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模拟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13 浏览次数:22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历史上,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按理说,文学理论发生的根据在于对文学的解释,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然而,考察文学与理论关系的历史不难发现,理论在发展中不仅没有与文学达成一致性的默契,反而不断挑起事端,造成了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 

     在马可·爱德蒙森的心目中,理论应该能被反驳,应该具备“使文学充满活力的潜能”,而一旦将文学视为“难以驾驭的能量”,理论就会滑向“焦灼的单线思维方式”之中,就会威风凛凛地对文学实施“驱逐、压制、带倾向性的颂扬、代价惨重的辩护”。 

     苏珊·桑塔格对理论的抵制表现在她对阐释的独特分析和评价中。她坚决反对对艺术进行阐释,认为阐释是一种概念化的活动,即从作品整体中抽绎出思想,使艺术同化于思想,或者同化于文化。阐释背离了艺术的特征,是对艺术作品整体的破坏。 

     在所有关于理论的讨论中,美国解构主义文论家乔纳森·卡勒的一句名言最耐人寻味:“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按照常理,常识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基本道理,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但是,卡勒却提出“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理论常常是常识性观点的好斗的批评家”的观点。 

     现代意义上的理论更加确证了自身的这种特质:理论与其说是一种体系,不如说是一种反思怀疑的气质,一种推测探究的动能。 

     在当前反思性语境下,我们试图提出“理论的文学性”命题,以化解理论与文学的紧张关系,恢复理论的信誉。“理论的文学性”这个命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理论的文学性在场。文学与理论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理论是关乎文学的,但是理论一旦形成,就可以超越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言说方式。理论既可以以文学为言说对象,也可以以自身为言说对象。文学性是理论的基本在场,这是衡量理论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在理论文本的生成中,文学性不单是文学的特点或品质,更是理论的一种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进入文本的工具。借助这种视角和工具,理论实现了对理论之不可言说之域的抵达。文学性作为理论的在场,要求理论对形式有一种特殊的尊重意识。唯有形式,超越了逻辑的、理性的言说,有能力抵达本源的世界。从形式进入,能发现文学艺术不同寻常的洞见真相、揭示生存的功能。  

     理论的文学性言说。既然文学性是理论的基本在场,文学性有助于理论抵达理论无法呈现之域,那么,文学性就不应该只是理论的手段,更应该是理论自身,是真理呈现的方式。相应地,理论,无论是知识生产还是理论言说,无论是讲述还是陈述,都不应该将观点、论据、论证的逻辑自洽视为唯一有效的方式。事实上,文学理论的书写更应该是多维的、丰富的、指向内心经验的、更具反思精神气质的,因而是更具文学性的。信念、价值、经验、情感、事件、隐喻、图像和叙事等,正是理论文学性言说处理的问题。理论同样可以使用隐喻、象征、暗示、形象、体悟、反思等概念工具,甚至可以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自身。文学性言说之于文学理论,不是一个技巧、策略的问题,实际是走进文学、最大限度秉持对文学善意的努力。理论如何穿梭于文学的世界,讲述文学的故事,文学性言说是一个基本的制衡机制。 

     (摘编自邢建昌《文学需要理论吗》)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理论之所以造成雨文学的紧张关系,是因为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 B . 苏珊·桑塔格从阐的角度抵制理论,因为阐释会对艺术作品整体造成破坏。 C . 乔纳森·卡勒所说的理论是对自然观念的批评这个观点违反了常识,失之偏颇。 D . 现代意义上的理论自身的特质是,理论不是一种体系,而是一种反思怀疑的气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提出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指出应该怎样化解两者的紧张关系。 B . 文章引用马可·爱德蒙森的观点,阐述理论如果压制文学的活力,试图“驾驭”文学,文学与理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 C . 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把“理论的文学性在场”和“理论的文学性言说”并举,用对比的方法论述了“理论的文学性”。 D . 文章以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为创作动机,深入浅出,探讨了文学与理论的深层关系,回答了文学是否需要理论的问题。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性的基本在场,是衡量理论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更是理论的一种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进入文本的工具。 B . 理论应当借助形式,超越逻辑的、理性的言说,抵达本源的世界,去发现文学艺术不同寻常的洞见真相、揭示生存的功能。 C . 文学理论以多维、丰富的形式,使用隐喻、象征等概念工具,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自身,使理论的感染力超越了文学本身。 D . 文学性是制衡理论穿梭于文学的世界、讲述文学故事的机制,也是理论走进文学、最大限度秉持对文学善意的努力。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记者:中国有不少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为什么还要建立种质资源库? 

