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

更新时间:2023-09-28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

    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进一步恶化。有感于此,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诸将八首》就集中对将官的问题一一指摘。《其一》指出明军将领指挥呆板,“胶柱谈兵”,徒有武勇,终至丧师辱国。《其五》指出军爵世袭之病。诗人认为世袭制度下,将领虽众,但多是靠祖荫得官的纨绔之辈。《其七》讥刺了伪造军功致使奸佞之人升官晋爵的现象。

    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因此,李梦阳在边塞诗中也借名将之典,积极建言,如《秋怀·其二》先对故乡庆阳的悠久历史和壮美山川表达了赞美,尾联却笔锋一转,指出西北边患严重,期盼有郭子仪一般的良将来守边。李梦阳希望明廷能知人善任,对才华出众的将领,能够效法前朝,不循常规,大胆起用。《其六》借东汉末年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典,盼望有良将早日破敌,扫灭寇氛。另外,他在《秋望》《李广》等诗作中也反复表达了这一愿望。

    同时,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如《诸将八首·其八》云:“安得即时寻魏绛,务农休甲报皇天。”李梦阳借用典故,希望明廷能借鉴历史,并期盼出现有能力主持和戎政策的将领,使边民脱离征战之苦。与此相对,他对边将错误执行和戎政策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也给予了批评,《秋怀·其五》诗云:“胡奴本意慕华风,将校和戎反剧戎。”

    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如对明武宗亲征一事,大臣多视之为鲁莽举动并反复劝止,而李梦阳通过《圣节闻驾出塞(二首)》,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其一》描写了满朝文武和外国使臣在京城翘首期盼武宗回朝的情形。诗中借周穆王西征犬戎之典而反其义,表达了对武宗早日奏捷归来的期盼之情。《其二》诗云:“万乘时巡万寿临,銮舆漠漠碛沙深。非忘殿阙呼嵩日,应系单于款塞心。”既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也对武宗的亲征表示理解。“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明史·鞑靼传》),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也说明李梦阳的边塞诗不仅是从诗歌的题材、手法上向杜诗及其他盛唐诗作学习,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

    (摘编自李锋《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

    材料二: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边塞诗内容丰富,边疆雄奇壮阔的景色、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活、立志保卫边疆的历史变化等,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唐代边塞诗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唐代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边地风情,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雄浑奇异的风物民情,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唐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经常侵入、骚扰边疆。杨炯的《从军行》体现的以挽救国家危难为己任的报国理想和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初唐边塞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少年行》四首,刻画了一位甘赴国难、武艺高强、舍生忘死,充满爱国情与英雄气的游侠少年的形象。卢照邻在《上之回》中主张立足于民族和睦,停止边境上的民族战争,化干戈为玉帛,让边塞上的各族人民能分享和平欢乐的太平盛世。在李益的《过五原胡饮马泉》诗中,边疆奇风异物,壮伟奇丽的风光景色,多民族聚居的风俗民情都给诗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总之,爱国主义豪情是唐代的边塞诗的基调,围绕这一基本主题,又有多方面的开拓,赞美边疆雄奇瑰丽的风光,描写边塞多民族聚居地的民俗风情,讴歌各民族间和睦友好的生活,以高昂乐观的时代精神,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谱写出唐代诗坛最辉煌壮丽的诗篇。这些震撼古今、吟诵不绝的沙场名篇,闪烁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和凝聚力。

    (摘编自王晶晶《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梦阳的边塞诗对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散等边政积弊的无情揭露,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安定边疆。 B . 李梦阳的一些边塞诗不仅描写了戍边的生活,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起用良将、善用和议之策等。 C . 李梦阳的边塞诗真实反映了边塞人民的悲苦状况人了对人民的同情,这使他的边塞诗具有动人的力量。 D . 材料一先提出李梦阳的边塞诗具有“史诗”特征然后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这四个方面层层递进,最后归结论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梦阳作为明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史学家,他的边塞诗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 B . 李梦阳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这在《秋怀》《诸将八首》等作品中可见一斑。 C . 李梦阳通过诗歌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D . 唐代的边塞诗,反映现实的同时充满豪情,而李梦阳的边塞诗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
    3. (3) 下列李梦阳的诗句中, 不能体现他继承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的一项是( )
      A . 昨当统管来,宰剥充盘飧。 B . 分散倏老丑,孤游江湘阿。 C . 贺兰山下战,昨日几人归。 D . 壮丁战尽死,次选中男行。
    4. (4) 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被认为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请结合材料二,说说此诗被列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的原因。
    5. (5) 材料一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材料二却说:“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  雪  歌

