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10-27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1分)</strong>&nbsp;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准确把握重点、关键、支撑、目标等工作着力点,才能做到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取得实效。 

     在选题策划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的主体地位。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无数波澜壮阔的伟大奇迹,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广大读者迫切希望能够读到更多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文学作品。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强调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文学出版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通过优化选题结构、规划选题重点,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在选题计划中的占比和分量。同时,倡导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与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相互促进,目的在于以选题内容的丰富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长期以来,文学出版一直存在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大行其道,脱离现实、无病呻吟的作品比比皆是,反之,称得上“高峰”的精品却如凤毛麟角。如何提升文学出版的品质,如何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成为长期困扰出版界的一个难题。为人民奉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学精品,对文学出版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意味着对那些可出可不出的作品坚决不出,杜绝无效产出;对那些只有市场效益而内容有害的作品坚决不出,决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而对那些基础好的作品,则要本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作者一道精心打磨,久久为功,将“璞玉浑金”铸造成为文学精品。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的支撑点,是实现全媒体条件下的文学创作与多介质传播的深度融合。文学出版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推动出版流程重塑再造、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转型升级,不同媒介通过内容、渠道、平台、终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学精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可以促成文学IP运营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读者多样化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媒介和新商业模式,为作家与公众搭建起思想与艺术互通的平台,聚合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最大程度地发掘文学作品的内容资源优势,传播知识、引领精神、启迪审美。 

     文学出版属于大众出版,其商业属性相对来说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但是,如果一味重市场需求、轻价值引领,重故事情节、轻文化底蕴,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则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文学出版要倡导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则意味着文学出版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学精品必然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而且具有长远性。同时,这些作品的多介质传播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将进一步促成效益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路英勇《紧紧抓住推出“文学精品”这个关键》) 

     材料二: 

     优质原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恰犹如科技创新一样,需要时间与精力的大投入,如果将这些量化为经济计量也同样是一次大投入。但这种投入无疑是值得的。它一方面为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精品,同时也是在为文化企业提供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且降低了在复制、生产、传播和衍生开发等后续价值延伸增值过程中的成本,这种产业链越长,优质原创文学作品无形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就越充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就越强。 

     尽管理论上如此,但由于当下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些优质原创力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等现象也并不鲜见。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相关部门特别是管理部门,一定要保有足够的耐心,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与业绩观,充分尊重艺术生产规律。坚持以强原创为基石。一方面,在各种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旗帜鲜明地围绕着原创力坚持党和国家的标准与尺度,大力扶持、表彰和奖掖原创,尤其是现实题材的文学原创,在全社会倡导与培养尊重原创、呵护原创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管等多种手段,抑制低端重复出版现象,比如明确规定中外文学名著单位的专业出版资质与门槛,对校勘者、译者和责任编辑等相关人员的相关资质与能力进行基本审核等。 

     (摘编自潘凯雄《强原创:文学创作与文学出版永恒的主题》)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准确把握重点、支撑等工作着力点,才能在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时做到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取得实效。 B . 文学出版一直存在着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出版界需要提升文学出版的品质,为人民奉献真正的文学精品。 C .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文学出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社会效益。 D . 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创作和传播优质原创文学作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来说都是值得的。
    2. (2) 根据材料丙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选题策划上,为了丰富选题内容,尽可能地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应使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与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地位相当。 B . 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文学IP经营的经济效益能实现最大化,如文学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等。 C . 文学出版如果一味重视市场需求和故事情节,忽视社会效益,就有可能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 D . 因为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所以一些优质原创文学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曹禺从1930年起几经揣摩构思,又用半年的时间全心写作,终于在1933年完成了《雷雨》。 B . 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子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C . 1942年在重庆,仅用时十天,郭沫若就完成了五幕历史话剧《屈原》的创作。 D . 从1975年开始构思、准备,直到1988年5月,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4. (4)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称得上文学精品?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 (5) 请从作家、出版企业和出版管理部门的角度,谈谈如何推动文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二、</strong><strong>文学类阅读(共18分)</strong>&nbsp;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老人与海(节选)

    (一)

    钓线慢慢地、稳稳地不断上升,接着,小船前方的海面鼓了起来,大鱼露出了水面。它不停地向上冒,海水从它的两侧直泻而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鱼亮闪闪的,头部和后背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宽的,带着淡紫色。它那剑状的嘴足有棒球棒那么长,由粗而细,活像一把轻剑。它整个儿钻出了水面,随后又钻入水中,动作像潜水员一样流畅,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海水,钓线开始向船外飞蹿。“它比我的小船还长两英尺哪。”老人说。钓线向外出溜得很快,但也很平稳,这表明大鱼并没有惊慌。老人设法用双手拉住钓线,用的力气刚好不会让钓线绷断。他知道如果不能稳稳当当地让大鱼慢下来,它就会把钓线全都拖走,并且拉断。

