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长治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历史 作为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 好的清醒剂,所以, “ 出乎史,入乎道” ,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 中去把握。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 ____。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 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 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 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 ;强调君子 慎独、自强不息等。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 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 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 ____。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 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 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 两 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象征。历史自 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 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 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 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 驱力和凝聚力。对这种未来性怀有自信和自觉,正是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

    (摘编自师英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一语出自宋代学者曾巩所撰的《南齐书目录序》。以古 视今,不难发现古代深厚博大的史学积累为当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传统 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汲取、品味与借鉴。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

    其一,求“ 大” 。南宋朱熹曾言读史“ 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意味着研读 历史首先要立意高远,关怀宏大。无论治史还是治国,皆须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 时代之大趋势、大方向,提炼大命题,把握大脉动。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 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体例覆盖各类型,大构思方成就大手笔,无怪乎 清代学者赵翼道: “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参照当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其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 重大问题,毫无疑问是至为关键的课题。

    其二,贵“通” 。先立其大,再贯乎通。具体而言,所谓“通” ,首先要“博通” ,即大量 搜辑考察各类尤其一手材料或原始遗迹,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贯通” ,即综 合研究有关材料或遗迹,通过归纳概括引出结论;再次为“通识” ,即注重在综合贯通中求 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会通” ,既把天、地、人作为整体,又将天道、地道、人 道联系起来、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思维与整体意识。这种思维意识对中华文明探源 过程启示很大。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绝非一人、 一学科、 一团队、 一时代之事,迫切需要 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久久为功,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其三,崇“德” 。可大可通,于是历史自然显露出德之光辉,我们的文明亦因之可亲可 久。对待人类的文明历史,要能不抱偏见,不做武断,不凭主观,不谋私利,不求速达,这样我们那些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才能如玉石般温润可亲,似高山般坚韧可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 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这提示我们在进行中国文明 历史研究中注重揭示与阐释自身优秀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 值、中国力量。

    “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求其大者,贵其通识,崇尚德性,在蓬勃 发展的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展现既有史学传统之重光,并赋予其新意,这正是“史者,所以 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的深厚意蕴所在。

    (摘编自王学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清代龚自珍认为研究历史是掌握大道的重要前提。 B . 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 C . 无论治史还是治国,都需要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 D . 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可以借鉴中华民族的某些思维意识,也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强的整合价值,其他势能发挥包容、平衡作用。 B . 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是对乒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性的自信自觉。 C . 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来论证研读历史要求“大”。 D . 不抱偏见、不谋私利地对待一国的文明历史,有益于该国文化精髓的传播。
    3.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龚自珍《定盒续集》卷二《古史钩沉论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 B . 司马迁《报任安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C . 恩格斯说: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 的忽视。 ” D . 季羡林认为: “ 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圈内国家有极其深刻的影 响。 ”
    4. (4) 请在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以提炼出这两段的分论点。
    5. (5)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道和治史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结合材 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磨庄的告别(节选)

    王良瑛

           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倒也算不上“客 ”,是葛子。

    葛子预先没打招呼,径直把车停在了莫三坡大门口。莫三坡当时刚抽过一支烟,仰在 沙发上迷糊,见到葛子一激灵。想到葛子电话里的云山雾罩,癞蛤蟆趴到脚面子上,不咬 人恶心人。村子目前挺安静,千万莫把水搅混了。就手摁响了电话,喊来了莫清明。

    葛子没言语, 一直站在那里刷手机,刷完了又绕圆饭桌转了一圈儿,才说: “十三 爷,这些天,关于咱磨庄搬迁的事,我们想了、做了许多事,来跟您老沟通沟通。 ”

           莫三坡不屑一顾,心里说,你王八羔子“考察论证 ”明白了?

           葛子说: “您知道,北京有个全聚德。 ”

           莫三坡说: “不知道。 ”

    葛子说: “是饭店, 年代悠久,以烤鸭闻名。别的店鸭子烤得好不好?再好,少有人 光顾,单认这个全聚德。为啥?品牌叫响。 ”

           莫三坡愣怔。

           葛子说: “天津有家狗不理,卖包子。 ”

           莫三坡说: “听说了,没吃过。 ”

    葛子说: “包子一咬一兜油,肥而不腻。也是几百年的老店,也是全国都有连锁店, 顾客盈门。 ”

           莫三坡心里话,王八羔子尽往鼻子上了说。

    葛子说: “就连一个小小的永和豆浆快餐店,大小城市比比皆是,店名的四个字都一 模一样,若字体不同,假冒,没人理。 ”

           莫三坡心里话,王八羔子说天书。

           葛子来回走着,打着手势。王八羔子在演电视剧了,莫三坡越发不理会。

    葛子更加滔滔不绝: “上面说的是吃。喝也同样。杭州龙井茶,号称乾隆皇帝喝过的,别的绿茶不比龙井差,对不起,我就认龙井。外国饮料?我就认可口可乐、红牛。穿 也同样,药店也同样…… ”王八羔子不着边际了,是不是发神经?

