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丰城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18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乡愁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文学抒写的永恒母题。以农耕文明为特色的中华文化有着浓郁的安土重迁和落叶归根的乡愁文化传统,中国文学对乡愁的抒写因此也延绵不绝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传统。

    传统乡愁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因离乡出走而产生的对家园的自然风物、风俗习惯以及依附于其上的伦理道德、文化习俗和审美情趣等传统文化的眷念。传统乡愁最显著的心理特点便是怀旧眷念,但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乡风民情,它都进行了过滤,“丑”的部分被有意识地遮蔽,留下的是过去美好的或者被美化了的过去。尽管有感伤甚至痛苦的情感,但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

    传统乡愁一般是由空间转换或者人之离散而形成的,其引发物一般是物质家园所拥有的自然与文化等现实客体,这些现实客体尽管在乡愁的想象中可能被美化,但被乡愁意识加工的原初材料仍源自真实存在的物质家园与文化家园。传统乡愁在美化过去时伴随着诗意的生成,这种诗意正是乡愁主体试图重返现实中物质家园的情感冲动,因而传统乡愁追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现代乡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17世纪西方由怀旧的文艺复兴阶段进展到一个充满乐观向上精神的历史时期,怀旧作为传统乡愁的心理特征被现代社会的“乐观情绪”所取代,人们不再回望过去的家园,而是对建构未来理想家园作前瞻式的展望,这赋予了乡愁更多的新质素,从而形成了现代乡愁。

    (摘编自廖高会《时间维度下乡愁意蕴的嬗变与叠加》)

    材料二:乡愁文学是一种心理现象。它通过想象的方式接续中断的生活,对中断的生命历程做想象性 “完形”,追念已然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秩序。乡愁情感的浓稠度,取决于时空距离的张力以及主体的故乡意识。时空的“距离”孕育了离愁别绪,促成了记忆的反顾。有流浪,才有远离;有远离,才有乡愁;乡愁就像一根橡皮筋,拉得越远,张力越大,拉得越久,乡愁越浓。一个故乡意识越是浓厚的人,他的乡愁情感就越浓重。

    乡愁是一种审美的情感。它在朦朦胧胧之间,既实有又虚幻。乡愁情绪笼罩下的故乡叙述,是不真实的。乡愁文学大多是回忆性叙事,它是一种白日梦文学。乡愁是游子思乡之时被泪水打湿了的双眼,是游子欲回而难回之时的满脸的忧郁和踟蹰徘徊的脚步。乡愁文学,哪怕是纯粹的叙事,也是抒情性的。游子在儿时记忆的复活中,回到故乡的怀抱、母亲的怀抱、情人的怀抱,也照出自己生命的影像。乡愁文学都是自恋的,它柔肠百结,所造出的影像,大多是经过情感过滤的,或者就是依照自己的情感幻化出的别样的故乡。乡愁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乡愁文学一般都怀念或追忆故乡的生活场景,如故乡的土地、亲朋好友、过去的生活等等。乡愁文学尤以书写童年生活居多。农耕民族依赖土地而世代繁衍生息,所以对土地怀有特别的深情,以至于形成“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而在中国的儒家伦理文化结构中,祖宗和土地是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故乡是祖宗的土地,也就是游子的神圣之所。乡愁中故土和母亲是互文的,故乡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故乡。农耕文明中的人,把自己比作一棵植物,而不是大雁,要把根深深地扎入土地,伸展根系茁壮成长。

    乡愁是中国古代诗歌最为持久的母题。从《诗经》《楚辞》到李白、杜甫、李煜、李清照等,历代诗人都写作了大量的思乡之作。中国传统文人的儒家信仰,造就了他们的乡土意识,也造就了他们的乡土想象。在浓郁情感之下的故乡想象中,故乡是理想主义的存在,也是人生的终极归憩之所。

    不管人生是得意还是失意,总有一个故乡在最后的地方等着自己。然而诗人们对故乡的真正的境况,并不加以考察,也不追求实在的展现,他们只在自我情感的驱使下,做了一个乌托邦。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具有浓郁的“乡愁”情结,这种情结甚至成为一种流行病和文化格调。“忧郁感伤”的“阴柔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典范性审美风格。

