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歼-15从空中俯冲急下,瞬间降速至0,稳稳停在航母“辽宁舰”上——2012年11月24日,中国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训练,圆了几代航空人让战机从陆地跨向海洋的梦想。一天之后,辽宁舰返航。罗阳,这位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飞公司董事长,突发心梗,以身殉职。

    他出生于军人家庭,长在部队大院。“报国”,“忠诚”,“奉献”,他早早融入这样的文化。1978年高考,他本可以报考名气更大的院校,但最终在志愿栏里填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名字。

    1982年,罗阳毕业分配到中航工业沈阳所第九设计室。赶上歼-8Ⅱ研制,他钻到地下室里,一干就是好几个月。设计出图后,要到沈飞跟产。那时没有汽车,自行车也凑不齐,他和同事们每天早晨列队跑步十几里路到沈飞。他对原沈阳所所长刘春义说,“我真幸运,刚来就能参与这么重要的任务。”

    干航空,最怕的不是辛苦,不是清贫,是没事干。航空工业曾有过近10年的低谷期,几年等不来一个新型号,没有几项新任务。罗阳工作的沈阳所,77、78级的大学毕业生流失了2/3还多。有人劝他跳槽,他则回到北航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充电。那几年,他常和大学同学,现任沈飞副总经理祁建新互相打气,“一个国家经济强大了,必须有强大的国防来保卫经济发展的成果,咱们肯定会有用武之地。”

    2002年,他调至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个重点型号同时研制,他一天比一天忙。刘春义住在他家后排楼上,看到他回家越来越晚,问他是不是把自己逼得太狠、压力太大。他说,“研制新装备乐趣无穷,任务再多也开心。”

    2012年11月18日早上8时许,罗阳上辽宁舰。他把行李扔到床上,坐都没坐一下,转身便上了塔台。同事劝他:“别着急,反正白天黑夜都在舰上,慢慢看。”他摇头:“我上舰晚,不了解的东西太多了,必须抓紧。”

    舰上7天,每个深夜,罗阳房间里的灯都要到近凌晨3时才熄。舰载机降落,外人看到的是雄健的身影,航母上的人所感受到的,则是巨大的震动和难以忍受的轰鸣。测试人员以外的人,通常会选择站在一个声音相对小的地方,但罗阳不是。他总想离得近些再近些,零距离观测舰载机着舰的落点和状况。谁也不知道,他的心脏一次次承受着怎样的冲击。从接到舰载机任务那天起,他一直奋战在研制现场、试验一线。工作节奏最初是“711”,每周干7天,每天干11个小时;在最后冲刺的1个月,他也冲到极限,变成“720”,几乎每天工作达到20个小时。

    11月25日,圆满完成舰载机试飞任务的辽宁舰回航,连续工作7日的罗阳却因突发心脏病,不幸病逝,终年51岁。

    (摘编自白天亮、何勇、辛阳《中国梦 报国魂—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材料二:

    今年是罗阳去世的十周年,罗阳去世的时候,女儿罗靓只有21岁,10年后罗靓接过了父亲罗阳的接力棒,成为一名航空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份职业选择,她曾说:“我觉得能为航空事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就是和父亲站在统一战线上。”

    在罗靓的印象里,父亲罗阳一年365天里有300天在出差,忙工作。罗靓晚上放学回家了,父亲还没有回来。虽然她当时年纪还小,对父亲的事业并不是很了解,但她一直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设计制造飞机,一手托举着国家的巨额财产,一手还要托举着飞行员的生命,制造大国重器容不得半点马虎。”

    (摘编自“共青团中央”微信平台《十年后,女儿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在塑造罗阳形象时注重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有对主人公的言行描写,又有他人评价,与他人对比等多处侧面描写。 B . 材料一以歼-15稳稳停在航母“辽宁舰”这样的庄严场景开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暗含着对罗阳的卓越功绩的赞许。 C . 材料一内容丰富,材料选取真实,表达上具有文学性,根据新闻体裁上的不同特点进行判断,应该属于新闻特写。 D . “近10年”“流失了2/3还多”“早上8时许”,数字的使用既增加了真实性,又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首尾两段相互照应,使表达更加严谨,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感情更加热烈,主题更加突出。 B . 材料二讲述罗阳女儿接过了父亲接力棒,突出了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精神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主题。 C . 人们形容罗阳“是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材料一关于舰载机任务的记述正是这一评价的缩影。 D . 两则材料新闻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是向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贡献的英雄致敬。
    3. (3)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请根据材料分析《感动中国》给罗阳的颁奖词是( )
      A .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B . 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C . 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他们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 D .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4. (4) 很多英雄先辈和英雄模范为了人民为了理想信念无私奉献,英勇牺牲,来自辽宁的罗阳就是这样的英雄。在社会主义时期,“革命英雄主义”往往体现在日常工作中,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罗阳身上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革命英雄主义”。
    5. (5) 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这样感人的事迹,材料一是通过哪些方法做到“抓住事迹的本质,凸显人物的精神”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精灵

