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海淀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练习...

更新时间:2023-12-13 浏览次数:17 类型:开学考试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5 小题,共 18 分)。 
  • 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年,多么美好的字眼,总能引发人们的无限向往。毋庸置疑,青年是社会发展中最富有生气的力量之一,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青年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他们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有志青年率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传送新思想、新文化奔走呼告,促进了中华民族自鸡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1921年7月,平均年龄仅28岁的13位代表齐聚嘉兴南湖,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纪元。1922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中国青年运动翻开了新篇章。

    回首百年,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始终未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不惧牺牲,敢于斗争,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争取民族独立抛洒热血。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青年勇于拼搏,甘于率献,经受了苦与乐的考验,为描绘新中国的美好蓝图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青年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为推动中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拼搏奋进。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进发出豪迈的青春激情。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刚健自信,胸怀天下,担当有为,奋力走在时代前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他们追求远大理想,心中铭刻着对马克勿思主又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他们深植家国情怀。

    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质;他们传承奋斗担当,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取材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材料二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这是五四青年先驱对青春的歌唱。近代题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他们的激情呐喊与奋斗拼搏中,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时代变换,今天的中国青年为什么还要奋斗呢?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百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当审,成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先锋力量。国家领导人曾勉励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青年应该勇做追梦者,敢当国梦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

    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词,青年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不可能。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就曾经把少年比作“朝阳”“乳虎”。青年应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不怕苦、肯吃苦,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自然,青春并不仅仅是美好的年华,还是一种积极的心境,更是一种奋斗的精神。青春与否,无关年龄。用意义定义人生,以奋斗礼赞时间,这不仅是青年应有的追求,也是每一个与时代同行之人该有的姿态。

    不可否认,如今的青年,有成长的烦恼、工作的焦虑、现实的压力。青春只有一次,如何度过才能无悔?青春之路千万条,走哪一条才会成功?只有承担过的青春才会更加厚重。与其埋头抱怨,不如奋起改变;与其庸腐碌碌,不如策马向前。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李大钊先生在《青春》中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中国青年,自当如此。

    (取材于《人民日报》等相关网络文章)

    材料三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充满希望,中华民族迎来了新飞跃。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

    中国青年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他们的物质条件更为优越,超过2500万贫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消费需求从满足生存转向享受生活,消费方式从大众化迈向个性化。他们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基于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服务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青年见识阅历更加广博,精神品位不断提升。尤其是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使得青年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中国青年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多青年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据统计,2021 年中国各教育阶段学生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青年职业选择丰富多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逐渐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渠道,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电竞选手、网络作家等大量新职业,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更多机遇、更多选择。青年发展流动畅通自由,一批批农村青年走进城市,安家落户,通过城乡之间的发展流动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发展跃迁。

    中国青年有着较为全面的保障支持。法治保障不断完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建立青年法治保障体系提供了制度依据。政策保障日益完备,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鲜明体现青年元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关注青年群体,青年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顶层设计支持。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组织保障坚强有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等组织始终重视维护青年发展权益,努力为青年健康成长、奋发成才服务。

    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充分享有成长成才,死展才华的人生母台,必将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持久的澎湃动力。

     (取材于《经济日报》等相关网络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青年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全面醒。 B . 十三位代表齐聚嘉兴南湖,宣告了中国共青团的诞生,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C . 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都经受住了生与死的严酷考验。 D . 新时代中国青年有着亮丽的青春风采和豪迈的青春激情,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代五四青年先驱通过情呐喊和奋斗拼搏,为苦难的旧中国迎来黎明的曙光。 B . 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应该勇做追梦人,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大任。 C . 青春是年轻人专属代名词,青年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才能创造无限可能。 D . 只有承担过的青春才会厚重,青年人应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压力。
    3. (3)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时代青年拥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消费方式和消费需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B . 新时代互联网得到快速发展和善及,促使中国青年网民的精神品位不断提升。 C . 近年来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兴起,电竞选手等新职业成为青年们选择之一。 D .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的政策,帮助青年解决就业和住房等多方面困难。
    4.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现代中国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中国青年在国家每一个阶段都发挥了主要作用。 B . 中国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他们自己的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当中。 C . 奋斗是对中国青年最高的礼赞,青年人要得住寞经得住风雨才能战胜困难。 D . 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伟大盛世,一定要在奋斗之中把好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
    5. (5) 材料二中,作者为什么说:“中国青年,自当如此?”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 2. (2023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荣

    王符

    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恶厄穷之谓也,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