    葛子提过来一个文件箱,打开,拿出一摞图片,在饭桌上一张张展开来:布满奇石的磨山,飘着“雪花 ”的石磨,焦黄的锅盔,褐色的烧鸡……最引人注目的是街心的那棵古 槐,古槐下那盘特别大的老磨。

    莫三坡和莫清明面面相觑,猜不透王八羔子什么时候拍摄,更猜不透王八羔子葫芦里 装的什么药。

    葛子亮出了底牌: “我前面说了一大通,概括起来不过两个字,品牌。 ”葛子说,产 品必须创品牌;要创出品牌保住品牌, 一是靠质量,二是要注册。因此咱要注册,注册莫 家石磨,莫家锅盔,注册了才是自己的。我注册了你再做,对不起,侵权;愿意做,欢迎,但必须挂上我注册的商标,做我们的连锁店。葛子说,不光注册石磨注册锅盔,还要 注册茶叶。磨庄搬迁,腾出的土地与外村的耕地连成片,正好,建成千亩茶园,注册一个 “北极干烘 ”——整个中国由此往北的气候不再适合茶树的生长,磨山就是最北端的产茶 地。葛子说,开阔的细沙滩,不能再枉费着,建展示厅,建销售点,建餐馆,集游乐餐饮 于一体。把凿石磨、磨面粉、压锅盔、烤烧鸡全过程演示,供游人参观。至于街心的古槐 老磨,系历史文化遗产,表明了莫家,也是中国农村演进的缩影,申请保护,供游人温习 过去,展望未来。总而言之,锅盔照常做,做得更好;钱照常赚,赚得更多。十三爷当年 带领磨庄人从石头里钻出来,做锅盔、烤烧鸡,功莫大焉。可还得像蠽蟉鬼[注]那样冲破裹 在身上的那层硬壳,脱出来,能飞能叫,以新的面貌展现于世才好。

    葛子还说了一些什么股呀,什么率呀,什么比呀,头头是道汤水不漏,莫三坡虽是似 懂非懂,却渐渐折服了。二三十年来好像今日才认识这个王八羔子,禁不住喃喃地感慨了 一句: “羔子,你哪来的气量! ”

    葛子居然笑了笑: “十三爷,葛子实言相告,我一个人的气量不够,还有一位高人, 一位投资者—— ”

           葛子扎扎实实地说出了一个名字:莫清峰。

    莫三坡惊得眼直瞪,又似受了重重一击。儿子清峰吗?也成王八羔子了?可是一丝一 毫没透露呀!

           葛子从莫清明那里进入了磨庄微信群。晚间即在群里发了视频:

    我是莫海伦,原名莫宗海,小名葛子,外名泥鳅,省财政大学毕业。今天,我,也代 表我清峰叔,和乡亲们说说话,说说咱们磨庄的搬迁,磨庄的前途……

    他讲了对磨庄前景的设计,跟莫三坡和莫清明讲过的,而且更详细。最后还来了几句 鼓舞人心的话: “挺起胸往前走,磨庄人往后的日子,杠杠的! ”

           葛子赚得了玫瑰、鲜花、拇指、抱拳。

           晚上,莫三坡终于接到了儿子的电话。

           莫三坡半悬空里来了一句: “你和葛子王八羔子合伙鼓捣的什么名堂? ”

    莫清峰不惊不乍: “他告诉您啦?仅仅多一个投资项目是了,搞总的谋划,具体还得 由您和我清明哥打理。 ”却是一记重锤击在莫三坡心上,他猛地醒悟:是叫我给他们打工呀!

           莫三坡骂一声,怒冲冲摁死了电话。

           周传林来电话了。 一听莫三坡喘气呼呼响,对答不着调,问他: “哥在和谁赌气? ”

          莫三坡便把葛子和儿子合谋鼓捣的关于磨庄的这事那事说了一通。不料周传林一听竟 一阵畅笑: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呀,烧香拜佛,哪里寻去!老哥您舍不下锅盔产业链,年轻人知识广博想得开阔,把哥您心里多少天的郁结解开了。 ”便一条一条讲了道理,莫三 坡同样懂又不懂的。但他相信既是周传林所说,大致不会错,因为他“有脑子 ”,于是心 也慢慢平稳下来。

