北的《寻找妻子古菜花》、胡学文的《走西口)。“乡村这个词一度与贫联系在一起。今天,它已发生了细微却坚硬的变化。黄依然存在,但已退到次要位置,围则显得尤为突出。因感、困苦、困难。尽你的想象,不管穷到什么程度,总能适应,这种适应能力似乎与生俱来。面对图则没有抵御与适应能力,所以困是可怕的,在面前,乡村茫然而...这是胡学文在2006年的一篇创作谈中对乡村的感受。

    近年来。“底层写作”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乡村变革的主题创作,胡学文当年的那些困扰已烟消云散。“主题写作”和反映乡土中国“新山乡巨变”的小说,得到了各级作协的积扶特,也产生了一大批作品。这类作品的创作是“行动的文学”一部分。这一文学特征具有中国的特殊性,也是中国文学经验独有的。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中国文学的主流就是“行动的文学”。这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是中国特有的经验。

    (摘编自孟繁华《乡村变革与新乡土文学——当下乡村变革主题创作和文学性问题》)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紧跟农业农村改革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写出富有时代特征、文化底蕴而深受农民欢迎的精品力作,就能助力我国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 B . 新时代作家的文学创作要为农民生产珍贵的精神食粮,这与宗庸卓玛的看法相一致,都认为文艺应当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不二主题。 C . 近年来,“底层写作”逐渐式微,是因为乡村变革的主题创作的兴起,这类创作得到了各级作协的积极扶持,产生了一大批作品。 D . 乡土文学是百年中国文学中成就最大的瑰宝,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和被前现代文明浸染的时间长短都是它的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个时代的作家在描写故乡和地区生活时,要追求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温蒸霞的《琵琶围》和关仁山的《太行沃土》是合适的例证。 B . 新时代农村题材的小说和影视等作品必然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呈现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情的魅力,才能折射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C . 在胡学文看来,对于乡村而言,“困”比“贫”更为可怕,更难以解决。 D . 反映乡土中国“新山乡巨变”的小说,既符合毛泽东提出的“行动的文学”,又契合习近平所强调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 文学是事实与灵魂相契合的再现。——【法国】巴尔扎克 B . 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中国】郭沫若 C . 文学会影响人民的发展,且在历史运动中起作用。——【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D .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唐】杜荀鹤
    4. (4)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乡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当代作家也深入新乡村,用文学的方式记录新时代乡村的变化。请结合材料,分析以乡村振兴、时代巨变为关注惩点的新时代乡文学应该如何接力老一辈作家宝贵的乡士文学创作经验?
    5. (5) 鲁迅先生是中国乡土小说的发轫者与实践者,试结合材料一,概括鲁迅小说《祝福》的“乡土特征”。
  • 2. 现代文阅读Ⅱ

    春(节选)

    巴金

    淑英和液华在觉民的房里读英文,陈先生在旁边听她们自己诵读。淑英在诵读的时候忽然听见她父亲克明的鞋底声,克明从窗下走过往外面去了,她心里陡然一惊,略略停了一下,又继续读下去。但是克明的脚步声又渐渐地近了,显然他走到中途又转身回来。她一面读书一面听那鞋底声,声音愈来愈近,克明的脚似乎踏上了石阶,她吃惊地抬头看门外。

    他就站在门口,板起脸向淑英吩咐道:“二女,你跟我去,我有话说。”淑英害怕地答应了一声,立刻拿起书跟着克明走出房去。克明引着淑英往他的书房走去,一路上他不说一句话,这沉闷的等待使淑英心里非常难过,但是她没有勇气来打破沉默,低着头在阴暗的灯光下慢慢地移动脚步,心里盘算应对的言语。

    克明在写字台前面那把有椅墊的藤椅上坐下,淑英就站在写字台旁边。克明忽然正言厉色地责斥道:“我说过不准你读英文,你居然不听我的话,你年纪也不小了,还不学点规矩,现在虽说不比从前,然而男女究竟有别,你“老人公’“是当代宏儒,又是省城有名律师。我跟他常常见面,也很谈得来。我们的事务所又设在一个地方。我们家里的事情难保不传到他的耳朵里去。他平日很称美我们高家的家风,如果他知道你天天跟年轻男人在一起读什么英文,他就会看轻我,说我没有家教,说你失了大家闳范,我万不能丢这个脸,从明天起如果再去,我就不要你做我的女儿。“陈先生教我读书,这也是寻常的事情,还有三妹在一起。”淑英气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克明不等淑英说完话,忽然把手在桌上一拍,恼怒地喝道:“我问你究竟听不听我的话?”随后高声吩咐仆从道:“去把大少爷立刻请来。”

    觉新走进克明的书房,恭敬地站在克明的面前。克明微微点一点头,正言厉色地说:“我嘱咐你,我不准二女再跟陈先生读英文。你去说一声,请他以后不要理二女,他的束修我按月照数送给他。”觉新恭敬地应了一声:“是”。“大哥,你不要去对陈先生说,人家也要面子。”淑英忽然抬起头呜咽地央求道。

