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

更新时间:2023-10-18 浏览次数:16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strong><strong>20</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20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将其体积瞬间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那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它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的,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学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多元宇宙论的观点

    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多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他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观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他宇宙的特性与我们的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他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却可能营造同样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

    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

    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根据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出现在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在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一个临界点,这种宇宙模型不仅有开端,也有结束。

    这一发现并不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我们的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两位著名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泰恩哈特和牛津大学的尼尔·图洛克曾出版图书表示:“无论是时间还是宇宙都没有开始或者结束。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 ‘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组成部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些科学家认为除了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同时还存在着“平行宇宙”,其中所有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平行宇宙”中会出现生命。 B .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其体积瞬间扩大的阶段。 C . “多元宇宙论”指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所有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也有更多宇宙产生。 D . 罗杰·彭罗斯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着另一个宇宙的证据,这一发现支持了大爆炸理论。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材料可知,想要证实“多元宇宙”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还需要更直接、更具决定性、压倒性的证据。 B . 一些科学家虽然怀疑“暴涨宇宙”的模型,但是他们还是认同每个宇宙都经历过大爆炸阶段这一观点。 C .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不断丰富完善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有开始,有结束,是一个永恒循环的过程。 D . 文章基于宇宙并不是唯一的这一事实,对“多元宇宙”展开了介绍说明,让读者了解了与多元宇宙相关的理论研究。
    3. (3) 一篇好的科普文,既要科学严谨又要通俗易懂,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娟

    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着,附近一棵蛀空了的老树,给雪压得发出轧轧的声音,然后轰通一声,折断了倒在地上。远近的村庄,不时闪出一星两星的灯光,这家那家的屋顶烟囱里时不时有火星冒出,淮海前线的军民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我能想象,严庄和这里一样,大地上覆盖着白雪,人们住在新屋里,在过年。收黎子呢,她也许正盘坐在暖炕上,雪越下越大了,路上那一行脚印,已蒙上了一层新雪。我极力地想象着收黎子现在的形象。前面响着鞭子,来了一个大车队,赶车的都是女的,为首的一个,个子不高,头发和嘴巴都裹在一块大肩布里,只露出一对秀长的眼睛,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

    我想:沿这条路向前,就是前沿阵地,她们这是要把车子朝哪里赶啊?

    “同志,你们车上装的什么?”我拦住了她们,为首的那个喝住了牲口,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我一番,然后说道:“粮食!”

    “你们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你们要把粮食往哪里运啊?”

    “不知道,咱们是跟咱队长走!”

    “哪一位是队长?”我看定了为首那个秀长眼睛的,可是她朝我笑了笑,说:“不是我,喏!”她向雪地上的脚印点了点头说:“我们队长前头联络去了,我们跟着她的脚印走,不会错的。”

    “这样走多冒险,要是你们队长摸到敌人那里去了呢?”

    女民工先是愣了,接着,那个秀长眼睛的噗地一声笑了,回头对同伴们说道,“咱们的队长会摸到敌人那里去?”

    “哈哈哈……”于是所有的女民工都一齐大笑起来,她们在笑我,笑得毫不留情。

    “打碾庄,打济南,咱队长都到过前线,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女民工自豪地说道。看样子她们有一位极能干、威信极高的队长。

    “同志,不管怎么说你们大车不能再往前走。”我还是耐心地说。

    “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那个秀长眼睛的说着,便一扬鞭子要走。正这时,突然空中亮了一串耀眼的照明弹,霎时,树影摇摇,雪花像一只只白蝴蝶,在强烈的亮光中飞舞,四周一片银白。十来个雄赳赳的女民工,更加鲜明地站在我面前。

    我仔细地,一个一个地看着,寻找着,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这当然是痴想,她们拉着牲口的笼头,赶着车,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沿着她们队长的脚印走去。

    “喂!同志,你们队长叫什么名字?”我忽然觉得非问问这位队长的名字不可了。“严正英!”远远传来女民工的回答。

    “严正英!”我说不出我是高兴还是失望,“为什么不是收黎子呢?”回到驻地,我吹灯睡下。半夜里,我给一阵窃窃的笑声惊醒了。

    “粮食送前线,送前线,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这是那个秀长眼睛的声音,话语当中,好像要把粮食送到阵地上去,才算送到了前线。

    “叫我们送后勤部呀。后勤部,后勤部,总要靠后一些的呀!”

    “谁说靠后一些?你没听队长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咱处处要比解放军先走一步呢!”我刚想去凑个热闹,突然屋门开了,雪花和寒气扑进屋来。跟着,进来一位妇女,这是幻象还是真实?是她,是收黎子。她穿着一件男人的棉袍,前襟撩起,扎在腰间,头上包着手巾,两颊冻得绯红,站在当门说道:“大嫂子,大妹子,牲口喂饱了,人也暖和了,我们走吧!”

