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学业水平...

更新时间:2023-10-26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三上·宜丰开学考)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神话中有几乎毁灭所有人类的大洪水传说,埃及神话中有“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洪水之神,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反映了( )
    A . 自然环境对早期文明的影响 B .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C . 区域间的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D . 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扩大
  • 2. 下图为一位同学学习古代世界的帝国一目时所作的课堂笔记。符合下列特征的国家是( ) 

     

    A . 波斯帝国 B . 罗马帝国 C . 亚历山大帝国 D . 亚述帝国
  • 3. 中世纪早期,农奴要为庄园主提供约定数量的劳动和少量的指定物品。12世纪时,固定地租和分成式地租制兴起,逐渐取代了庄园原来的劳役地租制。到16世纪,庄园主和农奴的关系转变为地主和佃户、雇佣劳动者或独立的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 ) 
    A . 表明西歌开始出现了土地租佃关系 B . 固化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自耕农阶层 C . 反映出西欧庄园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D . 进一步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庄园经济
  • 4. 下图为8世纪某路线图。该图为( ) 

     

    A . 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路线图 B . 阿拉伯商人活动示意图 C . 丝绸之路路线图 D . 新航路开辟航线示意图
  • 5. 646年,日本政府宣布改革“当遵上古圣王之迹而治天下,复当有信可治天下”,孝德天皇与中大兄皇子召集群臣宣暂:“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覆地载,帝道唯一”。这表明改革旨( ) 
    A . 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 B . 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观 C . 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 D . 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
  • 6. 西欧历史上某个时期,人们把个人的觉醒和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认为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神所赐的,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才是对神最高的尊崇。对该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古典文化得以复兴 B . 民族国家纷纷建立 C . 理性主义占据正统 D . 工厂制度逐渐普及
  • 7. 马丁·路德在《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府官员书》中提出,要求全国男女儿意无论贫富一律入学受教,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大力兴办学校,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学校要关注世俗事务,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家的女子”。马丁·路德该主张旨在( ) 
    A . 改革教育内容倡导男女平等 B . 批判等级制度提升民众素养 C . 通过教育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D . 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民族国家
  • 8.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指出,对能与本国制造品竞争的所有外国商品的进口加以限制,显然是为了生产者的利益而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农业国培养本国工匠、制造商和商人最有利的办法,就是给予所有其他国家的工匠、制造商和商人最完全的贸易自由。其经济理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 . 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 C . 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 D . 重商主义思想的终结
  • 9. 欧洲人瓜分非洲的活动没有顾及非洲当地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非洲人的权益诉求,由此造成的边界、族群、资源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延续,为非洲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这反映了( ) 
    A .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B . 列强瓜分非洲大陆速度大大加快 C . 资本主义各国对非洲殖民影响深远 D . 柏林会议解决了列强在非洲的矛盾
  • 10. 世界各地区之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固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也是与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地区、国家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这说明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 ) 
    A . 激化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B . 促进了东西文明之间的交流 C . 阻碍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D . 助推了资本主义优势地位的确立
  • 11. 20世纪英国妇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以男性为主流的社会提出挑战,逐步改变了“男人的领域在社会,女人的领域在家庭”的传统的、男性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反映了( ) 
    A . 英国妇女已经获得了普遍的选举权 B . 两次世界大战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C . 英国社会分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 . 女性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 12. 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决定成立美国新闻署,成立初期,该机构明确提出将主要精力放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并重点利用国际广播试探性地对苏联开展了相应工作。该举措( ) 
    A . 缓和了美苏间关系 B . 意在推行和平演变 C . 利于美苏文化交流 D . 导致了冷战的形成
  • 13. 下图为英国时政漫画家大卫·洛于1945年雅尔塔会议结束后创作的漫画。该作品意在说明( ) 

     

    A . 美苏英共同维护世界安全 B . 亚非拉国家渴望获得独立 C . 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加剧 D . 联合国运行机制存在弊端 
  • 14. 下表为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与通货膨胀的状况统计表。针对这一状况,各国的普遍做法是( )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15.3% 11.2% 12.3% 16.3% 20.8%
    通货膨胀 15.3% 9% 11.1% 19.1% 5%
    A . 加强宏观调控 B . 增加福利开支 C . 减少国家干预 D . 恢复自由放任
  • 15. 大城市(人口规模100万以上)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大城市数量从1950年的31个发展到1975年的95个。截止到1985年数量一度到276个。这表明( ) 
    A .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B . 发展中国家解决了发展中的挑战 C .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D .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已打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蔗糖的历史,既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6世纪伊朗萨珊王朝国王将甘蔗引入伊朗种植。阿拉伯帝国堀起后,甘蔗在两河平原广为种植。十字军东征后,甘蔗及其种植、制糖技术传播到西欧地区。1452年,西非海岸外的马德拉岛开始种植甘蔗。 

     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了北美洲圣多明各,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从而主宰世界蔗糖生产长达一个世纪;当时有句俗话是“糖是讲葡萄牙语的”。后来,甘蔗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脚步,重新进入菲律宾和太平洋群岛。糖产量的增加导致糖的价格急剧下降,糖得以进入千家万户。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在饮食上,它直接导致了跨越洲际的人口大迁徙,不过这是在贩卖黑奴贸易的强制下发生的。结果,加勒比海地区乃至南美地区的人口构成,随着甘蔗种植园的不断增加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与此相应,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这正是由茶的特性决定的,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摘编自刘作奎《改变世界的四种植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蔗糖的历史既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出版,以日心说否定了居统治地位达1300多年之久的地心说,给人类展现了一幅全新的自然界图景,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统治基础,使自然科学从神学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获得了独立生存的权利。此后自然科学便迅速发展产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当人们认识到这些知识变化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时,就把16、17世纪科学的巨大变化称为近代科学革命。  

     “近代科学革命”有它特定的含义,指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牛顿《自然哲学数学原理》的完成,即近代自然科学由诞生到确立时期的革命性变化。他包含着近代科学量和质的规定。量的规定性指接触和掌握属于近代科学范畴的一定量的知识内容。所谓质的规定性是指应学习和掌握近代科学的实验方法、数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实现自然观的转变或者说抛弃哲学思辨和直观猜测代之以分析的方法和实证的态度。具有以实验方法和数学原理为基础的超脱政治和伦理道德的鲜明特征。 

    ——摘自王桂兰《是近代科学革命,还是古代科学复兴》 

     根据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近代科学革命的认识。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梳理出经济发展脉络: 

    国家宏观调控 第三次科技革命 赫鲁晓夫改革 经济全球化 中国改革开放
    世贸组织 福利国家 欧共体 中间阶层 跨国公司

      从表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述要运用所选的关键词,史论结合。)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百年”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大体上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维持至今已经走过了100余年。百余年来,在西方国家主导下,世界先后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而后又历经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形成了美国一超独霸与世界走向多极化趋势并存的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国际行为体力量的对比变化,导致百余年间相对稳定的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面临挑战。

    ——摘编自李鹏、李帆《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困境与根源》 

     结合所学知识,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