    奚以明之哉?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天子之三公也,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傅说胥靡①,而井伯虞虏也,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为志节美也。

    故论士苟定于志行,勿以遭命,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用不足以为轻,处隶圉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故曰: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

    夫令誉从我兴,而二命②自天降之。诗云:“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从古以。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可谓得论之一体矣,而未获至论淑真也。

    尧,圣父也,而丹凶傲;舜,圣子也,而叟顽恶:叔向,贤兄也,而鲋贪暴;季友,贤弟也,而庆父淫乱,论若必以族,是丹宜禅而舜宜诛,鲋宜赏而友宜夷也。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

    昔祁奚有言:“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佑王。”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幽、厉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颜、原之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论若必以位,则是两王是为世士,而二处为愚鄙也,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

    故曰: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今之论 , 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来,则亦远于获真贤矣。

    昔自周公不求于一人,况乎其德义既举,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狄,越蒙产于八蛮,功施齐、秦,德立诸夏,名美誉,载于图书,至今不灭。张仪,中国之人也;卫鞅,康叔之孙也,而皆谗佞反覆,交乱四海。由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中堂生负苞,山野生兰芷。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足以为累乎?

    是以用士不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世非患无臣,而患其非贤。陈平、韩信,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实平四海,安汉室;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而武帝以为司马,实攘北狄,郡河西。惟其任也,何卑远有?然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

    (有改动)

    【注释】

    ①胥靡,一种罪刑的名称。②二命,指处于宠位和卑位。

    1. (1) 下列对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昔自周公不求于一人     备:完备

      求全责(《论语·子路》)     备:完备    

      B . 名美誉,载于图书     令:美好

      巧言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令:美好    

      C . 故苟有大美,可于世     尚:尊崇

      好仁者,无以之(《论语·里仁》)     尚:超过    

      D . 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其非忠     患:祸患

      其未得之也,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 患:忧虑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君子之所宜有     然所难于非此土乏人 B . 为志节美也     而高祖为藩辅 C . 而未获至论淑真也     惟其任也,何卑远 D . 越蒙产于八蛮,功施齐、秦           无是德居是贵
    3. (3)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以明之哉     奚:什么 B . 用不足以为轻     所:指(拥有的)财富 C . 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     焉:哪里 D . 今之论 , 多此之反     者:……的人
    4.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贤人是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富贵荣华的。 B . 出身卑微、生活困厄不必自以为耻、妄自轻贱。 C . 君主选用人才不必过于严苛、要求十全十美。 D . 作者对位卑性贤以及寡德高位之人嗤之以鼻。
    5. (5) 本文以“论荣”为题,请根据文意回答什么是判别“荣”的核心标准,并简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 3. (2023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③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④子绝四:母意,毋必,毋困,毋我。    (《论语·子罕》)    

    1. (1) 对第①则中的“已”有两种解释,一是句末语气词,无义;二是停止之意。你认可哪一种解释?请解释第①则的意思。
    2. (2) 第②——④则中,孔子认为对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并从② ——④则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谈谈孔子的这种态度给我们的启示。
三、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 20 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蝉①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

    ①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琵琶行》的次年,此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

    ②“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

    1.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四句写秋季未至而蝉已鸣叫,透露出诗人听到连绵的蝉鸣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 再四句写诗人的感慨,六月之初,秋风未起,竟然听到蝉鸣,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 C . 尾四句借助今昔听蝉的不同感受的对比,表达了谪居湓城后理想破灭的无限失意之情。 D . 此诗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人间至情,正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平易但绝不平庸的特点。
    2. (2) 下列同为咏蝉诗,与本诗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A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B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 C . 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年。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雍裕之《早蝉》)
    3. (3) “今朝无限思”表明作者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整首诗,简要分析这“无限思”

      中包含了哪些具体情感?

  • 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饮中八仙歌》勾勒出酒中八仙的群像,而文人与酒确有着不解之缘。因受门阀制度的压抑,满怀愤懑的鲍照想要以酒来宽慰自己,“,举杯断绝歌《拟行路难》”: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醇酒与美景中自得其乐,他能够“ ,眄庭柯以怡颜”;与朋友推杯交盏的李白不看重富贵的生活,只愿久处醉乡不愿清醒,“;款待来客的杜甫酒意渐浓,兴致渐高,他不禁发出“肯与邻翁相对饮,”;贬谪于浔阳的白居易面对美景,只能以独自饮酒来排遣沦落之情,“”;而在泛舟赤壁的苏轼笔下,“一世之雄”的曹操有着“,横槊赋诗”的英姿。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从自卑亭往上走

