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07 浏览次数: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语》“学而”开篇,或非参编之孔门弟子随意为之,实乃深明夫子崇“学”之心意使然。孔子之后,将儒家“学”论思想发展推向更高阶段的要数先秦儒学之总结者--荀子。《荀子》一书以“劝学”开篇,可谓深契孔门崇“学”重“教”之精神。不仅如此,荀子还继承发展了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主张,从礼学的维度拓展和深化了儒家的“学”论思想。

    其一,学以“成人”。就是以“成人”作为“学”的目的,以“学”作为“成人”的途径。荀子之所以将“成人”作为“学”之目的,这与其性伪之分的认识紧密相关。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按照这种认识,“人”之“完成”,不由先天之“性”,而必由后天之“伪”,而“学”无疑又构成了“伪”的主要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学”便无所谓“人”(成人)了。故曰:“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荀子发展了孔子为己之学的思想,认为君子当学而为己,“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把“学”之目的落到了“全而粹”的理想人格养成上。

    其二,学至乎礼而止。就是指将“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礼”上。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荀子直承夫子之教,一方面主张“君子博学”;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学至乎礼而止”(《荀子·劝学》)。由此,以“礼”论“学”,以“学”论“礼”,构成了荀子“学’论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清人王先谦言:“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荀子集解序》)可以说,不从礼学悟入,实难得荀子论“学”之真义。

    其三,学至于行之而止。就是强调对“礼”的躬行和践履。对于“礼”,荀子认为,不仅要“知”,更要“行”,故曰:“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荀子·大略》)而对于“礼”的学习,他强调要“一可以为法则”,使“礼”成为吾人立身行事、应对进退的规范和准则。由此,在荀子那里,“学礼”就不仅是知识论意义上追求知识、发展智性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论意义上修养人格、涵养德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礼”其实应是“知礼”与“行礼”相统一的完整过程,“知礼”虽是“行礼”之基础,然后者显然更为荀子所看重。

    其四,学至乎没而后止。就是强调“学”的过程性、持久性和不可间断性。荀子认为,“学”之目的在“成人”,而“成人”对于每个人来讲无疑都是终身性的修养课题。他说:“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劝学》)荀子以“积”论“礼”、以“积”论“学”,又明确提出“学至乎没而后止”,正是要着力论证和表现“学礼”的不可间断性。其言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又云:“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荀子·儒效》)荀子主张“积善成德”“积而为圣”“积礼义而为君子”。认为只有通过“积盖”“积礼”“学礼”的长久努力,才能养成德性,成就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

    综上所言,荀子以“成人”、至礼而止、至行而止、至没而止等重要命题来论“学”,极大地深化和发展了孔子、儒家的“学”论思想。荀子对“学”的论说告诉我们:“学”是通过认知和实践以“礼”为主要内容的人道规范,从而养成君子、圣人之理想人格的长久过程。

    (摘编自郑治文《荀子论“学”》)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先秦儒学的总结者,荀子对儒家崇“学”重“教”思想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并将这一思想推向了极致。 B . 在荀子看来,人性中的善需要靠后天的“学”达成;也必须通过后天“伪”的行为和途径,“人”才能“成人”。 C . 荀子对“礼”的重视源于孔子,他认为学的内容是“礼”,同时还将“礼”作为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D . 要养成德性,成就君子,圣人的理相人格,达到“成人”,需要终身努力,更需要见索抱朴,少私寡欲。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基干荀子对孔子有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分析,提出观点,简明扼要。 B . 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为学的目的、内容等方面展开论述。 C . 文中大量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论证力度,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D . 文章既肯定“学”论的重要意义,又指出它在当下发展中的弊端,显示作者的思辨态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强调“礼”的重要性方面,孔子和荀子都有相关观点,可从《论语里仁》和《荀子·劝

      学》中找到依据。

      B . 王先谦的“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和荀子的“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本质是一

      致的。

      C . 如果只注重有关“礼”的知识的学习,发展个体的智性,却忽视“行礼”,就不是真正的“学礼”。 D . 想一蹴而就能“知礼”“行礼”是不可能的,因为“学至乎没而后止”“学礼”是需要长久坚持的。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在电视机中,大家可以看到:王亚平用水搭起一座“桥”。与之对比,在地面上我们做的“液体桥”可以说十分微小。但是到了“天宫”空间站,王亚平手中的这座“液体桥”可谓是雄伟壮观,巨大无比。

