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宜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

更新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12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选》由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组织当时文人集体编选,选录从周秦以迄齐梁130多位作家的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影响深远。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和文采兼善,后世流传甚广,萧统却弃而不选,后世学者为此众说纷纭。

    自班固《汉书》宣扬“汉承尧运”以来,正统论成为史学家们聚讼不已的大问题。西周宗法社会所形成的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意识,是北方文化的重要内涵,并构成地域与政权合法性登合的现实意义。南北对峙,南北孰为正统的争论从未中断,而彰显正统的重要方式,就是尊崇儒学——在思想文化上标榜己方为正统。对于偏安江左的梁朝士人来说,他们不得不面临与消解传统北方文化中心与僻处江南之间的地理错位,要化解这种尴尬,就要争求思想文化之正统,《文选》及梁武帝时期多项学术文化工程的集中推进,即为此。

    《文选》“序”类一共入选9篇序文,其中就有颜延之和王融同题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二者都为帝王组织下的文人集会所作,决定了文章是为歌功颂德、美颂盛世而作。从集会地点来看,颜王二序所涉地点从字面上分别为“乐游苑”“芳林园”,实际都在南朝都城建康,但是作者无一例外地都只字不提“建康”“金陵”。在创作心理上,作者均是将当时的都城建康比附为长安、洛阳,这正体现了一种“北方文化中心”意识,充满对皇权的美颂。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涉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是非常具体的江南地名,没有任何政治蕴含和历史想象。《兰亭集序》的内容,前半部分描绘士人欢聚场景,后半部分由欢乐现实转向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并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正是士人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思索和追寻。因此,无论是从创作背景、序文内容还是地名所体现的价值指向来看,《兰亭集序》都不符合帝王期待的儒家诗教价值标准;而内容旨在美颂、形式典雅华美的颜、王二序,正契合了喜游宴赋诗、招揽文士和组织文学活动的梁武帝父子在政治、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多重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选》之外,萧统还编了八卷本《陶渊明集》,一方面固然有对陶渊明文学成就重新发现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是,萧统从陶集中读到了人格的魅力与道德的光辉,认为陶诗在当时社会“有助于风教”——符合他重视的文学教化原则。那么,蕴含着浓烈个人情感的《兰亭集序》,则与此格格不入。

    梁武帝在位四十余年,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的梁朝,有统一天下的宏志,甚至一度还取得了南北对峙的战略优势。萧统既是太子,又是《文选》编纂这个大型文化工程的组织者。他以太子之尊亲自组织并参与《文选》编纂,正是顺应当时的政治文化需求,通过编选《文选》来强调梁朝为文化之邦,在文化上维护和彰显其正统地位,这是《文选》编选的深层政治文化背景。因此,与入选的另外两篇彰显王朝气象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相比较,更重抒发个体生命思考的《兰亭集序》被弃而不选,是情理之中的事。

    (摘自宋雪玲《〈文选〉不录〈兰亭集序〉原因再探》)

    材料二:

    《文选》既然是文学总集,作品是否入选,还是需要回归文本自身,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深究起来,《兰亭序》落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文选》是选本,主要选录各种文体的重要作品。《文选》收录序共9篇,其中有石崇的《思归引序》。石崇虽是一掷千金的官僚富豪,但其文学成就还是得到后人认可的。王羲之组织的兰亭雅集后于石崇的金谷送别57年,且《兰亭序》是模仿石崇《金谷诗序》而为。对比二序,思想和词句确有雷同。既然是仿作,文学价值大打折扣,故不录亦属正常。

    王羲之文才达不到《文选》收录标准。王羲之的文学成就如何,唐前文献更令人信服。就现有史料来看,时人或南北朝时期论及王羲之同时代人的文学成就,对其只字未提。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作为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关于王羲之同样未见片言只语。可能是其书名太盛,遮掩了文学光芒。

    王羲之以书法名世,而书法并非“胜事”。《兰亭序》成名,是唐太宗的推崇和宋人推波助澜造成的。书法对六朝文人而言并非光宗耀祖之业。《世说新语》将能书善画的韦诞、顾恺之列入“巧艺”类中,《颜氏家训》将书法、绘画、卜筮等并列为“杂艺”,这些都显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和书法家地位不高。

    萧统兄弟不认可王羲之的处世行为。萧绎在评论王述与王羲之结怨之事时认为,王羲之有错在先。古人事死如事生,王羲之书帖多有吊丧慰死之语,其“先墓”被毁,悲痛不已;而其却在王述居丧期间,大为不敬。并且右军半隐半仕,以退求进,沽名钓誉而已。不能绝对地说萧统也是如此看待王羲之,但在儒家道统承续上,萧统兄弟应是一致的