     李德铢:只有保护的手段更多样,保护才更具可靠性。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就地保护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少珍稀、特有物种不在保护区内。此外,如果自然保护区出现火灾、冻灾、虫害等自然以及人为灾害的话,那么种质资源库就可以成为一个备份,有效保护其中的特有物种和遗传多样性。 

     生物种质资源的加速丧失促使世界各国建立各种类型的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相当比例的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的种子已经入库,种质资源库成为这些种子名副其实的避难所。当一个物种有灭顶之灾时,我们就可以启用这些种质资源。 

     (摘编自《为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打造“生命之舟”》) 

     材料二: 

     一份种子想要进入种质资源库,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每一个品种都要先经历2到3年的田间种植“考验” 在确认其特点与库内种子存在显著差异后,才可能会被“收编”。入库后的种子,又要经过仔细“体检”,通过处理、清选、活力检测、干噪等十多道“关卡”,最终被装瓶密封。 

     这些种子将被保存在不同条件的库里:在-18℃、湿度低于50%的低温库,含水量5%~8%的农作物种子将就此“沉睡”,寿命可从1~2年延长到数十年,唤醒后后发芽率仍在九成以上;在试管苗库,草莓、香蕉、马铃薯等几乎不用种子种植的作物以茎尖作为保存材料,在试管中可一待数月;在超低温库,-196℃的液氮则能让作物组织迅速进入冷冻休眠状态,就像给生长按下了暂停键,几十年后取出,依然可以活力不减。此外,这里还以DNA的方式保存着一些特有、特有、珍稀、濒危、野生的作物遗传资源。 

     不仅如此,带有视觉识别功能的机器人滚筒输送线实现了种子的快读存取,感知气味的电子传感器可以隔空分辨种子的代谢变化,监测在库种子的活力……智能化、信息化的助力,让科研人员“穿着棉大衣、登梯爬高存种子”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摘编自《种子方舟: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材料三:“在这里,有很多品质优异、色彩斑斓、全国罕见的稀有而珍贵的种质。”秦慧彬说,“比如食用豆,我们保存了13种资源,包括菜豆、小豆、绿豆、豌豆、山黧豆等;再比如,常见的大豆是黄皮黄瓤,我们保存的大豆资源有黑皮黄瓤、黑皮青瓤、青皮青瓤等多种罕见形态。” 

     那么,这些种质资源来自哪里呢? 

     “一方面是农民的自留种子代代相传,另一方面是山西有组织地收集和保护。”秦慧彬介绍,山西省组织过三次大型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包括“第一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第二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补充征集”“西北干旱区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这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提供了很大帮助。 

     此外,山西种质资源库还设计、制作了一批对外开放的锁控种子柜,专门为科研单位及育种专家保存种质资源,并开展库存种质安全保存预警监测关键技术的研究等,确保种质资源的安全贮存。一份份种质资源,特别是全国罕见的、古老的地方品种和重要的野生品种,在这里搭上了“诺亚方舟”,为下一步的生物育种和发展提供了基因资源。 

     (摘编自《稀有作物种质登上“诺亚方舟”:探访山西种质资源库》) 

     材料四: 

