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3-09-19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周恩来总理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其中第二个天安门指(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 .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 2. 20世纪50年代初某月某日,湖北一位兄长给弟弟寄了一封信,信文如下:                                 

    昨日接到你亲笔写的家信,并知道你在部队很好,家中人口都很平安,土改已分到了一石七斗田,田也很好,斗争中又分了几次果实,现在生活得很好,不像以前愁吃愁穿了,见于你(原文如此)在外面打美国鬼子,我们在家中受到农会和政府的优待照顾。

    信中提到的两件事的共同作用是( )

    A . 经济恢复发展 B . 消灭地主阶级 C . 政权得到巩固 D . 提高国际地位
  • 3. 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黄继光、邱少云等耀眼的名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下列与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直接关联的时代流行语是( )
    A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D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4. 下表最适宜用来研究土地改革的( )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

    占农户总数(%)

    不到7%

    57%以上

    占农村耕地(%)

    50%以上

    14%

    A . 背景 B . 目的 C . 过程 D . 结果
  • 5.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参与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 . 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B .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C . 推进了西部大开发 D . 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 6. 下面统计图中的“某时段”应是( )

    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图

    A . 1949——1956年 B . 1958——1965年 C . 1966——1976年 D . 1978——1985年
  • 7. (2023·自贡) 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一汽崭新的总装线上,装配出了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之后,新中国汽车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见表)。这主要得益于(   ) 

    项目

    年份

    汽车总数

    解放牌汽车(整车)

    吉斯150型汽车(仿苏)

    1955

    61

    61

    1956

    1654

    1225

    429

    1957

    7904

    6227

    1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改革开放 C . “三步走”战略 D . 西部大开发
  • 8.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热门词汇,1958年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是( )
    A . 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 . 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C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 . 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 9. (2022·广东) 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竣工。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军人、老区百姓等,都无偿送来了战争年代保存下来的各种物品。这反映了我国(    )
    A . 关注革命老区发展 B . 重视弘扬革命传统 C . 建成独立工业体系 D . 发展军工巩固国防
  • 10. (2020·河北) 小说《平凡的世界》写道:孙少平的姐夫王满银,从一个河南手艺人那里买了些老鼠药,在集市上倒卖了其中的十几包,每包赚了五分钱,总共得利不到一元。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和那些扩大了几尺自留地或犯了点其他“资本主义”禁忌的老百姓等,都被强制“劳教”。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 . 土地改革的开展 B .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 “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规划在北京、上海、沈阳修建铁路。北京地铁于1965年7月开工建设,1969年10月一期工程完工,全长23.6千米,设有17座车站。这是中国第一条地铁。”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 12. “文化大革命”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全国进行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又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说明当时工作的突破口在( )
    A . 思想方面 B . 政治方面 C . 组织方面 D . 经济方面
  • 13. 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合作学习小组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资料,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资料类型

    名称

    传记

    《邓小平时代》

    图片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领导人讲话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歌谣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14. 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这表明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A . 改变所有制形式 B . 实行股份制试点 C . 扩大企业自主权 D . 引进外资和技术
  • 15. 1982年动工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惊人奇迹,一时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地理位置优越 B . 良好的工业基础 C . 自然资源丰富 D . 国家政策的实行
  • 16. (2022八下·龙华期中) 如果在下面目录中插入单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单元主题应放在(    )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 18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 23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5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 26

    第五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8

    A . 第一节之前 B . 第二节之前 C . 第三节之前 D . 第五节之前
  •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在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了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如广播电台基本覆盖民族地区,使用了25种少数民族语言,并且建立了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材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 . 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 B . 推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C . 真正地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 解决了少数民族落后的问题
  • 18. (2023·普宁模拟) 下表反映了当时广大台湾同胞(    )

    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表(部分)

    电影公司或电视台

    飞腾公司

    中华电视台

    台湾电视台

    影片或栏目

    《跨过海峡》

    《返乡探亲》

    《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

    A . 对“九二共识”的认同 B . 渴望能到祖国大陆经商 C . 享受到两岸三通的便利 D . 充满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 19. (2023·成都) 邓小平曾经就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就评价道:“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是指(   )
    A . 载人飞船 B . “两弹一星” C . 高速铁路 D . 超级计算机
  • 20. (2023·汕尾二模) 百位卓越共产党人肖像艺术展于2021年7月1日在荥阳举行。展中肖像有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等时代楷模,钱学森、邓稼先等科技巨擘。上述人物肖像入选展览是因为他们(    )
    A . 坚定信念潜心科研 B .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C . 保家卫国舍生忘死 D . 勇于改革不断创新
  • 21. 下列社会生活现象中,最有可能出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 . 人民群众欢庆新中国成立 B . 人民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 首都人民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D . 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在八达岭长城上
  • 22. (2023·凉山) 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是(   )
    A . 日内瓦会议 B . 万隆会议 C . 第26届联大 D . 亚信峰会
  • 23. (2022·重庆) 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A . 大国工匠 B . 飞天之梦 C . 能源安全 D . 网络强国
  • 24. (2022·青岛) 《世界歌唱你的梦》中唱道:“你把禾下乘凉梦献给未来,你是天空最亮星辰。……稻浪回响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梦。”这首歌赞颂的人物是(   )
    A . 焦裕禄 B . 钱学森 C . 袁隆平 D . 邓稼先
  • 25. 以下关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还没有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代步工具主要是共享单车 C . 今天,我国已经由“自行车王国”进步为汽车大国 D . 人民在网上购物和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明确指出:“一九五三年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三项伟大的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争取更大的胜利;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和超额完成一九五三年度建设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

    材料二  新中国在1953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这一年,在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全国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生气勃勃的革命和建设活动。到1957年,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建设增长速度。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

    ——摘编自【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1. (1) 据材料一指出1953年全国人民的三项伟大任务。并任选一项说明它完成的意义。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成就取得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____”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摘编自习近平《在博整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四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

    1. (1) 在材料一中的“”处填上合适的会议名称,并指出该会议确定的全党工作的着重点。
    2. (2)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结论的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和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为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创造性构想是什么?列举一例该构想成功实践的史实。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之所以能保持一个基本和平的环境,就是因为全党全国都始终在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在新民主主义建设中,以及将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国内外的敌人会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和抵抗,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国防建设……。”为打好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人民解放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过进口与仿制相结合,添置了100多个陆军师的装备和数架飞机及部分海军舰艇,使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改善,从而为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奠定了强大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在加快常规武器国产化步伐的同时,高度重视尖端武器的研制和发展。

    ——摘编自肖裕声《新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思考》

    1. (1) 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在哪一领域的发展历程?
    2. (2) 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中呈现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仿制武器取得的一例成就。
    3. (3) 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领域的发展对新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 29. 新中国建立后,以全新的姿态营造了对外交往的新局面,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谱写了新型大国外交的新华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第6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国初期对外政策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倡距今多少周年?并据材料二,概括其影响。
    3. (3) 写出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我国外交取得的两例成就。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70年代外交领域成就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