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质量...

更新时间:2023-10-19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人民日报强调,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手段,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只有平衡发展,才能造福子孙后代。中国不仅在国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还在国际上积极分享经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这种全球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贡献。

    (摘自人民日报: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

    材料二:

    新华社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国内,也对全球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绿色发展,通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可持续能源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生态文明成为国际社会学习的榜样。新时代,中国愈加注重生态保护,通过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大环保产业投资,展现了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摘自新华社:生态文明是全球绿色发展的典范)

    材料三:

    经济日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相反,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绿色产业、低碳发展等,不仅推动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提升了产业竞争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使生态和经济实现双赢。中国通过推动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修复等方式,展示了环保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典范。

    (摘自经济日报:生态文明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材料四:

    人民网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公众都应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共识和生活方式。中国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推动碳减排等举措,为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美丽中国而不懈努力。

    (摘自人民网: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现状)

    材料五:

    环球时报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政策和工程,更需要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出行方式等,都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培养绿色生活观念,减少浪费,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中国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可持续消费,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摘自环球时报:生态文明应注重生活方式的转变)

    1. (1)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哪个选项最能够准确地概括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
      A . 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两者不存在矛盾。 B . 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C . 生态文明主要关注国内的环保问题,对全球环境影响较小。 D . 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忽略经济增长,以环保为先导。
    2. (2) 以下哪项描述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
      A .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国内的事务,不会对全球环境产生实质影响。 B .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推动可持续能源合作,为全球环境贡献。 C . 生态文明的建设仅限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没有实际意义。 D .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封闭的概念,不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
    3. (3)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列哪个选项最准确地描述了这种合作的重要性?( )
      A . 生态文明建设只需要政府的领导,不需要企业和公众的参与。 B . 政府应完全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企业和公众不需要积极参与。 C . 只有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公众的参与并不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 D .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协作,每个人都应发挥积极作用。
    4. (4)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请你阐述一下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你个人认为的最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5. (5)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请你阐述一下你认为的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大的挑战,并提出你个人的解决方案。
  • 2. 现代文阅读II

    星之渊:思想的迷宫与航海

    在一个模糊的现实与梦境交错的领域,存在着一个被称为“星之渊”的神秘领域。在这片星海之中,时间与空间融合,现实与虚幻交错,一切都充满了无限可能。在这片领域中,存在着一个古老的智者,他的名字被遗忘在风中,唯有他那深邃的双眼在寂静中闪烁。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埃隆的年轻人,他在一场意外中穿越到了星之渊。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城市之中,高耸的塔楼环绕在他身边,星辰的光芒洒下,照耀着这片异境。埃隆迷茫地行走,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引导着。

    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不同的景象,仿佛是梦境与现实的融合。在一片虚幻的森林中,埃隆遇见了一个身着白袍的女子,她的眼眸如同夜空中的星辰,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女子告诉埃隆,星之渊是心灵的迷宫,是存在与虚无的交汇之地。在这里,现实和幻想是不可分割的,而解开迷局的关键在于超越自身的束缚。

    埃隆被女子的话深深吸引,他开始穿越星之渊的不同领域,探索其中的奥秘。在一片荒漠之中,他遇见了一个流浪者,他手持一本古老的书卷,书中记载着宇宙的起源与终结。流浪者告诉埃隆,时间是虚妄的,过去与未来在星之渊中交织,而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编织者。

    渐渐地,埃隆的心灵开始觉醒,他不再受现实的束缚,开始与星之渊融为一体。他穿越时空,踏入了一个光芒耀眼的空间,那里似乎存在着一个无尽的宇宙。在宇宙的中心,他遇见了那个古老的智者,他的双眼闪烁着星辰的光芒。

    智者告诉埃隆,星之渊是心灵的探索之地,是对现实与幻想的交融,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思考。他指引埃隆探索自己内心的边界,超越世俗的束缚,寻找真正的自我。在无限的星海之中,埃隆开始追寻内心的声音,他感受到自己与宇宙相通,与时间无关。