     种子入库以后,固然可以作为战略资源进行长期保存,但该项功能一般由“长期库”来承担,而对山东省农科院的这种以“中期库”为主的种子资源库来说,如何盘活资源,使其在品种选育中发挥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以常见的荷兰豆品种选育为例,现在市场上多数是绿色的、比较肥厚的豆子,紫色的豆子品种非常稀少且豆英较小,口感不好。所以,随着紫色食品在当下越来越受欢迎,就有育种专家提出,能不能培育出既是紫色同时口感又好的荷兰豆。 

     在这个过程中,种质资源库中储存的大量的不同品类的荷兰豆种子就派上了用场。李润芳告诉记者:“按照目标性状提取种子,然后杂交培育,目前育种专家已经种出了品种比较稳定的紫色荷兰豆。”此外,当前比较火的节水抗旱稻、耐盐碱稻等很多品种的选育,最开始也从种质资源库筛选了种子。 

     李润芳介绍,依托种质资源库,建成了由实物层、数据层、网络层构成的种质资源中心。该中心建立了一个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和高效利用共享平台,后又承担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山东子平台”运行与服务的任务,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探访山东最大的种质资源库,这里有一艘“生命方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然保护区并不能涵盖所有珍稀、特有物种,建立种质资源库让保护的手段更多样,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 B . 种子特点与库内种子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在田间经历种植“考验”的种子被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收入的前提条件。 C . 农民自留的代代相传的种子是罕见的稀有珍贵种质的一个重要来源,收集和保护种质资源时要将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D . 品种比较稳定的紫色荷兰豆以及当前比较火的节水抗早稻、耐盐碱稻等品种的选育,都从种质资源库筛选了种子。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很多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的种子世进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我们在需要时可以启用这些种质资源。 B .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有低温库、试管苗库和超低温库等不同的库,可以满足各种种质资源的不同保存需求。 C . 山西种质资源库保存着一些全国罕见的、古老的地方品种和重要的野生品种,将为生物育种和发展提供资源。 D . 山东种质资源库承担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山东子平台”运行与服务的任务,所以建成了种质资源中心。
    3. (3) 材料二、三、四都谈论了种质资源,但三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没有故事的老兵
    李秋善 

     广场上遛弯的老人有很多。有一位个子不高的老人,他叫张龙光,94岁了,1947年参加革命,属于28军,打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最后跟随部队到了福建。 

     老人骑着个三轮车,每天上午、下午都到广场上坐坐,夏天在树荫里,冬天在太阳地里。 

     我问起老人战争年代的事,他不愿意说。我问他,你战争年代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他说,最难忘的一件事,你乍一说我还真想不起来。 

     我问,你和战友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吗? 

     他说,一时也想不起来。 

     我问,打济南的时候有什么故事吗? 

     他说,济南战役是许世友指挥的,本来粟裕司令员是想把徐州的援军吸引出来,结果许世友打得太猛,再加上吴化文投降,结果援军还没等来战役就结束了。我个人没有什么故事发生。我问,打济南时你们部队是在哪个方位攻城的? 

     他说,那个时候打仗都是在晚上,分不清东南西北,只能看天上的北斗星确定方向。 

     我问,那时候打一次仗发多少颗子弹? 

     答,十五颗。就是这十五颗子弹都不舍得用完。像电影、电视里那样子弹随便用,那是打阻击的时候。我问,打淮海的时候和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有什么故事吗? 