    这是条大鱼,我一定得制服它,他想。我决不能让它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如果它奋力逃跑会有多大能耐。我要是它,就会使出全身的力气逃脱,直到把钓线扯断。不过,谢天谢地,它们没有我们这些要置它们于死地的人聪明,尽管它们更高贵,也更能干。

    老人见过很多大鱼。他见过不少重量超过一千磅的,还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鱼,不过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而现在,他独自一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和一条他所见过的最大的鱼牢牢拴在一起,这鱼比他见到或听说过的任何一条鱼都大,而且他的左手还紧缩着,像拳曲的鹰爪。

    不过,它总会松开的,他想。它总会复原,给右手帮帮忙的。这三样东西如同兄弟一般:那条鱼和我的两只手。这手一定得松开。真没用,竟然抽筋了。鱼又慢了下来,以它惯常的速度向前游。

    我真搞不懂它刚才为什么跳起来,老人想。它那么一跳,简直就是为了让我瞧瞧它的个头儿有多大。不管怎么说,我现在明白了。真希望我能让它看看我是怎样一个人。不过那样的话它就会发现这只抽筋的手了。就让它以为我比真正的自己更有男子气概吧,我能做到的。但愿我是这条鱼,他想,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所要对抗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智慧。

    他舒舒服服地靠在木板上,忍受着一阵阵袭来的疼痛,那条鱼还在稳稳地游着,小船在黑魃魃的海水里缓缓前进。东边吹来的风在海面上掀起小小的波浪。中午时分,老人的左手不再抽筋了。

    “鱼啊,这对你来说可不是好消息。”他说着把钓线在肩上的麻袋上面挪动了一下位置。

    他感到很舒服,但也很痛苦,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

    (二)

    下一轮较量的时候,他差一点儿就制服那条鱼了。可鱼还是直起身子慢慢游走了。

    鱼啊,你害死我了,老人想。不过你有这个权利。兄弟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静,或者更高贵的东西。来吧,把我杀死吧,我不在乎谁死在谁手里。

    你的脑子有点儿迷糊了,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要懂得怎样承受痛苦,像个男子汉一样,或者像条鱼那样,他想。

    “头啊,清醒清醒吧。”他说话的声音连自己都听不见,“清醒起来吧。”

    鱼又兜了两个圈子,还是老样子。

    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老人想。每次他都感觉自己要垮掉了。真是不明白。可我还要再试一次。

    他又试了一次,当他把鱼拉转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都要垮了。那鱼挺直身子,又慢慢游走了,大大的尾巴在海面上摇摇摆摆。

    我还要再试一次,他对自己许诺,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候已经力不从心,眼睛一忽看得见,一忽看不见。

    他又试了一下,还是老样子。就这么着吧,他想,感觉自己还没开始发力就已经败下阵了;可我还要再尝试一次。

    他承受着所有的痛楚,使出余下的全部气力,还有早已丧失的自尊,用来对抗鱼的痛苦挣扎。鱼朝他身边游了过来,在一旁优雅而缓慢地游着,嘴几乎碰到了小船的船壳外板。它开始从船边游过,身子那么长,那么高,又那么宽,银光闪闪,布满紫色条纹,在水里似乎是一眼望不到头。

    老人丢下钓线,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高,用足力气,再加上刚刚鼓起的劲儿,拼命向鱼的一侧刺去,鱼叉正落在大胸鳍后面,它的胸鳍高高耸起,和老人的胸膛一般高。老人感到铁叉已经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好扎得更深,然后把全身的重量都压了上去。

    那鱼开始折腾起来,尽管已经死到临头,它还是从海水里高高地跃起,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展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和老人的正上方。接着,它又哗啦一声跌落下来,溅起的浪花泼洒在老人的全身和整条小船上。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双眼也模糊不清。但他还是放开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慢慢地从擦破了皮的双手中送出去,等他可以看清东西的时候,他看见那鱼仰面朝天,翻起了银色的肚皮。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伸出来,从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让海水都变了颜色,起先是暗黑色,像是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里的鱼群,然后又像云朵一样飘散开来。那鱼呈银白色,一动不动,只是随波漂荡。

    老人趁自己眼睛好使的那一瞬间仔细瞧了瞧。然后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缆桩上绕了两圈,把头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这个老头儿真是累坏了,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现在我有苦差事要干啦。”