    然而,星之渊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旅程,它充满了困惑与挑战。埃隆在迷失和找寻之间徘徊,他时而陷入深渊,时而触摸到真理的边缘。他的思想在星之渊中如飘忽的星光,时隐时现,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变幻。

    终于,当埃隆的内心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时,星之渊开始变得平静。他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能量涌动,他的思维变得清晰,他仿佛突破了思维的边界,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存在。他明白,星之渊是一个无穷的探索,是对人类意识的追问,是对存在与虚无的思考。

    最终,埃隆回到了现实世界,他带着对星之渊的理解,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他明白,每个人都是一个星之渊,都在不断地探索与思考。而真正的智慧不是回答的获得,而是对问题的追问,对内心的探索。他走在尘世之中,眼中闪烁着星辰的光芒,心灵在星之渊中得到了觉醒。

    在星之渊与现实之间,埃隆找到了一种平衡,他成为了一个思想的航海者,永远在探索和追问的道路上前行。

    1. (1) 在故事中,星之渊被描述为一个神秘而充满挑战的领域,埃隆被引导穿越其中。这个“星之渊”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 )
      A . 一个具体的地理空间,埃隆在其中进行冒险探索。 B . 人类心灵和思想的探索之地,代表着人类对于真理和存在的追问。 C . 一个虚构的幻想世界,主人公在其中经历一系列梦境。 D . 一个时间与空间错综复杂的迷宫,用来考验埃隆的勇气和智慧。
    2. (2) 在文章中,描绘埃隆在星之渊中的探索过程时,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使故事更具有哲学深度。以下哪个选项最能概括文章中使用的意象和隐喻的功能?( )
      A . 增强故事的戏剧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 B . 提供了一个视觉的背景,让读者更容易想象故事中的场景。 C . 加深故事的主题和情感,使读者更深入地思考故事的意义。 D . 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更想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和背景。
    3. (3) 在故事中,埃隆在星之渊中遇到了不同的人物和场景,这些人物和场景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请列举并解释至少两个埃隆在星之渊中遇到的人物或场景,说明它们在故事中的隐含意义。
    4. (4) 故事中,主人公埃隆在星之渊中经历了思维的探索和觉醒。请解释埃隆在星之渊中的探索过程如何体现了作者对于哲学和人类内心世界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对于整个故事的主题和情感有何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片段

    平原君,姓虞名卿,其先春秋时为平原君。虞卿相齐,贤者之后也。尝事桓公,年少公子甚亲之。卿自齐东游至蔡,其舍人问左右曰:“平原子,所以为公卿相齐,亲戚之门甚阔。”左右对曰:“然。”平原子曰:“吾听其言,皆贤人也。”旦日桓公问舍人言平原子家甚阔,何贤人也?对曰:“贤人也。”公乃以告,曰:“吾少时弗之知也。”遂以卿为上卿,右翼以主宰政事,年八十七,封其孙为卿,不欲绝其族类之法。卿相卫灵公,谓之“鬼卫灵公”。李兑、王廖相其后,尽以卿之法。

    文本二:《史记·魏公子列传》片段

    公子无忌者,魏文侯之子也。以父贵为景。景侯时,无忌为客卿,主客事,与庶人饮食,杂处。庶人甚亲之。景侯薨,成侯立,即位二年,公子无忌为将军,将兵伐齐,拔我雍丘之地。景侯十一年薨,而公子无忌亲政。无忌既霸,宗庙之祭,宗室之赏,咸出焉。三年,公卒,葬以襄陵,谥曰成侯。国人皆曰:“公子无忌贤。”其嗣文侯也。