    [注]蠽蟉(jié liú)鬼:蝉的幼虫。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描写的是对于磨庄搬迁一事,以葛子和莫清峰为代表的年轻人同莫三坡等人观 念上的冲突,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B . “村子目前挺安静,千万莫把水搅混了”是莫三坡对形势的判断,但人们点赞葛子说 明莫三坡的判断不准,村民们对改革的接受程度并不低。 C . “说天书”“演电视剧”“越发不理会”“不着边际”“发神经”等,反映出莫三坡对新事物 的陌生与隔阂,说明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落伍者。 D . “合伙鼓捣的什么名堂”“ 叫我给他们打工呀” ,说明莫三坡心理的阴暗和自私,他不 理解年轻人的魄力和眼光,不愿意为他们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既写了告别,也写了许多许多无法告别的东西,比如老槐树、石磨、村子周围 的土地等,丰富了内蕴、深化了主题。 B . 莫清峰的直接出场在文中虽然极短,但他和父亲的交谈、葛子和周传林对他的夸 赞,都突出了他有气魄有能力的特征。 C . 葛子的形象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的,莫三坡视角与周传林视角中 的葛子互相呼应,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完整。 D . 葛子“蠽蟉鬼”“功莫大焉”等语言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夹杂书面语,符合年轻人出生 于本土、又受过高等教育的经历。
    3. (3) 请结合文章谈谈题目“磨庄的告别”包含哪些含义? 
    4. (4) 文章写“葛子亮出了底牌”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左文襄(左宗棠) 礼部报罢,回籍,侘傺甚,充醴陵书院山长,修脯至菲,几无以给 朝夕。时安化陶文毅公(陶澍)方督两江,乞假回籍省墓。醴陵为赣、湘孔道,县令特假 书院为行馆,嘱文襄撰书楹帖。文毅睹楹帖,激赏不已。问县令孰所撰,令具以文襄姓名 对,即遣舆马迎之至,谈一日夜,大洽,即入幕府,礼为上宾。文毅得子晚,其公子尚 在髫龄,而文襄有一女,年与相若。文毅一日置酒,邀文襄至,酒半,为述求婚意。文襄 逊不敢当,文毅曰: “君毋然,君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上。吾老而子幼,不及睹其成立, 欲以教诲累君,且将以家事相付托也。 ”文襄知不可辞,即慨然允诺。未几,毅骑箕文 经纪丧事公子归里亲为课读 , 且部署其家事,内外井井,如文毅在时。 陶氏族人欺公子 年幼,群谋染指 , 赖文襄之御侮,得无事。    文毅藏书綦富,文襄暇日皆遍读之,学力由是 日进, 一生勋业,盖悉植基于是时也。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有删改)

    材料二:

            陶澍未第时,家极贫,课徒自给。而公性颇豪,嗜饮善博,虽家无儋石储,不顾也。

            后值岁暮,其妇崔泣谓公曰: “    贫迫如此,妾实不能同为饿殍。为君计,妾亦可度岁。    不 然,愿赐绝婚书,俾妾另谋生活。 ”公笑曰: “ 卿识何浅!我未交大运耳。日者谓我命当至 一品。姑徐之,勿愁富贵也。 ”妇曰: “君有此大福,自有与君同享者。妾不敢作此想,请 与君辞,听君好消息矣。 ”公不得已,书离婚书与之。

    戴痴者,善饮,每以无饮友为恨。 一日晚饮于市,见公袒衣而沽饮,饮颇豪,呼而问 为谁,公答姓陶。曰: “子饮可几何? ”公曰: “ 予好饮,而终未有能醉我者。 ”戴喜甚,曰: “ 我将与子较量。 ”遂沽浊醪二瓮,曳与对饮。两瓮既罄 , 公微醺,而戴已玉山颓倒 矣。公起去,次日戴醒而忆之,复觅陶公饮,极欢。自是,遂与公为酒友。

    (选自朱翊清《埋忧集》,有删改)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毅 A 骑箕 B 文襄经纪 C 丧事 D 挈公子归 E 里 F 亲为 G 课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部,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礼部长官被称为礼部尚 书。 B . 文中“延入幕府”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延至其家” 的“延”含义相同。 C . 谢,推辞,与“ 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谢”意思不同。 D . 既罄,文中指喝完了,其中的“ 罄”与成语“ 罄竹难书” 中的“ 罄”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宗棠在家乡担任醴陵书院的山长时,十分落魄,身为两江总督的陶澍却有识人之 能,看到左宗棠写的楹联便叹赏不已。 B . 陶澍生前将自己的家事托付给左宗棠,并交代他要读书。在陶澍去世后,左宗棠不 负所托,通读陶澍藏书,奠定功业的根基。 C . 陶澍没考中科举时家里很贫穷,靠教书补贴家用,而他喜欢喝酒赌博,家里衣食难 以为继,妻子便要离开他另谋生路。 D . 戴痴以没有酒友为憾, 一天晚上在集市与陶澍相遇,就与陶澍较量喝酒,结果戴痴 大醉,而陶澍还好,于是两人结为酒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陶氏族人欺公子年幼,群谋染指,赖文襄之御侮,得无事。

