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

    (摘自《习近平谈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华民族神话作为人类古老的综合性艺术,不仅孕育着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众多学科,而且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通过世代口耳相传而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记忆并表达着民族文化自信。

    神话出现在史前文明时代,是文字产生之前民间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人类最早的生存智慧与文化记忆。丰富多彩的古老神话对文化自信的表达是多视野、多层次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时间的冲刷而流传至今,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不仅蕴含着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情感意志,也表现探索担当、不屈不挠的中国力量,积淀着鼓舞后人自强不息的文化自信。

    不怕事,也能担事,这种民族意志在古老的神话中有着充分体现。《淮南子》中描述,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作为中华民族尊崇的创世女神,在人类面临多重灾难时,没有退缩,知难而进。而担当的背后则是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精神。同样,在洪水、干旱、瘟疫、虫灾、战争等种有关灾难的神话中,这类担当大义的形象更是人们心中扭转危难局面的典范,他们用勇气与生命续写出“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壮美诗篇。

    能够展现创新精神的中国神话极其丰富,既有对混沌世界的颠覆,也有对旧秩序的破除和在文明进程中的自我革新。中国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可作为典型案例,如汉族、苗族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盘古,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咪麻,侗族的萨天巴等。这些神话形象源于人的自我观照,无论是他们的产生、特征,还是功泽后世的业绩,都表明他们是接地气的创世者,是中国各民族按照自己的本土文化创造出来的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民群众的代表。

    中国神话中不乏勤于创造的典型。如被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视为文化祖先的黄帝,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神话中不仅有关于黄帝统一天下、勤政爱民以及探讨治国理政之法的叙事,还有黄帝发明制陶、黄帝制衣裳、黄帝创新饮食等一系列事迹。他是一个时代一个群体发明创造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的光荣与骄傲。

    在中国神话中,面对挑战、敢于胜利的形象非常多见,有衔微木填沧海的精卫,有死后“猛志固常在”的刑天等。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生存境遇的同时,一般不渲染神与神之间错综复杂的血腥斗争,而是把人的生命和利益放在突出位置,充分表达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不怕艰险、敢于攻坚克难的文化精神。

    在当今文化实践中,挖掘并传承神话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继承积极思想,摒弃消极因素。培育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历史事实和艺术真实为依据,以文化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人类进步为主导。

    总之,中国各民族神话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具体体现,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一致的。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也在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知常达变、建功立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基因与自信,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必将发挥出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力。

     (摘编自王宪昭《在古老神话中解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挖掘并传承中国神话中蕴含的文化自信,是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行动体现。 B .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因而其发展道路必然具有不同的特色。 C . 中国神话之所以能历经沧桑流传至今,源于人们向上的情感意志和历史积淀的文化自信。 D . 中国神话表达的文化自信,对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化具有民族特色,讲好中国神话故事,有利于阐释中国特色,推动中外文明互鉴。 B . 文化自信由中华民族世代积淀形成,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融合形成了民族的独特标识。 C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中国神话中的文化基因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积极影响力。 D . 优秀民族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要强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3) 下列选项,可以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 . 吴刚伐桂  玄鸟生商 B . 伏羲画卦  炎黄之战 C . 仓颉造字  夸父逐日 D .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学校论坛拟开展“如何使中国神话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文化自信力”主题活动,你要参与讨论,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 2. 现代文阅读Ⅱ

    镖头杨三

    聂鑫森

    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

    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

    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

    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

    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

    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

    “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

    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

    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

    “沙先生回老家省亲?”

    “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

    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

    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

    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

    “大米。”

    “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

    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

    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

    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诚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

    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

    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与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怦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例悬时。”

    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

    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坎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

    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蹿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

    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

    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己,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

    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

    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

    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

    “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

    “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

    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身誉于一旦?”

