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你认为自己在过去的一周里睡眠充足吗?你能回想起上一次没有闹钟,睡到自然醒,不需要咖啡因就能保持神清气爽的时候吗?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那么你并不孤单。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无法获得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

    你可能对这一事实并不感到意外,但它的后果也许会让你惊掉下巴。每晚的规律睡眠少于6~7个小时会破坏你的免疫系统,罹患癌症的风险将增加一倍以上。睡眠不足——哪怕只是一个星期的适度减少,也有可能严重影响血糖水平,使你跨入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行列。缺乏睡眠还会增加冠状动脉堵塞、变薄的风险,使你受到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威胁。此外,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曾言:"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睡眠障碍会加剧各种主要精神疾病的病症,包括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

    把以上这些健康后果放到一起,我们会更容易接受这个经过证实的关联:睡眠时间越短,寿命就越短。睡眠剥夺这根橡皮筋在崩断之前,能够承受的拉力是有限的,然而可悲的是,人类实际上是唯一一种会在没有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自己睡眠的物种。身心健康的每个组成部分,以及社会结构中的无数衔接,都在不断地被我们"奢侈的"睡眠忽视所侵蚀——无论是人类本身,还是世界经济,都深受其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工业化国家中,睡眠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睡眠时间大幅下降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西欧的一些国家,也正是上述身体和精神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这并非巧合。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延伸说睡眠不足能直接导致死亡呢?实际上,能,至少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第一,存在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渐进性失眠症,会在中年时期开始发病。在数月的病程发展中,患者会逐渐变得完全无法睡觉。到了这个阶段,他们会开始丧失许多大脑和身体的基本功能。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帮助患者入睡。在丧失睡眠12~18个月之后,患者就会死去。这种疾病虽然极其罕见,却足以证实睡眠不足能够致人死亡。第二种致命情况,就是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疲劳驾驶是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交通事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受到危害的不仅是那些睡眠不足的人,他们周围其他人的生命也同样受到了牵连。可悲的是,在美国每小时就有1人由于疲劳驾驶而死于交通事故。更令人担忧的是,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数量超过了酒驾和毒驾交通事故数量的总和。

    社会之所以对睡眠漠不关心,部分原因是科学史上一直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睡眠仍然是难以解释的生物学谜团之一。科学界所有强有力的问题解决方法——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强大的数字技术——都无法解开顽固的睡眠之谜。最严谨的智者们,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假说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著名的古罗马教育家、雄辩家昆体良,甚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都曾尝试过破解睡眠的神秘密码,但都徒劳无功。

    经过过去二十余年的大量探索,我们逐渐意识到,睡眠并不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巨大错误。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每24小时重复这份处方,得到其所提供的大量健康保障,但许多人却主动舍弃了这些益处。

    在大脑中,睡眠充实了各种功能,包括学习、记忆、做出逻辑决定和选择的能力。睡眠也慷慨地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重新校准大脑中的情感回路,使我们第二天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人际和心理方面的各种挑战。我们甚至开始理解所有意识体验中最神秘莫测,也是最具争议的部分——梦。梦为所有有幸能够做梦的物种(包括人类在内)提供了一套独特的福利,包括能够抚慰痛苦记忆、安抚大脑的神经化学物质浸浴,以及提供一个虚拟现实空间,大脑可以在其中融合过去和现在的知识,激发创造力。

    在大脑下方的身体中,睡眠会补充我们免疫系统的“军械储备”,帮助对抗恶性肿瘤,抵御各种疾病。通过调节胰岛素平衡和葡萄糖循环,睡眠能够重整身体的新陈代谢状态。充足的睡眠维持着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蓬勃发展,而我们的营养健康正源于此。

    当然,均衡的饮食和运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发现,睡眠是健康三要素(睡眠、饮食、运动)中最重要的。现在,由于对睡眠有了丰富的科学的了解,我们不用再问睡眠有什么好处了。相反,我们现在不得不质疑:是否有任何生物功能不能得益于良好的睡眠?到目前为止,数千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没有,所有的生物功能都能从睡眠中获益。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发达国家,大部分的成年人不能达到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标准,我们可能对此并不惊讶,且已习以为常。 B . 人类在没有正当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充足的睡眠,这导致我们的身心健康及世界经济均受到一定的损伤。 C . 目前,我们无法根治遗传渐进性失眠症,它发病后到了一定阶段,患者会无法睡觉,一些基本功能也会丧失。 D . 虽然最严谨的智者们也不能破解睡眠谜团,但是我们一直都坚信睡眠绝不是一个巨大的进化错误,而是有益处方。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晚的规律睡眠时间如果少于6~7个小时,人类的免疫系统就会遭受到破坏,长此以往,各种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等可能就会随之而来。 B . 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的名言"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指出了焦躁对于睡眠的影响,而众所周知,睡眠不好也可能加重焦躁。 C . 睡眠,是我们可以每24小时重复的处方,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健康保障,让我们身心都受益。 D . 我们已经发现所有的生物功能基本都得益于睡眠,没必要继续探寻睡眠的具体好处,因此,关于睡眠这一议题,我们可以暂时搁置。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发现,植物置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即使白天不能接受自然光照,叶子依然舒展;夜幕降临,就会自动下垂。 B . 1989年,美国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轮撞上暗礁,航海士前一天连续18小时未睡,最终酿成悲剧 C . 据统计,现代人所遵循的长时清醒、短时睡眠的生活方式,在效率、安全、利益及道德等各方面,均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D . 科学家们对长期执飞长途航线的飞行员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糖尿病发病率远高于不爱旅行的普通人。
    4. (4)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一步步论证"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5. (5) 请结合材料内容对下列现象进行阐释。