    “你还要袒护他。你连我也反对起来了。”克明气得脸色大变,气喘吁吁地指着淑英骂道。

    “大哥…….”淑英忽然哭着唤道,也不说什么便掉转身子急急地走出房去了。

    克明又对觉新说道:“二女下定”的日期我已经看好了,冬月初十,是个好日子,陈家要明年春天接人,我也答应了。”

    觉新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众人还在那里等他,他们恳切地问起淑英的消息,觉新把他所知道的一切完全告诉了他们。

    “那么我们应该动手了,就用觉慧离家的办法。”觉民果断地说。“是的,再不能迟疑了。”琴会意地点头答道。

    两天后,琴便邀淑英到她的家里去玩。琴把他们制定的计划详细地对淑英说了。这份离家计划把潜伏在淑英心里的阴云完全驱散了,给她种植了一个坚强的信念。

    回到家后,已经晚上九点多了,淑英走进克明的书房,给克明请了一个安。克明埋着头正在读《春秋左传》,他抬起脸噔了她一眼,冷冷地责斥道:“你去看看现在几点钟了?你记不记得你将来要做陈家的媳妇?陈家是最讲究规矩的,你应当小心,下次你出门去再这样晓回来,我就吩咐你妈,不给你进屋,听见没有?”淑英并不分辨,只是静静地听着,她走出房门抬起头来,两眼充满了泪水,她再也控制不住,就让泪珠一颗接连一颗地流下她的脸颊,她并没有悲,地有的只是气愤。

    “二哥,我再住不下去了,我一天也住不下去了。"淑英走进觉民的房间。

    “我想好了,后天早晨就安排你走。”觉民说道。她的眼睛里还有泪珠在发亮。

    淑英沉吟一下,过后然答道:“后天早晨,我记得。”地抬起头勇敢地望着觉民微微一笑。

    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大地渐渐地变了颜色。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是欢乐,是花香,是鸟鸣,是温暖,是新绿,以及别的许多许多的东西。

    一天午后,琴在家里接到淑英从上海寄来的信:“......春天又来了。可是只有在这一个春天,我才真正觉得快乐,我现在是自由的了,连眼前的景物也变了一种样子,我想起从前的一切仿佛在做梦一般,姐姐,我真高兴,我想告诉你:春天是我们的…………”琴读完信,抬起头来,两手托着腮,疾痴地望着窗外,窗外一片阳光,一群蜜蜂在盛开的桃花周围飞舞,一阵风轻轻吹过,几片花瓣随着风飘落下来,一只小鸟从树枝上飞走了。鸟在飞,花在飞,蜜蜂在飞,琴的思想也跟着飞起来,这思想飞得远远的,飞到了上海,飞到了淑英的身边。“春天是我们的。”琴亲切地低声念着,她忽然微微地笑了。

    (有删改)

    【注】①老人公,川渝方言,指女性的公公。②下定:旧式婚姻定婚时男方给女方聘礼。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觉新、觉民、琴都是心灵纯洁的少年男女,他们为淑英的性格成长和觉醒提供了条件。 B . 淑英在读英文时能关注到父亲的脚步声,说明她已然知晓父亲对此事的态度,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C . 觉民所说的“我们应该动手了”与琴所说的“再不能迟疑了”,表明他们不堪忍受现在的生活,为下文淑英出走做了铺垫。 D . 琴接到了淑英从上海寄来的信,思想也跟着飞了起来,表露了她内心的愉悦,以及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善以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克明的脚步声、觉新的恭敬之态等,虽细微,却极为传神,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 . 小说没有交代淑英逃离家庭的具体过程,采用的是蒙太奇式的手法,有意制造“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C . “人民作家”巴金在文学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用语平易朴素,行文亲切简约,笔调客观冷静,本文亦是如此。 D . 本文以“春”为题意蕴丰富,既指自然的春天,又指挣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快乐的淑英的“春天”,更指追求进步的青年人的“春天”。
    3. (3) 简述淑英出走上海的心路历程。
    4. (4) 结合本文并联系《红楼梦》,简要分析高家与贾家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共同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支之发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宏之值以是之除其交思致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候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

    材料二: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

    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稻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鄞,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回: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紧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勾践草鄙之人,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于边。”

    “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芭也,君王不以鞭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今天王既封植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弗摧,为蛇将若何?”

    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节选自《国语·吴语》)

    【注】①伯:通“霸”,诸侯的盟主。②心(hui):泛指小蛇。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B . 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C . 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D . 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币”本指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因车马玉帛同为聘享之礼,所以泛指车马玉帛等,又由丝织品引申为货币,在文中“币”指玉帛等聘享之礼。 B . “下执事”指下属办事的。不直接称对方以表示尊敬对方,文中的“天王”“玉趾”与其用法相同,均属敬辞。 C . “属”是“会”的意思,在文中指结军队,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 D . “以从逸王志”中的~从”与《屈原列传》中**其后素伐齐,齐与楚从亲”的从”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王夫差进攻越国,越王勾起兵对扰,越国大夫文种认为吴国的士卒从未战败过,对越国而言此次应战没有取胜的把握,不如放弃战斗,派人去婉言求和。 B . 本文突出表现了大夫文种的长谋,他摸准了夫差的性格,知道他有称霸之心,就有意让“以广侈吴王之心”。 C . 文中将诸稽善于辞令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言谈间先放低姿态,称颂吴王,进而自称越国是吴国贡臣,无需驱使,再委婉指出吴王出尔反尔、不顾信义,使其内心愧疚,最终停战。 D . 申胥对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谋略也很清楚,于是以“为弗摧,为蛇将若何”一句提醒吴王夫差越国是未来吴国唯一的祸患,应及早灭掉越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颗于边。

