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新高三上学期6月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04 浏览次数:45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文论在经历“审美的复苏”“体系的探索”“现代性转换”之后,得益于视 野逐渐扩大,经验不断充实, 正在走进新的阶段。

    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在这样 一个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 与此同时,“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 探向历史维度。这时出现了两组对比鲜明的趋势:一方面是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是越来越 弱的理论解释力;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声音要“去西方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能进去而不 能出来,不能告诉我们“破”了西方之后要“立”什么,以至于一度迷失目标。当下学界已经认识到, 在大量新事实被充分发现的基础上, 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合, 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与解读。 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 辐射力和解释力, 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简言之, 这个新论述就是“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 释”。这一新论述有两个轮子, 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 当今文艺实践中不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近年来, 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 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 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 一 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 “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 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古往今来, 中国文艺家以丰富的文体实践不断丰富经验与美感的 表达,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原来大都可以从文体角度悟得其中三昧。这就大大改写了五四时期西 方文学观念主导的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所限定的文学认知图式, 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边 界, 使得完全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新事实拓展新眼光, 新眼光发现新事实。我们 正在进入一个重新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 这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是相适应 的。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当今时代是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这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所在。 与此同时,中国文论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譬如,文学创作如何在中华崛起的时代,充分涵育代代 相传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 而“国身通一”的士人理念、“家国兴衰”的志士情怀,正是千年中国 文论主流,即严羽所谓盛唐诗为“第一义”以及王国维所谓“屈子文学之精神”。说到底,“文以载 道”的“道”既是客观历史大趋势, 也是这个大趋势内化为士人身心的担当。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 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正如一家国内知名网站的创始人所说,当代最有活力、 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因而,我们应清醒 地认识到,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 重要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强化中国文论阐释力》 )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向历史维度,在这个维度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 B . 近年来,中国文论从传统文学生活中发现了大量新事实, 但依然缺少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表现之一是文化越自信,理论解释力却越弱。 C . 中国文论 新阶段的发展应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发现新事实与新意义,二是能活古化今,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 D . 学者们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中国文学“文体”极为丰富的新发现为例,论证中、西文论研究存在不同。 B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要论证了中国文论的阐释价值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 C . 文章第三段,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运用举例论证表现中国文学“文体”极为丰富多样。 D . 文章第四段,关于网络小说的论述,意在论证当代文学创作既要创新,又要传承传统价值。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当代中国的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一定都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 B . 中国文论研究进入新阶段后有了关于文学边界、文学功能的新发现,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深入,后面很大可能会有其他新发现。 C . 如果中国文论能发展出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形成新的、成功的理论论述,那么就应该会对中国未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D . 当代文学要涵育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也应成为文学创作者的文化自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太空实验室一中 国空间站舱内可以部署25台科学实验柜,每台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研究,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此外,还在舱外安排了材料舱外暴露试验装置和元器件与组件舱外通用试验装置,用于开展舱外实验项目。后续,我国还将发射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空间望远镜研究设施,开展广域巡天观测。针对.上述舱内科学实验机柜、舱外试验装置和巡天空间望远镜,在空间站建造阶段,共安排了近百项实验研究项目。后续转入常态化运营后,还将实施较大规模科学研究,预期将有力推动暗物质与暗能量、星系形成演化、物质本质规律、生命现象本质和人在太空的响应变化规律,以及地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为未来我国开展近地以远的载人空间探索提供扎实的科学和技术积累。

    (摘编自《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2022年6月4日)

    材料二:

    世界航天大国为什么竞相发展空间站?在地球上,生命体和物质受到重力的作用,某些本质规律会被掩盖,在微重力条件下有望发现被重力掩盖的物质本质规律,如在微重力条件下会产生浮力对流极大的减小、沉淀和分层现象基本消失、压力梯度极大的减小等物理效应。空间站有人的参与,便于进行实验操作和维修维护等。著名的哈勃望远镜在轨工作了30余年,期间航天员乘航天飞机对哈勃望远镜进行了5次维修,才使哈勃望远镜能够长时间工作,取得众多国际瞩目的科学成果。在轨开展的生命、材料等科学实验,有必要将实验后的样品返回,回到地面做进一一步研究,如生命科学实验样品回到地面进行基因测序和后续的研究、材料样品进行剖分并开展X射线衍射研究等。有了空间站,方便进行这样的天地往返运输。由于大气的吸收和干扰,宇宙中的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和超长波等无法在地面有效观测到,相关谱段的天文观测需要发射观测仪到太空中开展观测。

    (摘编自张伟《为什么要在空间站做实验?》,解放军报2022 年3月25日)

    材料三:

    什么是微重力?我们在地球上空300至400千米的轨道上,相对于6千余公里的地球半径,在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上重力并没有消失,为什么会出现微重力的现象? 