    ①岳麓山脚有自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自卑”二字典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君子修身立德,好比长途跋涉,必须由近及远;又好比登临高山,必须自下而上。自卑亭原处登山要道,欲上岳麓必过此亭。

    ②世人知有岳麓山的,必知岳麓书院;知有岳麓书院的,必知书院门联。湘人历来也颇好以此联夸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从自卑亭的谦恭笃实,到岳麓书院的踌躇满志 , 相距不过一箭之遥。湘人的狂傲,似乎不盾掩饰。又因外人对门联中的发语词“惟”字误读,似乎湘人真是自大。

    ③湘楚自古固多狂士,而真狂士应是狂而不妄。那位“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藉贯本无详考,不妨把他认作湖湘第一位狂士。如此攀附先古颇有些牵强,听凭冬烘先生们笑写去。不管是孔门圣经《论语》,还是颇有些抑孔的《庄子》,里面写到的这住狂人都可敬可爱。他看破世道沦落,方才隐而不仕,佯作狂狷,笑讽夫子。这位狂士孤高超尘,一直被有些史乘奥典尊为神仙。

    ④楚狂接舆之后,湘楚大地代有狂士。只不过后来的狂士们,多不甘于林泉寂寞,而

    是抱负鸿鹄青云之志。同为楚地狂士,风骨襟怀颇为异殊,与自卑亭西的岳麓书院大概深有渊源。岳麓书院草创于唐而盛大于宋,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当年与之齐名的白鹿洞书院、嵩山书院、应天书院如今仅存残垣,只有岳麓书院仍薪火相承。一座文脉千年不绝的书院,自会出狷介高古的狂士。遍访岳麓书院旧联古碑,自会知晓历代诸多狂士的掌故。晚清与岳麓书院有关的狂士尤多,从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到王先谦、郭嵩焘,他们身上无不带有狂狷之风。孔子有道:“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这些狂狷湘人,虽讲究行舍藏可他们最重的心念却是行而不是藏。晚清以来家国天下多危难,容不得湖湘的真学子们扮隐士。近代登高振臂多湘人,应者影从遍天下。

    ⑤岳麓书院虽地处湖湘一隅,而其学统流布超越三湘四水,气接华夏九州。正如清代山长罗典亲撰长联所言: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王闺运虽无岳麓书院游学经历,而此处与他曾经主持过的衡山书院实为气脉相通。岳麓书院有一名联趣闻,后人多把它附会在王阅运身上。说的是王闭运曾去江浙讲学,颇受当地读书人轻慢。江浙千古繁华,文人骚客向来自负。王阅运恰恰其貌不扬,苏杭士人仙裾飘选,对他很有些不敬。于是,王闭运撰联高挂堂上: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江浙士子见了,再也不敢孟浪。咸丰年间,王闿运曾为权臣肃顺幕宾。一日威丰读到肃顺的折子,惊叹其文采,问是何人所草。肃顺奏对;“湖南举人王闿运。”咸丰问:“为何不给他官做?”肃顺说:“此人非衣貂不肯仕。”咸丰说:“可以赏貂!”王闿运因会试不第仍是布衣,而依制只有入了翰林方可衣貂。只因皇上偶然宠幸而赐官,王间运仍耻于出仕,做骨可见一斑。袁世凯做了民国大总统,王阅运应邀出任国史馆长兼总统顾问,不久他便看出自己尴尬之境,作联道:顾我则笑,问道于育。联嵌“顾问”二字,明里自嘲,实则狂傲。他调侃袁世凯的对联更是有趣:民犹此也,国犹此也;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袁世凯为独夫,而将“民国总统”暗嵌于联讥讽之,非王闿运这等狂士不敢为。后人多以王闿运助袁世凯称帝而诟病之,自然无人敢替他辩白。然而狂士谋国心鲁性直,书生用世难免迂阔,终不能笼统以一己之私而论之。

    ⑥自岳麓书院援木依藤而上,沿路可见许多高家大墓。从黄兴、蔡锷到陈天华、禹之谟,许多近代仁人志士都长眠于此。累累墓葬装订成册,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湘人之狂。狂在遇事多不惧死。埋葬于此的陈天华愤恨蹈海,只为警醒国人自救自强。陈天华之前欲以身死醒国人,还有葬在浏阳的谭嗣同。谭嗣同、陈天华他们在俗人看来,不但是狂,几近于癫和傻。禹之读墓不太起眼,位于半山腰之小径旁,几乎快要没于芜草。这位湘人竟敢在清廷眼皮底下聚集长沙民众公祭反清志士陈天华,今人观之简直胆大包天!禹之谟之不畏死亦近于狂,而当时的长沙民众更是义薄云天。蔡锷之墓规模宏大,庄严肃穆,配享墓庐。蔡锷将军为了讨袁拔剑南天,以一隅而抗天下,自言明知无望,亦不为争胜利,只为争四万万同胞之人格。这等义举,非有狂气,断不敢为。

