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10-29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网红一夜暴富,直播打赏千万”“我能不能火,能不能让我火?”此类标题充斥在网络平台上。其背后,隐藏着当前网络社会青年信仰的娱乐化、世俗化的影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重点已经从过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逐渐转向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非物质消费。同时,在娱乐消费市场空间和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面前,海量的商业资本涌入娱乐市场,掀起了一场场“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的狂欢。

    在传统的传媒方式之下,人们所获取的信息大多来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些媒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不良消息的清除;但是网络社会信息开放,会导致网络中的负面文化对人产生影响。新媒体技术使得网络社会下的青年群体从过去单纯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可以主动生产、传播信息,进行信息互动,因而传播的速度、效率更加便捷。但新媒体技术导致的泛娱乐化最容易误导的受众,也正是价值观可塑性强的青年群体。长期依靠这种快餐文化长大的青年群体,不可避免地出现精神虚无、价值判断盲目等问题,最终沦为娱乐大潮的靶子。

    娱乐性、猎奇性的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缓解紧张、愉悦身心的休闲方式,原本无可厚非。但戏说历史、恶搞英雄、戏谑文化、讽刺经典等行为,裹挟其他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导致青年在现实社会中缺乏对道德、历史、法制、规则的敬畏之心,因而责任意识淡薄,道德认知欠缺,政治信仰迷茫。在网络世界里,没有约束,没有节制,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喜欢怎样就怎样,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疏远,个人情绪压抑、低落。对青年来讲,在如上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与极化行为,做出违背伦理道德、信仰缺失之事,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已经长期存在,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随着西方商业文化的传入,以往崇尚“简朴”“节制”的传统生活态度逐渐被颠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开始抬头并逐渐蔓延和强化,甚至转向追求“放纵”和“享乐”。在网络的空间中,各种文化都能够自由地传播,也容易导致文化冲突程度的提升。比如西方霸权主义政治的文化倾销,一定程度影响部分年青网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漠视,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卜建华《网络社会青年信仰泛娱乐化、庸俗化风险的“文化景观”与破解策略》)

    材料二: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增多,我国传媒行业出现了较多的自媒体平台以及新媒体,这种状况的出现,促使网络文化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自古有“三人行必有我师”“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说法,善于学习,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网络的出现更是加快了这学习创新的进度。

    随着微信、微博、各种APP软件的研发以及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增多,人们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料的便利性极大地提升。各种文化产品大量出现,其中有深入浅出的文化精品,有深入深出的高端成果,有短平快的畅销书,有东拼西凑、模仿跟潮的赝品。虽然这些文化产品的水平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实现了资源多样性的共享,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此外,网络平台的构建为人们创建了虚拟的空间,人们可以平等地交流,消除了传统的交往障碍,提升了交往的自由性。

    网络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普遍具有无边界、大容量的特点,故而能够满足任何人群的上网需求,并为其合法提供数据信息。事实上,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自由性,才在最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文化的限制,为网民的网上联系提供了便利,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对话的空间,实现了各民族、地区、国家文化的交流以及传播,并有助于促进各类文化的交流以及融合,最终实现世界各类文化的通联与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挑战的同时,也在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化输出。比如近期歌手费玉清《一剪梅》的小视频在欧洲突然火了起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两句文辞优美,节奏舒畅,让外国人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互联网传播具有跨时空、跨领域的先天优势,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合、加工,最终实现现代传承与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料的便利性的提高,人们能够便捷获取多元化的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从而有助于人们开拓视野,打破思维的僵化模式。网络文化的某种冲击性,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国人的创新精神。

    (摘编自齐美国《网络文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海量的商业资本涌入娱乐市场,掀起了“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的狂欢,助推了网络社会青年信仰的娱乐化、世俗化。 B . 青年群体最容易受新媒体技术导致的泛娱乐化的误导,如长期受其影响,难免导致精神虚无、价值判断盲目等问题。 C . 青年在网络世界里没有约束和节制,可以匿名存在,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与极化行为,因而网络实名制势在必行。 D .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便利,也容易导致负面文化的传播,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导致青年人责任意识淡薄、道德认知欠缺、政治信仰迷茫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受到了不良文化的侵蚀。 B . 西方商业文化的传入,引发我国年青网民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此应当高度警惕。 C . 网络实现了资源多样性的共享,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提升了交往的自由性。 D . 网络文化的发展让人们能够获取多元化的文化以及价值观念,有助于人们开拓视野,打破思维的僵化模式。
    3. (3) 不能证明网络时代青年存在信仰泛娱乐化、庸俗化现象的一项是(      )
      A . 某些自媒体发几个搞笑动图,或随便搜集一点吸引人的热门视频、图片,就能有几万粉丝,甚至几十万点击量,虽然内容质量不高,但效益却很好。 B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协会,最近联合央视网等视听节目网站,制订了《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抵制节目低劣、媚俗等问题。 C . 某明星的离婚消息,登上热搜第一,燃爆网络,引来众多网友围观。有的人跟风转发,有的人打着内幕旗号剖开所谓真相,引出无数跟帖热捧。 D . 大众文化作品可以很多,但真正代表时代的总是高端文化成果。比如说一个李白胜过一千个三流诗人,一部《红楼梦》胜过一千本二流长篇。
    4. (4) 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使用的论证方法。
    5. (5) 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文化?请结合材料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珍珠翡翠白玉汤 