      "夜猫子",顾名思义,应为很晚入睡,第二天很晚起床的人。但事实上,"夜猫子"无论多么努力较早入睡,往往都是凌晨时分才能迷迷糊糊进入睡觉状态。而且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又不得不在第二天按时起床,但他们很难达到清醒的状态,有时会重复阅读电脑屏幕上的文字,会忘记开车经过的交通信号灯都是什么颜色……长此以往,糖尿病、癌症、心脏病等疾病就会缠上他们,甚至,产生狂躁、郁闷、抑郁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掌灯人

    闫红

    我五岁那年,搬到父亲所在报社的家属院。我家在巷子里靠西边,东边的院子空着,高高地长满了草,夏天里会开出花朵,有风没风都轻轻曳动。①我经常一个人溜进去,唱歌,跳自己编的舞蹈,像个原始人,体会那没有章法的快乐。

    空院子朝东是某官员家,再朝东就临近巷口了,住着王叔一家,他们家异常安静,只是偶尔会飘出琴声,是他们家女儿在练琴。王叔是副刊编辑,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算得上高学历。有几回,我在我爸办公室里写作业,王叔闲闲地踅进来,丢过来一本《诗歌报月刊》或是别的什么知名刊物,上面往往是他的新作,让我心气极高的老爸,也为之叹服。

    在当时普遍鸡飞狗跳的生活中,王叔一家活出了某种优裕的规整,我本能地有一种距离感,远远看见了心里也会犯难,不知道该不该像对别的叔叔伯伯那样打一声招呼。我隐隐感到,他看不上这些俗世规矩,况且,许多时候,他的眼神也是飘忽的 , 我就是打招呼,他也看不见吧。

    这种状况到我十四岁那年被打破。那年我读初二,学习成绩一般,唯有作文写得还行,五四青年节前,班主任嘱我写首诗在学校的庆祝活动上朗诵,我花了一节数学课的时间,写了出来。在家里试着朗诵时,被我爸听到了,他当然认为这是一首佳作,但残存的理性告诉他,还是应该听一听业内人士的意见。他拿着这首诗,来到王叔家,王叔看完后,说:"不错,不错!"

    这让我爸更加兴奋,说王叔向来眼高于顶,能说两个"不错",那一定是真不错。又过了几天,我爸说,王叔让他转告我,把那首诗誉抄给他,可以在副刊上登一下。

    那是我发表的处女作。我心中感谢王叔,却还是很畏惧他,要不要打招呼这件事,比以前更加困扰我,但无疑,我写作的热情提高了,开始在闲暇时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对于三十岁的向往的文章,以我如今四十岁的高龄,看三十岁的姑娘都是少女,但在我十四岁的时候,却觉得三十岁的女人,已经饱经沧桑,只是那沧桑是美丽的,因此让我向往。

    我爸作为第一读者读完,完全找不到北,只好又拿去给王叔看。在我爸回来之前,我心里一直是忐忑的,我想他会怎么说呢?矫情?无病呻吟?大人不会懂这种感受,何况,我自己也觉得,我有意无意地将某种情绪放大了。

    我爸很快就回来了,让我跟他一块儿去王叔家。当着我的面,王叔嘲笑了我爸审美落伍,说他不能看懂这种文字里的"情怀",又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让我拿回去看看,其中有两本是三毛的,还有一本是都德的《磨坊文札》。一个新世界就此打开,我的阅读和写作,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状态,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些不易说出口的心事,言过其实的情绪,以及突兀得不合乎语法的表达,王叔都能看出好处来。有的,他还会拿去发在报纸上。

