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比如《无讼》一文,作者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中维持社会治理的方式,围绕“讼师”(律师)在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作论述,判然划分出了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对“打官司”的不同态度与看法。从而得出结论:都市社会,法律必不可少,律师地位很重要,而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

    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比如讲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讲述一个案例的时候;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来读,因为文章的标题是全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提炼。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一文中,开头一段先讲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第二段则论述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纵的方面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方面则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有时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加丰富有力,往往在横的方面展开过多,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

    (摘编自《怎样读懂(乡土中国〉》戴庆华)

    材料二:

    像《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性论著,一般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专业阅读,目的性强,往往要带着专业的问题去和书“对话”,吸收或者质疑其中的观点。第二种是普通的非专业的阅读,主要是充实知识,拓展眼界,提升素养。两种阅读并非截然区分,有交叉,但各自的阅读取向与方法有所不同。

    阅读社会科学论著,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第一步,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既然是“粗读”,那就可以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

    “粗读”之后,就进入了“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在整个阅读中占大头的,要花更多的精力。“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念”。比如,《乡土中国》中的就有“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等等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概念”就是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特别是那些核心概念,抓住了才能纲举目张,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

    阅读社科类论著,还要厘清其论证思路。《乡土中国》十四章,每一章都有一个“分论点”,诸多“分论点”汇聚并支撑起层级更高的主旨论点。每读完一章,最好还能用书中的一两句话或者自己的语言小结一下。

    (摘编自《怎样读懂费孝通〈乡土中国〉》温儒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要读懂《乡土中国》,必须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否则就不能理解书中的内容,不能学有所得。 B . 《乡土中国》的语言表述明白易懂,作者讲述了一些亲身经历或者案例,生动形象,有趣味性。 C . 由于阅读取向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就会不同,非专业性阅读往往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 D . 针对《乡土中国》的分析性阅读重点是抓概念,抓住概念有助于我们较好的把握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学有所获。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中国》的每一章都有一个分论点,既各自成篇,又能用统一的理论基础支撑起层级更高的主旨论点。 B . 随着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中的守规则意识、良知逐渐消失,原先和谐的社会也不复存在。 C . 《乡土中国》在论述时往往横的方面展开较多,论述丰富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D . 材料一举《无讼》一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在写法上有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结论的特点。
    3. (3) 两则材料都对“如何读懂《乡土中国》”进行论述,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杨益言

    又一个深沉的暗夜,降临在渣滓洞集中营。

    风门边挤满了人,久久地望着那挂满刑具的刑讯室。夜风吹来,带着萧瑟的寒意。刑讯室前,魔影动荡,吆喝声不绝……

    “猫头鹰和狗熊到女牢去了!”

    余新江一惊,眼光立刻转向女牢。黑沉沉的夜里,黯淡的狱灯,使他看不清远处。

    “提谁?”焦急不安的声音又在询问。

    “江雪琴!”

    “是她!看,江姐出来了!”

    “又是江姐。”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

    所有的牢房,一时都陷入难堪的沉默。过了好些时候,人们听到了审问的声音:

    “你说不说?到底说不说?”

    传来特务绝望的狂叫,混合着恐怖的狞笑。接着,渣滓洞又坠入死一般的沉寂中。

    听得清一个庄重无畏的声音在静寂中回答:

    “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

    江姐沉静、安宁的语音,使人想起了她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

    可是江姐镇定的声音,并不能免除同志们痛苦的关切。

    刑讯室里又传来了声音,是徐鹏飞毒辣的笑声。

    “谅你一个女共产党,还制服不了?你不愿讲,好嘛,我们帮你打开嘴巴。来人!”

    接着,传来一阵狼嚎似的匪徒的狂吼。

    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

    在那斑斑血迹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大概她从倒吊着的屋梁上,被松了下来……

    “现在愿意说了吧?”

    魔影狂乱地移动着。

    “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

    “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

    没有回答。

    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

    “钉!”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

    “说不说?”

    没有回答。

    “不说?拔出来!再钉!”

    江姐没有声音了。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的声音!

    “把她泼醒!再钉!”