    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

    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

    “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

    “慢!”杨三大喊一声。

    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

    “不。不是不敢,是不能。”

    ……

    残阳如血。

    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 B . “不是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 C . 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D .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
    2. (2) 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张扬自负的性格。 B . “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写出了湘西美丽的景色,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 C . “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得……”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 D . “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
    3. (3) 杨三“失镖”,文中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三处加以分析。
    4. (4) 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说“他并不关注重大题材,而是在凡人琐事中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 , 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先王德音以亨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 . 齐有种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 . 齐有仲孙之难而获难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 . 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状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调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殆,意为危险,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的“殆”含义相同 B . 务,意为致力、从事,与《过秦论》中“务耕织”的“务”含义不同。 C . 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 . 前列,文中是指先锋、先头部队,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位居前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普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 . 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C . 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子胥劝阻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而损害君王道义。 D . 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4. (4)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侍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

      ②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5. (5) 请结合文本分析司马侯与伍子胥的“善谋”智慧。
  • 4.  古代诗歌阅读

    题王右丞山水障二首(其一)

    张祜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

    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

    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

    [注]①王右丞:王维。②障:屏障,此处指屏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议论,借题画以寓志,用王维的山水画寄托自己的志愿。 B . 领联写画中主要元素“日月”“江湖”,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便可感受自然之美。 C . 颈联描绘夜晚雾气凝成露珠,润湿了整个房间,一泓秋水倒映在寒冷的墙壁上。 D . 尾联“昔人意”指王维的心境,“诗思残”意为虽懂画家心境,却难以用诗句表达。
    2. (2) 诗人是如何表现王维画作之高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在《论语》中,孔子用“”概括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2. (2) 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3. (3) “船”和“马”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陆游《书愤》中“”两句,借此追忆了早年的征战生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在北京,人们对雨燕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从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到与“燕京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雨燕被很多人视作北京城的精灵。它既是北京的一个“特殊生态符号”,也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

    作为候鸟的雨燕为何热衷于扎堆北京?因为雨燕属于攀禽,它的四趾都朝前长着,适合在悬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的古建筑群恰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从紫禁城、天坛到钟鼓楼、箭楼,从景山、颐和园到前门、正阳门,   的旧时皇家建筑,其飞檐翘角,梁、檩、橡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反过来,那许许多多轻盈洒脱的雨燕.又为北京的古建筑注入了难得的灵动和生气,二者相伴相生、   

    然而,过去一段时期,因为城市高速发展,一些古建筑受到损坏,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进一步压缩了雨燕的生存空间。有专家曾地表示,北京城区雨燕数量不到3000只,“再不保护可能预临消失”。我们理应守住“北京雨燕”这张文化名片,擦亮中国大地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名片。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建立种群、传播扩散、      的生态过程。外来入侵物种的传入主要有无意传入、有意传入和自然传入三种传入方式。其中,不少入侵物种是由进出口贸易货物或入境旅客无意间引入的。有意引进则是指为了观赏和改善环境植物等目的人为引进物种。20世纪,部分地区由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在滨海湿地大量引进并种植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这种草迅速蔓延,挤占红树林、芦苇和海三菱麃草的生存空间,形成“绿色荒漠”。依赖滨海湿地生存栖息的候鸟、底栖生物等也由于无处落脚、无食可觅而面临生存危机。此外,还有小部分外来入侵物种是通过台风、洪水等气候要素流动,或由昆虫和鸟类等生物的传带,使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跨境迁移。

    生物入侵危害巨大,但从发生机制过程来看,初期的传入、定殖、潜伏等过程较为隐秘,      , 以至中后期不断扩散,最终暴发,对经济、生态和人类健康乃至生存造成严重灾害。生物入侵对我国遭受的危害非常严重,仅紫茎泽兰、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等13种主要入侵物种,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0多亿元。

    外来生物入侵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因此,      , 才能筑起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铜墙铁壁”。

    1. (1) 对文中画横线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部分地区由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的考虑,在滨海湿地大量引进并种植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 B . 部分地区由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引进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大量种植。 C . 部分地区出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引进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大量种植。 D . 部分地区出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滨海湿地大量引进并种植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
    2. (2) 下列句子中的“而”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 B . 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C . 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 D . 那些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而对前途感到迷茫的人,很难有大成就。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         ——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         ——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