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华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第二次...

更新时间:2023-10-26 浏览次数: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 1. (2022高一上·克东期中) 据考古发现,北京人所使用的石器,大致可分为砍砸器 ,刮削器和尖状器,分别用于制造木器、分割肉食和砍凿等。据此可知,北京人(   )
    A . 最早使用并制造工具 B . 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C . 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 D . 生存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 2. 考古发现, 四川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先民已经发展出原始种植业, 以种植粟和黍等 早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发现了类 似情形。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四川地区( )
    A . 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 B . 小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C . 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 D . 商品交换促进农业发展
  • 3. 商王仲丁去世后, 商朝连续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导致王朝衰落。而周朝在王位继承 方面却相对稳定,这主要得益于( )
    A . 禅让制 B . 礼乐制 C . 宗法制 D . 井田制
  • 4. 根据《周礼》的介绍, 西周时期的“市”已经有了三种类型。一种是大市, 一般在中 午举行, 主要是族与族之间进行交易。第二种是朝市, 早上举行, 主要以商贾贩卖为主。 第三种是夕市,晚间举行,主要是由小规模的贩夫贩妇进行交易活动。上述记载表明西 周( )
    A . 商业活动形式多样 B . 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 . 私营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 D . 已经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 5. 战国时期, 各国君主不仅对各家学派“兼而礼之”, 不主一家, 还鼓励和支持各家之 间的相互论战。这( )
    A . 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B . 加强了各国君主的交流 C .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下移 D . 导致了社会思想的混乱
  • 6.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 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其目的都是 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下主张体现墨家的是( )
    A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 提倡“仁政”,“民贵君轻” C . 法术势相结合,加强君主集权 D .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7. 有人根据政治形态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两汉时期的历史发展演进的历程分为“前帝制 时代”和“帝制时代”。若如此划分,其中分界的标志当是( )
    A . 夏朝建立 B . 武王伐纣 C . 秦朝统一 D . 秦汉易代
  • 8. “汉承秦制,略有损益” 。“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职官制度采取了 秦制,在皇帝下同样设置了丞相、太尉等十二个朝臣;其二应是( )
    A . 继续以法家治国 B . 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C . 重新建立了封国 D . 大力铲除异姓诸侯王
  • 9. (2022高三上·尚志月考) 如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   )

    A . 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B . 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C . 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D . 焚书坑儒,八股取士
  • 10. (2022高一上·官渡月考)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 增强了西汉实力 B . 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 . 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 . 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
  • 11.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仿照汉族社会的士族制度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费族定为第等的高门士族,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一举措( )
    A . 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 B . 奠定了唐盛世的经济基础 C . 彻底消除了民族矛盾 D . 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 12. 北魏前期土地关系紊乱,土地产权纠纷不断。一些豪强地主宁肯让霸占的土地丢荒,也不让农民耕种,以致出现了“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A .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 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C . 人口的急剧减少 D . 北魏农业逐渐衰退
  • 13. 2022 年 4 月 28 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6 月 24 日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的生机。以下关于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B . 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 C . 导致了政治中心转移 D . 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 14. 以下关于盛世繁荣时唐朝社会风貌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B . 妇女喜好骑马、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C . 社会风气兼容并包,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D . 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并未受到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 15. 易中天评价中国隋唐时期某一制度“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君臣共治的 理想得以提出和实践”。这一制度( )
    A . 分权制衡保障了民主 B . 分散相权又制约皇权 C . 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 D . 设立中朝阻碍君主集权
  • 16. (2022高一上·宁波期中) 有学者在评论某税制时说:“它舍弃了按人征税的传统人头税,全面开启了按土地和资产征税的税制新里程,对当时唐朝的统治,以及唐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分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项中对这一税制的内容表述有误的是(   )
    A . 取消了租庸调制度 B . 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C . 按照田亩缴纳地税 D . 一年分春季和冬季两次征税
  • 17. 下图所示是河北省涿州市唐代慕葬中出土的 1 枚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金币。该金币重 10 克.直径为 1.8 厘米,厚度为 0.8 毫米。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倭马亚王朝( )

