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坚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强调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等来的,而是团结奋斗出来的,而这又在客观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编自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与文艺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如此。文艺是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艺自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法,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文化,却主要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庞大的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艺术深度嵌入现代化进程。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扮演了不同角色,这当然与各国国情密切相关,但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

    文艺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感应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

    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作为培根铸魂的当代文艺,在培育“现代人”、防治“现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所谓“现代病”,固然是社会病,其实也是心理病。心病当用心药医,文艺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剂“心药”。

    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义与利”、“礼与力”的协调,对“利”与“力”的节制。在这方面,近年获得好评的《山海情》《人世间》就很有代表性。它们分别聚焦乡间、城区,恰好全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蜕变与新生。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唤醒了受众的传统美德,助其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进入个体生活和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一定铸就新的辉煌。

    (摘编自朱辉军《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逻辑是人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人学内涵的重要前提。 B .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 C . 文艺与现代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发挥的作用差异很大。 D . 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现代人”,文艺在这方面的培育作用特别突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危机,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需要既要体现合目的性,也要体现合规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尺度。 C . 只要中华民族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中国现代化就能稳健发展。 D . 借鉴他国发展的教训,汲取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对我国防治“现代病”都很重要。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 2022年互联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一项任务是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的行为。 C . 中国各地持续打好碧水净土生态战,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 D . 港澳青年积极开展“河西走廊”研学之旅活动,传承经典文化,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
    4. (4) 同样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有观点说中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国情、获得人民支持的现代化之路。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中国文艺现代化应如何做。
  • 2. 现代文阅读Ⅱ

    守护荣光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

    “打开山门,造福子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纯朴、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虽也是普通的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②“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90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村支书王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50年代就有了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下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殷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不。他把挣的钱拿回来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

    “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把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年11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翼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天,头顶上的大石块突然落下来,开举一下就把走在他两边的两个人猛力推开……”

    这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儿不让史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人能拦得住她。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

    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公里,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修路。

    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基还没打,就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再次对儿子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是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微笑,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引出公路的地理位置、修路原因和修路的艰难等内容。 B . 文章对石板河村村支书王连科着墨不多,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体恤村民疾苦、甘于奉献、有领导力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C . 文章后半部分叙写建房这一情节主要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也包含了对殷开举的缅怀之情。 D . 史洪琴“沧桑的笑容”既表现了她生活的艰辛,也彰显了她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丈夫的荣光的崇高品质。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④列举村中人口及经济等数据,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文章更真实。 B . 句子②借史洪琴转述送亲人的感受侧面突出山峻路险、进村的艰难,为后文修路做铺垫。 C . 句子③中史洪琴“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了村民,“几乎没有声音”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悲伤。 D . 句子⑤“光芒”内涵丰富,既有她完成丈夫遗志的坚韧和欣慰,又有她修路造福后人的成就感。
    3. (3) 为什么说“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本文是如何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肇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疏。谗人间之,身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A始B入C邦D伏E见F衰G亡H之I证J当K霸L吴M厄N会O之P际Q后R王S复T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 . 邪曲,文中指品性不正的人,与《屈原列传》中“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意思相同。 C . 见,文中表示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的“见”意思相同。 D . 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 . 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 . 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 . 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②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5. (5) 联系材料二,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 
  • 4. 古代诗歌阅读

    寄左省杜拾遗【注】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拾遗:朝廷谏官,负责规劝天子改正过失。杜拾遗即杜甫。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似是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实则暗示朝官生活的死板。 B . 颔联写朝堂活动只用“入”与“归”,透露了朝廷公务的空虚无聊,令立志建功的诗人感到厌倦。 C . “青云”“鸟飞”隐喻飞黄腾达者,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地取得高官厚禄。 D . 本诗对仗极为工整。诗歌前三联都对仗,首联和颈联不但词性相同,而且连颜色词也相互对应。
    2. (2) 有人评价此诗“曲折隐晦,绵里藏针,有寻思不尽之妙”,请简要赏析尾联蕴含的“不尽之妙”。
  • 5. (2023高三上·南阳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专一;与之相反的是螃蟹心浮气躁,以致“”。
    2. (2)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3. (3) 《琵琶行》中白居易用生动的比喻来写无形的音乐,其中“

      ”。描写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显,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据权威机构调查,46%—59%的高三学生会在高考前出现中等以上程度的考前焦虑。过度的考前焦虑会造成学习效率降低、思路不畅、神经衰弱、自我封闭等问题。那么,如何缓解高考前焦虑呢?____。

    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来源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____。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不过是身体冷静这一凳子腿较弱的体现;有学生自认能力不足,易气馁放弃,这就是思维自信方面较弱;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 , 担心考差,则是精神不专注。学生可从自身最弱处入手,以此带动另外两方面的变化,强化“三脚凳模型”,积极应对高考。

    《战胜考试焦虑》一书提到,我们可先从觉察中把握三脚凳模型再将功效犹如灭火器的三种工具付诸于行动,使自己保持冷静、自信和专注。具体而言,如果想提升身体冷静,考生要从身体迹象中觉察自身状态。特别是呼吸紊乱、内心不踏实、感官关闭等迹象都会影响处事状态。培养对自身敏锐的觉察力有助于控制应激水平,所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救火三工具:一是进行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气,感受空气下沉到腹部,再用嘴呼气,感受气体自然释放,重复三次调整呼吸;二是使用着陆技术,感受双脚踩在地面的真实感,以地面为双脚的支撑,或者抓握一个物品,再张开手指,感受其温度与触感;三是充分调动感官,如环顾四周,快速地默念出所见事物,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当下,远离焦虑。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吠!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摘自鲁迅《狗的驳诘》)

    1. (1)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横线句子,都有“还”,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2. (2) 文中画横线部分,如果改写成“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布和绸、官和民、主和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 (3) 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段中有两处使用省略号的句子,请分别分析省略号在语境中的作用。
四、作文(60分)
  • 8. (2023高三上·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直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哪是前啊?”“我对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出自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雅克和他的主人》两部作品,富含人生哲理。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