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13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老子》中贯串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认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踮起脚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同样地,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作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摘编自王培星《浅谈<老子>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 

    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能承载万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出刚健进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所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有很多,包括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等。这些道德规范成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人格评判的主要依据、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有人性本恶或者人性不善不恶的论点,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方式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也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这种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之中。儒家认为社会家庭关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为“五伦”,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慈、孝、良、悌、义、仁、忠等构成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本。

    (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所以做事不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 B . 老子告诫我们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放弃任何追求。 C . 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礼”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D . 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道家提出的观点无疑和儒家作了调和,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B . 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指导我们的人生。 C .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既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又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修身立德,承载万物。 D .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理想人格的内容。
    3.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
      A . 曾国藩主张“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B . 《贞观政要》中:“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 . 魏征进《谏太宗十思疏》。 D . 苏洵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老子》中贯串始终的“道”对我们的日常行为可以有哪些指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东北风,微风,”老人说,“天气对我有利啊,鱼儿。”他的左手抽筋还没完全好,但它慢慢能张开。

    “我讨厌抽筋,”他想,“这是身体的背叛。”有时人们会因为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在众目睽睽之下大煞风景。他觉得抽筋也是对自己的羞辱,尤其是孤身一人的时候。

    太阳落下去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打气,他想起了那次在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小酒馆里,他跟一个从西恩富戈斯来的大块头黑人比手劲,那个黑人是码头上力气最大的。整整一天一夜,他们俩把胳膊肘撑在桌面那道粉笔线上,前臂伸直,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人都试图把对方的手压倒在桌面上。煤油灯下,他一直盯着那个黑人的胳膊、手和脸。相持八个小时之后,他们每四个小时换一次栽判,好让裁判有时间睡觉。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他们俩都死死地盯着对方的眼睛、手和前臂,人们走进走出,坐在靠墙的高脚椅上观看。墙壁是木制的,漆成明亮的蓝色,灯光把他们两人的影子投射到墙上。黑人的影子大得出奇,随着微风吹动灯盏,巨大的影子在墙上摇曳。

    整个晚上,两个人风水轮流转,人们把朗姆酒送到那个黑人嘴边,给他点燃香烟。朗姆酒一下肚,那黑人就会拼命使劲儿,有一回他把老人的手扳下去将近三英寸,那时候的老人还不是老人,而是“冠军”圣地亚哥。但是老人又把手扳了回来,两人成了平手。当时,他有把握击败黑人,那是个好样的黑人,一个了不起的运动员。天亮时,人们要求把比赛定为平局,可裁判却直摇头。老人用足了力气,硬是把黑人的手一点点往下扳,直到落在木头桌面上。比赛从星期天早上开始,一直到下个星期一早上才结束。人们要求算作平局,因为他们得到码头上去干活儿,把成袋的蔗糖装上船,或者到哈瓦那煤行去上工。其实人人都想让比赛有始有终。可不管怎么说,他结束了这场角逐,而且是赶在大家必须去干活儿之前。

    打那以后好一阵子,人人都管他叫“冠军”。春天里他们又进行了一场比赛。他轻而易举就赢了,因为在第一场比赛中,那个来自西恩富戈斯的黑人被他打垮了自信心。后来他又比赛过几次,就不再参加了。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要做到,就能打败任何人。他也确信不疑地认为,掰手腕对用来钓鱼的右手不大好。在几次练习赛中,他曾经试着用左手,可他的左手总是不听使唤,不怎么得力,他对左手毫无信赖可言。

    此刻还有一点阳光,老人想直到晚上天气转冷之前,这只手应该不会再抽筋,可是到了晚上,真担心它会出什么幺蛾子。

    一架飞机从他头顶上飞过,沿着航线前往迈阿密,他眼看着飞机的影子惊起一群群飞鱼。“有这么多飞鱼,说明附近一定有鲯鳅。”他一边说着一边把身子向后仰,他想试着向船后靠,去看看那只鱼群,但是因为海水颠簸,他只能暂时坐着不动。小船在慢慢地前进,他一直望着飞机,直到它消失在视线尽头。

    坐在飞机里一定会觉得很新奇,他想。不知道从那么高的地方望下来,大海是什么样子?要是他们飞得不是太高,一定能从空中清楚地看到鱼。在捕龟船上的时候,我待在桅顶横杆上,在那么高的地方甚至也能看到不少东西。从那儿往下看,鲯鳅的颜色显得更绿,你能看见它们身上的条纹和紫色斑点,还有游动着的整个鱼群。为什么在黑沉沉前景的海流中飞快游动的鱼,背部都是紫色的,而且一般来说都有紫色条纹,又或斑点?鲯鳅看上去是绿色的,这当然是因为它们实际上是金黄色的。不过,当它们实在饿极了要吃食的时候,身体两侧会现出紫色条纹,跟大马林鱼一样,这是因为愤怒吗?还是因为他们极速逃窜所引起的?