    A . 与唐朝的经贸往来频繁 B .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C . 与唐朝存在经济的交流 D . 成为地跨亚欧的帝国
  • 18. (2023高一下·勃利开学考) 宋太祖多次下“求贤诏”招募文人士大夫参与国家建设,还告诫后代“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其旨在( )
    A . 抬高文官地位 B . 抑制武将势力 C . 维护政权稳定 D . 树立贤君形象
  • 19. (2021高一上·建水期中) 面对“积贫”“积弱”的现状,北宋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更侧重于(   )
    A . 澄清吏治 B . 培养人才 C . 增加收入 D . 充实边防
  • 20.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1005 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这次和议,宋的损失虽不算大,却是有宋以来空前未有的屈辱。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保持和平达一百一十七年。辽于订盟后,大举汉化,内政进步甚速。这说明,澶渊之盟(   )
    A . 有利于宋辽边境生产的恢复发展 B . 导致北宋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 C . 使辽国的统治中心移到黄河流域 D . 致使辽军事实力增长超过北宋
  • 21. 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 . 南北面官制 B . 募兵制 C . 猛安谋克制 D . 均田制
  • 22. 金朝保持了女真的猛安谋克制,凡女真民户,每 300 户编为一谋克, 10 谋克编为一 猛安。他们被大批迁人中原, 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猛安谋克的特点是( )
    A . 兵农合一 B . 沿袭汉制 C . 因时而变 D . 村社自治
  • 23. (2022高二上·成都期中) 元代马致远在杂剧《荐福碑》中借落魄书生 张镐之口写道:“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这折射了当时(   )
    A . 城市经济繁荣 B . 文人地位低下 C . 君主专制强化 D . 民族矛盾尖锐
  • 24.  “长安”曾作为周秦汉唐等十三朝的帝都, “长安”取意“长治久安”。但唐朝灭亡后,长安城一度仅仅以军镇建制规模存在。终宋金元三朝,长安实际上仅仅是州府规模。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便是西安得名的开始。从“长安” 到“西安”本质上反映了( )
    A . 经济重心南移和政治重心东移 B .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 C . 王朝边患压力来自北方和海上 D . 封建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 25. (2022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600多年前,明成祖曾多次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与此“壮举”相符合的表述有(    )

    ①和平友好、文明交流    ②开拓疆土、万国来贺

    ③经济至上、扩大市场    ④耀兵异域、宣扬国威

    A .  ①④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26. 下面漫画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统治状况,其中“皇帝的‘望远镜’指的是( )

    A . 三司 B . 五军都督府 C . 锦衣卫 D . 六部
  • 27.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上谕由军机处拟给皇帝看,皇帝看过以后,盖“办理军机处”的印,直接发给受命令的人,谁也不能看。 “寄信上谕”的实行说明( )
    A . 军机处掌握一定的决策权 B . 清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C . 清朝重视军事行动的保密 D . 清代加强对地方有效管辖
  • 28. 明太祖朱元璋屡次颁布“通番禁令”,清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迁海令”,其共同目的是( )
    A . 实行“闭关锁国”加强专制巩固皇权 B . 施行“一口贸易”扩大外贸增加财收 C . 维护“朝贡”体制防范海患巩固统治 D . 废止“海禁”政策农商并重增强国力
  • 29. (2023高一下·高县开学考) 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
    A . 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 . 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 . 体现经济繁荣与局限 D . 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 30. 顾炎武《日知录》批评明末心学“不综当代之务”,以致终日闲谈,贻误国事。因此,他在治学过程中特别强调( )
    A . 经世致用 B . 忠君爱民 C . 格物致知 D . 心外无物
二、非选择题 (共 40 分)
  • 31.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

    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察举,通俗的解释就是察廉举孝,大致说来就是“四科举士”——孝廉、贤良方正、太学博士弟子和特科特举。其中以孝廉最有影响。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等

    材料三:

    220年,曹丕继位后,为了吸收人才,争取世家大族支持,采纳颍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摘编自读史笔记

    材料四:

    北大历史教授张希清对科举制的定义:“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渊源流长,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古代科举制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 (2) 根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相比察举制的进步性。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朱熹认为: “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 王守仁认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

    材料二: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 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 形成了理学思想 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 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 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摘自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 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 学校……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 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 (1) 根据材料一, 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 学流派。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黄宗羲有哪些政治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倾 向的根源。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责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 他人禁止使用。 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至”,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 下令 政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 除溢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 皆朕一人亲理, 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 则断 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 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裁:“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 汉武帝、 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