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2-01 浏览次数:10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在重大社会变革背景下发生演化,并呈现出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理性看待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不同方面,并予以合理调适,是以健康社会心态涵养现代化精神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为理性新秩序所取代,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不断放大,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现代性困境。在“远方的世界”里,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恶劣自然灾害等成为伴随人类改造自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后果。在个体精神层面,个人主义的转向又给人带来孤独感和漂泊感。伴随互联网时代电子文化影响的持续深入,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对技术严重依赖,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另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工具流动到陌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这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悬停在城乡之间的“蜂鸟”,挤压在快节奏、超负荷的现代生活中。《“长三角”青年民生民意》调查显示,约70%的新市民、大学毕业生与青年人在租房居住,一线城市则更加普遍,这种社会和个体的经济压力,已经使青年群体消费行为趋于守成。

    社会的变迁导致了人类心理内部的转化,现代性焦虑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和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内卷”“躺平”或者较早流行的“佛系青年”,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努力自我投资提高竞争力、主动降欲寻求躲避竞争出口或者合理宣泄在顺从中迂回反抗等。这些网络热词以符号化的话语编码流行和传播,用戏谑化的方式映射了社会情绪和公众心理,直观呈现了在现代社会压力下,外在现实之困和内在个体困境的矛盾冲突。

    网络信息“放大镜”的信任危机时有闪现。新闻作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建构,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事件是新闻报道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也是新闻报道传播与沟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不确定事件有时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危害性特征,容易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具有无法忽视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在当下的信息环境中,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信息真伪的不加甄别更增加了传播影响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赋权,人们拥有了更为自由地表达途径和表达空间,网络传播中信息流通速度空前加快,传播的匿名化与高自由度,进一步扩大了公众意见表达的可能。一条热点新闻评论区内,时有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的态度倾向,群体暗示的传播机制不断诱导激进盲从的社会心态,容易导致非常态集合行为,助推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

    由于有的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以及信息透明化机制还有待完善,民众对政府存在认知偏差。在涉及不确定事件或热点问题时,政府即使持续发布真实信息,仍然受到群众质疑。

    (摘自《时代重大变革中公众心态调适的国家策略》)

    材料二:

    从整体来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对国家发展充满希望,对个人生活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当前青年心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

    愿意拼搏奋斗,但要知道“努力的意义”。当代青年具有奋斗精神,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规划,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但在“奋斗”和“内卷”的区别上,部分青年认为:“有意义的努力是奋斗,没有意义的努力是内卷。”进而他们将“有意义”界定为:能看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角色,能找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价值。人们通过工作,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工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确证自我”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的内在价值必须超越生存目的,指向人之为人的本质实现。

    认同主流价值,但也关注“个体的表达”。近年来,教育公平、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劳动救济等议题成为一些网络新生代积极推动的权利主张。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彰显的体现,是青年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一些青年对某些权利的“在意”,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的转变。

    成就预期较高,但易伴生“相对剥夺感”。青年时期处于人生的爬坡过坎阶段,在“明天会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家庭和社会期待之下,他们面临着超越父辈获得更好生活的压力,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且预期上升的速度较快。我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开始逐渐放缓,特别是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逐渐传导到个人的就业和收入,使得青年感受到生活的困难与艰辛。叠加国际局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部分青年感到忧虑。尽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产生某些悲观情绪是人之常情,但有的青年将人生中的“不如意”归结为时代红利的减少,甚至认为时代对自己“不公平”。与上一代人相比,自己“得的少了”“没赶上好时候”,进而对当前经济形势产生极端负面心理。

    (摘自《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和引导策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有着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理性看待。 B . 当下,人们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但也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 C . 虽然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看是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仍要重视其心态呈现的一些新特点。 D . 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彰显了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但只是追求个性的情感表达,我们没必要太在意。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些网络热词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体现了外在现实之困和内在个体困境的矛盾冲突。 B . 不确定事件有时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危害性特征,具有无法忽视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媒体报道时应严谨。 C . 只要及时删去热点新闻评论区内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方向言论,就可有效防止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 D . 青年人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困难与艰辛,甚至让有些人产生某些悲观情绪。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很多高学历青年远离家乡,去一线城市打拼,一个人租房住,经常感到孤独、焦虑。 B . 某市政府陆续将全区51处核酸采样亭改造成“暖心小屋”,免费向户外劳动者提供饮用水、水果等服务。 C . 有的年轻人不管对方对他做了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不做任何的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 D . 个别地方政府不能在第一时间公开相关信息或处理结果,导致舆情沸腾。
    4. (4) 关于社会心态,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针对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我们应该制定出怎样的引导策略?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嫁妆

