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6 /6.1 芣苢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必修上册语文《芣苢》《插秧歌...

更新时间:2023-09-18 浏览次数: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芣苢(fú yǐ)拾(duō)场(pǔ) B . 袖子(lǚ)(jié)诗(fù) C . (xié)阴(yín)怜(rǔ) D . (yǎ)仓(lǐn)依(lài)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 枕藉 推诿 哗众取宠 青春永驻 B . 荏苒 脉搏 交插学科 望风披靡 C . 孝悌 怠慢 贻人口实 迫不急待 D . 惭祚 斡旋 沽名钓誉 进退维谷
  • 3. 下列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言采之(轻微,少) B . 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薄言之(取得,获得) C . 朝餐歇半霎(他,代词)    薄言之(拾取,摘取) D . 秧根未牢莳未(布满、遍及)   薄言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 4.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而耻学师                         学 B . 吾尝终日思矣                     惑不从师 C . 采采芣苢,薄采之               自本是京城女 D . 其闻道也固先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 5. 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B . 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 C . “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D . 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
  • 6. 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A . 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 . “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 . 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 . 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 7. 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是(   )芣苢 /《诗经·周南》
    A .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B .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 .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D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 8. 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因此说,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视野

    A . ①②③⑤④ B . ②③⑤④① C . ①③②⑤④ D . ②③①⑤④
二、句子默写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
    2. (2) 《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采采芣苢,”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 (3) 《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采采芣苢,”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 (4)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两句写了收麦前的天气状况——久雨忽晴。
    5. (5)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苏辙用“”两句写自己做饭备酒数待忙碌辛劳的外孙,表现出对外孙辛劳的疼爱之情。
    6. (6)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两句写麦收结束,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
三、古代诗歌阅读
  • 10.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1. (1) 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插秧歌》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混乱的场景。 B . 《插秧歌》颔联中“兜鍪”和“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争。 C . 《插秧诗》“低头便见水中天”写插秧的时候需要弯腰低头,同时也暗示着做人的道理。 D . 《插秧诗》表面上写的是农民插秧的情景,实际上一语双关,暗示的是修禅的道理。
    2. (2) “退步原来是向前”历来为人所称道,妙不可言。谈谈你的理解。
  • 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①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②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莳:种植。②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杨诗“田夫”两句,“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具体准确,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 . 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需要提防鹅鸭,不能让它们进田“捣乱”。 C . 苏诗“三夜”两句,写在连日阴雨毁坏了打麦的场圃后,终于迎来天晴,乡邻们手举竹竿跳起舞来,十分喜悦。 D . 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了却收麦大事、关闭粮仓之后,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2. (2) 两首诗都写劳动,但描写角度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语言运用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听荡气回肠咏流传。从《诗经·芣莒》这类耳熟能详的远古经典,到《沁园春·长沙》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____。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要赋予经典诗词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随着优美的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类节目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____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____。我们将传承诗词精品,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继续____当代文化风尚。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沁人心脾  萌发  心悦诚服 引领 B . 感同身受  焕发  心悦诚服 指引 C . 感同身受  萌发  心驰神往 指引 D . 沁人心脾  焕发  心驰神往 引领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 . 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 C . 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 . 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 . 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 . 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 . 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