    天快黑的时候,老人那根粗钓线被一条鲯鳅咬住了。他第一次看见那条鲯鳅是在它跃出水面的时候,在最后一缕阳光的照射下,它呈现出真金一般的颜色,在空中狂乱地挣扎摇摆。那条鲯鳅惊慌得一次次跃出水面,好像在做杂技表演。老人费力地挪到船尾,蹲下身子,用右手和右臂拽着粗钓线,左手把鲯鳅往回拉,每扯回一段钓线,就用赤着的左脚踩住。等鱼到了船尾,绝望地来回乱窜乱跳,像尖刀一样砰砰地砍向船身。老人探出身去,把这条带着紫色斑点,金光灿灿的鲯鳅拎进船里。那鱼的嘴在钩子上抽搐一般急促地张合不停,又长又扁的身体、尾巴和脑袋在船底乱撞一气,直到老人用木棍猛击那金闪闪的鱼头,它才颤抖一阵,纹丝不动了。

    老人把鱼从钩子上取下来,又装上一条沙丁鱼做鱼饵,扔进海里,然后他慢慢挪到船头。他洗了洗左手,在裤子上擦干。他把沉重的钓线从右手换到左手,又在海水里洗了洗右手,这当儿,他眼里望着太阳沉入大海,还有那斜入水中的粗钓线。

    “你们还是老样子,一点儿没变。”老人说。不过,他观察着拍打在手上的水流,发觉船走得明显慢了。

    “我来把两只桨横绑在船尾,这样一来,夜里就能让它慢下来,”他说,“你们能熬夜,我也行。”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不仅表现了比赛僵持之久,更体现了老人面对强大对手刚毅顽强、永不服输的意志。 B . 作者为展现老人钓鲯鳅的过程,运用了“挪”“拽”“拉”“踩”等一系列动词,表明了老人捕鱼动作熟练却又异常艰辛。 C . 小说首尾老人的内心独白,表现了老人和鱼一搏高下的决心,同时也体现出了老人将鱼视为同类和平等对手的观念。 D . 作者细致描写老人成功捕获鲯鳅后用海水洗手的场景,表现了老人悠闲自得的状态,凸显了老人的自信和从容。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运用大段文字描写飞机过后老人的心理活动,从老人自身角度表达所思所想,使其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和立体。 B . 在掰手腕的比赛过程中,作者通过裁判、观众和黑人的不同反应,从侧面衬托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C . 小说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叙事风格简明、生动、热烈、典雅,极具海明威个人特色。 D . 小说不断切换人称视角,不仅避免了叙述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而且能够充分全面叙述故事和呈现人物。
    3. (3) 小说插叙了圣地亚哥比赛掰手腕的情景,请分析其作用。
    4. (4) 古往今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哪怕千钧重压,依然昂首挺立。结合圣地亚哥与文天祥在困境而前的各自表现,谈谈中西方文化对“英雄”的不同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二岁而孤,少有志操。既长,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 , 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迁大理寺丞,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府学。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条上救敝十事。元昊反,改陕西都转运使。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除参知政事。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待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瞻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思,邪、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释】①元昊:西夏开国君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B . 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C . 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D . 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待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堪”在文中解释为“忍受”,与成语“苦不堪言”中的“堪”含义相同。 B . “召置府学”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不同。 C .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和“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D . 枢密,指枢密院,是宋代掌军事机要和边防等的最高国务机关之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仲淹刻苦求学,不惧艰难困苦。他夜以继日不停学习,冬天将水浇在脸上使自己清醒。有时仅以喝粥度日,却不以为苦。后来终于考中进士。 B . 范仲淹爱护百姓,关注民生疾苦。江淮等地蝗灾、旱灾严重,地方上却不报告,范仲淹深感担忧,奏明朝廷,皇帝也为之感动,命他前往赈灾。 C . 范仲淹才兼文武,捍卫国家疆土。他虽为文人,却有武略,身为将领,号令清楚,爱抚士兵,对归附的羌人也诚心相待,敌人不敢轻易进攻其辖境。 D . 范仲淹抱负远大,期待天下太平。担任副相后,他裁减了那些依靠权幸得授官职的冗员,对官员进行考核审查,日夜谋划国事,希望天下大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 (5) 范仲淹去世后,为什么数百名羌人酋长深感伤心?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王沂孙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贴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说与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注释】周草窗,即周密,是词人的好友,他们经常结伴游越地山水。宋亡后周密湖州故家毁于兵火,终身寄寓杭州。古代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用合于十二律的箫管十二,分别置芦苇(葭)灰于孔中,封闭室内,用罗縠蒙上,哪一节气到了,哪一律管葭灰就飞出。小贴金泥:古时习俗,在立春日贴泥金纸的帖子,上书“宜春”或诗句。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庭院背阴处尚存残雪,风也不时吹动门帘,玉管中的葭灰飘然飞出。虽已立春,但处处充满残冬的寒意。 B . “满树”二句化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喻“个人”即诗人生活虽凄凉但性情高洁。 C . “江南自是离愁苦”三句表明诗人与友人同是羁旅天涯,尚不如飞雁可归平沙,隐隐带有亡国之恨。 D . “几度春风,几度飞花”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抒写诗人深婉而沉郁的思想情感,韵律感强,值得玩味。
    2. (2) 陈廷焯评价王沂孙的词“感时伤事,缠绵温厚”,结合本诗,请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
  • 5. (2023高二上·资阳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的句子是“, ”。
    2. (2) 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3. (3)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
    4. (4) 《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5. (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比起武夷山、鼓浪屿等福建知名旅游目的地,永泰这座县城有些“低调”。但从发展势头上来看,永泰的旅游正在经历    ①    的变化。