    我得准备好绳套和绳索,好把它绑在船边,他想。即使我们有两个人,往船里灌满水把鱼拉上船,再把船里的水舀出去,这条小船也绝对装不下它。我得把一切都准备妥当,然后再把它拖过来,捆得结结实实,再竖起杆,扬帆起航回家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溜”解释为“迅速滑动”,写出了大马林鱼游走时速度很快。 B . “紧缩”解释为“紧紧蜷缩”,写出了老人的左手抽筋十分严重。 C . “较量“解释为“较劲,角逐”,表现出了老人的坚毅不服输。 D . “折腾”解释为“翻腾,反复”,表现出作者对大马林鱼的嘲讽。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一)开头,作者借用一连串动词和形象的比喻,写出大马林鱼身姿的巨大、漂亮、沉静,描写十分精当。 B . 选文(一)最后写到老人“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是因为老人不愿意面对此刻他身体和内心的痛苦。 C . 选文(二)中,几次写到了老人“感觉自己要垮掉”,这样反复描写使得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真实。 D . 选文写了老人与大马林鱼反复周旋,最终成功捕获大鱼的过程。结构、情节可谓简单,但其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
    3. (3)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对大海环境的描写笔墨不多,但也起到了提供故事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 B . 小说写大鱼动作像潜水员一样流畅,为下文突出老人捕鱼时的沉勇精神做了铺垫。 C . 小说对老人捕捉大马林鱼的前后过程描述详细,这是为了突出大马林鱼的力量和美。 D . 小说主要是从老人的视角来叙述,他能以目击者的身份来观察给人更真实的感受。
    4. (4)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老人带大马林鱼返程中战胜各种鲨鱼的次数是(   )
      A . 3次 B . 4次 C . 5次 D . 6次
    5. (5) 请结合选文分析大马林鱼的形象。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strong>&nbsp;
  • 3. 阅读下列《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③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④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⑤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 (1) 在古文阅读中,结合语境,合理推断很关键。语录③中“富之”意思是“使百姓富足”,“教之”意思是“使百姓受到教化”,由此可推断加点的“庶”的意思是;语录④中“二”意思是“收十分之二的税”,由此可推断加点“彻”的意思是。 
    2. (2) ①②两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政之道,请结合这两则语录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 
    3. (3) 以上几则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哪些为民思想?请分条概括,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strong>&nbsp;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曾子固① 

     (宋)王安石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 

     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②。 

     【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②班: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扬:扬雄,西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1.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曾巩文章出众,像长江、汉水一样才华横溢,像星斗一样熠熠生辉,表现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B . 第三句重在表现曾巩凭自己卓绝的才华和纯正气质从不向权贵谄媚低头,体现出曾巩为人刚正不阿。 C . 五、六句作者对小人们的行为感到愤怒,告诫他们不要以为诽谤可以伤害曾巩,曾巩怎会因诽谤整天惶惶不安? D . 最后两句写曾巩虽被小人诽谤、轻视,不幸死去,但日后将会像汉代的班固和扬雄一样青史留名,千古光耀。
    2. (2) 世人评价王安石的诗瘦硬刚健、遒劲有力,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五、情景默写(共6分)</strong>&nbsp;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 (2) 《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的句子是“”。 
    3. (3) 《老子》四章中写到,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了便利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从而得出“”辩证观点。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strong>&nbsp;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圆盘四周有哨口。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如同松涛海浪。

    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出现了“蚂蚁上树”“鹞子翻身”等新动作。抖空竹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技巧时,上肢与下肢的很多关节,再加上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着,因此抖空竹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城市的飞速发展,空竹存续的文化空间面临萎缩,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空竹进行保护刻不容缓。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主要任务,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 B . 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 C . 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主要任务 D . 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湖北郧阳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恐龙蛋化石群。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恐龙曾是地球上的统治者。到了白垩纪晚期,①____,一小部分进化成了鸟类,得以继续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去哪里寻找恐龙呢?②____。科学家先后在中国23个省区发现了数百种恐龙骨骼化石,目前,中国已经研究命名的“有姓有名”的恐龙有308种,涵盖不同时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 

     虽然恐龙家族早已灭绝,但在地层之中,却留下了丰富且珍贵的恐龙蛋化石,让我们人类去探寻恐龙世界的奥秘。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③____,有圆形、卵圆形、椭圆形、扁圆形和橄榄形等多种形状。 

    1. (1) 下列引号的用法,与文段引号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 钟扬教授的足迹延伸到植物学家的“无人区”,为种子库标本采样做出了突出贡献。 B . 随着城镇化发展,不少老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C . 平常人读小说,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 D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8. 请对下面的文段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2020年3月,上海市各影院积极组织复工前防疫演练,以最佳状态面向观众,为观众创造安全、安心的观影环境。为复工,各影院工作人员已经准备了许久。据浦东的一位影院经理回想,他们从疫情发生以来启动各项防疫措施,当时甚至没想到电影院会关门。疫情严重的春节期间,也想着复工应该是很快的事情,为了保证节后开业,影院顶着高价抢购口罩、消毒液和体温枪。各区主管部门、各院线、行业协会目前也在加强指导和巡查,密切关注电影院疫情防控及复工经营情况。 

七、材料作文(共60分)</strong>&nbsp;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⑤致知在格物。 

     以上五句话都是我们学习的《论语》《礼记》等先秦诸子散文。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领会到了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认识到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也明白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从上述五句话中任选其一 , 结合你在家里网课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