    事实上,当我们在洗手时、当我们手沾有糖水时,我们手指尖的小液柱就是这一次实验的“液桥”。专家介绍;液桥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我们发现:陆地上的液滴,到了“天宫”就可以形成液球。这是因为,地球引力消失后,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我们都知道,液体界面间存在着表面张力,这种表面张力让液体表面如同有一层很薄的弹性薄膜。正是这种虚拟的“薄膜”,使得液体的表面形貌得以维持,不会“垮塌”。

    但是,在地面上由于受到重力影响,表面张力很弱。因此,地面上的“液桥”通常长度很小,只有2~5mm。一旦大于5mm“液桥”的表面张力将小于重力而被破坏掉。但是在“天宫”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中,液体处于“漂浮”状态,便可以形成尺寸较大的液桥。

    (摘编自网易《“液桥”实验是什么原理?水的张力在微重力下更明显了!》)

    材料二:

    我们都知道杯子满了以后水会沿着杯壁往下流,这是很自然的事,但细心的你也许同样也能发现,在杯子将满未满的时刻,水平面会一点一点地升高,在高过玻璃杯沿的时候,水仍未落下,水的表面却像胀起的气球一样,随着水的一点点增加,慢慢地变得丰盈起来,在高过杯沿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才像承受不住似的,哗啦一下流下杯壁。这时候你再仔细回想水将落未落时的状态,水面像紧紧缚着一层水膜,拉着水不让它流下去,是的,这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这种表面张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知道,水的内部其实是由无数的水分子组成的。

    它们有两种基本的运动状态,那就是相吸和相斥,它们处在时时刻刻的运动中,当周围的温度高时,它们的运动就快,温度低一些,运动就相对慢;挨得太近了,它们就把对方挤开,离得远了,它们又反过来紧紧牵着手。但水面表层的分子们动得太活泼,许多都跃出了水面,这就使得水面表层的水分子要比水里其他部位的数量要少,这么一来,平衡就打破了,因为少,分子隔着很远。它们争先恐后地拉着对方,形成一种往里挤的力,里面的水越来越多,它们拉得越来越吃力,这个时候突破了临界点,水面再也支持不了了,这就使水哗啦一下地流了出来。

    表面张力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雨后荷叶上滚动不去的水珠;清晨草叶上凝聚的露珠;水龙头下将滴未滴的水珠;夏天可以看见水黾在水面一跳一跳地滑行;小时候喜欢买泡泡水,一吹就会飞出一大串七彩的泡泡;当把针等重量轻的东西轻轻掷落水面时,会发现它们会长时间浮在水面,用手轻轻一推,就很快地沉下去了,两块手燥的玻璃叠在一起很容易分开,但是如果在玻璃之间加一些水,这时候你再试图去将它们分开,就不那么容易了。怎么样,是不是发现表面张力存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摘编自熊文丹《说说水的表面张力》)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空间站中,因为处于微重力环境下,人们可以用水连接两个固体,连接成的这个“液体桥”瞬间就可以形成液球。 B . 液体表面有一层薄膜,这是由表面张力构成的,它能维持液体的表面形貌,其特点是有弹性,很薄弱,受重力影响。 C . 在地球重力环境下,人们通常是无法在两个距离大于5mm的固体间建造一座“液桥”的,因为重力大于表面张力而将其破坏。 D . 影响“液桥”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地球引力、两个固体间的距离长短等因素,“液桥”大小与这两个因素的大小成正比。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了“液桥”现象的产生及其原理,凸显其科普性。 B . 材料二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话题,结尾段又列举许多现象,更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对表面张力的关注和思考。 C . 一根重量很轻的针能长时间浮在水面,是因为针本身的重力很小,不足以对抗水的表面张力,重力突减时针则会下沉。 D .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如“紧紧牵着手”“太活泼”等词语的使用,使得说明对象易被感知理解
    3. (3)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水的表面张力形成的原理。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跳海的陌生人