    天门山、百漈沟、大樟溪、姬岩……相较于海滨城市,永泰的旅游资源,显得更加多元。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早先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使永泰的地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点。名山翠林、纵横交错的峡谷与湖、泉、瀑、溪、奇石、怪洞相交融,构画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而从唐宋开始的建城史,也为永泰沉淀了大量寺庙、古庄寨等遗址、古迹。这让永泰有了发展全地域、全季节旅游的自信。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永泰的好山好水成功吸引了一批文旅项目落地。近年来,当地融合自然、生态、绿色环保、研学旅游等概念,打造集旅游休闲、娱乐互动于一体的欧乐堡海洋世界,尝试实现“在山里看海”,让“海”    ②    。此外,两座携程度假农庄也已落地永泰,未来计划让农庄成为乡村微度假目的地,通过信息技术,游客    ③    就可以享受葡萄藤编织、柿染、河灯祈福等诸多全景VR体验,成为永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的新发力点。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永泰拥有发展全地域、全季节旅游的自信。请结合第二段内容,用偏正短语概括永泰拥有的旅游资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做美术史研究,一是要读书,    ①    。我们从小就读书,读书当然要读懂书中所说的内容,扩展知识,加强修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读画,似乎很少讲,    ②    :一是知道画的内容是什么。比如一幅人物故事画,我们要知道画中的人物分别是谁,故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一幅山水画,知道画的是怎样的山水风景。这是基本层次,如果达不到,    ③    。第二,我们不能就画论画,还应了解相关文化背景,也就是要读历史。达到第二个层次,就由外行进入了内行,便可以欣赏诸多艺术品。学无止境,尤其是敦煌石窟这样一个内涵广博、魅力十足的“珠玉”,必将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敦煌学研究行列,共同开发文化艺术宝库,使敦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闪耀出光芒。

    1. (1)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莎士比亚的名言。 B . 巨兽和小鸟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是“水火不相容”。 C . 我记住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 . 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资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据媒体报道,如今一些年轻人偏爱寺庙游。数据显示,2023年2月以来,预订寺庙相关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

    材料二 《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淮南子·缪称训》:“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已。”

    材料三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陶行知

    以上材料对我们新时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以“求神·求人·求己”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