    契诃夫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这样一所很小的平房:它有三个窗子,活像一个老太婆。矮小,伛偻,头上戴着包发帽。小房子以及它的白灰墙、瓦房顶和灰泥脱落的烟囱,全都隐藏在苍翠的树林里,夹在目前房主人的祖父和曾祖父所栽种的桑树、槐树、杨树当中。那所小房子在苍翠的树林外边是看不见的。这里从来也没有什么人坐着马车路过,行人也稀少。

    小房子的窗户从没敞开过,因为住在房子里的人不喜欢新鲜空气。小房子四周是人间天堂,树木葱茏,栖息着快乐的鸟雀,可是小房子里面,唉!夏天又热又闷,冬天像澡堂里那样热气腾腾,有煤气味,而且乏味,乏味得很……

    我第一次访问小房子是很久以前:房主人奇卡玛索夫上校托我到那儿去探望他的妻子和女儿。请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您从前堂走进大厅的时候,一个矮小虚胖、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带着恐慌和惊愕的神情瞧着您。您是“生人”,客人,“年轻人”,这就足以使得她惊愕和恐慌了。

    “请问,您贵姓?”上了年纪的女人用颤抖的声音问您,而您认出她就是女主人奇卡玛索娃。您说出您的姓名,讲明您的来意。惊愕和恐惧就换成尖细而快活的“啊”的一声喊,她的眼珠不住往上翻。不久,整所房子都充满各种声调的、快活的“啊”。

    房间里弥漫着除虫粉和新羊皮鞋的气味,皮鞋就放在我身旁的椅子上,用手巾包着。窗台上放着天竺葵和薄纱的女人衣服。衣服上停着吃饱的苍蝇。墙上挂着某主教的油画像,镜框玻璃的一角已经破裂。主教像旁边,是一排祖先们的肖像。桌上有一个顶针、一团线和一只没有完的袜子。地板上放着一件黑色女上衣,潦草地缝在一块纸样上。

    “我们这儿,请您原谅,凌乱得很!”奇卡玛索娃说。

    不久房门开了,我看见一个又高又瘦的姑娘,十九岁左右。她走进来,行个屈膝礼,脸红了。是她那点缀着几颗碎麻子的长鼻子红起来,然后从鼻子红到眼睛那儿,再从眼睛红到鬓角儿。

    “这是我的女儿玛涅琪卡!”奇卡玛索娃用唱歌般的声音说。我对这里纸样之多表示惊讶。

    母亲说:“我们总是在市集上买些衣料,然后做整整一年的针线活。我们的衣服从不交给外人去做。”

    “可是谁要穿这么多的衣服呢?这儿只有你们两个人啊。”

    “嗨,……难道这是现在穿的?这不是现在穿的!这是嫁妆!”

    “哎呀,妈妈,您在说些什么呀?!”女儿说,脸上泛起红晕,“这位先生真会这样想了……我绝不出嫁!绝不!”

    她说着这些话,可是说到“出嫁”两个字,她的眼睛亮了。

    吃晚饭的时候,我听见很响的呵欠声,有人在隔壁房间里大声打呵欠。我惊讶地瞧着房门:只有男人才那样打呵欠呢。

    “这是彼得·谢梅内奇的弟弟叶戈尔·谢梅内奇……”奇卡玛索娃发现我吃惊,就解释说,“他从去年起就住在我们这儿。您要原谅他,他不能出来见您。他简直是个野人……见着生人就难为情……”

    晚饭后,奇卡玛索娃邀我跟她一块儿到堆房里走一趟。在堆房里,我看见五口大箱子和许多小箱子、小盒子。

    “这……就是嫁妆!"奇卡玛索娃对我小声说,“这些衣服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我看了看那些阴沉的箱子,就开始向两个殷勤好客的女主人告辞。她们要我答应日后有空再到她们家里来。

    这个诺言,一直到我初次访问过了七年以后,我才有机会履行。我走进那所小房子,又听见“啊”的一声喊……她们认出我来了!我看见母亲长得越发胖了,头发已经花白,正在地板上爬来爬去,裁一块蓝色衣料。女儿坐在长沙发上刺绣。这里仍旧和以前一样,不同的是主教像旁边挂着彼得·谢梅内奇的肖像,两个女人都穿着丧服。

    “我们遭到很大的不幸!”她说,“彼得·谢梅内奇……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和女儿成了孤儿寡母。叶戈尔·谢梅肉奇拿走了玛涅琪卡的嫁妆,有两口箱子已经全拿空了!要是这种情形继续下去,那我的玛涅琪卡的嫁妆就会一点也不剩了……"

    一个矮小的男人身影往前堂那边溜过去,他像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不见了。“这人大概就是叶戈尔·谢梅内奇吧。”我暗想。

    我瞧着她们母女俩:两个人都苍老消瘦得厉害。母亲满头闪着银白的光辉。女儿憔悴,萎靡不振,看样子,母亲似乎比女儿至多大五岁光景。

    奇卡玛索娃说:“叶戈尔·谢梅内奇把我们缝的衣服统统拿走,我的玛涅琪卡就要没有嫁妆了!"