     打淮海的时候是冬天,在雪地里,关键是鞋子不行。山东老区里给做的鞋好,都是千层底的布鞋,可河南解放区给做的鞋是玉米皮蒸了再用布料夹上,那样做的鞋底,你说能扛穿吗,也不能怪河南老区,当地人就这么穿。一年就三双鞋。我军善打运动战,有时候一次行军鞋子就不行了,没办法只好打草鞋穿。脚上起了泡,用根针挑破,脚使劲跺到地面上,钻心地疼,疼过以后就没事了。你越小心越不行。淮海战役的时候,我就从死人身上扒过鞋子穿。 

     打淮海的时候是巷战,你在这个房间很可能隔壁房间就有敌人,那叫一个惨烈。 

     渡江战役时我就是班长了。部队征集船只是按每只船战后给八担粮食的补助。我乘坐的是一艘可乘坐十来个人的小船,正好一个班乘坐。敌人的炮火很密集,炮火打在相邻小船上,船就翻了,战士们都落进了水里。好在我们乘坐的小船没被打中。船靠不了岸,得下船蹚水上岸。我个小,战友们架着我下船,到了岸上,岸上已经泥泞不堪,战士们身上的水滴的。敌人跑,我们便追。所谓兵败如山倒。我问,你们部队从哪儿过的江? 

     他答,根本不知道,就是跟着部队往前冲。 

     打上海的时候,部队遇上暗堡,有一千多人倒在暗堡前。最后牺牲了五个战士才炸掉暗堡。打上海不敢用重炮,为了保护文物。陈毅说,打上海就如瓷器店里打老鼠。进了上海所有战士都睡在马路上,不打扰老百姓的生活。 

     我在部队最后一战是打金门,叶飞指挥的。第一批登陆的九千人一个也没回来。第一批上去了,船搁浅了,回不来。再加上敌人的炮火轰炸,船都毁了。 

     我们全副武装,坐在岸边等着渡船回来。眼睁睁地看着金门岛上炮火连天却无能为力。 

     我问,你怕死吗? 

     他说,打当兵的那一天起,我就时刻准备着去死,我的战友死了老多了。我邻村的兄弟俩,在一场战斗中死于同一发炮弹,就在我眼前死的。刚当兵时,我娘就让我把名字写在衣服上,又看了我胸前的那颗痣一眼,说你要是有个好歹,凭这颗痣就能找到你。现在想起来,母亲多么的幼稚啊,兵荒马乱的,即便我战死了你到哪儿找去啊。 

     他说,五0年部队大转业,多亏了我在部队自学了这点文化才没被裁撤下来。 

     我问,您觉得您是英雄吗? 

     他说,不是。那些牺牲了的都是。我只是普通一兵,部队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仅此而已。 

     老人坐久了,也起身溜达一圈。这是一个一米五多一点的老人。不说的话,你绝对想不到他是一个身经百战的战士。 

     我试图挖掘更有意思的故事,老人说,只能跟你说这么多了,我身上没有故事。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写老人的个子不高,结尾时说老人“一米五多一点”,两处叙写遥相呼应,展现了老人既平凡又高大的形象。 B . 在介绍老兵的战斗经历时,作者采用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老兵先后经历的几次战役,思路清晰。 C . 渡江战役中,老人重点讲述了军鞋的故事,战争之激烈可见一斑,赞美了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战斗的精神品质。 D . 听完老人的讲述,“我”试图让老人更深入地讲一些精彩的战斗经历,但被老人拒绝了欧·亨利式的结尾使小说韵味无穷。
    2. (2) 文章以“没有故事的老兵”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 
    3. (3) 文学批评理论认为:优秀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出为世人所熟知、铭记的典型人物的。请结合小说中老兵这一人物的塑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效,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 , 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B .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C .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面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D .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假之鸣”与“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假”均为“借助”之意。 B . 六艺,指包含《诗》在内的“六经”,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 C . 传,书传,文字记载;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这里指注释经义的文字。 D . “奚以喜”与“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奚”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阐述了“物不平则鸣”的道理,即事物得不到平衡会发出声音:草木受风吹而发出声音,水和金石受外力的影响而发出声音。 B . 文章也阐述了“人不平则鸣”的道理,指出出于人之口的声音大概都是因为有所不平,还指出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 C . 要选择那些善鸣的来发声,在尧、舜时,咎陶、禹是当时善鸣的;当周朝衰微的时候,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影响大。 D . 韩愈为孟东野鸣不平,韩愈认为:处在下位的孟东野努力创作并用自己的诗鸣于当世,他的诗赶得上甚至超过杜甫等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②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
    刘禹锡 