    今天考论《兰亭序》入不入《文选》的问题,并不是否定《兰亭序》的文学影响和书法美学价值,而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古人以为美的东西,未必符合今人的审美需求。世殊事异,环境在变,社会在变,生活不同,审美会存在差异性。

    (摘自宋战利《〈昭明文选〉为何不录〈兰亭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选录了从周代到南朝齐代梁代130多位作家的作品,影响深远。 B . 班固宣扬的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意识,是由西周宗法社会所形成的,具有地域和政权合法性叠合的现实意义。 C . 颜延之和王融同题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将聚会地点长安洛阳比附为南朝都城建康,体现了北方文化中心意识。 D . 石崇的《思归引序》入选,而王羲之的《兰亭序》落选;后者是前者的仿作,二者在思想和词句上确有雷同。
    2. (2)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梁武帝时期,太子萧统组织并参与编选《文选》,是为偏安江左的梁朝争求思想文化上的正统地位。 B . 《兰亭集序》蕴含强烈个人情感,不符合儒家诗教价值标准;陶渊明重视文学教化原则,萧统编了八卷本的《陶渊明集》。 C . 两篇《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内容旨在美颂,形式典雅华美,有利于在文化上维护和彰显梁朝的正统地位。 D . 王羲之书名太盛,这可能遮掩了他文学上的光芒。萧统萧绎兄弟不认可他的处世行为,也不太认可《兰亭序》的文学价值。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唐房玄龄撰修《晋书》时,太宗李世民亲为王羲之作传,推崇备至,“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B . 颜之推教育后人,对于书法,“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 C . 王褒因工书,颇多辛苦笔砚之役,尝悔道:“假如吾不知书,可不至于今日耶!” D . 梁武帝《答陶弘景论书书二》:书法“此直一艺之精,非吾所谓胜事”。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文选》不录《兰亭集序》的原因,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 (5) 如果编选“中华三千年文学经典”丛书,你认为《兰亭集序》有资格入选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大团圆

    赵家遭抢之后,未庄人大抵很快意而且恐慌 , 阿Q也很快意而且恐慌。但四天之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面的机关枪左近,他才有些清醒了。

    到进城,已经是正午,阿Q见自己被搀进一所破衙门,转了五六个弯,便推在一间小屋里。阿Q虽然有些忐忑,却并不很苦闷,因为他那土谷祠里的卧室,也并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屋角上还有两个人,那两个也仿佛是乡下人,渐渐和他兜搭起来了,一个说是举人老爷要追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一个不知道为了什么事。他们问阿Q,阿Q爽利的答道,“因为我想造反”。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阿Q疑心他是和尚,但看见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 , 也有满头剃得精光像这老头子的,也有将一尺来长的头发披在背后像那假洋鬼子的,都是一脸横肉,怒目而视的看他;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

    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奴隶性!……”长衫人物又鄙夷似的说,但也没有叫他起来。

    “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

    然而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大堂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的老头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

    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于是一个长衫人物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Q的面前,要将笔塞在他手里。阿Q这时很吃惊,几乎“魂飞魄散”了:因为他的手和笔相关,这回是初次。他正不知怎样拿;那人却又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

    “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

    “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然而这一夜,举人老爷反而不能睡:他和把总呕了气了。举人老爷主张第一要追赃,把总主张第一要示众。把总近来很不将举人老爷放在眼里了,拍案打凳的说道,“惩一儆百!你看,我做革命党还不上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全不破案,我的面子在那里?破了案,你又来迂。不成!这是我管的!”举人老爷窘急了,然而还坚持,说是倘若不追赃,他便立刻辞了帮办民政的职务。而把总却道,“请便罢!”于是举人老爷在这一夜竟没有睡,但幸第二天倒也没有辞。

    阿Q第三次抓出栅栏门的时候,便是举人老爷睡不着的那一夜的明天的上午了。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从这一天以来,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1. (1) 下列对选文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 阿Q并没有参与抢劫赵家的行动,也不是真正的革命党,但是把总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最终定了阿Q的罪,阿Q成了替罪羊。 B . 把总的表现很革命,坚决打击假装革命的人以及打劫行为,反对赵举人追赃的小肚鸡肠。 C . 赵举人主张追赃和把总发生矛盾,最终宽宏大量,不再计较,保持了与革命党人的团结。 D . 阿Q第一次被口头审判,第二次画了押,第三次定了罪,这说明革命以后的统治是很严明的,而且很有效率。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的,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B . “高明”一般指见解、技能等的高超,这里作者是一种创造性的用法,意思是高大明亮;同时也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说明大牢实际上也并没有比土谷祠好多少。 C . “长衫人物”指衙役,说明阿Q见识很少,同时也暗示革命的结果被窃取了,光复后的政府仍然是前朝的人马在演出。 D . “睡着了”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一边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沉睡不醒,一边希望他们惊醒。
    3. (3) 在“大团圆”中,阿Q即使到了监狱、死到临头,仍然本性不改,自欺欺人,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的不二法门,试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两个例子来并作具体说明。
    4. (4) 选文标题为“大团圆”,有人认为作者使用“题喜文悲”的反讽技巧,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以及辛亥革命的问题。请列举结局并不“大团圆”的种种表现并解读这种反讽技巧的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则终于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识也。