    [美]纳博科夫①

    ①墨水瓶投下一个抖动的圆形影子,我正在专心致志地描画它的轮廓,远处的一间屋里时钟在打点,我呢,又是一个精神恍惚、老像做梦一般的人,还以为是有人在敲门,先是轻轻地敲,接着敲得越来越响。来人敲了十二下,停下来等候。

    ②“是的,我在家,请进……”

    ③门把手怯生生地转动一下,满身流汁的蜡烛斜了一下烛光,来人往旁边一闪,站在了长方形的阴影之外,只见他弯腰弓背,灰衣上披着星夜的霜尘。

    ④我认得这张脸——认识他已经好久好久了啊!

    ⑤他的右眼仍然隐在阴影里,左眼怯生生地偷偷瞅我,眼晴拉长了,隐隐发绿。眼珠子像一块铁锈在忽闪……两鬓灰白,如青苔丛生,银眉很淡,不注意看几乎看不出来,没有胡须,嘴周围的皱纹显得很可笑——这一切像是和我的记忆开玩笑,让我隐隐恼火。

    ⑥我站起来,他上前一步。

    ⑦他的破旧上衣显得太小,好像穿得不大对——衣襟错了位。他手里握着一顶帽子——不能叫帽子,是一个松松垮垮的深色包袱,根本没有帽子的样儿……

    ⑧我含糊不清地咕哝了一句欢迎的话,握了握他轻飘飘、冷冰冰的手,拍拍一只破旧的扶手椅的椅背。他在椅子上悬悬地坐下来,然后急匆匆地说起来。

    ⑨“街上乱得可怕,所以我就躲进来了,不请自来,来看看你。你认出我了吗?你我二人过去常在一起玩,追逐打闹,一玩就是好几天,如今故地重游。你难道要说全忘了?”

    ⑩他的声音实实在在地迷惑了我。我觉得头晕目眩——依稀记起了当年的快乐,无穷的、无可替代的快乐,至今萦绕心头……

    ⑪不,这不可能:我是一个人来的……怕是什么精神迷乱症,说犯就犯了吧,然而我身旁的的确确坐着个人,瘦得不像个真实的人,穿着带长穗的德国短靴,声如铜铃,闪动着金黄色和碧绿色,好熟悉——说出来的话却又如此简单,和真人一模一样……

    ⑫“好啦——你记得的,对,我是从前的森林精灵,一个淘气鬼。如今我在这里,和大家一样,迫不得已逃亡啊。”

    ⑬他发出一声低沉的叹息,我又一次产生了幻觉,好像看到如波似浪的滚滚灵气,高大茂密的枝叶汹涌奔腾,明亮的桦树皮一闪一闪,伴着一种连绵不断的悦耳轰鸣……他朝我俯过身来,亲切地盯住我的眼晴,“还记得我们的森林吗?冷杉黑漆漆,桦树白茫茫?如今全被砍光了。说来痛心,令人难以忍受——我亲眼看着我心爱的白桦树噼里啪啦地倒下,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把我赶进沼泽地里,我哭泣,我怒吼,像只麻雀一样狂叫着,飞快地逃走,去了邻近的一片松树林。”

    ⑭“我在松树林里伤心,止不住哭泣,我从小到大都不习惯松树林,再说,瞧瞧,这哪里还是松树林呀,只是一摊蓝瓦瓦的煤渣。还得再走些路。不知不觉到了一片树林——真是一片好林子,茂密,幽深,凉爽。然而不知为何,这林子和以前的林子不完全一样。想当年我经常从早玩到晚,猛烈地打呼哨,使劲地拍手,惊吓路人,你还记得你自己的事吧——有一次你在森林里的一个昏暗的地方迷了路,我不停地把林中小路弄得错综复杂,让树干乱转,闪现在枝叶丛间。一整夜都在恶作剧。不过那时就是到处鬼混,开开玩笑,大家怎么骂我都行。可如今我清醒了,因为我的新住处实在不好玩。白天黑夜周围都有奇怪的噼里啪啦响声。起初我以为是个精灵同伴,在这一带出没。我呼唤着,又听听回音,还是噼里啪啦声,还有轰隆隆声。不过不对啊,那不是我们精灵发出的声音。”