    如上图所示,航天器在做近 8 千米/秒的高速运动, 按照牛顿第一定律, 航天器应该是保持远离 地球的匀速直线运动, 而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 使航天器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航天器所受的重力提 供了航天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这两个力基本相等,使得在航天器上感受到的只有残余 的重力, 称为微重力。

    (摘编自张伟《为何在空间站做实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2022 年 3 月 10 日)

    1. (1) 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微重力条件下加热比如水或空气等物体时,浮力对流消失后热交换基本停止,加热的水或 空气可能停留在容器底部。 B . 因为微重力条件下的沉淀分层现象基本消失,所以空间站里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后,不会出现 分层现象。 C . 距离影响引力,空间站在地球上空 300 至 400 千米的轨道上, 因为距离地球很远, 所以出现 微重力的现象。 D . 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 当把铁块等密度大的物体放入密度小的水中时,这些物体将不会下沉。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设和运营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在广域巡天观测 领域能够走在世界前列, 其中巡天空间望远镜功不可没。 B . 材料二通过列举哈勃望远镜成功在轨运行三十余年的例子,向我们论证了在微重力条件下有 望发现地球上某些生命体和物质的本质规律。 C . 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上航天器所受重力虽时有时无, 但其仍然可以同地球的引力共同作用,使 航天器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 D . 中国空间站舱内的太空实验室将为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
    3. (3) 发展空间站有什么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一个文官的死

    (俄)契 · 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 镜,看《哥纳维勒的钟》。他一面看戏, 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 眼珠往上 翻,呼吸停住……他取下望远镜,低下头, 便阿嚏一声, 打了个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 掏出小手绢擦了擦脸, 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瞧了瞧,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可这一 看,他就心慌了。他看见坐在他前面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顶和脖子, 嘴里嘟 嘟哝哝。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

    “我把唾沫星子喷到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这 仍然有点不合适。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 把身子向前探出去, 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大人,我 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出于无心……”

     “没关系,没关系……”

    “请您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

    “哎,请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傻头傻脑地微笑, 开始看舞台上。他在看戏, 可再也感觉不到心旷神 怡了。他开始惶恐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休息时间,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 在他身边走来走去, 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 嗫嚅道:“我溅着您了, 大人……务请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 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你却说个没完!”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嘴唇。

    “他说忘了,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 不时怀疑地瞧着将军。“连话都不想说 了。应当对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不然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 不这么想,可过后就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 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先是被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 洛夫在“别的部门”,也就放心了。但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似乎过于轻率。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 赔礼道歉的好,”他的妻子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他有点古怪,且一句合情合理的话也没有。不过那时候也没 时间细谈。”

    第二天, 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 刮了脸,去布里扎洛夫那儿解释。他走进将军接待室, 看 到那儿有许多人请托各种事情,将军本人夹在他们当中, 开始听取各种请求。将军问过几人后,抬 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剧场, 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切尔维亚科夫说,“我打了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 请您原……”

    “简直胡闹……天知道是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你有什么事?”

    “他连话都不愿意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 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一下……”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 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 嗫嚅道:“大人, 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 那纯粹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您要知道才好!”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会是开玩笑? ”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连一点开玩笑的意思也没有呀! 他是将军,可 是竟然不懂!既然这样,我也不想对这个摆架子的人赔罪了!去他的! 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 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给将军的信却没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 怎么写, 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 他开始嗫嚅道,“并不是如您所说的那样 为了开玩笑。我是来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至于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想过。在下 胆敢开玩笑吗? 倘若我真开玩笑,那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 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 大人? ”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 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突然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 他一步一步退到 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 就倒在长沙发上…… 咽气了。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集》,有删改)