    那守箴

    重甸甸、毛茸茸的雪团互相拥挤着、碰撞着、粘连着、分裂着,从阴沉而莫测高深的天上翻动着落下来,天地间一片迷蒙。

    这是雪的世界,生命消失了。贺兰山在哪里?黄河——在哪里?

    这支队伍下井了,顺着三百米斜井的人行道往下走着,井筒里的冷风掀动着他们的各色衣衫。

    领头的当然是老丘,这是毫无疑义的。就凭他与众不同的胶壳帽,就凭他全矿唯一的一双红靴子,谁能不承认他的老资格,谁敢不承认他的老资格!这个五十三岁的山东大汉,光井下工龄就有四十二年。这还不说,他身上的“零件”全都齐整,没叫窑神爷咬去一样,这才叫厉害哪!这才令人佩服哪!

    他们行进着,一道道光柱闪射着,一件件衣衫飘拂着。

    在难忘的1960年,在风狂雪猛的宁夏川上,在黄河边一个新建的新型矿井里,行进着这支沉默的队伍,像一条流动的黑河。他们将与别的黑河汇集在井底,变成一阵阵汹涌的激浪,化进那无边无涯的煤海。

    丘队长停住了脚,到地方了。在大巷出煤口溜子头旁边,蹲着打眼工徐垫路。他谁也不看,冷静而傲慢。

    徐垫路是河北人,四代单传,爷爷怕他不能传下香火,给他取名垫路,意思是这孩子不稀罕,据以消灾祛病。垫路长成人,果然虎背熊腰、臂力过人,他种过地,当过兵,又下了井,去年支援新区来到贺兰山下。论技术,他仅次于队长;论政治,他是队里唯一的党员,就因为老丘压他一头,所以眼下不得志。虽说领着几个大工打眼放炮是采煤队的关键活,可到底不算个领导。徐垫路对矿上的人事安排是不满意的。

    老丘和老徐的关系总是凉凉的。

    “放完炮啦?”

    “嗯。”老徐爱搭不理的。

    “情况咋样?”

    “掌子面电溜子压了。”

    “开不动吗?”

    “……这还用问吗?”

    “顶板呢?”

    “上顺槽口有点来劲。”

    这时间,小电工和工作面电溜子司机早从老徐身边挤了过去,登上上山溜子。他们要赶快检查机械,就要出渣了。

    人们挤挤拥拥地站着,等队长发话。

    老丘咳嗽了一声:“常大年,邵文斌,在大巷装车,其余的都上!”

    从上山经顺槽到工作面,要三部电溜子垂直搭接才能把煤运送到大巷装车。小电工正在工作面电溜子机头旁边忙乱着。他和司机丁自立正把电动机、减速机和传动链条从煤堆里扒出来。从这往上看去,顺着三十度倾斜底板起伏着松软的煤堆,因为刚放完炮,煤堆顶部离顶板只有二三尺高。和工作面一样长的七八十米溜槽完全淹没在高高低低的煤丘中。

    丘队长走过来时,小电工愁眉不展地叫了他一声,老丘不高兴地问:“咋了?”

    “开不动。叫人把溜槽上的煤往外扒点!”