      ②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

    5. (5) 根据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吴国灭亡的原因。
  • 4. 古代诗歌阅读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①关山月,乐府旧题,此诗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②和戎诏下:隆兴元年,宋军在符离之战败绩后,与金议和。③遗民: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山月”本是乐府旧题,但诗人却一改其多抒离别哀伤之情的旧制,为读者呈现了当时南宋社会的缩影,赋予作品以深广的社会意义。 B . 全诗架构谨严,以“和戎诏下十五年”一句统领全篇,说明统治者奉行的投降妥协政策造成了种种可悲结果。 C .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张”以两个典型情景为着眼点,以借代、对比手法讥讽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屈辱偷安,传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愤慨之情。 D . 全诗五至八句,着眼于戍边士兵:一写尚存者无聊度日,欲报国归家而不得的苦闷:一写已逝者征战而亡,唯明月徒然相照的悲凉。
    2. (2) 诗歌末尾唯明月徒然相照的悲京。口固亭怀古》中的“佛祠下,一片神鸦社"句均有“谢民”形象,请简析找不同之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现代社会倡导分工协作,杨万里《插秧歌》中" ,”两句表现了这一理念。
    2. (2) 文人善于从寻常事物入手,挖掘深刻意蕴,屈原便是如此,体现他这一创作特点的句子是 ,
    3. (3) 玉,在古诗中常有高洁之意,李商隐的诗“ ,”两句却用其传达迷离恍惚之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秦腔传承着古代文化,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时代____的重要文化使命。从小处讲,秦腔,是沉浸在秦人血液里的高亢之声,是扎根在黄土地深处的慷慨之声,更是____、低调却磅礴的大秦之声。从大处看,秦,不仅是陕西人的精神家园,更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因子。

    秦腔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自身优秀传统的继承,实质是“与民众共生,与时代同行”,把握时代的需求和机遇,保持了秦腔的生机。《华阴老腔一声喊》,勇于与当下流行的艺术相结合,在古典____中融入秦腔新美学,满足现代审美需求,将古典与现代交织融合,赢得新观众。

    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作为文化纽带的秦腔艺术,如若能够得到良好地传承发展,必能有效增强民族凝聚力,但其传承发展绝不是____的。相关文化机构要结合实际,为促进秦腔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起到传播艺术、挖掘观众、培养人才的作用。秦腔液员要积极扛起自己的责任不断整理挖掘奏腔艺术经典曲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展示,力争做到出出戏,正创新,为传优透传统文化越出一点微薄之力。

    秦腔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戏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它深刻诠释了汉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我们理当坚定文化自信,让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赋予 返璞归真 法式 一蹴而就 B . 赋有 洗尽铅华 程式 一挥而就 C . 赋予 洗尽铅华 程式  一蹴而就 D . 赋有 返璞归真 法式  一挥而就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3. (3) 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近来,“AI换脸”技术又掀起一波热潮,“只需上传照片,轻松生成换脸视频,随心所欲体验百变造型”,这种爆火的新玩法吸引了大批网友尝试。

    “AI换脸”技术带给人新鲜感的同时,____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案例就在我们身边:随意将明星替换到不雅视频中丑化传播;“AI黄谣”事件闹得沸沸扬杨;犯罪团伙利用Al技术,制作变声换脸视频,诱骗老人和小孩。

     “AI换脸”技术是数据智能化发展的产物,并没有什么黑白好坏之分,其是优是劣,____,有人用火药发明了烟花,有人用火药发明了枪炮,都利用了火药燃烧的特点,前者丰富了生活,后者破坏了生活。由此可见,科学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使用者的意图有莫大的区分, Al换脸”技术亦是如此。为“Al换脸”技术戴上“紧箍咒”、打造“铁栅栏”,筑牢“AI 换脸”技术安全的防护墙,____。只有加强技术更迭,对数据确权、行业伦理、技术安全等方面作出更系统的规定,才能以技术手段克服技术困境;只有把法律的防护“盔甲”打造得无比坚硬,才能时刻抵御住“AI换脸”这把双刃剑。

    身处人工智能时代的每一个人,应该增强对深度合成技术的辨别和防范意识,提升白我素养,在安全享受技术的同时,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只有多方发力,促进“AI技术”向上向善,才能让科学技术真正地助推社会发展,便利人们生活。

    1. (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B .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C .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D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下·温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将自己的视线停留在远方,认为“人生近处无风景”;当然也有人认为“人生风景在近处”;更有人认为“人生何处不风景”。

    以上材料给人启示,引人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