    文本二

    “您骂我客观, 说这种客观态度是对善和恶的漠不关心, 说它是理想和思想的缺乏等。您希望 我在描写偷马贼的时候应当说明:偷马是坏事。不过话说回来, 这种话就是我不说, 别人也早已知道了。让陪审员去裁判吧,我的工作只在于表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写道, 您要是跟偷马贼打交 道了,那么您得知道, 他们并不是乞丐,而是吃得饱饱的人,这些人算得是一种狂热的信徒,偷马 不单纯是盗窃, 而是癖好。当然,把艺术和说教配在一起是愉快的事, 不过对我个人来说, 这却非 常困难, 并且由于技术条件而几乎不可能。要知道,为了在七百行文字里描写偷马贼,我得随时按 他们的方式说话和思索,按他们的心理来感觉,要不然, 如果我加进主观成分去,形象就会模糊, 这篇小说就不会像一切短小的小说应当做到的那么紧凑了。我写的时候,充分信赖读者,认定小说 里所欠缺的主观成分读者自己会加进去……”

    “我以读者的身份给您提一个意见: 您描写苦命人和可怜虫,而又希望引起读者怜悯的时候,

    自己要极力冷心肠才行,这会给别人的痛苦一种近似背景的东西,那种痛苦在这背景上就会更明显 地露出来。可是如今在您的小说里, 您的主人公在哭,您自己也在叹气。是的,应当冷心肠才对。 是的!有一回我写信给您说, 人在写悲惨的小说的时候应当冷淡,您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人可以为

    自己的小说哭泣,呻吟,可以跟自己的主人公一块儿痛苦, 可是我认为这应该做得让读者看不出来 才对。 (我在喜芝这篇习作中对喜芝的死就是持着这种态度的)态度越是客观, 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 力。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摘自《契诃夫信件》

    1. (1) 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与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将军前后进行过多达六次的“道歉”,充分表现了其胆怯、疑 心、内向的性格。 B . 小说善于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如“没关系,没关系”“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简单数语,将军高高在上和表面客气实则冷淡的形象立现。 C . 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听了丈夫的经历后, 先是“被吓着了”,后来又“放心了”,说明她是一 个势利、精明的人。 D . 小说结尾,主人公出人意料地死去, 不仅传递了作家对主人公的情感态度,且更能激发读者 思考。
    2. (2)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切尔维亚科夫的死亡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3. (3) 文本二中契诃夫说:“可以跟自己的主人公一块儿痛苦,可是我认为这应该做得让读者看不出 来才对。”但又说“小说里所欠缺的主观成分读者自己会加进去”,那么作为读者,可从哪些途径去把 握契诃夫小说中的“主观成分”呢?试结合文本一、二为读者写几条导读建议并简要分析。 
二、古文诗歌阅读(34 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笞怒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 又诏下州郡, 一切皆得举孝廉、秀才。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 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 非所在贪虐, 使其然乎?更选清贤奉公之人, 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 而群贼弭息矣。” 出为豫章太守。迁大鸿胪。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 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 坐免。复征拜议郎,迁 光禄勋。时封赏逾制, 内宠猥盛,蕃乃上疏谏曰:“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 又比年收敛,     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注】数千,食肉衣绮。    陛下宜采求失得,择从忠善。使褒责诛赏, 各有所归。”帝颇纳其言。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 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 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 所谮诉,    坐免归。    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蕃与大 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 帝乳母旦夕在太后侧, 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 有所封拜,多行贪虐。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 窦武谋之。泄, 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 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拔剑叱甫, 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即日害之。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 · 陈蕃传》)

     [注]采女:宫女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B .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C .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D .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征: 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 . 郊, 即郊祀, 是古代帝王在国都近郊祭祀天地神灵、为社稷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C . “车驾幸广成校猎”中“幸”,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中的“幸”含义相同。 D . “乃益人围之数十重”中的“益”,与《苏武传》“武益愈”中的“益”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陈蕃反对讨贼,痛斥官吏暴虐。山贼作乱, 公卿力主兴兵征讨,陈蕃严厉驳斥, 认为祸根是官 吏贪污暴虐,若挑选奉公爱民的官吏, 山贼可不战而平。 B . 陈蕃直言规劝,指出桓帝过失。陈蕃批评桓帝逾越礼制,滥赏无功之人;指出桓帝在非祭祀时 节游猎,实为放纵无度。但这些谏言并未被皇帝采纳。 C . 陈蕃不贪名位,一心尽忠国事。当陈蕃被晋封高阳乡侯、赏赐封地时,他一再上书推让,最终 没有受封;和窦武等任用贤士, 给天下之土带来国家太平的希望。 D . 陈蕃嫉恶如仇,事败壮烈赴死。陈蕃憎恨宦官与灵帝乳母勾结, 谄媚太后, 多行贪虐, 与窦武 密谋剪除曹节等人;事败后,陈蕃仗剑闯宫, 怒叱王甫,被害身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比年收敛, 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数千,食肉衣绮。 

