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27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耕读文化的廷传和发扬,他曾指出,耕读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我们要对耕读文化有科学的认知态度,本着真诚的理念和勤奋的作风,发样“干劲”“闯劲”和“钻劲”,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每个人的力量。挖描、传承和赓续耕读文化等传统文化,是汇聚精神力量、积攒前行动力。积淀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传承耕读文化可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劳动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耕和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根本”的观点,懂得“勤读”和“力耕”是取得成功和实现梦想的根本。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弘扬与传承耕读文化,是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激发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应有之义。在这样的关键节点,每个人都应将个人的梦想和国家、民族的梦想结合起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因此,新时代要大力弘扬耕读文化精神,让每个中国人根植“劳动最光荣”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理念。

    (摘编自吕叙杰 刘广乐《论耕读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启示》)

    材料二:

    耕读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肇始于管仲,他把当时的社会群体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孔孟进一步强化了耕读分野,孔子认为“耕”是小人的事情,“读”是君子的追求,二者不可兼得;孟子进一步发扬了孔子这一思想,认为人天生有两种,劳心者和劳力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此,先秦时期耕读观念是二者相对立,“读”被认为是高贵的事业,“耕”是卑贱的事情,并在民间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理念。

    我国耕读文化虽源远流长,但真正走向成熟是在宋代。唐宋以前,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之间有着较为固定的职业划分和等级秩序,士、农之间很维转化并相互融通,半耕半读主要集中在少数隐逸之士和书生身上。如“躬耕“南阳”的诸葛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等。这一时期,耕读文化主要特点是“读主耕辅”,耕种的目的是养学。如朱熹曰:“予闻古之所谓学者非他,耕且养而已矣。”但是,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实施和唐中后期门阀士族的瓦解,为士、农结合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大量平民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入仕,大大激发了平民家庭读书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大量落榜士子沉淀在农村,过着“半为儒者半为农”的乡居生活。中国耕读文化至宋代已经.展成为一股社会洪流。这一时期,耕读文化的实践主体不仅仅是少数耕隐的和识分子,耕读文化也呈现出全民化的趋势。士大夫阶层不再以耕作为耻,读书之余也经营农业。他们认为“耕”是生存之本,“读”是精神之需,二者相辅相,统一于儒家修齐治平的价值理想中。农民阶层也不再认为读书无用,耕作之余又教导子弟读书。宋代以后,江南一带出现了许多世家大族,如杭州赵氏、江苏常熟钱氏、无锡荣氏等,他们或秉承“诗书之泽,衣冠之望,非积之不可”的治家之要,或秉承“养父母曲尽孝敬,涉书史体意入微”的家教传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蓄,成为当时耕读传家的名门望族。

    (摘编自刘亚玲 雷稼颖《耕读文化的前世今生与现代性转化》)

    材料三:

    耕读文化影响了中国的家训理念、农学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使知识分子思想接近人民,养成务实的作风。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耕读为本”为价值取向的耕读文化,耕读成为一种普及性的生活方式。很多家庭宅院的门楣上大都悬挂有以“耕读传家”“耕读第”“耕读修身”“耕读家声”等为题的牌匾。耕读文化是一种不耕亦读的文化模式,人们以“耕”为生存之本,以“读”为立命之本,许多家训中有着与此相辅相成的治家理念。如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说到“要当家穑而食,桑麻而衣”。晚清名臣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强调耕读传家。

    中国的耕读文化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古农书。古代的农书大都出自过着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之手。他们熟读诗书,有写作能力,在长期的农耕生产实践过程中,对农时、农事有了具体了解,具备写作农书的条件,从历完成从农业生产到农学思想的提升。南宋陈勇隐居扬州,过着耕读生活,他平生读书,不求仕进,种药治圃以自给。在实践中,他善于细心观察和虚心向老农求教,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在古稀之年写成了介绍江南水田生产及经营的专著《陈勇农书》。

    知识分子通过耕读生活,接近农业生产实际,写出了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古代的田园诗也可看作耕读文化的产物。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根据自己的耕读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田园诗篇。《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诗篇反映了诗人的田园生活和耕读志趣。这种强调耕读歌咏的闲逸生活理念,对文人学士们择取耕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词人辛弃疾根据自己的耕读体验,写下了许多反映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和乡风民俗等方面的田园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等,用淳朴的语言述说田家生活,描绘田园风景,寄托人生理想。

