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一单元 /2 /2.2 红烛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同...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

    相比于西方国家广泛流行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其实,中国人一开始也采取的是分餐制。

    《史记》所载的“鸿门宴”故事,就是分餐制的形式,刘邦一行登门拜会,项羽留刘邦等人吃饭,席间,项羽、范增、项伯、刘邦、张良等人分坐于不同方位,这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如果他们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项庄也就不可能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了,因为那样做项羽也会有危险。

    不仅史书记载如此,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也证明是这样的。山东诸城出土的前凉“髡刑图”画像砖,体现了汉代人用餐的场景。图中官吏列坐,一人面前放置一份盛有食物的餐具。还有四川郫都区出土的“宴饮舞乐百戏”画像砖,图中有五个人席地而坐,一人面前摆有一案,众人分餐而食。

    中国人早期实行分餐制,与家具的形制有关。中国一开始没有椅子、桌子这样的家具,人们通常席地而坐。将杯盘直接放在席子上既不卫生也不雅观,于是吃饭时通常还有一种食案,只是它比较低矮。在汉墓中出土过一幅《宴饮观舞图》壁画,表现的是人们就餐的场景,图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食案,这种小食案其实就是食盘的变形。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解释:“无足日盘,有足日案,所以陈举食也。”与食盘不同,这种小食案下面有足,便于放在席上。《后汉书》记载,隐士梁鸿从太学毕业后厌倦官场,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梁鸿每次回来,“要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孟光举的“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

    魏晋以后,各民族之间加快了交流与融合,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有了许多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的形式。与汉人传统服饰不同,少数民族的“胡服”以袖窄、紧身、圆领、开权等特点而更适合活动,在用餐时不容易碰翻杯盘,也不容易沾上油腥。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胡床”,类似于人们后来一直用的“马扎”,已经是一种高足坐具了。至少在东汉末年,“胡服”“胡床”等已经传到内地,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戚皆竞为之”。

    穿着越来越紧身的衣服,坐在更高、更舒服的椅子里,面前是高足的桌子,人们用餐时无疑会感到更舒服。这时,如果仍采取以前的那种分餐制形式,就需要在每个人面前放一张桌子,每个人坐一把椅子,不仅浪费家具,而且室内空间不足够大的话也难以摆开,于是人们逐渐聚到一张桌子上吃饭,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转变。这种情形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在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室砖画《宴饮图》中,就有四个人并列坐在一个长方形大食案的一侧用餐的情景。到了唐代,聚餐制开始普及,在唐长安韦氏墓壁画《野宴图》中,正中间放着一张方形的桌子,食具全部放在这张桌子上,共有九名男子坐在各自凳子上分三面围着桌边聚餐。

    由分餐制向聚餐制转变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方面革新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魏晋以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儒家学说受到玄学等思想的挑战,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更趋向实用化,其所承载的礼教色彩有所减弱,这也影响到社会习俗的变革。

    (摘编自陈忠海《分餐制在中国古代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很长时间以来,围桌共食已成为普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筷子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许多人都习惯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筷子,这种场景虽然传递着情谊,但却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形成新兴的餐桌文化,离不开多方协作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杭州建德市制作公筷公勺地方标准,并制作“前端金色、后端绿色,尾部标注有地域文化品牌”的公筷供全市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果。面对关系到公众卫生安全的“小事”,政府要拿出实际行动积极作为。再者是餐饮企业要成为分餐而食的推动者。根据《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各个餐饮企业要践行企业责任,在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等方面严格把关,为大众创造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多一双公筷、一个公勺,多一份放心安心。公筷、公勺用起来,分餐进食搞起来,这些文明小节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摘编自薛正文《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引领文明餐桌新“食”尚》)

    材料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除了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外,合餐很可能成为肝炎、伤寒、痢疾等多种疾病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媒介。数据显示,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倡导分餐制不但在疫情期间更安全、卫生,在平时也更符合健康生活的理念。