    老丘轻蔑地斜了一眼:“什么开不动!”说着,抬起大脚,一脚将开关把手踩了下去。

    电动机痛苦地呻吟起来,叫人听了心里难过,就像一头瘦弱的牲口要拉动一大车粮食。嗡嗡了一气,根本带不动长长溜槽上如山的煤堆。

    在残酷的驱使下,电动机使出了最后的力气,它声嘶力竭地吼着,居然慢慢地把那沉重的负荷带动了。它一阵一阵发着狠,宣泄着不满,艰难地达到了预定的转数。

    “下货—-!”随着老丘刚愎而宏亮的喊声,顺槽和上山溜子都开动起来,几十把大锹在工作面上下翻飞,几十条汉子绷紧了全身的肌肉。在忽高忽低的矿灯光柱的闪动中,依稀看得见工作面上一字儿排开的采煤工。他们把两腿有力地岔开,把大锹深深插进煤丘之中,然后用胸腹顶,用大腿拱,用全身的力气把大锹推向电溜子。好样的采煤工一锹能攉出近半吨煤,力气不济的也攉得二三百斤。工作面电溜子这时哪看得清形状,只见一条乌龙从煤丘边爬下去,爬下去,发出沉重的“嘶嘶”的响声

    煤像瀑布,从溜子头上倾泻而下。低而窄的溜子槽早已容不下这奔涌的煤流,煤炭从溜槽两边高高地溢出去,像海潮一样一次又一次地淹没了电机。小电工和丁自立拼命挥动手中的短锹,把埋没电机的煤炭飞速扒开。煤渣在电机风扇里“嗄嗄”直响,电机的热度不断上升。快扒!不要说什么,顾不上说什么,也想不起说什么,人的转数能和电机一样才好呢。

    大块煤滚动着,互相挤压着,随煤流倾泻到顺槽溜子上,又被顺槽溜子送到上山溜子上,然后“咣当”一声,从上山溜子头掉到下面的空车里。瞧,装车的并不轻快,“咣!”空车把重车顶走了,两车之间“呼拉拉”洒下一大片煤。赶紧划拉开,快点!“咣!”空车又把重车顶走了,快点,干什么吃的!“咣”“咣!”……

    (有删节)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1960年,正处于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宁夏川上的黄河边一个新建的矿井里,挖煤的工人们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努力奋斗着。
      B . 叙述老丘四十二年井下工龄,身上的“零件”全都齐整,没叫窑神爷咬去一样,笔调充满自豪感、称赞老丘技术过硬,经验丰富。
      C . 老丘抬起大脚,一脚将开关把手踩了下去,动作粗鲁,电动机超过负荷,很是危险,作者对这种不按科学规律的做法极力否定。
      D . 小电工的愁眉不展,司机丁自立拼命挥动手中的短铁,把埋没电机的煤炭飞速扒开,都表现出他们是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人。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北的风雪浓重阴沉,营造出一种雄浑旷远的意境,在这样的博大的背景里塑造出来的挖煤工人,必定是粗犷而豪放的。
      B . 故事开端写老丘的胶壳帽,全矿唯一的一双红靴子,表明他与众不同,作者通过外貌描写显示出老丘脾气暴躁、狂傲不驯。
      C . “下货——!”老丘刚愎而宏亮的喊声符合人物特征,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蕴含着决断和命令的力量,表现他的领导力。
      D . 作者塑造的老丘是大西北煤矿工人的代表,小说通过典型的个体人物,突出群体形象,赞颂了大西北煤矿工人们顽强勇敢的精神和力量。
    3. (3) 冷静而傲慢的徐垫路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4. (4) 挖煤的场面富有特色,令人难忘,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范  滂  传

    范    晔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 , 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借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论曰: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概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至于子伏其死母欢其义。壮矣哉!子曰:“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②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概/波荡而从之 B . 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概波荡而从之 C . 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概/波荡而从之 D . 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概波荡而从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仪”,古代指官家的礼仪,这里指属下官员拜见上司的礼节。 B . “辟”,聘请,任用,这里指的是用为掾属。此处用法与“辟邪说”的“辟”不同
      C . “中常侍”,汉代宦官的一种官职,举行典礼时引导宫中事务,掌有实权。 D . “督邮”,郡守的重要属官,职务是督察属县邮政,兼司狱讼、捕亡等事。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滂立志除恶,能够震慑不法官员。冀州出现饥荒,动荡不宁,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巡行查办,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弃官而逃。 B . 范滂节操高洁,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范滂虽按下属常规的礼仪参拜陈蕃,但内心渴望陈藩阻止自己行礼;未获优礼后范滂愤而弃官。 C . 范滂嫉恶如仇,对亲故亦不徇私情。范滂担任功曹时,唐衡请托太守宗资任用名声不佳的李颂为吏,范滂却极力阻止对外甥的任命。 D . 范滂大义凛然,坦然接受灭顶之灾。面对奸党的迫害,范滂不愿牵累吴导,主动到监狱投案,也拒绝了县令郭揖一起逃亡的建议。
    4. (4)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②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5. (5) 文章如何体现传主的忠直与时势的恶浊之间的尖锐矛盾?试分点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