    此外,王叔还有一种读书人罕见的慷慨,他把自己才买的书《文化苦旅》借给我看。③有时,王叔也不是很认真地荐书,但三言两语中就能让我有种领悟。比如,他说杜甫好,我原本是喜欢王维和李白更多一点的,对于杜甫,只知道《石壕吏》这些政治正确的“史诗",但王叔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随口一念,我也顿感惊心。

    王叔也跟我说鲁迅好,也是随口念出几个句子,我曾经有口无心地背下来的句子,被他念出了奇妙的质感,我再去看鲁迅的文字,果然如香菱学诗所形容的,仿佛舌尖上有个几千斤重的橄榄。有一段时间,我读鲁迅读得如醉如痴,如今看鲁迅,不再全盘接受,但我依然爱他银钩铁画般的文字,感谢主叔,让我早早感受到那种美。

    我再大一点的时候,他又对我说,不要再读三毛了,其实她有一点矫情。他交给我的书,是《异端的权利》和《人类群星闪耀时》。有时,他也会把最新出的《读书》交给我,说里面有篇什么什么文章,你可以看看。

    他不只是这样待我,那几年,小城里但凡写得好一些的作者,都会被他所注意,我常常会听他愉快地说起,谁谁写得不错,虽然俗了一点,但那种俗有俗的好;谁谁读书很多,笔法艰涩,但像书法里的枯笔,也是一种美。他的那种孜孜然,超出了一个编辑的本分,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乐此不疲。下面县市的作者经过小城时,甚至都住在他家里。

    在1999年底,感觉很难在合肥生存下去,给王叔打电话,想回小城到他手下谋个生计——他时任某周刊总编,他却坚决地说,你不要回来,你回来干吗?

    在当时,我是有点怨艾的。数年后,才觉出他的用心良苦,我只身一人,为什么不走得更远一点呢?我感谢他当时坚定的拒绝。

    这几年,我跟王叔见面不多,有一次,他途经我家,同行者为一对夫妇和一个小姑娘,他说这小姑娘擅长写剧本,他带他们去找他的一个同学,看看能否有更多机会。我心中失笑,在这个女孩身上,我看到当年的自己。

    我庆幸我在那条巷子里遇见王叔,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次遇见,遇到友谊,遇到爱,遇到懂得,遇到崇拜……遇到一个领路人尤其重要。

    在如吸墨纸一般,随便吸收个什么就能晕染得一塌糊涂的年纪 , 遇到一个有水准、可信任而且还助人为乐的人是多么好,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云,起伏过的心思,都有可能成为你的某个起点,你一下子就站到那里,然后走下去。

    而王叔最让我敬重的地方是,他总希望,有一些人,能走得比他更远。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叔对于"我"作品的肯定,以及让我看《磨坊文札》《文化苦旅》之类的书,对于我的写作生涯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B . 王叔经常在一些有名刊物上发表作品,父亲也时常拿着女儿的作品向王叔请教等都表现出王叔业务精湛,有水准。 C . 文章写王叔评价小城里的作者时,提到其“孜孜然”和“乐此不疲”,前者凸显行为上的勤勉,后者则强调精神上的快乐。 D . 从文章结尾部分可知,所有遇见中,遇见领路人尤为重要。"我"庆幸遇见王叔,由于他的引领,"我"比他走得更远。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语句①中的"溜进去""像个原始人""没有章法"凸显作者儿时充满活力,天真烂漫。 B . 语句②中"飘忽"一词写出王叔眼神的不集中、不固定,表现其清高、自以为是的特征。 C . 语句③中的"也不是很认真"并非指的是敷衍塞责,而是“随意""若不经意"之意 D . 语句④中的"一塌糊涂"本来指状况极其糟糕,此处更强调对于所接触事物的无法把握。
    3. (3) 根据文本内容,简述"我"在与王叔交往时的情感变化过程。
    4. (4) 文章题目为“掌灯人",可是主体中并未出现“掌灯人”一词,以此命名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

    材料二: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是故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泽兼覆而不偏,群臣劝务而不怠。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绝江海。夫人主之情,莫不欲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然而群臣志达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 , 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暗主则不然,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其尝A所用B不过C三石D以示E左右F左右皆试G引之H中关I而止。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恶,疑问代词"怎么",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用法相同。 B . 适,到……去,与《谏逐客书》"适观而已矣"中的"适"词义不同。 C . 刍莞,"刍"指割草,"尧"指采薪,它们相连,在文中指割草采薪之人。 D . 责,责备,与现代汉语中“引咎自责"中的“责”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军越来越近,宋人越来越怕,但如实报告情况的人都被宋王杀掉了,最后一个被派去探听情况的人害怕也被杀掉,就报告说齐军还很远,国人并不怕。 B . 齐宣王喜好射箭,所用的弓根本不超过三石之力,但因为他受骗于左右侍从,又没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用的弓有九石之力。 C . 真正的明君,其命令能够向下贯彻,其恩泽能够普遍施予,其臣子能够勤奋工作,而且能如实反映情况,这是因为明君善于用人,不单单凭借个人之智。 D . 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对于人们提出的策略,不必管提出者地位是高是低、身份是贵是贱,只要策略优秀就可以实行,不然,即使卿相提出的策略也不必采用。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

