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29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2023高三上·娄底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产生出不同的族群。 B . 地域通过地域文化对文学产生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C . 材料二通过沈从文和湘西的关系,说明地域文化对文人创作能够产生极其明显的影响。 D . 沈从文的作品无意关注行政区划划分,强调湘西历史、楚文化传统及地理特殊性,表达了湘西文化的精神内核。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楚辞》却“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南北不同地域性特点。 B . 对地域差异的关注,不在于河流、气象、物产等自然因素,而在于民族、语言、风俗、历史沿革等人文环境。 C . 沈从文作品从人性出发,展现了湘西人丰富感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湘西顽强、积极、原始粗犷的民族精神。 D .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今天,文学创作要想避免同质化,保持生命力,必须发掘作品的普世价值的地域特征。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曹雪芹由于自己家庭的重大变故,而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深感世态炎凉,“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红楼梦》。 B . 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抒情诗《有的人》,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C . 金庸以南宋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的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反映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充满爱国情愫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D . 长期生活在陕北农村的路遥,以60-80年代为历史背景,以陕北为特定环境,创作出《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

    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悉悉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②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的,跨步

    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倒高兴……”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一会,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囗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城根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痴痴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药》评点

    吴中杰













    一开场就两次写小栓的咳嗽,既点染氛围,也暗示老栓此行的目的。



    丁字街口是杀人的刑场,真是写得鬼气森森。




    眼里闪出攫取之光者,盖即用人血馒头来换取他衣袋之银元者也。




    鲜红的馒头,蘸的是革命者的热血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却被当作商品来交易。何其冷峻的笔触!







    人血馒头当然不能救治小栓的痨病,两个母亲终于在坟地上相遇了。

    因为儿子夏瑜是死刑犯,所以夏大妈上坟时羞于被人遇见,可见儿子所干的革命事业,连母亲也并不理解。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时候忍不免呐喊几声,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关于《药》的主题,评论家有说是表现亲子之爱的,有说是表现革命者英勇气概的……其实,鲁迅的命意并不在此。

    1. (1) 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第一段写华老栓夜间没有睡着,暗示了身为人父的华老栓一直在等待着什

      么,描述了为儿子治病不辞辛苦的情状。

      B . 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表现了华老栓一家的愚昧与自私,读者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 C . 小说通过“掏了半天”“抖抖地装”“按了两下”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夫妇因生活贫困而小心谨慎。 D . “古囗亭口”暗指秋瑾烈士的牺牲地点“古轩亭口”,“黯淡”二字与华老栓的满怀喜悦形成了反差。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画线句子①处开篇描绘极其安静的秋夜,渲染了冷清、凄寂的气氛,烘托了华老栓 的心理活动,为后文老栓买药做铺垫。 B . 画线句子②处阴冷肃杀的自然景物与老栓的爽快、兴奋、充满希望形成鲜明对比,突 出了华老栓的愚昧,同时也为夏瑜的牺牲渲染了沉寂、冷漠和悲壮的氛围。 C . 画线句子③处虚写杀人场面,实写看客的动态。颈项如鸭子的比喻,形象地刻画出这类人的神情,他们没有同情,没有义愤,极具讽刺意味。 D . 画线句子④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运用交易用语,活化出“黑色的人”贪婪嘴脸;“眼光正像两把刀”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凶残;“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老栓的懦弱一面。整个画线语句,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3. (3)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参考其它评点,为第⑤处画线部分写一则70字左右的评点。
    4. (4) 鲁迅曾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试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当时的社会有哪些病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4</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材料二:

    子卿足下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1];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2],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答苏武书》[3],有删改)

    【注释】[1]鲸鲵:比喻惨遭杀戮的人。[2]曹沫不死三败之辱:曹沫,春秋鲁国人,前681年(鲁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伐鲁,庄公请和,会盟于柯(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迫使他全部归还战争中侵占的鲁国土地。[3]《答苏武书》: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况当陵者A岂易为B力哉C而执事者D云E云F苟怨G陵H以不死。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输,交出,献纳。如《观刈麦》“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另有成语“输财助边”, 指捐献财物作巩固边防的费用。 B . 长者,可指豪侠、年长者。也用作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年岁大而有德行的人。 C . 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苏武传》中“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也是这种用法。 D . 区区,拳拳之意,在文中李陵以此形容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这不合“人情”。但皇帝还是在讨伐匈奴时接受了卜式的家财。 B . 皇帝对卜式的认识有个变化过程: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 C . 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伤怀。 D . 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5. (5) 卜式提出“贤者宜死节”的观点,即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坚守节操;而李陵则认为“然陵不死,有所为也”,即个人不在乎一时的荣辱得失,为了完成心中最终的目标,可以忍辱负重。你更倾向于哪种人生选择?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1)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2) ,身闲心苦一舂锄(3) 。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4) 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⑴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 秋,他自汴京 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 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⑵属玉:鸟名。⑶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⑷莫:即“暮”。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紧扣题目,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小市人家避雨在家以菜蔬度日的孤城风雨图。 B . “身闲心苦一舂锄”中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 C . 颈联写渔翁从屋舍来水边收拾渔网,恰巧在此的诗人却因满怀心事无意观看。 D . 本诗类似随感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寻常事物的形象中颇具理趣,写景淡雅有致,抒情含蓄委婉。
    2. (2) 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清代学者方玉润评价《诗经·氓》中的语句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