    徐鹏飞绝望的咆哮,使人相信,敌人从老许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江姐——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上,同样得不到。尽管他们从叛徒口里,知道她作过沙磁区委书记,下乡以后可能担任更负责的工作,了解许许多多他们渴望知道的地下党线索,可是毒刑拷打丝毫也不能使江姐开口。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音……

    已听不见徐鹏飞的咆哮。可是,也听不到江姐一丝丝呻吟。人们紧偎在签子门边,一动也不动……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是谁?天刚亮,就唱起了《囚歌》。迎着阵阵寒风,久久地守望在风门边的刘思扬,听着从楼下传来的低沉的歌声,一边想着,一边了望那远处深秋时节的山坡。刚升起的太阳,斜射着山坡上枯黄了的野草。远近的几株树木,也已落叶飘零,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枝干。只有墙头上的机枪,闪着寒光的刺刀和密密的电网,依然如故……刘思扬的心潮澎湃着,血在翻腾。

    “江姐回来了!”签子门边的余新江,回过头来,告诉大家。一阵脚步声,人们又一齐涌到牢门边。

    只见江姐被两个特务拖着,从铁门外进来了。通宵受刑后的江姐,昏迷地一步一步拖着软弱无力的脚步,向前移动;鲜血从她血淋淋的两只手的指尖上,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落。

    人们屏住呼吸,仇恨的烈火在心中燃烧,眼里噙着的泪水和江姐的鲜血一起往下滴……一阵高昂雄壮的歌声,从楼八室铁门边最先响起。江姐在歌声中渐渐苏醒了。她宁静地聆听了一下,缓缓地抬起她明亮的双眼,像要找寻这歌声发出的地方。目光一闪,江姐仿佛发现了从楼八室传来的,许云峰的信任与鼓舞的眼波。战友的一瞥,胜过最热切的安慰,胜过任何特效的药物,一阵激烈的振奋,使她周身一动,立刻用最大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积聚起最后的力量,想站定脚步。她摇晃了一下,终于站稳了。头朝后一扬,浸满血水的头发,披到肩后。人们看得见她的脸了。她的脸,毫无血色,白得像一张纸。她微微侧过头,用黯淡的、但是不可逼视的眼光,望了一下搀扶着她的特务。象被火烧了一下似的,她猛然用两臂摔开了特务,傲然地抬起头,迈动倔强的双腿,歪歪倒倒向女牢走去。“呵……江姐!”大家禁不住喊出声来。

    可是,江姐只跨了几步,便扑倒了。蓬乱的头发,遮盖着她的脸,天蓝色的旗袍和那件红色的绒线衣,混合着斑斑的血迹……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围绕江姐受刑的情节层层展开,以竹签穿指为高潮,着力刻画巾帼英雄江姐的形象。她经受酷刑而意志坚定,赢得了革命同志的尊重与敬佩。 B . 江姐从容镇定的语音引发狱友的回忆。小说通过狱友们回忆江姐刚被押进渣滓洞那天的情形,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拓展了小说的叙述空间。 C . 《囚歌》原为近代革命者叶挺被囚重庆渣滓洞时创作的一首白话述志诗。小说中狱友吟诵《囚歌》既是明志抒怀,更是对江姐革命精神的礼赞。 D . 选文对共产党员许云峰的形象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作者抓住其歌声、眼神和关切的话语,寥寥几笔表现共产党人身陷囹圄仍同志情深的革命热忱。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红岩》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红岩,又寓意革命者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 B .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主要从正面描写敌人对江姐的残酷折磨,不但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而且收到撼人心魄的效果。 C . “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余新江对江姐的关心、担心,担心江姐将要经受更重的折磨。 D . 选文主要采用对话式推进情节发展。作者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对话,使小说叙事节奏加快,情节更加紧凑。
    3. (3)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首清丽悠婉、铿锵坚毅的《红梅赞》,被誉为“中国歌剧的里程碑”。全曲虽然一字未写江姐却字字都是江姐;一句未提英雄,却声声赞英雄。请简析小说是如何描写“傲雪红梅”这一形象的。
    4. (4) “他们,倒在了祖国西南,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里。”小说多次出现“暗夜”“黎明”等环境描写(画线句子),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strong><strong>文言</strong><strong>文阅读</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文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1.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张浚谪永,门谢客 杜:关闭 B . 宰相先者何事 务:致力、从事 C . 万里其不便 疏:上疏 D . 皆其国之日也 柄:权柄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绍兴,宋高宗年号名,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后也作地名。 B . “丁忧”是指遭遇父母的丧事,“丁父忧”指遭逢父亲去世,也叫“丁内艰”。 C . 枢密院,封建中央官署名,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称“二府”。 D .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 (3)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B . 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C . 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D . 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万里任临安府教授,阻止官吏下乡扰民,只把逃避赋税的百姓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最终收齐赋税。 B . 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并且任命他为提点刑狱。 C . 王淮任宰相时,谈及人才问题,杨万里就写上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依次提拔任用了他们。 D . 杨万里擅长于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光宗曾为他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②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