    ⑮“我久久流浪,穿过不同的树林,却找不到安宁。要么是死寂,荒凉,了无生趣,令人窒息;要么是恐怖,令人不敢去想。最后我下定决心,变成一个乡巴佬,背个背包出发,永远离去。别了,俄罗斯!一个同类精灵,是个水妖,帮了我一把。可怜的家伙也在逃亡。他见什么都觉得惊奇,嘴里不停地说——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啊,真正是一场灾难!想当年他也有快乐的时光,常诱人落水(他是一个好客的精灵)。作为回报,他在金色的水底多么宠溺地亲抚他们,唱着多么动听的歌将他们迷倒!而如今……于是他带着我走了。

    ⑯“他逃到远方,在某个遥远的海面游荡,在一处雾蒙蒙的海边把我放到岸上——去吧,兄弟,自己找一片能和睦相处的绿林吧。可我什么都没找到,最后落脚在了这个陌生的、可怕的石头城。于是我变成了一个人,戴着浆过的硬领,穿着短靴,完全一副人样,甚至还学会了人的话语……”

    ⑰他陷入了沉默。眼晴像湿润的树叶一般闪闪发亮,胳膊交叉起来,蜡烛淹没在烛泪中。摇曳的烛光下,他梳向左边的几缕灰白的头发很奇怪地闪着微光。

    ⑱“我知道你也在苦苦寻找,”他的声音又幽幽传来,“不过你的寻找比起我的来,比起我狂风暴雨般的寻找来,不过是熟睡之人均匀的呼吸罢了,你不妨想想:我们部落里没有一个人留在俄罗斯。有一些像丝丝烟雾一般绕着圈飘走了,另一些流落到世界各地,家乡的河水变得忧伤,再没有欢快的手在河面上击溅月华。偶有没被收割的风信子,成了孤儿,默然无语,淡蓝色的古斯里琴也不再弹响,它曾为我的对手、轻盈的田野精灵服务,为他的歌声伴奏。那个头发蓬乱、热情友好的家居精灵,含着眼泪放弃了你那蒙羞受辱、又脏又乱的家,也放弃了枯萎的小树林,想当年那些小树林,明亮处楚楚动人,幽暗处又神秘莫测……

    ⑲“这就是当年的我们,当年的俄罗斯,曾是你的灵感,曾是你风月无边的美丽,曾是你青春永驻的魔力!如今我们全都走了,走了,被一个发了疯的检查员赶出家园,亡命天涯。”

    ⑳“我的朋友,我不久就要死去,对我说点什么吧,告诉我你爱我,一个无家可归的孤魂,过来坐近点,把手给我……”

    ㉑蜡烛扑扑闪了几下,熄灭了。冰冷的手指摸摸我的手掌,那熟悉的忧郁笑声如钟震响,然后消失了。

    当我打开灯的时候,扶手椅上并没有人……没有人!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只有一股淡淡的香气,桦树的香气,湿苔的香气,飘荡在屋子里……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籍作家,童年在圣彼得堡度过。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纳博科夫一家乘船离开俄国,前往欧洲西部开始流亡生活。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水妖的出现使木精灵得以漂洋过海,而水妖的自述既是对木精灵遭遇的补充,也让这遭遇更真实且具有普遍意义。 B . 小说三次描写蜡烛,第一次暗示了木精灵进屋,第二次则为“我”的回忆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氛围,第三次铺垫了木精灵的消失。 C . 木精灵“两鬓灰白”“银眉”表现出的是一个老者的形象。面目全非的故人,却有着熟悉的声音,这让作者的记忆慢慢打开,记忆里充满快乐。 D . “仍然”“怯生生地”“偷偷瞅”“像一块铁锈”,这些词展现出长期流落他乡的木精灵胆怯、卑微的特点。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该作品借用魔幻故事的题材形式来叙事。“木精灵”的出现为文章增添了浪漫色彩,增强了小说的魔幻效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这篇小说以全知视角展开叙事,叙述了我在昏暗环境下描画一个墨水瓶,心理恍惚,接下来进入幻觉,倾听闯入家里的“木精灵”对他讲述的悲惨故事,给人一种真实感。 C . 本文讲述了“木精灵”今昔不同的境遇,虚实相映,形成对比,强化了其被迫逃亡的无奈之情。 D . 本文双线交织,木精灵深夜躲避贸然来访是明线,主人公辗转逃亡是暗线。双线并行使文章节奏在虚实交错间张弛有度,给人以足够的沉思和联想空间。
    3. (3) 本文以“木精灵”为题有什么作用?
    4. (4) 纳博科夫的作品既具有现代主义魔幻元素,又承袭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请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分析本篇小说中的现实感、真实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8</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 , 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伐其小 , 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 , 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鲁问》)