    ⑦登岳麓山必经自卑亭,而自卑亭的精神实为岳麓山的根柢。岳麓书院固然有许多大气磅薄的联语,也更有诸如“实事求是”等朴真致性的箴言。自古湖湘狂士无不从“自卑”而入门径,又以“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而纵横天地。没有狂气,不成湘人;只知狂傲。亦非真湘人。

    (选自王跃文散文集《拍手笑沙鸥》,有删改)

    1. (1)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踌躇满志: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指从岳麓书院学成后胸怀大志的样子。 B . 青云之志:语出《滕王阁序》,指远大的志向。文中指狂士们不甘于隐居,以解救国家的危难为远大志向。 C . 薪火相承:语出《庄子·养生主》,也作“薪尽火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文中指岳麓书院建筑与格局至今保存完整。 D . 用行舍藏: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文中指狂狷湘人既有隐居生活的准备,更有为国家赴难的行动。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中岳麓书院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一方面彰显了岳麓书院对湘楚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看出了湘人不加掩饰的狂傲。 B . 第⑥段写自岳麓山沿路而上所见的高家大墓,赞颂黄兴、蔡锷、陈天华、禹之谟等志士的警醒国人、自救自强、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 C . 本文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如“凤歌笑孔丘”“濂溪一脉”和蔡锷拔剑南天讨袁等就具有人文气息或历史的厚重。 D . ③到⑥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借助湖南籍历史名人写出了湘楚狂士深厚的学问、孤高超尘和狷介狂妄的气质以及身死醒国的精神。
    3. (3) 文章第⑤段描写了王闿运的轶闻趣事,这些轶闻趣事写出了王闿运哪些特点?写这些轶闻趣事的用意是什么?
    4. (4) 试分析画线句“累累墓葬装订成册,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
    5. (5)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以“从自卑亭往上走”为题。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 65分)。 
  • 7.  语言基础运用

    时至今日,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刷脸识别等已成为常用工具。但近段时间以来,“老人无健康码乘公交车被拒、乘地铁受阻”、“老人购物不懂微信支付被拒收现金”等新闻频出。

    ①老人无健康码被拒乘,表面看是技术因素,实则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些相关部门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缺乏下身子实地调研。②唯有提供人性化的管理,老年人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③当然,老年人融入时代不能只靠外力,更需家庭关怀。④让老人们赶上智能时代步伐、共享科技红利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⑤这需要子女们帮他们熟悉新设备新技术,帮他们更新对世界的认识,从而给老人们多一些陪伴和关爱。⑥让老年人跟上时代,让时代携手老人前进,这是对尊老敬老最直接的表达,也符合社会、家人、行业、市场的共同愿望。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②中“唯有……才……”应改为“唯有……就……”。 B . ④“红利”是形象性说法,可用“成果”一词替代。 C . 中画波浪线语句可删除,它偏离了本段核心话题。 D . ⑥用“这”指代前面两个“让”句,使表达更清晰。
    2. (2) ①中画线部分有语病,请修改,并把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纸上。
  • 8.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⑴日前,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正式发布,北京植物园(樱桃沟)、京西五里坨、

    798艺术区、来今雨轩茶社上榜,还有多处入选提名推荐目的地。你是否也有自己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请选择北京一处地方,为其写出推荐语。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⑵2022年,北京人艺迎来70周年院庆。剧院从多年来排演的300多部作品中,选出了10余部经典剧目重新搬上舞台,以此表达对经典的敬畏和珍惜。请你对人艺这一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150 字左右。

    ⑶有人说高三是一座桥。请你以“桥”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 9.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⑴《从自卑亭往上走》一文在开头引用《中庸》句云:“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君子修身立德,好比长途跋涉,必须由近及远;又好比登临高山,必须自下而上。

     以上内容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或阅读体验,以“登高必自卑”为题作文。 

    要求:自定文意,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700 字以上。

    ⑵有时候,和解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有时候,和解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头。有时候,和解是消除争议的方案;有时候,和解只是无奈的选择。有时候,我们需要和解;有时候,我们拒绝和解……

    关于“和解”,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和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