    蔡兴荣

     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

     珍珠食铺,开了近十年,生意和小溪里的水一样,平平淡淡。

     牛掌柜出身贫穷,人善良,开了食铺,常常想起小时候搜肠刮肚,四处找食的日子。开张之日,牛掌柜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这可是衢州城独一家的事。

     新食铺开张,客人多,僧道、艺人、乞丐免费吃的也多,只能赚一点儿辛苦钱了。

     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

     人都是有良心要脸面的,绝大多数免费吃饭的人都是偶尔路过来应个急,也有断断续续来的,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

    一年后,道人忽然来和牛掌柜辞别,说要云游去了。牛掌柜有一点儿意外:“是我有招待不周吗?”道人抚着掌柜的背,哈哈大笑:“我观察一年了,你生意不好,做善事却从不间断,心地纯厚,内外如一,你是真善人哪!” 一周后,珍珠食铺推出新珍珠翡翠白玉汤。

     名声很快传出来,新客加老客,队就排到了街上。食客的队伍招引了外地人品尝,珍珠食铺成了全城最旺的食铺。

     一个青瓷的圆盘,豆腐如白玉柔和,菠菜翠绿如扇状铺开,白米如珍珠圆润飘浮,中间是菠菜的红根,做成昂立的孔雀来,整个造型就像孔雀开屏。白绿红三色,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这道菜,豆腐细腻润滑,菠菜清脆爽口,最绝的是鲜,如琼浆玉汁,品尝之后无法忘怀。 

    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一个官吏的母亲,眼睛发花,第一次吃这道菜,赞不绝口,之后每周都要来两次。一个月下来,老太太的眼睛竟然明亮了,她四处传颂。一位有文化的老者,多年的老寒腿,走路不利索,每周必吃,拐杖竟然丢开了,欢天喜地。其他病痛减轻者等更是不计其数,食铺门庭若市。

    城里人在传颂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在传颂牛掌柜的美德。 

    牛掌柜雇了两个伙计,旺财和来福。旺财聪明伶俐,嘴甜,会来事儿。来福老实憨厚,做人规矩。牛掌柜的女儿叫珍珠,年方二十,长得俊美异常,肤细如脂,笑起来,眼睛像一汪清泉,透人心底。两个伙计都喜欢珍珠,暗暗省下工钱,买了好东西送珍珠。珍珠不谙世事,对谁都很好,天天开心得像个小孩儿似的,四处蹦蹦跳跳。 

    珍珠食铺的这道菜,外面的菜馆纷纷跟着推,可怎么也做不出牛掌柜的味道,众人皆觉得是个谜, 这道菜的秘方,藏在牛掌柜的手里脑里。每天凌晨,牛掌柜会出现在后院,开始调配豆腐,绝不让人看。 旺财暗暗上了心,他常常爬到后院的墙头上偷学。有一次,他上个墙头,发现有一枚铜钱,又一次看到了一根红线,他也没有在意,半年了一无所获。

    有一天,旺财照旧爬上了墙头,脚下石头忽然一松,整个人掉了下来,陷到了沙坑里,他摸到了一个拨浪鼓。旺财心里明白,和掌柜的缘分尽了。

    第二天,旺财来辞行。

    牛掌柜沉默片刻,说:“做事要先做人,你头脑聪明,却没有用在正道。世间万物,自有归属。你想要,不能去偷去抢。我已经提醒你两次了:铜钱就是取之有道,红线就是不要跨越做人的底线。你不听,所以摔了。”

    临行,牛掌柜送旺财一张纸,写着几行字:豆腐、菠菜、白米、鸟脑、金丝楠棍……这是道人留给他的秘方,道人是朱元璋的后人,这道菜就是当年宫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旺财痛哭流涕,他懂,按照风俗,这是牛掌柜和他最后的交情,他辛辛苦苦偷了半年,牛掌柜就这样白白给他了。 

