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2023年中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21 浏览次数:13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24分)
  • 1.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中国古代历史时间轴片段,其中对①②③的朝代及时间轴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 . 朝代:秦、东晋、西晋 特征: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朝代:蜀、西晋、东晋 特征: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 . 朝代:汉、西晋、东晋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朝代:蜀、西晋、东晋 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2. 如图是山东博物馆馆藏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画面中二人躬身相对,左边一人榜题“孔子”,右边一人榜题“老子”。画中人物孔子和老子所属学派分别是( )

    A . 道家和法家 B . 儒家和道家 C . 道家和墨家 D . 儒家和法家
  • 3.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
    A . 华佗编写了《伤寒杂病论》 B . 张仲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C . 李时珍编写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D . 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
  • 4. 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蔡伦上榜并排在第七位的理由是( )
    A . 改进造纸术 B . 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 C . 发明活字印刷书 D . 写成了《农政全书》
  • 5. 近年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可能看到( )
    A . 瓦子的勾栏内正在表演蹴鞠 B . 人们抢购热门新书《红楼梦》 C . 大相国寺在演戏剧《窦娥冤》 D . 市民在看京剧表演
  • 6.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当你唱起这首歌时会想到的书法家是( )
    A . 颜真卿 B . 王羲之 C . 李白 D . 顾恺之
  • 7. 图片也是记载历史的一种方式。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要为下列图片拟一个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 . 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深渊 B . 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C . 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 . 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 8. 下列材料中的“大战”指( )                                 

    纪念碑是由主碑、副碑、圆雕、题字碑、烽火台、“长城”等组成的建筑群。主碑与三个副碑组成一个巨大的箭头,指向正太铁路,寓意大战以破袭正太铁路拉开序幕。主碑高四十米,寓意大战发生于1940年。三座副碑形如军旗,象征着参战的八路军129师、120师和晋察冀军区三支大军。由三角形平台往下,从第一座题字碑到主碑之间,形成三个平台,寓意着大战经历三个阶段。

    A . 淞沪会战 B . 平型关大捷 C . 台儿庄战役 D . 百团大战
  • 9. 1950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于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是( )
    A . 三大改造 B . 土地改革 C . 抗美援朝 D . 新中国的成立
  • 10. (2021·河池) 识读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以下这组图片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对外开放政策
  • 11. (2022八下·陕州期中)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是因为(    )
    A .   人民公社体制趋于瓦解 B .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确立 C .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D . 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
  • 12. (2023八下·零陵期末) 如图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示意图,在图中①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 .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 .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 . 开放重庆等沿江城市 D . 开放众多内陆城市
  • 13.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由此推断,中世纪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主要条件是( )
    A . 垦殖运动的兴起 B . 地租形式的改变 C . 手工工场的出现 D . 土地集中经营
  • 14.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787年美国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1787年美国宪法推动美国独立

    B

    《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

    英国国王没有任何权力

    C

    《人权宣言》宣告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法国大革命受到启蒙思想影响

    D

    《拿破仑法典》体现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A . A B . B C . C D . D
  • 15. 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观察下列图片表述正确的( )
    A . 图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 . 图二的发明者是美国人本茨 C . 图一、图三的动力是蒸汽机 D . 图四导致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 16.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B .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 《资本论》的撰写
二、综合题 ,26分。
  • 17.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历久弥新,引导我们正确的价值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文精神】名人名言启迪思想智慧。

    材料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莎士比亚

    【革命精神】遗迹遗址承载历史价值。
    材料二:

    【开拓精神】因时制宜,新政化解危机。

    材料三:

    “针对600万头猪被杀,400万头牛被宰来调整家畜和肉类的价格”这条美国报刊新闻,有人认为:“数百万同胞还饿着肚子呢,杀这么多头猪?”也有人认为:“从道德上讲是个问题,但又怎样呢?畜牧业也得活啊。” —《大国历史》

    材料四: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1. (1)  材料一的名言分别反映出怎样的思想内涵? 
    2. (2) 请分别解读上面遗址反映的史事。
    3. (3)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国家分别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
  • 18. 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世界格局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

    材料二:

    1919年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在西方的相互关系,但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它们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各国海军军备竞赛加剧。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一次会议,参加国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会议实际是在美、英、日三国操纵下进行的。

    ——【美】罗伯特·勒纳《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个主要阶段

    阶段

    时间

    概况

    第一阶段

    1939年至1942年末

    先是德国人,后是日本人获得胜利和扩张

    第二阶段

    1942年末至1943年

    同盟国开始反攻

    第三阶段

    1944年至1945年

    同盟国于1945年8月取得最后胜利

    ——阿德勒《世界文明史(下册)》

    材料四:

    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一战的性质是什么?材料二中召开的两个国际会议确立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三,指出推动战争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列举第三阶段同盟国在军事上加速战争胜利的举措一例。
    3. (3) 材料四中“邻居”指的是哪两个国家?举出反映20世纪六十年代两国“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事例。
    4. (4) 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 1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历经风雨,砥砺前行。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以“筑梦前行”为主题进行的探究活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协助历史兴趣小组完成下列任务。
    1. (1) 任务一【体会中国精神】
      疫情散去,研学活动兴起。下面是以“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两条游学线路,请你选择其中一条,并简述理由。

      线路一:四川三星堆——四川都江堰——陕西黄陵

      线路二:广州虎门海滩——广州黄埔——江西南昌

    2. (2) 任务二【唤起中国觉醒】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场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
    3. (3) 任务三【智慧应对挑战】
      在重大历史关头,某些决策关系着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以“智慧的选择”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从下面关键词任选三个)

      关键词:商鞅变法、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人类命运共同体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