    【注】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B .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C .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D .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多样,本文“子墨子闻而止之”的“之”用法和《庄子▪逍遥游》中“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之”用法相同。 B . “笞”是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笞、杖、徒、流、死”五大刑中,“笞”是相对轻的刑罚。 C . “家”在古文中有丰富意义,本文中“大家伐其小家”的“家”和课文《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家”意思相同。 D . 中国语言十分丰富,“豕”本意是猪,在古代还用“豚”来表示大猪,“彘”来表示小猪。
    3. (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 . 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 . 文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服鲁阳文君不要像平民一样目光短浅,施行不义的战争。 D . 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事例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5. (5) 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③裛():通“浥”,沾湿、滋润。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先从诗人居住的清幽秀丽的环境写起,并化用典故,衬托下文“狂夫”的形象。 B . 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 . 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 . 尾联的“老”字写出狂夫年迈体衰,饱经患难,行将就木,故诗人称自己“欲填沟壑”。
    2. (2) 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所讲的道理相似。
    2. (2) 《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和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3. (3)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古诗词常以“月”烘托情谊,互诉衷肠,张若虚有诗句“”写游子与思妇互相望月却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只能希望随着月光去照耀对方,表现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4. (4) 《大学之道》中,“”两句说明“修身”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上至国君下至黎民,无一例外。
    5. (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中,词人以“”写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而过。
三、语言文字运用(</strong><strong>17</strong><strong>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项文化遗产,都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更在百姓生活中活态存续。随着时代的变迁,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必须 ①         。近年来,非遗文化正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近老百姓,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喜爱。古老的非遗文化正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蝶变”。

    2022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云游非遗•影像展”在线展播2300多部非遗传承纪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各类非遗短视频主题直播、话题讨论等活动也同步进行,丰富的线上活动让百姓 ② 就能感受各地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玲珑小巧的庆阳香包、古朴雅致的推光漆器、松酥香脆的淮安茶馓、色彩绚丽的黎族织锦……多地“非遗购物节”纷纷上新, ③ 的非遗商品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让众多网友纷纷直呼“挑花了眼”。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它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舞剧的形式展现了宋代的美学。非遗文化正结合新时代元素“活”起来,不断融入百姓生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的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 “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B . 非遗文化正结合新时代元素“活”起来 C . 多地“非遗购物节”纷纷上新 D . 古老的非遗文化正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1. (1) “逻辑”有多种含义。下列说法中,“逻辑”一词的含义相同的是( )

      ①你文章中的这几句话显然不合逻辑。

      ②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儿逻辑。

      ③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

      ④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A . ③④ B . ①③ C . ①② D . ②④
    2. (2) 下面选项中与所给例题关系一致的一项是( )

      例题 音符:乐谱:五线谱

      A . 笔画:汉字:金文 B . 树木:森林:自然 C . 稻穗:稻谷:香米 D . 卫星:星云:宇宙
    3. (3) 数字阅读、听书等新型阅读方式的兴起,让读书变得更加便捷、自由。新型阅读方式提高了阅读效率,也往往让原作的营养白白流失。手机上半个小时看完漫画《红楼梦》,如何传达出那些藏在桃花流水间的百转千回?在通勤路上听完一本《人类简史》,要是当作背景音乐而不入心,那么所谓的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恐怕只能沦为自欺欺人的笑话。依据逻辑的基本规律,上述材料可以推出( )
      A . 阅读纸质书籍优越于数字阅读 B . 新型阅读方式需要慎重地对待 C . 自由、便捷属于新型阅读方式 D . 碎片化阅读往往缺乏深入思考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

    材料三:“礼”不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 ——《乡土中国》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