    但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国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餐等是一些网民不愿分餐的主要原因。还有声音表示,推行家庭分餐制比推行聚会分餐制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更大。有建议指出,在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可以率先实行分餐制,社会上加大对分餐制的宣传力度,从服务到理念,提高公众对分餐制的接受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个人和家庭,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韩冰玉《浙江走进公筷新“食”代》)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鸿门宴”上采用了分餐制的形式,因为项庄担心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会给项羽带来危险。 B . 中国的分餐制历史悠久,至少在汉代人们就采用了分餐制的形式,后来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才发生了改变。 C . 与分餐制相比,聚餐制更实用,可以减少使用家具,节约室内空间,并且让人不必顾忌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 D . 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国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餐等原因造成了一些网民认为推行家庭分餐制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戚皆竞为之’”,由此可知汉灵帝是聚餐制的积极推动者。 B . 文章用直观性强的魏晋菜室砖画《宴饮图》表明魏晋时期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转变的观点,极具说服力。 C . 一种新的用餐习惯、用餐文明礼仪的形成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推广也需要有耐心。 D . 当前围桌共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一生活方式虽然有助于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却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值得肯定的一项是(      )
      A . 有传染性疾病的分开吃可防传染,家人都没传染性疾病则不必分开。 B . 一家人分开吃饭不是疏远,对家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才是重要的。 C . 中国人过日子希望团团圆圆,家人坐桌各吃各的显得有点生分。 D . 对于家庭来说,分餐是个人习惯,不必强推,每家有每家的习惯。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当前应如何有效地推行分餐制。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暮鼓》描写了一位女性在黄昏散步时,偶遇一对农民工母子的心态变化。“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 . 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连用几问表达了她为自己被误喊而惊讶,也为自己被误当做农民工的妈而伤感等心理。 C .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D . “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使已经暮年的她感悟到生活沉重,无法解脱。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 B . “老头”是“妈”的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C . 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 .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3. (3) 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老头”的生活现状。
    4. (4) 请探究《暮鼓》结尾的表达效果。
    5. (5) 仿照第一节诗的表达,选择恰当的意象,补写第二节诗。要求语言生动,诗意连贯。

      灯亮着——

      在晦重的夜色里,

      它像一点漂流的渔火。

      你可以设想我的小屋,

      像被狂风推送的一叶小舟。

      但我并没有沉沦,

      因为灯还亮着。

      灯亮着——

      因为灯还亮着。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 , 就迁礼部主事。

    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两月时行亦罢

    (节选自《明史·汤显祖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B . 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C . 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D . 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之一。 B . 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继之,稍有不同。 C .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等。 D . 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古代任免或调任官职的词语有很多,本文的黜、夺、罢与致仕、致事、致政等表示免官。乞骸骨、乞归等表示辞官退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汤显祖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张居正非常想招致当时有名气的汤显祖陪其子读书。 B . 汤显祖认为是皇帝赐予大臣们的权力为辅臣所窃,致使言官无所适从。 C . 汤显祖认为不论是张居正还是申时行任宰相,都没有尽职,致使圣政可惜。 D . 听了汤显祖的上言后,皇帝把申时行发配到徐闻任典史,后又调任遂昌任知县。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

      ②乞立斥文举、汝宁,诚谕辅臣,省愆悔过。

    5. (5) 史家之所以在《明史》中为汤显祖立传,这主要归功于他有“立言”的不朽之举。本文中汤显祖列举了申时行的哪些罪状?他是如何评价申时行的?
    6. (6) 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二、语言文字运用
  • 4. (2020高一上·长春月考)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海南自贸港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方案》明确海南自贸港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方案》提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 5. (2020·新高考I)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新闻公报介绍,“世界的复兴”这一目标将致力于共同迅速地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基础,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未来。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 全长55千米,总投资达1269多亿元,经过6年的筹备、9年的建设,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这座桥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 建设难度极大,运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____,仅专利就达400多项,多个领域的空白被填补,是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标志,打破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一桥飞架东西,从此再远的距离也不再____。以前,从珠海、澳门到香港,陆路车程需要3个小时之久,而如今只需45分钟。人们可以上午在广州喝早茶,下午刷卡过关去澳门吃个葡挞,晚上去维多利亚港欣赏香港夜景( ) 。大桥的开通,势必促进城市互融互通、协同发展。譬如,在珠江西岸建立仓储分拨中心,将极大降低香港的物流成本;将不断充实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功能;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打开了无限可能。由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看得见、摸得着,不少企业已经____。毫无疑问,世界级大湾区已____。港珠澳大桥的成功通车,是我国实力的又一次极好证明。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是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标志,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打破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 B . 是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标志,多个领域的空白被填补,创下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 C . 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创下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标志着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 D . 在多个领域弥补了空白,创下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标志着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走街串巷,往来于粤港澳三地确实很方便 B . 往来于粤港澳三地,如同走街串巷般方便 C . 人们能够很方便地来来往往于粤港澳之间 D . 人们在粤港澳之间来来往往,会十分方便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数见不鲜  遥不可及  迫不及待  紧锣密鼓 B . 层出不穷  望尘莫及  跃跃欲试  紧锣密鼓 C . 数见不鲜  望尘莫及  迫不及待  呼之欲出 D . 层出不穷  遥不可及  跃跃欲试  呼之欲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