    [俄罗斯]阿尔卡季·阿韦尔琴科

    一天傍晚,艺术家留明坐在海边的一块大石头上,观察了一个陌生人很久。只见那人一会儿犹犹豫豫地沿着岸边走来走去,一会儿又喘着粗气望着海水出神。终于,他偷偷瞟了一眼留明,脱下身上那件又脏又破的夹克衫,朝水里走去。

    留明惊慌地站起身来,大喊:你要干什么?快回来!”陌生人回头看了他一眼,又小心翼翼地往前迈了一步。

    留明把这个企图自杀的家伙从海里拖出来并没费什么劲,因为这家伙站的地方水并不深,刚没过膝盖,而且他被留明拖着的时候,也没怎么挣扎。到了岸上,这个家伙抖了抖身上的水,朝艺术家伸出了湿漉漉的右手。“我叫帕姆帕索夫,”他很有礼貌地说,“我们应该认识一下。”

    “认识你很高兴,我叫留明,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千这种傻事了。”

    优伯姆帕索夫突然蹲在地上,双手捂住脑袋号啕大哭起来:“你为什么要救我?谁让你救我的?”

    留明友好地接住他说,"你镇静镇静,再大的痛苦,再可怕的灾难,随着时间的消逝,也会被遗忘。”

    “我没什么灾难,帕姆帕索夫把头垂下来说,我只是衣食无着、破衣烂衫,羞于见人。”留明一听,放心了:“这算什么大事?我保证你能吃饱穿好。”

    “我不想接受别人的施舍。”帕姆帕索夫表情严肃庄重。

    “这怎么是施舍呢?等你赚到钱再还我好了。你现在就去我那儿吧,

    留明把帕姆帕索夫安顿在画室的沙发上,每天供吃供穿,关心可谓无微不至。帕姆帕索夫心安理得地享用着一切。

    几天后,留明替帕姆帕索夫到处找起工作来,因为在一次谈话中,他听帕姆帕索去提起想当作家。所以,留明在一家日报社给帕姆帕索夫找了个当编辑的工作。

    没想到帕姆帕索夫毫不领情。他耸耸肩说:“去报社,和文学打交道。哼,说得倒好听,现在那些报社,今天可能还有,明天说关就关了。我看出来了,你是烦我了,想早点把我打发走。"

    “天啊!”留明一时不知如何解释,“你这说的是哪里的话啊。我觉得你在家里挺无聊的,就想给你找点事做。”

    “谢谢!”帕姆帕索夫伸了个懒腰“说实话,我还是喜欢工作的。没有工作对我来说,就像没有空气一样难受。要是能找到一份我喜欢的工作多好啊。我喜欢教育工作,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知识的种子,激起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是多么神圣的事业啊!"

    半个月后,几经努力,留明终于在一所学校找到一份当老师的工作。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帕姆帕索夫时,正在沙发上躺着看书的帕姆帕索去草名其妙地大笔起来,“让我去当老师?一个月就那么几个卢布,每天还得和那些小傻瓜们打交道,亏你想得出来。"

    留明疑惑地说:“不是你自己说喜欢当老师吗?”

    帕姆帕索夫皱了皱眉,答非所问:“我看得出来,你觉得我是个负担。你说吧,现在是让我躺到铁轨上去呢,还是从窗户上跳下去?实际上,我应该是一个天才的雕塑家,我那么热爱创作。假如我有自己的工作室、工具,有黄金和宝石的话,肯定能创作出伟大的传世杰作来。”

    帕姆帕索夫迟迟不肯离去,留明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不堪重负。帕姆帕索夫每天除了吃就是睡,留明则要打理两个人的衣食,为此,留明已经戒了烟酒,况且家里的烟酒早就让帕姆帕索夫消灭光了。

    留明有个女同学,酷爱留明的画,偶尔也来留明家看他作画、一起赏画。一天,留明去商店买颜料回来,一进门就听见画室里女同学说话的声音:“我不是来找你的,我是来看留明的。你放开我。”

    留明恨得咬牙切齿:“这个无赖吃我的,穿我的,住我的,连我的女同学也敢欺侮。”

    送走女同学,留明面对一脸若无其事的帕姆帕索夫,严肃地说:“请你明天早晨离开我家。”

    “那你为什么要救我?”帕姆帕索夫大吃一惊,“你救了我又把我赶出去,你真做得出来。”说完,他把脑袋放回枕头上。不一会儿,均匀的鼾声再度响起。

    第二天早晨,帕姆帕索夫醒来后心情依然不错,好像把昨晚留明说的话忘光了。“起来了?”留明已经站在画架前画画了,你还记得我说的话吧?你现在就可以走了。”

    帕姆帕索夫的脸一下子白了,他说:“你这是认真的吗?你要把我再推回大海里去吗?