    (摘编自葛欣旭《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耕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 (1) 下列对材料二“耕读”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秦时期: 主要代表: 管仲、孔子、孟子
      耕读观念: 耕读对立,读贵耕贱 
      B . 魏晋时期 主要代表:诸葛亮、陶渊明
      耕读观念:读主耕辅,耕以养学
      C . 唐宋时期 主要代表:朱熹
      耕读观念:耕与读相辅相成
      D . 宋代以后 主要代表: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
      耕读观念: 耕读并重,耕读传家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只要挖掘、传承和赓续耕读文化等传统文化,就能汇聚精神力量,积攒前行动力,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梦想贡献力量。 B . 先秦时期,孔孟提出耕读分野,二者不可兼得;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认为耕读相辅相成。可见,儒家对待耕读的态度是发展的。 C . 耕读文化在促进平民子弟读书人仕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鲤鱼跃龙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又对耕读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D . 农学家陈旉和词人辛弃疾结合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在相关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可见耕读文化在宋代以全民化为特征趋向成熟。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支撑材料三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 .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B . 东汉崔根据自己的农耕经验写出按月安排各项农事活动的农书《四民月令》。 C .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插秧歌》中写到“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D .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训子语》中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
    4. (4) 三则材料都提到“耕读文化”,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5) 古往今来,耕读文化对个人发展、家族传承、社会进步和民族兴盛都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圆世界
    李新文

    ①团湖被大批量的荷叶、荷花覆盖,俨然魅力无穷的生命场。还别说,进入视野的荷太多了,多得无法用数字计算。放眼望去,仿佛除了阳光,便是梦幻丛生的景致。当然,还有一湖好闻的气息。

    ②比翠绿还绿的荷,在天空下交集着,铺排着,涌动着,宛若另一种河流呈现人间。这么说吧,不管你愿不愿意,荷叶准会把形如波浪的绿色送给你,从上至下,从左到右,涂满荷的色彩、光芒和质地。随后,钻进你的脑子和每一根神经,好让你与整个场域一同呼吸、脉动,成为湖的一部分。这样的荷看久了,再看什么都是绿的了。那就闭上眼吧。可眼一闭,骤然听见大地在律动,阳光有降落,荷花在悄悄开放,好比展开一个隐秘的妙趣横生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感到荷的影子无所不在,把她们的光与影、声与色、美与洁、梦与幻,以及生命里的宁静与超脱等,都推向极致。不一会儿,又变成连通天地广宇的大象。迷幻中,感觉自己也像一根植物在阳光里生长,拔节,开花,结果。至少,这些过程在你的体内悄然发生。便想,一个在紫陌红尘中行走的人,能与这片荷色相遇或听一听荷的声音,真是福气。

    ③有鸟在叫。唧哟,唧哟,唧哟。简约明快得充满不可理喻的弹性与张力,像在呼唤什么,又像略带伤感的内心独白。睁眼一瞅,是翠衣鸟,与荷一个颜色。起先,它在柳树上叫了几声。一会儿,从树丫间蹿下来,栖在一片荷叶上,扭一下头,抖一下翅膀。看得出,这鸟飞了不短的路程,来到这里很累了,少不得小憩一会儿或休整一番,再出发。

    ④我也倦了。

    ⑤面对不俗的荷花,我想起一个人--屈原。对了,还真是屈原。那个身心忧悒的人被楚怀王抛弃后,只好风一程、雨一程,在江南的山水间流转,再次作生命的出发。起初,我满以为流放不过是古代很轻松的刑罚,大可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然而我错了,到如今总算明白,流放绝不是什么放任自流,更不是让你游山玩水、随心所欲,而是比任何一种酷刑都残酷的惩罚--终日艰难跋涉,作苦苦的精神泅渡,甚至看不到生命的彼岸。然而,屈原遭遇的偏偏是流放。毫无疑问,团湖是一脉水,汨罗江也是一脉水,纵使从团湖到汨罗江得绕一个大弯,也仅仅数十里水路。可恰恰就是这曲折的生命线,勾勒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图景。似乎,他的脚跟丈量的不是水路,而是某种精神性的距离--完成一个冥冥中设下的生命大圆,仿佛水就是他生命的起点与终点。此刻,站在团湖边,我不知哪一朵荷花属于屈原,哪片花瓣上还残留着他的体温。只觉得,满湖的荷声,像是从两千多年前的阳光下传过来的,那么缥缈而又真实。走近这片荷,心里的许多事情仿佛一下全消散了。

    ⑥吁口长气,细细想来,人世间还真像由一个个这样那样的圆组成的。就我来说,这么些年从乡下出发,以谋食为圆心、为半径,绕着圈跑了很多地方,现如今浑然不觉转到绿意浓郁的团湖寻求心灵的净化。想想,这不是个圆,又是什么呢?