    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侯之博大也;晋也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贷于家。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非传非遽,载奇兵革,罪死不赦。此明君之所以备不虞者也。

    ——《韩非子•爱臣》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 , 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四美者A不求B诸外C不请D于E人F议之G而H得之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乘,指兵车,文中的“千乘”“万乘”代指不同的军事实力、政治地位。 B . 弑,文中指臣下杀死君主,有以下犯上之意,和“杀”字含义不完全相同。 C . 所以,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其所以失之者”的“所以”词义相同。 D . 耳目,指耳、眼,与成语“耳目众多”“耳目心腹”中“耳目”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非子认为,君主不能太亲近大臣,让大臣地位太尊贵,不能赦免大臣死罪,减轻大臣刑罚,否则一定会危及自身。 B . 韩非子提出“四美”,魏征提出“十思”,分别反映法家和儒家的思想,但都是出于巩固君主王权统治的目的。 C . 韩非子指出,君主要严防大臣拥有丰厚的俸禄和众多的党羽,以免大臣势力过大,君主威权旁落,影响政权。 D . 魏征提出的“十思”是“积其德义”的具体措施,唐太宗做到“十思”,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

      ②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 (5) 同为写给“君人者”的建议,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B .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有初登的喜悦,又抒发早年抱负未能实现的感情。 C . 颈联借助孤舟,写出了诗人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所幸还有一叶孤舟陪伴。 D . 尾联诗人倚窗远望万里关山,想到国家兵荒马乱,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
    2. (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 5. (2023高一下·江门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的理想是“浴乎沂”后,“ ”。
    2. (2) 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3. (3) 《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含有一定的社会讽刺成分,而且这种讽刺还用到书中的当权派主要人物身上。 ①  , 这个名字使人想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从而想到这是个失去自己真实本性的,完全从经书模子里刻出来的人物。塑造这个人物,正是作者反传统、反程朱理学思想的体现。

     ②  , 连跟随他的清客相公——一些依附于官僚富贵以帮闲凑趣的文人——也有着充满讽刺意味的名字。例如一个叫“詹光”的,还有叫“单聘仁”的。整日与“沾光”、“善骗人”等为友,他是何等样人可想而知。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他则刚好相反,是“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腹内空空的人却竟然被朝廷“点了学差”,此处情节的安排足见作者对皇权思想的批判。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直接触及整个社会,它的反传统、反程朱理学思想、反皇权思想等也完全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所以解读《红楼梦》必须把它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观察,才能较全面地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列对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见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母见到黛玉就搂入怀中大哭起来,可见贾母对已逝女儿的痛惜及对幼年丧母的黛玉的疼爱之情。 B . 林黛玉在贾府的日常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他人耻笑,这是一种寄人篱下的心理。 C . 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围绕贾母周围的“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氛围,以此突出贾母在荣府的权威。 D . 本回中,贾宝玉的肖像实际上是分两次描写来完成的,即通过贾府众人之目及林黛玉之目展示出来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靠力气而获得的。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他们常常乐而忘险,竟从树杈上双手鼓掌时掉下来,掉下来却免于不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好招致一顿臭骂罢了有一些爬在了场边的麦秸积上,夏天四面来风,好不凉快,冬日就扒个草洞,将身子缩进去,露一个脑袋。也正是有闲阶级享受不了秦腔吧,他们常就瞌睡了,一觉醒来,月在西天,戏毕人散 , 只好苦笑一声悄然没声儿地溜下来回家敲门去了

    1. (1) 文段多处使用了关联词和副词,强化了表情达意的效果,请分析加点关联词“却”和副词“更”的表达效果。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表达上雅俗兼具,富有节奏,请简要赏析。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很多信息,有些是真的,有些是虚假的;但是我们有时候又无法辨识真假,面对这样的现象,有的人根据兴趣进行筛选,有的人根据情感进行判断,有的人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但是信息自有其是非曲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