三、诗歌鉴赏</strong>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注]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指北宋灭亡已三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B . 诗的颔联描写了静态舒缓的景物,日暮时分,诗人徘徊在山水之间,其主体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C . 诗人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 D . 本诗风格雄阔沉郁,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诗人心系家国、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 (2) 本诗尾联情景相生,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strong>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中庸》中说“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都与荀子在《劝学》中说“”一样,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 (2) 成语“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的寓意很特别,这与《荀子•劝学》的这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这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的观点是一致的。
    3. (3) 诗人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化用自曹操《短歌行》中的“”。
    4. (4)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诗圣”杜甫就擅长在诗歌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登高》中的“”即是如此。
五、命题作文</strong>
  • 6. 命题作文。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六、基础知识</strong>
  • 7.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jiā)  (hōng)然    包(zā)    浮躁    出类拔粹 B . (jiàn)关    慰(jiè)    (bīng)弃    寥廓     呕心沥血 C . (qián)诚     (qì)阔     吐(bǔ)   樯橹      别出心裁 D . (jīng)米       (xié)持      (guān)巾      慷概     名闻遐迩
  • 8.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 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 . 许多人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C .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邯郸学步 , 不敢越雷池一步。 D .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坐立不安 , 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 9.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究世界文学,就是____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②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____有些危机。

    ③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____。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的程度,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A . 逐步   未免   功夫   炉火纯青 B . 逐步   不免   工夫   出神入化 C . 逐渐   不免   工夫   出神入化 D . 逐渐   未免   功夫   炉火纯青
  • 10.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 ①山不高(满足)  ②少无适俗(气质)

    ③金砺则利(接近)  ④使弹数曲(快速)

    B . ①枉用相(探望)   ②木直绳(合乎)

    ③弦弦掩抑声声(深长的情思)  ④声非加也(快,迅速)

    C . ①其道也固先乎吾(听说)  ②低眉手续续弹(随意)

    ③却坐促弦弦急(转动)  ④学不可以(停止)

    D . ①如听仙乐耳明(忽然)  ②熊咆龙吟岩泉(震动)

    ③善于物也(借助)  ④其不及孔子(才德优秀)

  • 11. 下列加粗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  ②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

    ③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低声吟咏)  ④秋月春风等闲度(随随便便)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不需要)

    老大嫁作商人妇(年纪大了)  ⑧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冲出)

    ⑨年十七,好古文(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  ⑩整顿衣裳起敛容(整理)

    A . ①②⑤⑦ B . ③⑥⑧⑩ C . ④⑤⑥⑧ D . ①③⑥⑨
  • 12. 下列句中加粗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 )
    A . ①吾尝终日思矣 ②小学而大遗 ③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④耻学于师 B . 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皆出于此乎 ③非吾所谓传道解其惑者也 ④可怪也欤 C . ①古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③蚓无爪牙利 ④郯子 D . ①积水成渊,蛟龙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 ③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④犹且从师而问
  • 13.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②不拘于时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以为轮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⑧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⑨而耻学于师  ⑩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 . ①③/②⑧⑨/④⑥/⑤⑩/⑦ B . ①⑦/②⑧⑨/③④/⑥/⑤⑩ C . ①③/②/④/⑤⑩/⑦/⑥⑧⑨ D . ①⑦/②⑧/③/④⑩/⑤⑥/⑨
  • 14.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登高》属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通常每首八句,共四联。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长律”或“排律”。 B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C . 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是指在议论文中,用喻体之理去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其特点有二:一,喻体和论证的事物同类;二,喻体的特征和观点有相似点。 D .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 15.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 B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并有意仿效他在功成名就之后退隐山林、游山玩水的经历。 C . 《声声慢》全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D .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