    他走到门口,回身三叩九拜,眼里含着泪水,心里想着珍珠,从此要远走他乡了。来福追出来,塞给他一个包袱。 

    旺财走了,秘方也带走了,来福有一点儿失落,珍珠咯咯直笑,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 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牛掌柜因客人稀少而叹气,这表明他既担心食铺的生意,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B . 来食铺免费吃饭的人多,赚钱少,牛掌柜不以为意,是因为他小时候过过苦日子。 C . 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 D . 旺财在墙头发现的铜钱和红线,是牛掌柜觉察到徒弟偷学的行为后对他善意的提醒。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名字很有特色,像珍珠、来福、旺财、珍珠翡翠白玉汤赋予对象个性化特点,寓意丰富。 B . 小说巧用对比,用食铺前后经营状况的变化,旺财和来福人生际遇的不同,突出丰富深刻的主题。 C . 小说中的道人充满神秘色彩,这一安排颇有用意,珍珠食铺因他的秘方而声名远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 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有奇效,这一情节充满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 (3) 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 (4) 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请结合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贵不赀,未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 , 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不倦比来营微多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其毕 , 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B . 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C . 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D . 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B . 未厌远人之望的“厌”即“满足”,与《六国论》“秦之无厌”的“厌”相同。 C . 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 D . 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 . 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 . 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 D . 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②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5. (5)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 4. (2023高一上·南康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 B . 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 . 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水声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 . 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
    2. (2) 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离骚》中表现诗人执着追求理想,哪怕失去生命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
    2. (2) 李白在《蜀道难》中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以“ ”一句夸饰蜀地之山高得挡住了太阳神运行,接着又以“ ”一句表现水流曲折回旋之险。
    3. (3) 杜甫《蜀相》中“”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圣峰”珠穆朗玛,巍峨雄壮,攀登者____。有人来征服,有人在守护。登山向导次仁旦达,从2002年至今,已经参加了无数次珠峰清理工作。他是最____的环保卫士,仅2018年就清理了8吨垃圾。在这人类最后的净土,恶劣的气候环境已让人自身难保,皑皑白雪之下____着的垃圾更让人揪心。食品包装袋、食品罐子、酒瓶等生活垃圾,旧登山绳子、旧登山帐篷、旧瓦斯罐等登山垃圾____。在珠峰5000米、6000米甚至7000多米的高处攀登,掉入裂缝、遭遇雪崩等危险已难以预料,更不必说每一次清理垃圾的行动,都像在刀尖上跳舞,随时可能丧命。“世界只有一个珠峰,她的美丽和纯净,是对所有历尽艰险的登山者们最好的奖赏和慰藉。”今年4月30日,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立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在次仁旦达等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和民间力量,正在逐渐参与到高山环保项目中。这项工作,拒绝顺其自然,拒绝怨天尤人,拒绝意志薄弱。珠峰是一片无止无休的洁白,是一望无际的孤独,唯拥有艰苦卓绝的精神,才能忍受这份孤独,承担这份重任。最令次仁旦达骄傲的,便是用一己之力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从一个人弯腰捡起脚下的一片方便面包装袋,到几十个人打包上百斤垃圾并扛起推上卡车,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谁说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世界?谁说每一步的平凡,不能成就伟大?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纷至沓来  坚强  隐藏  俯拾即是 B . 摩肩接踵  坚强  堆积  比比皆是 C . 纷至沓来  虔诚  隐藏  比比皆是 D . 摩肩接踵  虔诚  堆积  俯拾即是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保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 B . 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立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 C . 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保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 D . 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立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和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
    3. (3) 文中画波浪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远行的游子,人在他乡,经历了春秋代序、斗转星移,看惯了霜霑林木、北雁南飞,遭际了江湖秋水、世情况味,在与家疏离的漂泊中感受着乡愁的苦痛。对于涌起乡愁的人来说,周遭无一不是可感之景,无一不是可触之情。冬去春来、物候变化、时空间隔,①____。不论是(甲),还是(乙),不论是(丙),还是(丁),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愁一起,失魂落魄。

    “乡”的繁体字是“鄉”,甲骨文写法中,左右是二人,中间是食物,像两个人相对用餐的样子。相对用餐意味着关系亲近、和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有人与土地的和谐,有人与环境的和谐,②____。“乡”是那一片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家乡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是人们生存的根基。“家”“宁”“宜”“宴”等汉字形体都有表示住在家乡的房子里,获得宁静、安居的生活的涵义,而离开家乡就是他乡之“客”,就是“寄”人篱下。而一旦客居在外,从地缘上、心理上都会感觉漂泊。这时往往会回忆起那一份和睦的温情,为孤寂冷清的生活带来慰藉,这就是乡愁巨大的文化张力。

    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印记。没有了乡愁,我们不仅身体远离了家乡的土地,③____。乡愁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础,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所维护,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中国人带着乡愁走进了工业文明、走进了新世纪,相信我们还会带着它一直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1. (1)  文中(甲)(乙)(丙)(丁)处,对应地填上下列四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离家十年的吴文英②与故乡仅一水相隔的王安石③离家万里的王维④少小离家的贺知章

      A . ①③②④ B . ④①③② C . ②③①④ D . ③①④②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速度或效率成为信息时代的标杆,当时间成为流水线,传送带上是不断增加的恐慌和焦虑,人们总是害怕自己或者孩子成长太慢,成功太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它们不是流水线上标准整齐的产品,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每个人的时区里有自己的节奏,不必嫉妒或嘲笑他们,生命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酝酿着自己时区里的阳光和雨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不限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