    苏    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 . 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 . 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 . 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2. (2) 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 5. (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杜甫《客至》中的“”,写客至之后的情形,描绘了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
    2. (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写出了诗人突然从梦中惊惧醒来的状态。
    3. (3) 唐朝诗人常常把“猿”作为意象写入诗歌,比如“”诗句中有这样的表达。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民们对于虎的崇拜已积为集体记忆,融为文化基因,__________地传承于今。炊烟升起之处,绿荫笼罩的院落,逄年过节便奔来_________的各种老虎意象。不只是窗花剪纸、门神中堂、虎帽虎鞋、虎画虎馍、泥虎石虎,甚至每个村庄都有大虎二虎小虎等_________的孩子命名;陕北院落与石磨相对的碾盘,也作为周文化四方崇拜的白虎象征,而这一切的一切,最为典型且普及的,仍是千门万户的彩笔与剪刀,秀出一个个威武灵醒的老虎来。

    为什么一定是老虎呢?近代以来的学者研究和田野作业的成果告诉我们,每一个节日都依附着颇具张力的死亡或灾难的种种传说。这实际是一个民族苦难幽深的集体记忆。后来,随着人们生存能力的不断扩大,使既往阴影淡化,喜庆与狂欢逐渐成为主流,且潜隐的张力犹存。即是说,原生态节日中的忧患意识,辟邪祈福的安全期待仍贯穿始终。于是乎,这辟邪纳福的节日语境,既由系统的仪式所建构,也需拥有强大威慑力的意象来承担。而老虎意象便因其_________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吉祥使者。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可思议 活灵活现 生机勃勃 形神兼备 B . 不可思议 惟妙惟肖 朝气蓬勃 形神兼备 C . 不可捉摸 惟妙惟肖 生机勃勃 穷形尽相 D . 不可捉摸 活灵活现 朝气蓬勃 穷形尽相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随着人们生存能力的不断扩大,既往阴影淡化,喜庆与狂欢逐渐成为主流,而潜隐的张力犹存。 B . 随着人们生存能力的不断提升,使既往阴影淡化,喜庆与狂欢逐渐成为主流,且潜隐的张力犹存。 C . 随着人们生存能力的不断扩大,既往阴影淡化,喜庆与狂欢逐渐成为主流,且潜隐的张力犹存。 D . 随着人们生存能力的不断提升,既往阴影淡化,喜庆与狂欢逐渐成为主流,而潜隐的张力犹存。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使用了“彩笔与剪刀”,而不用“彩绘与剪纸”。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启程,奔赴月球背面,在嫦娥三号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档案资料。

    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卫星,它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面面向地球,______。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对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充满好奇,但是由于技术等诸多因素,______。那么,这次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就有可能获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珍贵数据。

    受月球本身的阻隔,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是无法与地球保持通信的。同时,月球正面有许多宽阔的平原,尽管有许多陨石坑,但坑底相对平整。相较而言,______,不仅陨石坑更多,地势也更加陡峭。为了安全着陆,嫦娥四号采取的是近乎垂直的降落方式。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 (2) 请分别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用疑问句式表达。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四、 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 8. (2022高三上·秦皇岛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只有登临绝顶,才有一览天下的豪迈,停滞在山前,理想只能是空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怕困难,去攀登、去实践,才会越来越有力量,才会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只有实干才能汇聚起无限的能力,去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才能聚集起无限的能量,“躺平”“佛系”只会消散自己的力量,消磨自己的毅力。

    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何感想?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