    中国古代文人的乡愁,主要来源于羁旅客居的漂泊感,以及故土那根人伦之线的牵系。而到了现代,故乡的概念就由土地扩展到家园,因此都市也在乡愁的吟诵之中。张爱玲的《小团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王家卫的电影《2046》也是将上海、北平、香港作为故园记忆的集散地。但相较于传统,现代知识分子的乡愁更来自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拒斥,来自对新道德的反感,来自乡下人对工业文明的恐惧。

    (摘编自方维保《“归去来兮”:中国现代乡愁文学及其叙述伦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基于农耕文明而产生的安土重迁与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是乡愁成为中国文学抒写的永恒母题的重要原因。 B . 传统乡愁对将“丑”的部分进行了过滤,留下被美化了的过去,因此总体上是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 C . 现代工业文明下,乡愁被赋予了更多的新质素,传统乡愁伤感的心理特征被现代社会的“乐观情绪”所取代。 D . 中国古代文人“忧郁感伤”的乡愁情结生成了“阴柔之美”的文化格调,使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呈现病态的审美。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空间转换或者人之离散是传统乡愁产生的原因,物质家园所拥有的自然与文化等现实客体则是乡愁情感的触发物。 B . 乡愁情感的浓稠度取决于时空距离的张力及主体的故乡意识,时空距离与乡愁浓度成正比,故乡意识越浓,乡愁情绪越稠。 C . 农耕文明中的人把自己比作一棵植物,而不是大雁,说明乡愁源自对土地的眷念及对农耕文明稳固的生活方式的怀恋。 D .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知识分子不断融入现代社会,新道德越来越被广泛接受,乡愁消解的那一天终究会到来。
    3. (3) 下列诗句最能体现材料二中“乡愁文学,哪怕是纯粹的叙事,也是抒情性的”的一项是( )
      A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B .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C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D .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4. (4)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以王维的《杂诗》为例,说明该诗是如何传达乡愁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5. (5) 材料二画线句“做了一个乌托邦”体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的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忿忿然的,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提及与刘建华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正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民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 . 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作了铺垫。 C . 本文善于运用质朴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 . 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
    2. (2) 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中的“我”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问于孙林甫,孙林甫曰:“旅人 , 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问于张老,张老曰:“老也以军事承子,非戎,则非吾所知也。”问于祁奚,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若以君官从子之私,惧子之应且憎也。”问于籍偃,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叔向闻之,见宣子曰:“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祐?訾祏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耈老,而后行之。”司马侯见,曰:“吾闻子有和之怒,吾以为不信。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之任也。”祁午见,曰:“晋为诸侯盟主,子为正卿,若能靖端诸侯,使服听命于晋,晋国其谁不为子从,何必和?盍密和,和大以平小乎!”宣子问于訾祏,訾祏对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及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及为成师,居太傅 , 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人可则,是以受随、范。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间隙,是以受郇、栎。今吾子嗣位,于朝无奸行,于国无邪民,于是无四方之患,而无外内之忧,赖三子之功而飨其禄位。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

    (节选自《国语·晋语八》)

    【注释】①伯华:羊舌赤,伯华是他的字。②张老:张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B . 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C . 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D . 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旅人,古代指客居他乡的人,现指旅行在途的人,奔走在外的人,文中的意思与现在有所不同。 B . 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包括国君近亲三代范围之内亲属。同时,也指诸侯王国或政权。 C . 家老,家臣室老,指卿大夫家族的家臣中的年长者,也泛指民间家族中的长者,文中指后者。 D . 太傅,中国古代官职,是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夺田地,去询问张老,张老认为自己只辅佐军事,如果不是军事方面的问题,自己是不能干涉的。 B . 祁奚认为自己是朝廷的官员,不能以公谋私,如果为范宣子办理私事,宣子可能表面上应承,而内心里却是憎恨的。 C . 祁午认为范宣子是晋国的正卿,应该把精力放在平定诸侯上,若能使诸侯归顺晋国,就不会有人再违反他的命令了。 D . 范武子辅佐文公、襄公称霸诸侯,完成晋、楚的会盟,使诸侯没有二心。等他做卿时,又辅佐成公、景公整饬军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

