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咸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19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 , 从品味把玩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一切艺术创作都应该与幻觉和象征形式有关。 B .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是一种纪实文学。 C . 非虚构作品往往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 D . 非虚构作品因为要突出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就只能牺牲艺术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叙事是非虚构文本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有大量的非虚构作品能说明这一点。 B . 非虚构文学因为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所以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 C . 从目前已发表的非虚构作品来看,它们有着独特的文体特征,其理性的思考和辨析要多于感性的抒情。 D . 我们往往可以从非虚构作品中,读到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3.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陈年喜的《微尘》文字粗粝斑驳,饱含着悲悯和温度,结合作者做过十六年矿山爆破工的工作经历,篆刻出一群生动的劳动者群像。 B . 李辉的《封面中国》,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 C . 余华的《文城》描写长江以南的风土人情,让读者追寻主人公的脚步由北入南,一同去见证一种审美的震撼,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乱世里一个南方小乡村的风土人情。 D . 梁鸿的《出梁庄记》是作者基于梁庄创作的,专注于记录细部幽微的纹理,展现出个体在时代洪流里的生活与命运,展现一个中国乡村的缩影。
    4. (4) 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划横线的句子?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非虚构文学(写作)”为论说中心,但论说的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雕父子俩

    凌鼎年

    鲁三斧是木匠,严格地说是雕花匠。

    他之所以叫鲁三斧,用他父亲的话说就是:不管你是不是鲁班的嫡系,但一笔写不出两个鲁字。传承老祖宗、祖师爷的技艺,有鲁班的名头,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就够了,就能混口饭吃了。

    鲁三斧的境界似乎比他父亲高,他的儿子取名:鲁一绝。他觉得光三板斧还不够,必须得有绝活儿。不是说“一招鲜,吃遍天”嘛。

    鲁三斧从小就让鲁一绝学画画,学木雕。

    鲁一绝儿时的记忆里,最多的是水波纹、绣球纹、龟背纹、冰裂纹、祥云纹、鱼鳞纹、方胜纹、如意纹、灵芝纹、流云纹、飞天纹、浪花纹、古钱纹、柿蒂纹、金锭纹、银锭纹、剑环纹、莲花瓣、回纹、锁纹等,以及父亲让他在三角形、菱形、长方形、圆形、鸡心形、六角形的黄杨木、檀香木、核桃木、紫柚木里刻这些纹样图案,像红木、铁力木等父亲就很少让他操刀。父亲说了,等你有了绝活儿,就可雕刻寓意图案,那些名贵的金丝楠木、紫檀木、酸枝木、黄花梨就能让你大显身手了。

    鲁一绝儿时见过父亲收藏的几块木雕,放在大橱的顶上,可父亲宝贝得什么似的,轻易不让鲁一绝把玩,说这些老货比你爷爷的爷爷年纪还大,禁不起磕磕碰碰。鲁一绝有次趁父亲外出就凳子摞凳子,站上去,把橱顶的雕花板拿来看看,最上面一块的花纹有葫芦、宝剑、扇子、笛子、荷花、花篮、渔鼓、阴阳板等,鲁一绝觉得很奇怪,这几样东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雕刻在一起,啥意思?正在这时,父亲突然回来了,鲁一绝一惊,慌乱中,那木雕花板掉在了地上,碎成了几块,父亲破天荒给了一绝额头一个“毛栗子”,很痛的。

    因了这一记“毛栗子”,鲁一绝今生今世再也不会忘记,记住了雕花板上雕的是“道家八宝”,知道了那八样法器,俗称“暗八仙”。

    鲁一绝发誓:日后雕个更好的,赔给父亲。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有了自己收藏木雕板的想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鲁一绝的木雕技艺日益精进,文绉绉的话就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用娄城土话就是“强爷娘,胜祖宗”。鲁一绝更注重收集寓意木雕图案,如“苏武牧羊”“三顾茅庐”“状元折桂”“五子夺魁”“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怀橘遗亲”“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有木质纹理本色的,有上漆描金的。但大都是民国的与北洋政府时期的,少量清代的,明代的就更少了。

    一天,来了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人,自称钱经理,他带来了一块老旧的雕花板,有的地方已朽烂了,但还看得出有四只狮子,有大狮子,有小狮子,在戏耍中,那神态各个不同,可以说栩栩如生,关键是动态,整个画面像活的一样。鲁三斧只瞅了一眼,就脱口道:“明代的?”

