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

更新时间:2023-09-18 浏览次数:19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 1.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神话中有几乎毁灭所有人类的大洪水传说,埃及神话中有“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洪水之神,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反映了( )
    A . 自然环境对早期文明的影响 B .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C . 区域间的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D . 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扩大
  • 2. 1914年—1918年,英国汽车女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这反映了( )
    A . 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B . 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C . 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D . 重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 3. (2023高一下·上饶月考) 有学者统计了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如下表),由此表可知(   )

    项目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万~200万磅

    300万~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万~65万磅

    70万~100万磅

    A . 商业革命引发交易商品改变 B .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地中海 C .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D . 欧洲与亚洲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 4. 12世纪末到14世纪初,在法国一种近似笑话的小故事诗逐渐盛行,它通常嘲讽揭露教士贪婪、狡诈等劣迹,也描写市民和农民的机智、美德和反抗精神。小故事诗的流行反映出当时( )
    A . 骑士文学走向衰落 B . 教权和王权矛盾激化 C . 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D . 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
  • 5. 墨西哥1938年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政府没收本国和外国人拥有的大地产,分配给农民,同时设立国家农贷银行帮助农民,并鼓励和扶持农民组织合作农场。这反映了墨西哥( )
    A . 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影响 B . 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C . 摆脱了欧美资本的控制 D . 实现了土地的国有化
  • 6. 中世纪早期,农奴要为庄园主提供约定数量的劳动和少量的指定物品。12世纪时,固定地租和分成式地租制兴起,逐渐取代了庄园原来的劳役地租制。到16世纪,庄园主和农奴的关系转变为地主和佃户、雇佣劳动者或独立的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 )
    A . 表明西欧开始出现了土地租佃关系 B . 固化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自耕农阶层 C . 反映出西欧庄园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D . 进一步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庄园经济
  • 7. 下图为1500年至1799年间,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海域贸易前三名国家的船只数量变化图。根据该图,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
    A . 西班牙、英国、荷兰 B . 葡萄牙、荷兰、英国 C . 荷兰、西班牙、英国 D . 英国、葡萄牙、荷兰
  • 8.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经各州批准后正式生效。条例的主要内容:美国是由13个州组成的邦联制国家,各州保留其主权、自由和独立,以及其他一切未明文授予合众国国会的权力。这表明当时美国( )
    A . 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系 B . 民主政治走在了时代前列 C . 以各州平等为首要政治目标 D . 政治构建受启蒙思想影响
  • 9. “革命”一词在古希腊文化语境中意为政治的动荡,政体的更替。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革命”被赋予神圣的含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对后世影响深远。造成这一变化( )
    A . 人民主权理论的影响 B . 限制专制君主权力需要 C . 革命成为时代的潮流 D .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
  • 10.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
    A . 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源动力 B . 对航海家的作用认识不足 C . 准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D . 忽视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
  • 11. 1790年代,英国的一篇文章谈到∶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 . 价格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B . 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人的饮食习惯 C . 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D . 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消费的风气
  • 12. 早期的美洲国家都会任命掌管物品清单的官员清点国家储藏食物和其他资源的大型仓库,在这一过程中,美洲地区包括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分别出现了文字系统。材料意在说明( )
    A . 早期国家形成中产生了文字 B . 文字的出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 . 农耕文明推动了文字的产生 D . 文字的产生适应了国家管理的需要
  • 13. 1947年6月,在巴黎召开欧洲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的预备会议,苏联派团参加;英法在美国指示下,建议受援国就各自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再由美国提出援助方式和条件。7月2日,苏联以经济安全为由予以拒绝并退出会议。这一事件( )
    A . 体现了美苏国家实力的均衡 B . 加速了美苏对抗局面的形成 C . 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 . 导致了西欧经济主权的丧失
  • 14. (2023高一下·钦州月考)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亚里士多德旨在强调(    )
    A . 民主政治对公民的作用 B . 城邦对人民个人的重要性 C . 公民集体意识的重要性 D . 雅典民主是所有人的民主
  • 15. (2023·潍坊模拟) 1921年秋以前,列宁一直认为“商业=资本主义”公式是正确的。但同年底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并认为:战争状态曾排斥了“商业”;在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没有经过社会主义的一些中间阶段。这表明列宁(   )
    A . 对社会主义有了新探索 B . 放任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C . 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 D . 对新经济政策提出质疑
  • 16. 1920年,匈牙利与协约国集团签署了《特里亚农和约》,“圣斯蒂芬王冠领地(代指匈牙利)”上2/3的土地和73%的人口被剥夺,其中大部分被授予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王国。这说明,当时( )
    A . 欧洲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动 B . 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C . 民族自决原则适用的有限性 D . 欧洲殖民者的势力大为削弱
  • 17.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美国的参议员杜鲁门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占了上风,就应该援助俄国;如果俄国要赢了,就去帮助德国,这样才能让他们拼个够,尽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获胜!”由此可见,杜鲁门希望美国( )
    A . 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 . 抛弃意识形态偏见 C . 奉行功利主义外交原则 D . 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 18.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正朔”,因为以血统作为基础的权利构成,必然会随时间推移而被逐渐冲淡,因此他们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同时加强与教会的联系。据此可知( )
    A . 君主与教会共享城市控制权 B . 国家认同的观念得以强化 C . 市民阶层与君主的利益一致 D . 古希腊罗马文化全面复兴
  • 19. (2023·广东模拟) 古代雅典酒神节上的一系列仪式向观众传达了理想公民的规范、公民和城邦的关系、公民对城邦应尽的义务等,而该节日中的戏剧表演所表现出的种种违规行为则是对公民规范的拷问。这说明雅典(   )
    A . 民主政治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B . 民主制度促进传统文化繁荣 C . 人文主义激发了城邦民主政治 D . 重视城邦公民理性思考能力
  • 20. 17世纪,英国民众每年对时尚服饰都有一定需求,有时甚至超出其购买力。据统计,富人大致花费其收入的15%,中间人士约为28%,穷人约为18%。据此推断,英国( )
    A . 贫富差距悬殊 B . 产业变革内驱力强 C . 棉纺织业发达 D . 技术革命时机成熟
  • 21. (2023·聊城一模) 在1800—1870年之间,德意志发生了“阅读革命”。1800年前后,不阅读者与阅读者的比例是3: 1,到1870年,这个比例是1:3,阅读者群体从少数城市文化上层扩展到其他社会阶层。德意志的“阅读革命”( )
    A . 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B . 得益于该地区语言文字的统一 C . 与其政治革命同步进行 D . 源于其经济的世界领先地位
  • 22.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末)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中流行的一首歌曲唱道:“有位残忍无情的国王,超出了诗人的想象;一位暴君自天而降,白人奴隶都熟知,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 . 生产工具改进强化了等级观念 B . 工业革命造成阶级分化和对立 C . 工人阶级觉醒并登上历史舞台 D . 工人运动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 23. 玻利瓦尔说道:“我们试过了太阳底下的一切办法,没有一个管用。墨西哥完了,危地马拉毁了,智利出了新麻烦。玻利维亚两年换了三个总统,其中两个死于谋杀。”拉美地区的这些状况表明( )
    A . 西方列强殖民统治残暴 B . 武装斗争成为必然选择 C . 新兴国家之间矛盾尖锐 D . 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 24. 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所长沃尔克·佩茨认为,自拜登出任美国总统以来,面对中美竞争,欧洲国家既不愿意二选一,同时也难以采取等距离政策。因此,欧洲正在加大努力定义自身既包括地缘经济也包括地缘政治的利益和优先事项。这论述折射出当前( )
    A . 美德外交政策趋近 B . 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 C .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 欧盟趁机向东方扩张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356年,查理四世为了谋求德意志地区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维膝堡公爵、勃兰登堡伯爵、莱茵-普法尔茨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最初,美因茨大主教是选侯召集人兼帝国摄政和首相,而来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则长期担任德意志皇帝。1525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选帝侯腓特烈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随后,腓特烈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此后,用腓特烈家族的国王,一直对内实行开明君主专制治国,不断进行农业、军事、法律和教育改革;对外则通过战争和联姻继承的方式不断增强普鲁士的实力。

