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三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29 浏览次数:24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 . 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 .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 . 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用“三言两拍”和陈寅恪以诗证史,证明了所有文献资料都是史料,包括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 B .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些神话传说对研究历史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的观点。 C . 文章第三段以谭其骧和王国维为例,论证了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的研究方法优于从神话中发掘史料的研究方法。 D . 文章通过对《山海经》的分析,证明了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比纯粹的文艺作品更有利于做史料。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 . 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C . 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儒林外史》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 . 《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情节和人物有极大的虚构成分,难以成为史料。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讲述主体(谁在讲述),故事主体(谁被讲述),接受主体(谁在观看)。互联网时代参与主体边界模糊、角色重叠,各民族、各群体、各阶层都在“讲述”“被讲述”,也都在“观看”“被观看”,多主体多元化传播已成现实。“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这一时代特征,并从以上三种主体入手,创新思维,调整策略,从分散失衡走向多元协同。

    从故事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普通人的故事。在权力、资本与眼球经济的驱动下,传播场域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很严重,国际传播秩序处于失衡状态。国内的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作为讲述主体的话语权和作为故事主体的存在感都过于弱化,尤其在被西方媒体遮蔽、忽略之后。更多地让他们发声、为他们发声,对高举人民性旗帜、秉持“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是国际传播秩序再平衡的使命担当,这也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软实力巧实力的战略选择。

    从接受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进一步明确中国故事的受众群体。我们要相应地调整方向,不囿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而采取“边缘突破”战略。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他们属于西方意识形态最顽固、对中国成见最深的受众群体。我们应该把战略重点从他们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非政府组织转移。就前者而言,我们虽然经常强调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强话语权,而实际上常常“被议题设置”,围着西方媒体的议题打转,从客观原因来看,我们和西方存在软硬实力差距;从主观原因来看,我们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且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就后者而言,他们在发展阶段、发展诉求、价值观和利益点上与中国很接近,这使他们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他们的“中国观”也更具可塑性,相关调查报告印证了这一点。

    从讲述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到多方协作,一起来讲。讲述主体是最能动、最重要的要素。在讲述主体层面,有两个并行的趋势:一个是多主体多元化,一个是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从多主体多元化角度看,政府不是国际传播中的唯一主体,非官方的传播主体以其更具亲和力的民间立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若要扩大与主导话语权,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可替代。所以,从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角度看,国家需要高度整合内政外交、对外广播以及网络媒体等资源,联动合作。“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发挥非官方传播主体的作用,还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便发挥国家统筹协调的优势,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李成《抓住三个主体,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传播给世界,争取文化上的领导权。但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力度很大,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基本停留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层面。要实现中国故事从“讲述”到“讲好”的转变,就必须认清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当今国际舆论格局呈现“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新闻舆论,控制世界传媒市场,外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是从西方主流媒体获得。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昔日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辉煌已成遥远的过去,当前中国文化传播缺乏高超的传播技巧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此外,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相对有限,外国民众获得有关中国的信息不多,加上西方媒体给外国受众造成的先入印象,使得他们即使看到我们的报道也很难相信。

    (摘编自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

    材料三:

    李子柒能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必有其不寻常之处。作为真实的人,李子柒所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的美,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有效缓解了工业化社会、高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焦虑,特别能够绕开海外用户的心防。作为网红,李子柒有着明显服务于市场营销所需要的清晰“人设”,她活跃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并取得成功,这显然是有策略、有布局的。作为文化符号,李子柒已经在人们的接受过程中,被确认为可以代言中国文化的最新的、可能也是最具辨识度的符号,外国网友称李子柒为“中国的迪士尼公主”,央视称赞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成为话题后,李子柒一如既往,并没有急切地想要乘势做大,一飞冲天。这种“稳扎稳打”,其实就是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传播方法论意义。当然,没有中国发展成就的备受瞩目,没有中华文化吸引力在全球范围的重获认可,也很难想象李子柒的成功。她是“中国制造”在软实力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那一个。她的走红海外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预示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走向新阶段。

    (摘编自李习文《李子柒走红海外的国际传播逻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多主体多元化格局存在不平衡现象,国内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和存在感都很弱,西方媒体的遮蔽与忽略加剧了这一问题。 B . 与以欧美为中心的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相比,我们应该把战略重点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转移。 C . 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新闻舆论,控制世界传媒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国民众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中国。 D . 李子柒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但要做一个真实的人,还要成为一名网红和特定的文化符号。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更多地让弱势群体发声,为弱势群体发声,体现我国对国际传播秩序再平衡的担当,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 B . 为顺应讲述主体的多主体多元化趋势,政府应当以非官方的身份出现,以便更好地在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C . 国际舆论格局的不均衡,某些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对中国成见很深,这些都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客观困难。 D . 采取内涵式发展策略,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避免空泛生硬的宣传,这有助于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会传播。
    3. (3) 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请据此分析材料三中李子柒案例值得借鉴之处。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纪念(节选) 孙犁

    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写的什么?”