     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 

     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 

     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题中的“桥”是唐诗中著名的离别,石“桥折柳送别之时俗 。 B . 额联写朋友在云雨山川冢分别,从而将愁绪万端的敢情融入山川气象之中。 C . 颈联实写远行之车没有停靠点,流景如同疾速流水,从而反衬出诗人的伤感。 D .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离别时回顾往背聚会时的欢乐、感叹之余,更加深了痛苦。
    2. (2) 诗中“回首伤如何”一句在表达上有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用对偶句“ , ”两句描绘出两幅山间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2. (2)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 (3) 《离骚》中,屈原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体现其对人民深切同情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尕秀美景果然 ① 蓝天下,绵延无尽的广袤绿野甚是养眼,更有一颗颗黑珍珠点缀其间——(1)那是黑牦牛在悠然享受着“日光浴”。宽敞的柏油路穿村而过,独具风情的藏家民居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的格桑花迎风盛开。旧貌换新颜, ② 的尕秀村获评国家4A 级景区,旅游业发展 ③ 帐篷城建起来了,藏家乐开起来了,牧民们在家门口当上了民宿老板。 

     贡保甲很快意识到,在家乡创业的机会来了——但不是火热的民宿,而是“寻常”的牦牛。“通过奶制品的加工和销售,延长牦牛产业链,增加兄弟姐妹们的收入!”贡保甲 ④ 。经过半年筹备,2022年9月,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收购周边23户牧民的牦牛奶,经过巴氏杀菌后配送给客户。贡保甲自己设计了“藏家尕秀”品牌,提出了“不加一滴水、只送当日奶”,在短视频App等平台推广、宣传, 微信小程序被推出方便消费者下单。 经过合作社的标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牛奶的售价从一斤5元左右提高到一斤9元左右,酥油的售价从一斤32元左右提高到一斤45元左右,牧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利润——小小合作社,让贡保甲心心念念的价值增值终于成了现实。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指出文中两处破折号的作用。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建筑功能角度而言,北京中轴线的南北两侧建筑,按照重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向核心汇聚,而故宫就是中轴线的核心,南起端门,北至神武门,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划门。明清时期, ①  , 

     其重要性极其突出。故宫以南,主要建筑有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由近及远,在功能上, ② 。 

     其中、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正阳门为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永定门则为北京外城正南门;前门大街及天桥南大街则作为纽带,将正阳门与永定门连接起来。故宫以北,主要建筑有景山建筑群、鼓楼、钟楼。其中,景山为明清时期的皇家御苑;钟楼和鼓楼曾经为古都的报时中心,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地安门内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是展开的双手 , 分别牵着景山和鼓楼。 

     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布局还 ③ 。比如,位于中轴线核心位置的太和殿,采用了“千层饼”地基、浮放柱底、榫卯连接、分层斗拱、抬梁式大木构架、厚重瓦顶、磨砖对缝墙体等建筑技术,其庑殿式屋顶、九踩鎏金斗拱、三交六椀菱花纹门窗装饰、数百年光亮如新的金砖地面、奢华的宝座和蟠龙藻井、辉煌的金龙和玺彩画等,都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与文中“双手”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援。 B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 人生如 , 一尊还酹江月。 D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写作(60分) 
  • 9. (2023·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说新语》记载,7岁的王戎并没有因为小朋友们竞相采摘路边的李子而跟从,他解释自己安然不动的原因是“从众”,信从前人的经验——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苦李。而元代的集贤殿大学士许衡盛夏时经过河阳,虽然口渴难忍,但却没有像众人那样去摘食路边无主梨树上的果子,他解释自己不为所动、“逆众”的原因是——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从众”与“逆众”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相反的心理趋向和行为取向,但应该做出何种选择,却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