    ——整理自《帝国的北斗——德意志七大选帝侯的故事》

    材料二:1300年法王与教会为征税发生冲突,为争取支持,腓力四世召开了由高级教士、世俗贵族和富裕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从14世纪起成为法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往往是在国王需要征收新税或需要各等级代表的支持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才召开,而各等级在同意国王要求的同时也常以司法、行政方面的改革作为交换条件。

    ——《中世纪欧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6世纪德意志选帝侯的特点,并概括腓特烈家族促使普鲁士实力不断增强的统治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等级君主制确立的历史意义,指出14—16世纪法德两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评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共性与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形象”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流行语的背景及“中国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褪色的原因。
  • 2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粮食危机爆发前,斯大林虽然曾萌生过采用强制办法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念头,但基本上还是继承了列宁的观点,对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粮食危机爆发后,斯大林对个体农民经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小农经济是“最没有保障、最原始、最不发达、出产商品最少的经济”,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而个体农民则是“最后一个资产阶级”,一直在走“旧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斯大林断言:‘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在斯大林的心目中,个体生产的农民已由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人阶级的联盟者变为了革命的对象,小农必然摆脱不了在疾风暴雨般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被消灭的命运。

    ——摘编自张勇《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评析》

    材料二:1933年5月,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棉花、小麦、玉米、烟草、稻米、猪和奶制品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并发放商品贷款,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定额和出口补贴等,其目的是通过限制农产品生产来恢复供求平衡,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而恢复农民购买力。在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中,政府对自愿减产的农民的补贴主要来自农产品加工税。

    ——摘编自张准《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南部“三农”问题的影响》

    1. (1) 分别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2. (2) 结合苏联与美国农业政策,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 28. 【人物特写】

     奥地利作家茨维格在其名著《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以14篇历史特写描绘了人类历史上的14个重要人物的人生片段(特写:指聚焦于某一局部,将其突出放大)。

    部分篇章摘录如下:

    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架设首条跨洋电报电缆

    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威尔逊和他的十四点原则

    封闭的列车——列宁1917年从德国回国

    请选择一个中外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聚焦其人生中的某一阶段,写一篇历史特写。要求:自拟论题,逻辑通顺,持论有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