    钱经理说:“好眼力,真是明代的,四百多年头了。”

    鲁一绝说:“这叫四世同堂吧?这类木雕花板,我见过,会雕。”

    钱经理说:“是五世同堂,应该还有一只小狮子,如果能给补上,价钱好说。”

    鲁三斧二话没说,就把这活儿接了下来。“保证修旧如旧,完好如初。看我的绝活儿吧。”鲁一绝信心满满。

    父子俩反复看,反复琢磨,另一只缺失的小狮子在哪呢?

    鲁一绝说:“在那朽烂的部位补一只上去,不会错的。”

    鲁三斧却说:“不,从大狮子背后残破的一小块空缺推测,可能是半只狮子。”

    鲁一绝不能不服,姜还是老的辣。

    经过粘贴、修补、画样、雕刻,再上色、做旧,竟浑然一体几乎看不出破绽。钱经理看到修补后的《五世同堂》,赞不绝口,十分满意,很爽快地给了5000元钱。钱经理加了鲁一绝的微信。当晚,就木雕的话题与鲁一绝聊了起来。几天后,他约鲁一绝去喝下午茶,对鲁一绝说:“你们父子俩的木雕手艺在娄城,你说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我们可以合作,你们父子俩负责木雕,做旧,我负责出货,保证比现在的收入翻好几番,怎么样?”

    鲁一绝问:“怎么合作?”

    钱经理说:“高端收藏,私人订制,来样加工,来料加工,货到款付,银货两讫。”鲁一绝有心动,说回去与父亲商量后再定。

    鲁一绝把钱经理的合作项目与父亲说后,鲁三斧说:“那不成了文物造假吗?”

    鲁一绝说:“爸,你怎么还是老脑筋,不开窍。仿古建筑都很吃香,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为什么不能仿古做旧?我们与钱经理是制作、供货关系,不存在造假、骗人。怕什么?”

    “你要接这活儿,你接。我不做这事,这昧心钱我不赚。”

    鲁一绝知道老爸的倔脾气,就各做各的,他另外开了“鲁一绝木雕坊”,还招了两个学徒,购进了雕刻机器,由他徒弟根据来样雕刻出毛坯,他再手工加工,打磨,力求完美,这样,交货速度大大加快。

    鲁三斧依然纯手工,不温不火,平平静静,冷锅里爆出热栗子的是他的一幅《百子闹春》木雕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他先是被评为娄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再后来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鲁一绝呢,在娄城高档住宅区买了房子,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他唯一的担心,这钱经理会不会哪天出什么事?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15期)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三斧给儿子取名“鲁一绝”,是想让儿子传承老祖宗的技艺,并能超过自己。 B . 鲁一绝弄坏木雕花板的情节既写出了鲁一绝的好奇心,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 . 木雕花板修补后,钱经理爽快地给钱,加微信,侧面表现了鲁一绝高超的技艺。 D . 鲁一绝后来想自立门户,主要是因为跟父亲意见不统一,又不想惹父亲生气。
    2. (2) 关于“钱经理”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钱经理的出现,既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使得鲁家父子的形象更加丰满。 B . 小说主要是通过对其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描写,塑造了钱经理生意人的形象。 C . 跟“鲁三斧”“鲁一绝”一样,“钱经理”的名字里也大有乾坤,隐含着作者的态度。 D . 文末的担心暗示了钱经理文物造假的真相,结合其文质彬彬的形象,读来颇有余味。
    3. (3) 文章有多处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大量木雕花纹和寓意图案的名称,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
    4. (4) 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删掉更好。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客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辍,不城薛。

    【注】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靖郭君客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请郭君大怒,曰:“刬而 , 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请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