    “你愿意跳海就尽管跳好了,我连手指头也不会再动一下,而且你也不会真跳。我不会真跳那你等着瞧吧。”

    “好啊。我现在就去亲眼看看,你是怎么沉到大海里去的。

    两个人一起走出家门。帕姆帕索夫站在岸边,转身看着留明,阴沉着脸问:“你真想让我进去?”

    “进去吧。”留明说完,冷漠地走开了,远远坐在一块石头上,故意不再看他。不久,有两个散步的人走过来。帕姆帕索夫抓住时机,把他的跳海秀又娴熟地表演了一番。

    当那两个散步的人架着帕姆帕索夫的胳膊把他领走时,留明又听见帕姆帕索夫说:我不想接受别人的施舍。”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按时间顺序叙述艺术家留明与“跳海的陌生人”帕姆帕索夫的故事,两人人物形象互为映衬、鲜明生动。 B . 小说中帕姆帕索夫“衣食无着、破衣烂衫”却耻于付出汗水,富有理想却不愿践行,其双重人格令人既同情又不齿。 C . 小说结尾帕姆帕索夫上演的“跳海秀”,在开头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对其有精彩的描写,如此安排,首尾呼应且富有条理。 D . 小说中“我不想接受别人的施舍”这句话,帕姆帕索夫说过两次,语境不同,而带给艺术家留明的心理感受亦不相同。
    2. (2) “情感是微型小说的魂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明概括并分析留明对帕姆帕索夫的情感(态度)变化及原因。
    3. (3)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以“跳海的陌生人”为标题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汉桓帝永寿三年春,居风令贪暴无度,县人朱达等与蛮夷同反,攻杀令,聚众至四五千人。四月,进攻九真,九真太守兒式战死。诏九真都尉魏朗讨破之。闰五月,日有食之。京师蝗。或上言:“民之贫困以货轻钱薄,宜改铸大钱。”事下四府群僚及太学能言之士议之。太学生刘陶上议曰:“当今之忧,不在于货,在乎民饥。窃见年已来,良苗尽于蝗螟之口,杼轴空于公私之 , 民所患者,岂谓钱货之厚薄、铢两之轻重哉!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和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虽皇、羲之纯德,唐、虞之文明,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也。议者不达农殖之本,多言铸冶之便。盖万人铸之一人夺之犹不能给况今一人铸之则万人夺之乎虽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役不食之民使不饥之士犹不能足无厌之求也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则百姓不劳而足。陛下憨海内之忧戚,欲铸钱齐货以救其弊,犹养鱼沸鼎之中 , 栖鸟烈火之上;水、木,本鱼鸟之所生也,用之不时,必至焦烂。愿陛下宽锲薄之禁,后冶铸之议,听民庶之谣吟,问路叟之所忧,瞰三光之文耀,视山河之分流,天下之心,国家大事,粲然皆见,无有遗惑者矣。伏念当今地广而不得耕,民众而无所食,群小竞进,秉国之位,鹰扬天下,鸟钞求饱,吞肌及骨,并噬无。诚恐卒有役夫、穷匠起于版筑之间,投斤攘臂,登高远呼,使愁怨之民响应云合,虽方尺之钱,何有能救其危也!”遂不改钱。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盖万人铸之一人/夺之/犹不能给/况今一人铸之/则万人夺之乎/虽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役不食之民/使不饥之上/犹不能足无厌之求也/ B . 盖万人铸之/一人夺之/犹不能给/况今一人铸之/则万人夺之乎/虽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役/不食之民/使不饥之士/犹不能足无厌之求也 C . 盖万人铸之一人/夺之/犹不能给/况今一人铸之/则万人夺之乎/虽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役/不食之民/使不饥之士/犹不能足无厌之求也/ D . 盖万人铸之/一人夺之/犹不能给/况今一人铸之/则万人夺之乎/虽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役不食之民/使不饥之士/犹不能足无厌之求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窃见比年已来”与“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比”字含义相同。 B . “杼轴空于公私之求”与“陵降,不敢求武”(《苏武传》)两句中的“求”字含义不同。