      ②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 而为势家郎所谮诉, 坐免归。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双声子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① 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②暮霭初收。夫差旧国③,香 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 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 图王取霸④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 翻输范蠡⑤扁舟。验前经旧史, 嗟 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①兰棹: 木兰木所做的船。②牢落: 即寥落, 稀疏零落貌。③夫差旧国: 指吴王夫差的国 都苏州。④图王取霸: 指吴越为建立雄图霸业而纷争图谋。⑤范蠡:春秋末政治家,曾协助越王勾践 复国灭吴,功成后乘扁舟泛游于太湖中,避免了杀身之祸。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凉之间错综的对比, 极具艺术感染力。 B . 三吴风景、姑苏亭台笼罩在沉沉暮色中,气氛黯淡。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的画面,让人仍感繁华。 C . 下片由“想当年”引出历史, 将“空”字冠于“运筹决战”前,如一利刃穿透时空, 深化词 作主题。 D . 结句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余韵不尽。
    2. (2) 这首词一反柳永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偏向于豪放。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  ”,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 (2) 韩愈《师说》中认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是对待从师的态度不同,圣人采取“”的态度,而一般人采取“ ”的态度。
    3. (3) 苏轼《赤壁赋》中,“ ”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高考临近, “志愿填报”作为一门生意,①方兴未艾。在各大平台上,从数百元的智能填报, 到 上万的一对一指导,②琳琅满目的志愿填报服务销售火热, 服务项目包括推荐院校、讲解专业、填报 技巧、答疑解惑等等。

    在报志愿这个高考的“第二战场”上,如何平衡城市、专业、成绩, 让自己的分数利益最大化, 是每一位考生都必须面对的一道关卡。再加上为孩子人生大事慷慨解囊的家长,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成 为新的消费热点,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③大快人心的选择。但目前看来,这一行业显然还处于野蛮生 长的阶段。根据《北京晚报》记者拿到的价目表, 单独志愿填报一对一指导的价格从几千到几万元不 等, 而且“一坑难求”。

    媒体调查发现, 大多机构招聘都声称“对专业和学历都没有要求”。“专家”经过短暂的培训就 能持证上岗,照着机构提供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这样缺乏专业性的高考指导,其实是贩卖焦虑 的“财富密码”。对于那些满怀期待购买服务的考生和家长来说,“破财”已是小事。若是听信了错 误指导与真正合适的高校④不欢而散 , 可能还要在未来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弥补遗憾。

    1. (1) 下列出自文中第三段的句子, 与二段中“第二战场”引号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 . 媒体调查发现,大多机构招聘都声称“对专业和学历都没有要求”。 B . “专家”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能持证上岗, 照着机构提供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 C . 这样缺乏专业性的高考指导,其实是贩卖焦虑的“财富密码”。 D . 对于那些满怀期待购买服务的考生和家长来说,“破财”已是小事。
    2. (2) 文中画横线的四个成语,有三个使用错误, 请写出其序号并改写为正确的成语。 
    3. (3) 请概括以上的主要信息,50 字以内。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 (1) 下面是某村服务中心“人才凝聚政策措施”的示意图。其中有三处空白, 请根据图表内容, 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2. (2) 2017 年印发的《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规定每年 4 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六为“蓉 漂人才日”,表现出成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迄今为止, 已举办了六届“蓉漂人才日”高峰荟活动。 明年的“蓉漂人才日”高峰荟活动,还要展现成都灿烂的文化和善待人才的传统。请你围绕此目的安 排活动的地点,并简述原因。 100 字以内。
四、写作(60 分)
  • 9. (2023高一下·重庆市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赞美水“不争”的美德。面对充满竞争的世界,有的“内卷”,有的“躺平”,有的“穷且益坚”,有的“乘化”“逍遥”,有的“互鉴”“共赢”,有的“挑衅”“纷争”……新时代下的我们,究竟应该“争”还是“不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立意明确,标题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