    ⑦傍晚时分,夕阳照红一湖莲花,莲花在风里摇曳,融成绝美的景致。不多久,村庄的瓦屋上,白色炊烟袅袅升起,增添了不少静谧。远远地,一群农人牵着耕牛归来,一只只牛蹄敲打着土地,清脆、悦耳,夹杂着几分湿漉,间或一声长哞,摇动一湖荷色。

    ⑧月儿上来了,挂在柳树的枝丫间。雇一条木船,在湖里慢慢荡开来。这滋味,与汉乐府里采莲的情形有得一比。月光并不太皎洁,从树丫的缝隙里钻出来,落在大片的荷叶上,如蒙着一层薄雾。不远处站着一座凉亭,高耸突兀的样子,像一个人在沉思,又像在观望一个个日子。透过月光,我恍惚看见成群结队的月光分子以及荷的香气分子一个劲地涌向木亭,继而进入亭子的内心,而此时的木亭,似乎已经成为夜色里的一个精神性象征了。

    ⑨船在荷丛中穿行,如同浮在梦里。月下看荷,一片墨绿,显出只可意会的风味。而莲花在月色里睡去,流露着难以言说的美,似乎把一湖心事掩藏起来。我躺在船头,顺手摘一片荷叶把脸遮着,然后大口呼吸,口鼻一张一翕间,不单感受到荷的清香,还有天地宇宙的静谧与阔大,像与喧闹的世界隔着很远的距离。倏忽间,只剩一个由天空、月色、荷花以及湖泊组成的大圆。我在这样的“圆”里,什么也不再想,让荷的香气和月光的味道一遍遍渗入身心……

    (选自《散文》2020年9月刊,有删改)

    [注]团湖又称莲湖,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广兴镇,原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后经长期的淤积围垦治理形成“湖中湖”,人们因其形状而习惯称它为团湖。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末句作者觉得“真是福气”,是因为人与团湖的那片荷完美契合,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获得极好的体验。 B . 因为团湖距汨罗江不远,加上自己与屈原心境相似,作者自然而然想到屈原,及其流放的路线所勾勒出的精神图景。 C . 当感受到团湖荷花与屈原的关联,作者联想到屈原苦苦的精神泅渡,觉得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精神困扰也无足轻重了。 D . 文章结尾“什么也不再想”与《荷塘月色》中“什么都可以不想”意思相同,都表达出作者对当时氛围的喜爱和享受。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中写小鸟“像略带伤感的内心独白”“很累了”,暗示作者心绪不佳,渴望得到慰藉。 B . 作者为谋生跑了很多地方,可谓身心俱疲,呼应前文“我也倦了”,引出下文净化心灵之说。 C . 第⑧段中的木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与当时的氛围融为一体,成为宁谧、深邃的存在。 D . 本文语言优美雅致,熟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设问等,极富文采。
    3. (3) 文章第⑦段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面,请从艺术特色的角度简要赏析。
    4. (4) 文章以“圆世界”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strong><strong>4</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 ,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也。故君子居必择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 , 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螨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 无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处指脏水、臭水。②柱:柱,通“祝”,折断。③醯(xī):本意指醋。