      ②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

    5. (5) 对范宣子与和大夫的争执,众人的态度主要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回答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辛有终知鄂州

    沈遘

    江汉交流古要津,高牙大旆压城闉。

    昔尊丞相初开府,今属郎官试治民。

    迎路壶浆因问俗,前车弩矢便行春

    由来美化先南国,遗乐犹应咏错薪

    【注释】①行春,谓官吏春日出巡。②错薪,杂乱丛生的柴草。《诗经•周南》:“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出句交代当时鄂州的地理位置,长江和汉水交汇流经此地,是重要津渡。 B . “高牙大旆”渲染了城郭盛大的景象,“压”字突出旌旗蔽空的效果,精妙传神。 C . 本诗为送别诗,虽未流露离愁别绪,但话语间仍有对朋友新官上任担忧之意。 D . “壶浆”出自《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此处化用,借指官员受百姓爱戴。
    2. (2) 诗人给将赴鄂州上任的辛有终哪些理政忠告?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登泰山记》(姚鼐)中“ ,”两句,作者不言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雪,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反射的光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 (2) 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借鉴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和谢朓“澄江静如练”,写出的名句是:
    3. (3) 高适《燕歌行》中,“。”两句揭露了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王泽山院士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他建立了发射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研究和开发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理论和综合处理技术,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

    在王泽山看来,只要国家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19岁上大学时,他①____选择了冷门的“火炸药”专业,选择研究方向时,他没有跟风去追逐前沿材料设计,而是选择了装药设计。

    王泽山为人低调谦和,但在专业领域的竞争中,他总是②____抢占制高点。在日常的科研中,他从不一味跟踪、模仿国外的理论和成果,他总是能打破科研上的惯性思维,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突破点,发觉不引人注意的现象和细节,为一筹莫展的难题提供③____的解决方法,而这也正是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是什么成就了王泽山院士?正是60多年全心投入火炸药研究的执着,正是始终如一的自强不息与创新追求,正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痴心不改。惟其如此,才使我国获得了火炸药领域引领国际的实力,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现代重焕荣光。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3高三上·青龙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京剧得到了城市的有力支撑和推动,它发源、酝酿于农村,诞生、成熟于北京,兴盛、繁荣于上海。正是城市强大的辐射性与集中性,使京剧得以极大地拓展生存的空间,赢得上升的高度,获得长足的发展。京剧的繁荣也使城市文化得到极大的丰富,使城市精神得到了足够的升华,(    )。因此,京剧与城市的关系是血脉相连、无法拆解的。

    如果将城市比作一个健康的、不断成长的人,那么建筑便是它的骨骼和身躯,版图便是它的肌肉,科学技术、生产水平和市民社会生活水平便是它的血液。而支持、承载它的则是一条条文化经脉。京剧艺术正是永恒跳动的一条经脉,它的搏动牵动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各类艺术,它与其他千万经脉一起构成了整个城市、整个民族强大的精神网络。没有京剧的精神网络,没有文化的经脉,一个城市再怎么高耸,再怎么庞大,也只能是一个缺乏智慧、没有活力的躯壳。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京剧的成长是城市的力量推动的,城市的文化由京剧的魅力塑造 B . 京剧的成长是城市的力量推动的,京剧的魅力塑造了城市的文化 C . 城市的力量推动了京剧的成长,城市的文化由京剧的魅力塑造 D . 城市的力量推动了京剧的成长,京剧的魅力塑造了城市的文化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B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D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青龙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言:“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高考以后,准大学生掀起了整容热,整容项目主要集中在五官上,如割双眼皮、隆鼻、改脸型等。去做手术的极少是为“修残补缺”,更多的是为“锦上添花”。面对整容,学生说,整容是为了漂亮,上大学后有一个全新的形象。

    ③美国《福布斯》杂志这样介绍马云: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拿破仑一般的身材,深凹的面颊,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

    【注意】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