      ②暗主则不然,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

    5. (5) 两则材料的论点有何相同之处?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座中走笔送前萧使君

    薛 逢

    笙歌惨惨咽离筵,槐柳阴阴五月天。

    未学苏秦荣佩印,却思平子赋归田。

    芙蓉欲绽溪边蕊,杨柳初迷渡口烟。

    自笑无成今老大,送君垂泪郭门前。

    [注]①薛逢:唐朝诗人,考中进士后仕途不顺,虽抱负远大,可惜没有腾达的机会。②平子: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顺,曾写下《归田赋》表达归隐之思。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咽"状音乐与歌声低哑,侧面写出了离别之时与会者心情的伤感、低沉。 B . 次句指出分别时间,诗人在槐树柳树幽暗深邃、生长茂盛的季节送别友人。 C . 芙蓉正要开放,杨柳渡口烟雾迷茫,这眼前景色交代了送友上船时的环境。 D . 末尾二句通过描写人的动作神情抒发情感,既有惜别之意,又有自伤之情。
    2. (2) 诗的颔联提到了战国时苏秦因合纵成功而佩带六国相印以及张衡创作《归田赋》两件事。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作者的意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密在《陈情表》中直接解释祖母对其有养育之恩的句子是“”。
    2. (2)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李渤在潭上找到了两块石头,然后就“ ”;他认为李渤这样依靠斧斤敲击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实在是见识短浅,令人可笑。
    3. (3) 刘星同学在写《杏花的故事》时,想引用唐宋时期的诗句来表明杏花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喜爱,用以表现春意,或用以寓意幸福,他引用的诗句是“”。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研学旅行满足了当今家长更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它被称为"行走的课堂",它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A  , 去探索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伴随研学旅行市场的扩大,也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的情形。其中,"游而不学"问题较为突出。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游是游了,学没学不好说。与传统旅游项目不同,研学旅行的形式是"游",本质仍为"学"。 B  , 研学旅行就会变成简单的"到此一游",就随之变味。

    ①让孩子在"行走的课堂"学到知识,需要持续而不间断地规范研学旅行。②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加紧制定相关标准体系,③包括准入标准、资质标准、内容标准等,④并依据标准进行严格监管。⑤各经营主体在设计研学项目时,应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开展前期调研或试游,⑥精心挑选线路,用心设置课程,紧紧围绕教育目的,⑦而非一味追随旅游逻辑。⑧行业、企业、院校要协同联动,⑨培养高水平研学旅行指导师一批,打牢人才基础。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虽然走了很远的路才回到老家,相当疲劳,王柬芝却睡不着。他听得很仔细,就连窗外微风吹动碎草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猛然传来一声轰响,他立刻屏住呼吸。但当辨出是猫的声音时,他马上又平静下来,觉得自己过敏得可笑。啊,自己到底怕什么呢?他知道自己虽是地主,却没面对面压迫过农民,没得罪过人;而且,谁也不会知道他的实际职业呀。他想起民国二十四年春天,他回家住了些天,拿出粮仓里快发霉的粮食,分给了那些饿得发昏的穷小子,从一张张瘦骨嶙峋的脸上,他看到了感激……当然,穷小子们是不会知道他那次回来的使命(在王柬芝交给衙门里一张名单后,多个共产党员人头落地了)的。他虽然和汉奸王唯一是叔伯弟兄,可是早就分了家,人们又知道他们两家有过纠纷,为此,这一方面他也可以放心了。

    王柬芝想到刚才过分紧张的心情,脑子里油然浮现出这样的情景:一只灰色老狼,在黑夜中向庄院袭来。狼的走路声本来已经够轻了,可它还是胆颤心跳,尽量放轻脚掌。其实它有什么可怕的呢?一只鸡或者是由于父母疏忽而丢在街头的小孩子,对狼来说还不等于是送到嘴里的肉吗?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作为没面对面压迫过农民的地主的他知道自己没得罪过人”,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 (2) 两段都有问句,请分析它们的不同。
    3. (3) 第二段画线句形容老狼用"灰色",还特意指出时间"在黑夜中",这样写有何好处?
五、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材料二中写道:“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其实,何止是人主,一般人也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人们要想成功,只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善于借助他人之力、众人之力。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