    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树枝也纹丝不动。只有些干黄的叶子,因为我的震动,轻轻落下来。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

    “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着很远的西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对柳树和小菜园的描写,既介绍了我“工作”的环境,又能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的氛围。 B . 文中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鲜活又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C .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向“我”打听丈夫的细节,表现出小鸭母亲对丈夫既担忧思念又埋怨他长久不归的矛盾心情。 D . “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合理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主题。
    2. (2) 文中有三处加点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前民之未饥,越州赵公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民取息钱者,令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 , 家于衢。余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曾巩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B .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C .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D .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廪,指粮仓,也指粮食,而下文“岁廪穷人”中的“廪”指发放口粮。 B . 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这是用月相纪日的称呼,古人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C . “民不幸罹旱疫”的“罹”指遭受,与《屈原列传》中的“‘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离”含义相同。 D .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视事、致禄、乞骸骨、休致等词,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先介绍救灾前的准备工作。这样处理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也能突出赵公的形象。 B . 赵公提前下令属县详细调查了受灾人数、河防设施、粮食征集等各方面情况,要求各地落实成文,可见其未雨绸缪,行事严谨。 C . 按旧例,地方上救济粮仅发放三千石,而赵公却有突破常规的做法,通过各方筹措,总共免费发放了四万八千余石救济粮。 D . 赵公仁厚爱民,在救灾中采取了各类惠民的抚慰措施,让百姓觉得有了依靠和归宿;一些举措甚至当时就被推广到天下。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取息钱者,令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②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的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蝉“得意”反衬诗人失意,既写出蝉鸣的神态,又微露诗人的歆羡之情。 B . 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情形;字面上只写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 . 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带”和“将”二字使用巧妙,景色融合自然。 D . 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诗人头发斑白,而且表明秋风萧萧,给人以寒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
    2. (2) 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2. (2)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又用“”一句将视线延伸至广远的沙漠。
    3. (3) “干”是盾牌,“戈”是长柄兵器,两字相合泛指武器,也代指战争或动武。古人常在诗词中用到这一组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期,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新的演出IP“盛唐密盒”。在演出里,扮演“房玄龄”“杜如晦”的两位演员以不凡的谈吐和风趣幽默的回答,吸引众多游客,引发一股热潮。

    文化内核与形式创新的成功组合是“盛唐密盒”爆火的关键。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参与盛唐文化。这种深度融合的文化内核,让“盛唐密盒”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互动沉浸式表演形式是“盛唐密盒”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角色扮演和脱口秀表演,使游客    ①     , 获得越沉浸越快乐的良好体验。不同于    ②    的古镇观光,“盛唐密盒”还提供了文化旅游的情绪价值。无论是深挖历史中的文化魅力,还是打造各类IP的舞台张力,抑或是演员问答交互的机智脑力,都是创新组合的“附加体验”。这些“密盒”里开出的惊喜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网红”效应。“盛唐密盒”的爆火,也为其他城市挖掘亮点、    ③    提供了一种文旅融合新样板。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根据文段内容,提炼出四个“盛唐密盒”爆火原因的关键词。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名称的由来,        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小满,是一时物候。时至小满,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籽粒刚刚灌浆饱满,但只灌了个半饱,还没有成熟,正羞答答微微低头,在温风中翻腾。小满时节,农田管理也十分重要,不仅要防旱,        ②            。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小满,既是一种节气,        ③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业不求满。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小满”,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小得圆满,人生佳境。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左传》中烛之武为国出使可谓之仁德,临危受命可谓之勇敢,能言善辩可谓之才智。

    《史记》中蔺相如完璧归赵可谓之智,渑池之会可谓之勇,谦让廉颇可谓之仁。

    今天,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更需要“仁德”“勇敢”“才智”三者兼备的时代青年。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启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