      C“盖民可百年无货”与“覆盖周密无际”(《张衡传》)两句中的“盖”字含义不同。

      D.“并噬无厌”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居风县的县令贪污暴虐无度,以致县里的百姓和蛮夷联合起来反叛,这给他招来杀身之祸。后来反叛的县民,又被魏朗率领军队镇压。 B . 遭遇天灾人祸,有人上书说人民的贫困是由于当下所铸造的钱币太轻太薄,应该改铸大钱;可刘陶认为百姓吃饭才是最急迫的问题。 C . 刘陶看到了地里的庄稼被蝗虫吃光、民间的布匹被朝廷和官吏搜刮一空、老百姓缺吃少穿等情形,指出改革吏制才是社会稳定的国家大计 D . 刘陶认为,要想使得民众富足,物产丰饶,在于停止征役,禁止掠夺;如今田地虽然宽广却得不到耕种,人民虽然很多却得不到食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憨海内之忧戚,欲铸钱齐货以救其弊,犹养鱼沸鼎之中。

      ②使愁怨之民响应云合,虽方尺之钱,何有能救其危也!

  • 5. 古代诗歌阅读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三首(其一)

    刘辰翁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剪韭。前宵更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②草草留君剪韭:语出杜甫《赠卫八处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酒边留同年徐云屋”说明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词作,而送别对象是词人的同龄人徐云屋。 B . “相逢”句言饯别,“相逢”两字暗示两人同在客地邂逅,不久又要分别,不妨举杯以遣离愁。 C . “剪韭”源出杜诗,词中指词人挽留老朋友,虽没有珍馐以待客,但两人的关系却更显亲密。 D . “临分把手”的细节突出恋您不舍的别情,显示友情之重;“叹”字领起长句煞尾,气脉贯通。        
    2. (2) 清末词论家况周颐认为本词“情辞跌宕”(《蕙风词话》)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杜甫《登高》中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都是借写猿的叫声来烘托自己心境的悲凉。
    2. (2)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君子凭借学习才能突破自身局限,而庄子的《逍遥游》则认为只有做到“”才是没有凭借,达到真正的自由。
    3. (3) 古人写诗词善于从大自然取材,常以“星”作为重要意象来营造特定意境或寄寓感情,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I

    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    , 说话也变得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一个普通人。

    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     , 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 ,   ,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8. 语言文字运用II

    还在学谷爱凌每天睡眠10小时吗?新研究表明:不必强求,你的基因    。有的人每天睡8小时还远远不够,可有的人睡5个小时却绰绰有余。一些人天生就将睡眠集中在一个有效的时间窗口中,每晚只睡4~6小时就能保持精力充沛。

    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家族性自然短睡眠者,这类人群拥有令人“羡慕嫉妒恨”的高效睡眠能力,每晚睡觉时间多在4~6小时。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这类人群基因组中的5个基因,这些基因在实现这种高效睡眠方面发挥了作用。对一般人来说 ,     , 因为睡眠不足会加速神经退化。但对家族性自然短睡眠者来说,大脑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睡眠任务。换争语说,睡眠时间较少 ,   

    研究表明,优质睡眠可以成为抵御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盾牌。了解睡眠调节的生物学基础有助于研发解决睡眠障碍问题的药物,此外,改善人的睡眠可能会维护幸福感,提高每个人的时间质量。但追寻涉及其中的众多基因则道阻且长,研究人员视其比作“拼凑出一千块拼图”的漫长游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称“时间”为“窗口”很恰当,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3. (3)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这样叙述三家分晋的过程的:晋氏衰落,六卿掌权,其中赵卿灭掉范、中行氏后,又联合韩、魏灭掉了强敌智氏。由此,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在品评赵、智得失时,司马光认为赵简子得于选择贤德的赵无恤为继承人,而智宣子失在选择才能卓越却不仁的智瑶为继承人,继而发出感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对“才”和“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这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成才之路具有深刻启发,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就人才成长时“德”与“才”的关系来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