    “收黎子!”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

    “啊!”她走到我床前,看清是我,呆住了,然后两手紧紧地箍住了我。

    “好吧,严庄?”话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好,好,都好。今年麦子收得很好,秋粮也不错。春上来全也参加了队伍。”

    “原来你认识咱们队长啊!”这时,那些快乐的女民工又奇怪又高兴地围着我们,压在我们的肩上。“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秀长眼睛自豪地瞥了自己队长一眼,仍没忘记我在路上说的那句话。

    “是,她不会。”我看着收黎子,心里想起那个盘腿坐在炕上的妇女。“你,你怎么改了名字?”

    “入党的时候,支部给我起的。”收黎子还是那样沉静而有些羞涩地说。

    是她到过济南碾庄的前线?到过那炮火纷飞的前线?我想起她席地坐在废墟上,静静地用马尾修补面筛的事来。是她,是这位收黎子。其实,这一点也不难想象。

    “房子呢?都盖好了?”这些话都不是我想说的,可是说出来了。

    “盖好了,早盖好了。”收黎子话还没说完,原先坐在我铺边的妇女俏皮地接过去说:“瞧,咱队长倒看到了熟人,咱那个大妹子,怎么偏偏找不到她那个人呢!”

    “哈哈……”这一阵大笑,惊得院里的马长声嘶叫起来,收黎子站起身说道,“天不早了,等我把粮车送到地方,完成了任务,回头再来看你。”说着就带着妇女们,一阵风似地走出门去。一会儿,门外响起清脆的鞭声,马喷着鼻子,车声辘辘地走了。

    东边天上已微微露白,敌人的运输飞机又嗡嗡地响着,想来冒雪空投;但在白雪的掩盖下,它们找不到方位,只能在上空呜呜哀鸣。我披衣起床看见门外雪地上,到处是极深的车辙和脚印,逶迤向南而去。

    [注]《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讲述的是第三次路过严庄的故事。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描写“蛀空的老树给雪压折”这一景象,既写出自然环境的静谧,也暗示社会背景,腐朽的反动势力将要被人民推翻。 B . 女民工笑我,“笑得毫不留情”,既写出女民工爽朗的性格,体现出她们对队长的信任,也从侧面写出队长威信高、能力强。 C . 文章写回忆中收黎子盘坐在暖炕上的情景,与“我”再次见到她的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收黎子在党领导下的进步与成长。 D . “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说明“我”渴盼见到收黎子,同时也渴盼收黎子能够进步,参加革命工作。
    2. (2) 关于文中“秀长眼睛的”女民工的言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见她时,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显示出她性格豪爽的一面。 B . “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一句话就看出她对队长的信任和拥护。 C . “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从反问语气中透露出她的勇敢和顽强。 D . “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她以嘲讽方式反击“我”对队长的误解。
    3. (3) 茹志娟在《风格应该多样化》中说:“短篇不可能完成长篇作品所能承担的任务,但可以以小见大。”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以小见大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0</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莞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已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助词,无实义,相当于“了” B . 不积步,无以至千里 跬:举足一次,跨出一脚 C . 驽马十驾,功在不 舍:停止 D .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广:增加
    2.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蟹六跪二螯 臣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B . 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公将鼓(《左传·曹刿论战》) C .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也。 陈涉 , 阳城人也,字涉(司马迁《陈涉世家》) D .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疑 意将隧入以攻后也(蒲松龄《狼》)
    3.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4. (4) 两篇文章同样是劝勉读书,但在说理的方法上有什么异同?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堂留题

    苏 轼

    三径萦回草树蒙,忽惊初日上千峰。

    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

    残雪照山光耿耿,轻冰笼水暗溶溶。

    溪边野鹤冲人起,飞入南山第几重。

    注:①嘉佑七年(1062年)农历二月,苏轼游览终南山。②渚宫:春秋楚国的宫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惊”见初日跃上千峰之巅,既写出山势高峻,又写出日出壮丽。 B . 诗人以蜀地、楚宫为喻,生动表现出终南山的富庶和楼阁的高大华美。 C . 山中残雪未消,雪光映照山色,薄冰下溪水缓缓流动,景色幽深清寒。 D . 尾联以野鹤凌空飞入终南山层峦的景象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2. (2) 本诗运用多种方法描写终南山景色。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两句排遣了离别愁绪,同时也表达了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2. (2)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下了“”这样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心声。
    3. (3) 小刚想到《劝学》里“”两句话,于是把创立的国学社团命名为“博学社”。
三、语言文字运用(</strong><strong>1</strong><strong>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它们虽然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形单影只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____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____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举办____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B . 它们虽然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这些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C .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这些小植株,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D .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本题共</strong><strong>1</strong><strong>小题,共</strong><strong>40</strong><strong>分)</strong>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后劲最大的学科”这一话题引起人们的热议,从今年年初爆火的“孔乙己文学”开始,语文的后劲就开始出现在年轻人捧红的各种人生境遇讨论中。与他人强行硬灌鸡汤的方式不同,人们在与文字产生的共鸣中汲取精神力量。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数学家苏步青先生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然而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学理论所能达到的,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有的名篇名段需要适度背诵。这是古人留给我们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益经验。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与感受呢?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