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返校阶段...

更新时间:2023-10-21 浏览次数:16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杜甫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杜风格分别为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两人在诗歌创作中具体意象的运用上的不同。 B . 李白诗歌以超越现实和互相没有逻辑的意象,于广阔的时空甚至虚拟之境中驰骋想象,具有强烈艺术效果。 C . 杜甫诗歌往往于实处用力,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上,小中见大,细腻之中不乏家国情怀。 D .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用大胆的夸张与精妙的刻画,为读者展现了不粘不滞的意象和飘逸之感。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李杜诗中都有夸张,但是杜诗的夸张偏于写实,给人以逼真之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B . 杜诗多取材于现实,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之景,既有大处着眼,又有小处落笔,借此表现内心情感的波澜。 C . 《北征》一诗既有对当时重大的社会政治生活的纵论,又穿插有对儿女衣着的细节刻画。 D . 李杜均有反映战争之诗,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但在虚实的处理上各有不同。
    3. (3) 请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B . 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C .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浑身一股逼人的英气,这正是“我”仰慕的英雄气概,遇到心目中的英雄令“我”颤抖不已。 D . 文中划横线处有关于周瑜“敲鼓”的描写,既照应了前面的鼓角声,又塑造周瑜沉醉战争的形象。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先交代“我”遇见周瑜的结果,再详细叙述两人相遇的过程,这种倒叙的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 C . 第二段用“月亮很好”“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渲染宁谧气氛,为“我”与周瑜相见营造浪漫氛围,并引出对帐篷和军马等的描写。 D . 小说善于运用特定意象表达感受,“艾草”气味的反复出现,将“我”与周瑜相遇、交谈、离去等情节贯串起来,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3. (3) 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坠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选自辛文房《白居易传》)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1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B .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C .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D .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较年少,故称“弱冠” 。 B . 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从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C . “左迁”意为降低官职。与之意义相似的有“补”“出官”“迁谪”等,与之意义相反的有“右迁”“拜”“除”等。 D . 琵琶女本是长安歌伎,由于年长色衰而至门庭冷落,最终只能嫁做商人妇。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②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作于被贬黄州期间。

    1. (1) 下列对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赤壁怀古》从长江入笔,用“浪淘尽”将滔滔江水与已然消逝的“千古风流人物”相联系,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悠远的时空背景。 B . 《赤壁怀古》善用衬托手法,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正面衬托周郎,又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己。 C . 《夜归临皋》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精致地表现了诗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D . 《夜归临皋》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滔滔江声,以有声衬无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历经宦海沉浮的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孤寂之情。
    2. (2) 入世从政和出世隐退是中国文人面临的人生课题,苏轼的《赤壁怀古》 和《夜归临皋》 两首词都体现了其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请结合诗句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杜甫忧心国事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两句是“”。
    2. (2)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3. (3) 秦观的《鹊桥仙》中,词人一反以往哀怨的主旋律,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词句是“”。
    4. (4)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唐五代,词作开始从青楼楚馆走出来,到宋代已经____。以北宋词作家柳永的《八声甘州》和《定风波》为例,前者“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后者“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则体现了民间女子的生活追求与内心情事。由此我们看到宋代词作家“____”与“____”并存的审美风尚。

    唐代的李白与宋代的苏轼,都是一流的文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歌咏庐山的名作。两相比对,我们会感觉到,二者诗作风格与追求的不同,正像钱锺书先生所说,(   )。

    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题材。以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为例,她生活在两宋之交,生活从安逸到颠沛流离,对当时的社会状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凡慷慨悲怆的心绪,往往用诗表现;而幽约委婉的情调,则会用词来____。她的诗《乌江》与词《声声慢》,内容主题不同,体裁选择也就不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蔚为大观   清雅   俚俗   阐发 B . 方兴未艾   高雅   俚俗   阐述 C . 蔚为大观   高雅   鄙俗   阐发 D . 方兴未艾   清雅   鄙俗   阐述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山川气象、风情神韵是唐人所注重的,人文意象筋骨思理则为宋人所追求。 B . 宋人追求人文意象、筋骨思理,唐人则注重山川气象、丰神情韵。 C . 人文意象筋骨思理是宋人所追求的,山川气象、丰神情韵则为唐人所注重。 D . 唐人注重山川气象、丰神情韵,宋人则追求人文意象、筋骨思理。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宋人通常认为,诗适合表达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题材。 B . 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情感。 C . 宋人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情感。 D . 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情感,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情感。
四、写作 (4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春暖花开,许多花选择在春天开放,然而,也有些花会在其他季节开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开放于夏天;“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盛开在秋天;“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一枝寒梅,傲立雪中。是的,不是所有的花只在春天开放,花开四季。自然如此,社会、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