    玛涅琪卡涨红脸,可是什么话也没说。“衣服我们只好重新再做,我们不是阔人!我们是孤儿寡母啊!”

    去年,命运又驱使我到那所小房子去。我走进客厅,看见老太婆奇卡玛索娃。她穿一身黑衣服,戴着丧章,坐在长沙发上做针线活。跟她并排坐着的,是个小老头。小老头看见我,就跳起来,从客厅里一溜烟跑出去了……

    “您在缝什么?”我问。

    “这是女衬衫。”奇卡玛索娃小声说。

    她面前桌子上放着女儿的照片,她看一眼照片,叹口气说:“要知道我成了孤魂!”那么她女儿在哪儿呢?玛涅琪卡在哪儿呢?我没问穿着重丧服的老太婆,我不想问。不论:我在这所小房子里坐着,还是后来我站起来告辞的时候,玛涅琪卡都没走出来见我,我既没听见她的说话声,也没听见她那轻微胆怯的脚步声……一切都明明白白,于是我的心头感到沉重极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整所房子都充满各种声调的、快活的‘啊’”表明“我”的到来受到了奇卡玛索娃家的欢迎。 B . “衣服上停着吃饱的苍蝇”等描写显示出房子里凌乱不堪,主要是为了表现房子的女主人特别懒惰。 C . “我”第一次拜访奇卡玛索娃家时就感到压抑,特别是看到那些“阴沉的箱子”后,“我”便离开了。 D . “我”第二次拜访奇卡玛索娃家时,母女两人都苍老消瘦得厉害,表明她们的生活处境更加艰难!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嫁妆”为线索,将“我”三次拜访的情节串联起来,“嫁妆”又象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B . 小说在记叙“我”与奇卡玛索娃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采用了第二人称,有利于增强读者的代入感。 C . 这篇小说内容单薄,侧重描写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了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叙事平静,语言简练。

      D 结尾处写奇卡玛索娃穿着重丧服、玛涅琪卡一直没有出现等细节,暗示了玛涅琪卡其实已经离开了人世。

    3. (3) 小说开头两段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契诃夫在小说中善于运用漫画式夸张手法凸显人物特征,以变形来反映人物最典型精神状态。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 , 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有删改)

    文本二: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 , 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B .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 .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 . 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 (3) 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 . 刘邦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局势出现转机。 C . 张良面对故人报信,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 . 在文本一中,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文本二中,张良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 (5) 结合文本一、二,简述刘邦遇到的哪些危局在张良的帮助下得到化解?
  • 4. (2023高二上·叙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古文人有登高怀远之俗,作者于超然台上登临远眺,抒发胸中情怀,词题由此而来。 B . 上片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已春暮而未老。 C . 下片写情,“休对”二句说明作者不再思念故乡,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 D . “诗酒趁年华”一句,表明作者超然物外的态度:忘却世俗,珍惜年华,借诗酒以自娱。
    2. (2)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写景上都体现了豪放风格,请简要赏析。
  • 5. (2023高二上·叙州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对贤才的渴念之情。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的特点;“”一句则直写阿房宫楼阁数量之多。
    3. (3)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苏轼《赤壁赋》中“”一句用星宿给月亮定位,李白《蜀进难》中“”一句则通过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_①_的艺术形式。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各式各样,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 ② 。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年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年画多为木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现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年画的题材_③____,总计画样有两千多种,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常见题材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从种类上看,年画大致可分为门神类、吉庆类、风情类、戏出类、符像类、杂画类。其中戏出类,表现戏曲故事的年画。形式上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中国民间年画几乎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图解。因为它不单承载着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艺术价值。虽然年画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但是始终呈现出相对固定的价值取向与特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3. (3) 请运用上面文段中的有效信息介绍下面这幅《白蛇》年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北京、天津、河北,对首都北京出现大城市病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从而作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北京从集聚功能求增长转向了协同辐射谋发展,先后实施了两轮非首都功能疏解;三地也从“各说各话”转到了协同发展的话语体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规划、标准、政策、管理等四个方面逐步实现统一,以推进 ① 。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北京要发挥带头作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大家带起来一起欢乐,才是 ② 

    北京从“一城独大”转向“一核两翼”,中心城区不再“摊大饼”,把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作为 ③  , 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时,从谋划蓝图向重点突破转变,在交通、生态、产业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实现了快速突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摊大饼”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B .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 C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百年前,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疾呼: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材料二:

    百年后,2021年4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

    习总书记谈及新时代美育时强调,“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中学生成长成才论坛”要组织一次以“强健体魄,美育人生”为主题庆祝五四青年节的演讲活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