      ②贫迫如此,妾实不能同为饿殍。为君计,鬻妾亦可度岁。

    5. (5) 两则材料中都表现了陶澍心胸宽广的内容,请具体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 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首(其二)

    苏轼

    此境眼前聊妄想,几人林下是真休。

    我今心似一潭月,君已身如万斛舟

    看画题诗双鹤鬓,归田送老一羊裘

    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苍波没两鸥。

    【注】①王晋卿:北宋画家。 ②万斛舟:装载上万石的大船。这里指离舟。 ③羊裘:汉代严光少有高名,曾与刘秀共同游学,后来刘秀即位,严光隐姓埋名, “披羊裘钓泽中” 。后以“羊裘”指隐者或隐居生活。 ④士龙: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陆云与其兄陆机 齐名,他少时就被称为龙驹、凤雏。此处借指诗人的弟弟苏辙。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题画诗是诗人与友人王晋卿之间的酬答唱和之作,是以画作为出发点的有感而 发。 B . 诗人因眼前的山水图景而感慨万千,感慨世间归隐之人没有多少个是出于真心的 C . “林下”“两鸥”用语含蓄,不直言归隐,归隐之志却流露无遗,给读者留下想象空 间。 D .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明了自己看透俗世生活、欲同弟弟苏辙一起归隐山林的心迹。
    2. (2) 在这首题画诗中,诗人借画作内容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志向的。
  • 5. (2023高三下·辽宁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善用对比,其中将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产生的不同后果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2. (2)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高度概括种树时、种树后正确做法的句子是:“。”
    3. (3) 古诗文中常出现“黄花”这一意象,古人或借其形容女子的容颜,或借其描绘秋天景象。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 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对于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来说,一系列 ①        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批批充满壮志豪情、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有志青年的艰苦奋斗。新时代中国青年不畏难、不惧苦,活跃在生产经营、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抢险救灾、应急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服务等领域, 用稚嫩的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 , ____,        。对于奋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的广大青年朋友来说,要把中国青年 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传承下去,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 ②         ,  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 ③        中创造业绩。

    新征程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    ”“草地    ”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    ”“腊子口    ”需要征服 , 广大青年朋友更应胸怀“ 国之大者 ”,坚定人民立场,加强理论学习,从 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研究分析发展规律,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 中增进本领、增长才干。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和结构基本相似,与之构成排比 句。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所谓“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霜降时节,农民也迎来大秋作物最后的播种与收获。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秋收也已扫尾,部分农地将进入冬闲时期;而南方却迎来“三 秋 ”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等正当收割。

    霜降时节,我国各地秋叶渐红,绘就一幅五彩斑斓的瑰丽画卷;山林之间,更有“霜 打菊花开 ”的盛茂气象,作为“延寿客 ”、不老草的菊花,为暮秋增添了勃勃生机。因此,人们在霜降节气登高望远、赏枫观莉、吟诗作对,极具风雅韵味。此外, 有民谚云“补冬不如补霜降 ”,霜降正值秋冬之交, ____ 。这天民间有煲羊肉、吃牛肉的食俗;在许多地方,人们有吃红柿子的习俗, 一则御寒保暖、补筋健骨,二则清热润肺,防 止冬天唇干、流涕;山东地区的人们霜降喜食白萝卜,以下气入肺,解腹胀之围;在闽台 民间,则有吃鸭肉的习惯,肉质壮实、鲜嫩肥美的鸭肉,成为润燥祛火、补充营养的餐桌 佳品。

    ____ , 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一些地区也有在霜降日扫墓、祛凶的习俗。在广东高明地区,还有“送芋鬼 ”的习俗,人们用烧红的瓦片烤熟芋头,再将瓦片丢至村外,利用大火辟凶祈祥。多彩的民俗, ____ ,也为清冷的霜降节气带去了数不尽的人 间烟火。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 (2)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正所谓“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B . 在广东高明地区,还有“送芋鬼” 的习俗。 C . 有民谚云“补冬不如补霜降”。 D . 更有"霜打菊花开" 的盛茂气象。
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传统乐器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隋唐时期,筝由十二弦增至十三弦;明清以后逐 步增至十五弦;清末至民国初出现了新制的十六弦筝,这种十六弦筝也就是中国近百年来 流行的传统筝。

    1949 年以后,筝这件古老的民间乐器更是旧貌换新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国有 关专家成功地研制出 S 型二十一弦尼龙钢丝缠弦筝。这种筝由于共鸣体加大,弦数增加,

    明显丰富了演奏的音响效果和增强了发音的厚度。千年古筝,更加委婉动听,富有神韵。 虽然古筝的弦数不断发生变化,但人们对古筝的喜爱与传承未变。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