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09-28 浏览次数:13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 . 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 . 因为毛泽东诗词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所以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 D . 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了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 .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了前进动力。 C .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纯属虚构。 D .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 .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 .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 (4) 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香雪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儿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颤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看来这不是梦,一切都是真的,她确实离开姐妹们,站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火车上了。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那个扭架员负罪地说道”,“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 B . 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有联系小说中人物的作用,白色百合花可以看作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他们美好的品质。 C . 文本二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如通过描写香雪执着地追求铅笔盒,表现了香雪坚定的性格特征。 D . 文本一和文本二有着相近的风格,即不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塑造得清新美好。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有着丰富内涵,“破洞”主要表现他的节俭,“馒头”主要表现他对“我”的关爱。 B . 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女生换铅笔盒,表现出山里姑娘们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也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人的精神风貌。 C . 文本一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牺牲”“献被”等情节连接起来,结构严谨有序。 D . 两则文本表现了不同时代感人的青春情怀,文本一侧重写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深情,文本二侧重写改革开放时期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
    3. (3) 细节是作品的灵魂。请结合新媳妇为小通讯员“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和香雪“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两处文本细节,简要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
    4. (4) 文本一结尾“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中,用“青年人”比用“小通讯员”和“小同乡”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文言文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命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 , 且重以烟,遂反聪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命当尽,死此不复以出。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为者,始获脱然以出。

    (选自张养浩《济南龙洞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窃:私自,我。②磬折:弯腰。③会:恰逢。④郁勃:郁结壅塞。⑤隘:狭窄。⑥反聪:不视听。⑦穴:洞口。

    1. (1) 下面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B . 阡陌交通(运输事业) C . 来问讯(都) D . 欣然往(计划)
    2.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渔人甚之   口同声 B . 便船 屋俨然 C . 乃记之而 停数日,辞  D . 不足为外人也 妾妇之
    3. (3) 下列对《桃花源记》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行踪为线索,记述渔人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 . “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世界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时间很长。 C . 本文是一篇作者亲身经历世外桃源的游记散文。 D .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等。
    4. (4) 两文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第1段画横线语句直接描写桃花源入口的①;【乙】文段中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句子是“②”。

    5. (5) 翻译《衔接教材》中的两个句子。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4. 古代诗歌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 . 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 . “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 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2. (2) 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闻道龙标分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2)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3. (3) 锦帽貂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 (4) ,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5. (5) 班级换了教室,同桌觉得教室比较破旧,有些抱怨,你可以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劝他关注自身品德修养,不要太在意外部环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 6.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各小题。

    漫步在昆明的街道上,再加上这变化的四季,总会将一些东西所____。在这里,我体会不到万物凋(diāo)零的枯藤(tén)残红,也体会不到落英缤纷后的____黄花。(A)在这里,即使是一株小草,也感受不到春秋冬夏,感受到的,只不过是不能平凡的春意罢了。或许是上天眷顾这座城市,令她不受夏日的娇阳所灼(zhuó)烧,也不受冬日的寒风所凛冽,仿佛事物的____和外界的冷暖,与她毫无瓜葛。(B)而我们,则在这座小小的城市中安睡继续着那平凡却又不乏美妙的酣(hān)梦。

    昆明的天,昆明的人,昆明的四季。(C)我们生在这块云贵高原的红土地上。没有那东北平原的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也没有那江南水乡的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没有那黄土高原的大漠如雪,寒日似钩;也没有那成都天府的稻香鱼肥,____。我们只有这如春的四季,这温暖的襁褓 , 这憨厚的人们,(D)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流露新的希望。

    1.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凋(diāo) B . 藤(tén) C . 灼(zhuó) D . 酣(hān)
    2. (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漫步 B . 落英缤纷 C . 娇阳 D . 襁褓
    3. (3) 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掩盖  遍地  变迁  寒暑往来 B . 遮蔽  满山  变化  一年四季 C . 掩盖  遍地  变化  寒暑往来 D . 遮蔽  满山  变迁  一年四季
    4. (4) 文中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这里,即使是一株小草,也感受不到春秋冬夏,感受到的,只不过是不能平凡的春意罢了。 B . 而我们,则在这座小小的城市中安睡继续着那平凡却又不乏美妙的酣梦。 C . 我们生在这块云贵高原的红土地上。 D . 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流露新的希望。
  • 7. 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相信我们一定能不负先辈重托,不辱历史使命,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____。

    ①我们要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为报效祖国打好扎实的基础。

    ②想今朝,我们应如何珍惜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英雄们的奋斗精神?

    ③然后在实践中历练,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挺身而出,攻坚克难。

    ④忆往昔,先辈们披荆斩棘,浴血奋斗,换来今天的和平岁月。

    A . ①④③② B . ④③①② C . ④②①③ D . ①②④③
  • 8.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青春 , 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满公英,即使力气单薄 , 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这样,

    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一堵堵心的墙。飞翔,

    会让他见识到你未曾见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到更宽更远。

    A . “青春”是形容词,“才”是副词,“力气单薄”是偏正短语。 B . “即使力气单薄,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复句。 C . “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中的 “是”充当此句谓语成分。 D . 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之一是:在“更宽更远”后添加“的地方”。
  • 9. 下列各项中,与下文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李清照的闺情词反映的是自己的闺中生活,她的词展示出女性的矜持、细腻、清雅。 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就显得相形见绌。她的词和那些男性文人表达居高临下的怜爱同情的作品绝不相类。

    A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C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 .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军训的记忆碎片,或许是动员大会上的口号嘹亮,或许是队列训练时的军姿飒爽,是烈日暴晒中的步履铿锵,是绚丽晚霞下的军歌飞扬……这些训练场上汗水交融的“咸”,骄阳烈日的“辣”,重任在肩的“苦”,成长收获的“甜”,都将印刻进青春,留下最隽永的高中回忆。

    然而,短暂军训留给我们的不应仅仅是永恒的回忆,更应是美好的期待。军训结束后同学们又将迎来紧张而充实的高中生活,希望同学们在新的起点上不松劲、不懈念,把军训中培养出来的好作风、好状态保持下去,把军训成果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带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家国命运紧紧相连,以青春之热血,报爱国之壮志,勇担新时代青年之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请结合军训的感悟和收获,以“淬炼青春正当时,强国有我勇担当”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