    1. (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吾尝终日思矣      侣鱼虾友麋鹿 B . 所渐者也         而半山居雾若带 C . 燥也      金砺则利 D . 至千里        余乾隆三十九年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B .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C .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D .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庶人,我国春秋时期对农业劳动者的称呼,后泛指平民、百姓。 B . 质的,箭靶,“的”是箭靶的中心。“有的放矢”的“的”即是此义。 C . 跬步,指跨脚的距离,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D . 驽马,指劣马,质性钝劣的马,也用来比喻才能低下平庸的人。
    4. (4)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子强调学习要善于利用外物,并选择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学业有所成就。 B . 荀子认为诸事皆有其根源,人的语言和行动即是产生荣誉或耻辱的根源。 C . 选文运用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观点,设喻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形式灵活。 D . 选文在排比、对偶句中适当使用散句,匀称而又错落有致,使文气更加流畅。
    5. (5)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③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6. (6) 选文第三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古都。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人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暨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③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写金陵凤凰台如今“台空”“凤去”,唯有江水依旧奔流不息,蕴含无限感慨。 B . 颔联“吴宫”“晋代”两词,写出凤凰台作为东吴东晋兴亡的见证者,极富沧桑感。 C . 颈联对仗工整,用词形象,“半落”“中分”两词巧用拟人写出江南山水的妩媚秀美。 D . 尾联“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诗人以“使人愁”三字收束全诗,饶有余味。
    2. (2) 本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咏史怀古类作品,它们所运用的抒情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雄伟形势。
    2. (2) 苏轼的作品中曾写到曹操军队的战船,如《赤壁赋》中“”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顺江而下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则形象描绘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
    3. (3) 李煜《虞美人》中“ ,”两句,既流露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也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奈。
    4. (4) 悬挂在天上的月亮时常会进入我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这在必修上册课本所学的诗词中很常见,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strong><strong>1</strong><strong>2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禾”有关的一组汉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种植谷物的全过程。在种植谷物之前,首先要撒种,撒种的“种”最初的字形写作“種”,撒种种地的动作则写作“穜”,两个字都从“禾”。播种是农业生产最初的步骤之一,这是“年(秊)”的开始。春分时节,种子萌生后长出的小芽就是“稍”;当长出的种子再慢慢成长,就变成了幼小的禾苗”    继续成长为茎秆儿有了一定长度的。夏天,秧苗开始吐出麦芒,就成了“秒”,到了农历六月初六前后,谷物开始吐“穗”,这个“穗”的尖尖的顶端被称为“颖”,它尚未被注浆、但已非常漂亮的穗壳则被称为“秀”,能够“秀外慧中”可看作谷物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胜利。因此,古代读书读到一定阶段的人,    ①        。有了穗之后的谷物继续成长,慢慢地为干瘪的穗内注浆,这个初始成熟的谷物就是“祗”。秋天,谷物成熟。当把这些禾谷都整理之后,人们就开始“年(秊)”了。由古人种植收获禾谷的全过程看,“年(秊)”实际上是 ②     , 也是人们开始庆祝丰收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进行庆祝,“过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要求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未曾断流的主要载体和表征。中华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明。四大古文明在起源条件上具有相似性,皆处于自然条件优越的河流周边,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两河流域之间的“新月沃土”地带,古埃及文明产生于尼罗河流域下游,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华文明则诞生于黄河流域。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主体文化,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繁荣中占据主导地位,支撑和印证着中华文明的    ①        、生生不息。如黄河流域的文字发展书写传承着中华文明,汉字体系的最早形式甲骨文最初发现于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并在殷墟时期延续发展成为成熟文字,记录着当时商代的阶级结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水平。黄河流域的龟甲刻符奠定了后世汉字六书造字的基础此处出土的金文、陶文、帛书、简书等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世界其他较早产生的文化多数因为气候变化、灾害发生、河流断绝、族群更迭等原因而绝迹、失落或中断,只有黄河文化绵延赓续、    ②         , 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词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哦,香雪》) B . 他想了一会儿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与地坛》) C . “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上图书馆》) D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拿来主义》)
四、整本书阅读</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答。
    1. (1) 下列《乡土中国》概念对比表,所列出的是该书中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请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内容,在表格空白处任选两处填写合适的概念。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面对面的社群(文盲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团体道德

      小家族

      男女有别

      两性恋爱

      礼治秩序

      法治秩序

      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血缘社会

    2. (2) 从上题所填的概念中任选一个概念,结合该书相关内容,解释其含义。

      示例:礼治秩序--根据通过教化让人主动服从的传统来进行治理,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秩序。

  • 9. 《乡土中国》一书的第一至十四章分别是:①《乡土本色》②《文字下乡》③《再论文字下乡》④《差序格局》⑤《系维着私人的道德》⑥《家族》⑦《男女有别》⑧《礼治秩序》⑨《无讼》⑩《无为政治》⑪《长老统治》⑫《血缘和地缘》⑬《名实的分离》⑭《从欲望到需要》。请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准,将这十四篇文章分组,并简要说明理由。

    分组(画“/”):① ②③

    理由:

五、写作</strong><strong>(50</strong><strong>分</strong><strong>)</strong>
  • 10.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①从夏到秋,脱去青涩,拥抱梦想,你是否还记得那汗与泪交织的青春味道?走进课堂,吟咏诵读,论辩推理,赏诗词曲赋,悟情思哲理,你是否品尝到了知识的味道?漫步校园,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回到宿舍,同窗好友,促膝长谈,你是否读懂了友情的味道?投身社会,参与生活,手捧《乡土中国》,抑或《我与地坛》,又或《毛泽东自传》等作品,你是否明白了如何品味道理、坚守本真,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请以“      的味道”为题,结合你进人高中后一个学期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味道”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思想健康,情感真挚;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②身为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学习困境:比如学习被动,疲于应试,感到学习枯燥、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等;又如手机、网络的普及使学习的主体性越来越弱,过多的视听娱乐使专注的学习越来越远,学习的功利化使坚守学习的价值越来越难……通过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的学习,相信你一定在某种程度上领悟了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体会到了一些学习的价值与乐趣,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感受。

    该单元学习结束,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召开班级讨论会进行总结。请你结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某一篇或几篇课文,联系自身经历及感受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以“我说‘学习之道’”为副标题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