      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其中“忧”表现为“”,而“喜”表现为“”。

    2. (2) 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将士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艺术形象。如《燕歌行》中,身处绝境的士兵想的不是个人安危,“”是对他们视死如归精神的绝佳写照。
    3. (3) 你邀请好友周末外出踏青,好友担心影响复习不愿前往,需要你写一段话加以劝说。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微风和煦,春意渐浓;草长莺飞,春光惹人。学业虽重,也要秉承张弛之道,注意劳逸结合。我们不妨暂别课业,寄情山水,“”,以舒缓身心,再接再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月球被地球引力潮汐锁定,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    A     ?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① 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完成首次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开其神秘面纱

    如何解决嫦娥四号与地球之间的通信,成为月球背面登陆探测的关键问题。与以往的空地通信不同,在月球背面登陆的嫦娥四号不仅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与地球上的测控中心进行通信联系。通信信号无法穿透月球抵达地球,地面通信天线只能和正面的探测器联系,至于月球背面实在是鞭长莫及。    B     。②这是之所以在嫦娥四号次登月之前先发射鹊桥 中继卫星的原因

    6 月 14 日 11 时 06 分,“鹊桥”成功进入使命轨道。它被发射到地球、月球延长线上的地月拉格朗日 L2 点,让月球处于地球和它之间。这样,“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鹊桥”的搭设,将建立起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面的联系,③它犹如转发站,负责把来自地球的信息传送给位于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把嫦娥四号探器搜集到的信息转发回地球

    鹊桥的成功就位,不仅为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标志着国的轨道控制、通信等空间技术已步入国际领先水平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四处标号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在写出其序号后指明错误类型并提出修改意见,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子穿行在横断山脉隐秘的深谷中,澜沧江至此拐了一个 S 形弯,西藏芒康县下辖的盐 井乡就藏在这个弯的东西两岸。①就像投入了大量明矾,澜沧江一片湛蓝 , 露出它一年之中最美的容颜。此时正是四月,我们自内地驱车来时,许多桃花已凋零,然而在苦寒的青藏高原,山谷中的桃花盛开如云霞。这是些野桃树,②一树树花枝横斜,挽起手来成片成片的 , 我在林芝也看见过这种壮丽景象。还有,眼前的桃花盐。桃花盐的名字缘于它淡淡的桃红色,这与澜沧江西岸的土质有关,更因采盐高峰期正是每年桃花盛开的时节。春风吹过,瓣瓣桃花荡着风的秋千,纷纷扬扬的 , 像下了桃花雨,猛烈而密集。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

    我站在盐田中,被盐包围着,我从未见过这么多的盐。此刻,左侧是席卷着漩涡的江水,咆哮的水声像驰骋过一万匹白马,江对岸的风长驱而来,空气中氤氲着咸味,伸出舌尖就能够咂摸得出,我身体的某些地方似乎隐隐作痛。这是一种“杀”的感觉。这里男女之间分工明确,女人负责制盐,男人负责卖盐。女人从十五六岁开始,她们的人生以“盐”为关键词,被一系列动作贯串着,一直到四五十岁。她们一趟趟地奔波在背盐卤水的路上,一年四季都赤着脚在盐田里劳作,双脚被盐卤水“杀”得生了水泡。为了尽可能保持手工晒盐这一原始生产方式,她们还用木刮刀刮盐。瓣瓣桃花追随着春风飘然飞临,③盐与桃花像发酵了一样,水乳交融到一起。她们弯腰熟练地刮起头道薄薄的盐,接着是二道盐、三道盐,双眼被盐强烈的反光刺得生疼。至于躬腰走在盐田下面,盐水滴到脖子上顺流而入脊背,经过烈日暴晒,火辣辣地疼。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纷纷扬扬的桃花在风中飘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 (2) 文中画横线的三处景象,与①②相比,有人认为③并不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3. (3) 文中加点的两个“杀”字的作用不相同,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①这是一种“杀”的感觉。

      ②双脚被盐卤水“杀”得生了水泡。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一百多年前一位医者的墓志铭,这句话影响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人文之光。

    “治愈”常指身体恢复健康。生活中,具有治愈能力的不只是药物和医者。温暖的话语,默默的陪伴,人间草木、清风明月、高山大川都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里,一些温暖人心、净化心灵的作品也常常治愈我们的心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