    1. (1)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哪个描述最准确地概括了《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平原君虞卿的作用和影响?( )
      A . 平原君虞卿是史书中智者之一,主要在齐国担任政治家职务,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B . 平原君虞卿是魏国的政治家,通过权谋策略巧妙地对抗强大的秦国。 C . 平原君虞卿在故事中是一个年轻的公子,通过和齐国君主的亲近关系获得了权力。 D . 平原君虞卿是一个流浪者,通过手持书卷的方式影响了故事中的其他人物。
    2. (2) 根据文本,平原君虞卿的政治智慧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
      A . 他懂得如何运用外交手段,通过联合诸侯国来对抗强大的敌国。 B . 他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成功地征服了齐国的领土。 C . 他以出色的演讲和口才,说服了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支持他的政策。 D . 他通过与公子甚亲,以及搜集情报等方式,获得了在国家政治中的影响力。
    3. (3) 文本中的“宗庙”一词指代的是什么?
      A . 一个宫殿式的建筑,用于国家重要场合的举行。 B . 魏国的一座山,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 C . 被用来祭祀祖先的场所,代表着家族的尊严和传承。 D . 一个古老的城市,是政治家们的聚会地点。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平原君,姓虞名卿,其先春秋时为平原君。

      ②公子无忌者,魏文侯之子也。以父贵为景侯。

    5. (5) 请分析并比较文本一和文本二中的主要人物身份以及他们在各自历史背景中的作用。同时,阐述这两个文本如何反映了古代政治家在不同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 4.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倾国倾城难称意,妆楼此夜一相逢。心事更难言,随风泪满巫山东。

    1. (1) 在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中,下列哪个意象最能凸显词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和情感深处的哀愁?( )
      A . 舞低杨柳楼心月 B . 歌尽桃花扇底风 C . 倾国倾城难称意 D . 心事更难言
    2. (2) 分析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探讨词中的彩袖、玉钟、杨柳楼心月等意象在情感表达和情景描绘方面的作用,以及这些意象如何构建了词的主题和情感氛围。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 (2)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3. (3) 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在一个宁静的清晨,我独自漫步在河边的小道上。微风拂过,带来一丝丝清凉,吹散了城市的喧嚣。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如同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处的青山。偶尔有几只小鸟飞过,歌声婉转动人,仿佛是大自然在为这宁静的时刻增添了一抹乐曲。我沐浴在这宁静的氛围中,心情也变得宁静而平和。

    1. (1) 将文本中“喧嚣”和“青山”用更适合和更唯美的词替换
    2. (2) 请描述片段中的环境氛围如何影响了你的情感和思绪。结合其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谈谈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宁静之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请用简练的语言进行阐述。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我们的眼泪和汗水,早已凝结。我们对着镜子,早已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模样。我们用自己的手指,触摸自己的肩膀,已经没有一点寒毛直立。

    1. (1) 根据片段内容,作者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人们的痛苦和无力感?( )
      A . 对比描写 B . 反问句 C . 比喻 D . 夸张手法
    2. (2) 以片段为基础,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意象描写传达人们的困境和沮丧情绪。
    3. (3) 片段中的”眼泪和汗水,早已凝结”是何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个比喻有何深刻的意义?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伦理哲学的领域中,有一个备受瞩目的思想实验,被称为"电车难题"。这个问题设定了一个道德抉择的境地,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广泛的讨论。

    问题情境是这样的: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在高速驶向五名工人,他们将无法幸免于难。此时,你站在一个转轨装置旁边,可以将电车的轨道转向另一边,但在那里也有一个工人。你面临两个选择:不干涉,让电车撞向五名工人,或者转轨,使一个人牺牲以救五人。

    作文要求:请以"人性抉择与道德十字路口:电车难题下的思考"为题,结合上述材料,从道德、伦理和人性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①请描述电车难题的情境,引出人们面临的道德抉择。

    ②从"牺牲一人以救五人"和"不干涉为上"两种选择中,分析每种选择背后的伦理原则和人性考量。

    ③你在类似的情境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请阐述你的理由,以及是否会因为具体情况而改变选择。

    ④思考这个难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无人驾驶车辆等领域,道德与技术的交织如何考验人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