    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靖A郭B君C之D交E大F不G善H于I宣J王K辞L而M之N薛O与P齐Q貌R辨S俱T留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说”指说的话。“说”与《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含义不同。 B . “善”指对人友好。“善”与《劝学》“善假于物也”中的“善”含义不同。 C . “类”指这些人。“类”与《屈原贾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类”含义相同。 D . “辞”指辞别。“辞”与《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中的“辞”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人敢于冒死进谏,阻止靖郭君高筑薛邑城墙,是因为抓住了他的心理。 B . 齐貌辨为人毛病不少,门客们因此都讨厌他,可靖郭君对他却非常友好。 C . 靖郭君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舍,并且派他去给长子驾车,朝夕侍候不懈。 D . 靖郭君劝齐貌辨不要去见齐王,是怕因为齐王不喜欢自己而连累齐貌辨。
    4. (4)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

      ②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

    5. (5)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靖郭君与门客之间的关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为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他虚年59岁时,闲居卞山,登亭述怀,写下了这首词。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首一句紧扣题中“绝顶小亭”,“缥缈危亭”,表明亭在绝顶,既高峻且危险,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 B . 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 C . “万里”喻其广远,“烟浪”形容烟云如浪,与“万里”相应。北望中原,烟雾迷茫,不知何日能收复。 D . 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2. (2) 有评论者认为,“梦得此词,波澜跌宕,曲尽其妙”。请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句是“”。
    2. (2) 当我们读到《归去来兮辞》中的“”时,眼前仿佛见到“无官一身轻”的陶渊明乘着小船归家时任意飘荡、快意人生的样子。
    3. (3) 《石钟山记》中“”两句点明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错误说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6年秋,著名抗战歌曲《松花江上》诞生于古城西安。它的创作者张寒晖受党的派遣,到西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投身于① 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张寒晖在耳闻目睹了西安街头众多无家可归的东北同胞渴盼早日打回东北、赶走日军和重返故乡的凄惨情景后,通过与东北军官兵及其家属的朝夕相处,深刻体会到埋藏在他们心底的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他被这些景象深深触动,终于以不可抑制的强烈激情,谱写出了《松花江上》。

    张寒晖当时乃至后来一段时间却一直②  , 《松花江上》曾被命名为“东北流亡学生集体创作”,在一些歌集里,也是写着“佚名”。正是没有署名反而保护了张寒晖。当《松花江上》刚刚出现时,国民党就称它为“赤色歌曲”,谁要唱它,就有被逮捕的危险。

    1936年,蒋介石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剿共”。西安爱国青年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前往临潼请愿,要求蒋介石起兵抗日。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奉命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学生们激愤高昂地唱起了《松花江上》,悲壮的歌声令人③ 。张学良闻听此曲大为感动,含泪而返,于次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以下为上述材料拟的小标题,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 西安事变始末 B . 谁是《松花江上》的作者 C . 《松花江上》的重大意义 D . 《松花江上》背后的故事
    3. (3)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隐晦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的心理机制,是外界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个体的内心,在潜意识层面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

    ① 。良性的心理暗示可以给患者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不良的心理暗示可以造成身体各个系统和心理之间的功能异常,致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代谢失调,最后产生疾病。不良的心理暗示还会增加患者的恐惧感,导致内在的承受能力变差,这样更容易出现问题。还有,吃药的时候,②  , 即便是没有产生副作用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出现一些药物反应。研究发现,如果患者真的相信药物会发生作用,那么即便在使用安慰剂的情况下,也可以达到跟使用真药一样的效果。

    当然,在治疗中,不同的患者接受心理暗示的程度是不同的。这对治疗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③ 。这些人处于陌生的环境时,将自己完全保护起来,这时候心理暗示就很难被他们接受。

    1. (1) 下列句子中的“影响”和文中加点处的“影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父母们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孩子。 B . 部分私家花园受西学影响 , 向公众开放。 C . 此人之言,实属影响附会之辞,不可全信。 D . 基因多态对抑制剂的免疫效果有重要影响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年少不知书中味,再读已是书中人”,“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优秀作品是需要重读的。重读,往往会加深理解,增进思考。学校读书会将组织主题为“重读经典”的读书活动,你打算在读书会上发言,请从下面六篇作品中选择一篇,联系自身阅历与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谈谈重读这篇作品后,你获得的新思考与新体会。

    《卫风氓》《离骚》(节选)《种树郭橐驼传》

    《石钟山记》《祝福》《玩偶之家》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