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韶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28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strong><strong>、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22</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儒家“礼教”一语,出自《礼记·经解》:“恭俭庄敬,礼教也。”意思是通过礼的教化使人能够谦逊节俭,端庄谨慎。一般来说,儒家所说的“礼”泛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所谓“礼教”,就是用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教育人们,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活动。这也就是《礼记》所说的“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可见礼教之初衷在于化民、育人。但秦汉以降,礼教自从被纳入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教化体系,逐渐发生异化。特别是从董仲舒开始,出现的“三纲六纪”“五常”等观念,成为封建礼教的核心内容。封建礼教也因被历代统治者利用、扭曲,造成束缚人性、压抑人情的后果。“五四”时代的一些文化激进主义者,如吴虞,就将“礼教”与“吃人”相等同。礼教之所以是“吃人”的,乃是因为集体性的家族和等级化的国家都吞噬和压制着个人。

    从家族层面看,不管是门阀家族还是庶民家族,都是通过家礼把个人禁锢在家族的各种人际关系之中,并赋予每个人以不同的角色、义务,从而保证个人对家族的附属性。刘丰说:“家礼的实质就是将个人固定在家族的宗法关系之中……家礼使人处在各种礼仪规范之中,由此维系家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比如,婚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个人娶妻,而是为家族娶妇,以完成家族延嗣的重任。个人之身并非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个人所在之家族。“身非我有”乃是旧礼教的典型特征。总之,在封建时代,家族才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任何个人都不过是某个家族的一员。个人并没有独立自主的地位,个人始终为家族实体所吞没。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不过是以皇帝为家长所建构的一个更大的家。所谓“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指的就是,国家建构实质是家族建构的扩大版。正是由于这种以皇帝为中心的“以家为国”理念,故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因此,消解个体自主性的忠孝观成为整个封建帝国时期的核心价值理念,“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凸显君臣不平等关系的观念被大力推广。

    旧礼教所呈现的整个生活秩序不仅仅是一种世俗生活秩序,还被视作某种绝对超越秩序的表现,具有宗教意味。君臣、父子、夫妇这三对封建时代最基本的关系都被视作阴阳关系在具体人际关系中的体现。阳与阴在世俗生活世界对应的核心关系就是君臣、父子、夫妇。于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君权、父权、夫权就不仅仅是一套世俗生活法则,而且是天道、天理法则。《白虎通》亦言:“子顺父,妻顺夫,臣顺君,何法?法地随天也。”所以,旧的礼教秩序不再纯然是世俗的秩序,而是一种超越性的道德要求,从而有了宗教意味。违背礼教规范不仅仅是触犯了世俗生活秩序,更是对超越性的天道、天理秩序的触犯。所以,戴震控诉道:“人死于法,犹有可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礼教吃人变成了天理吃人,让人无处申诉。

    (摘编自胡骄键《儒家礼教的现代转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区域分化、领域分化、观念分化的态势,这种分化的态势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先秦儒家的礼教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在当下,“礼”可以理解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儒家“礼教”背后的那种“仁”之思想可唤起人的道德自觉。这种唤起除了内心的情感共鸣外,“礼”制的外在形式也是必要的。社会不能缺乏礼仪,人的言行也必须有一定的规范。礼仪是礼的载体,借助于一整套礼仪的长期推广和践行,礼在社会中起到一种规范和整合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礼仪在推行过程中,必须防止其过度形式化。发展至近代的儒家礼教之所以失去了生命力,之所以遭致近人的强烈批判,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其形式化,在于其僵化的繁文缛节。

    此外,在先秦儒家礼教体系中,礼和法的关系一直很密切,尤其是荀子的思想体系,更是一个礼法结合的完整体系。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外在强行的法律与内在自觉的道德之间还存在一个宽大的空间,如何协调是当代社会治理和整合的一个关键。法律必须体现人文精神,成为引导人类未来走向的外在力量,这同时也是“法”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故“法”必须契合人的内在道德要求而不能沦为纯粹外在的一种强制力,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当代社会的治理中,先秦儒家学者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看,先秦儒家礼教自身从开始就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走向形式化和极端化,并遭到强烈的批判。但是,其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和内涵,为重建礼仪秩序而采取的方式,仍能为现世所吸取和借鉴。

    (摘编自赵胤《先秦儒家礼教的当代价值》)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教”一词出现较早,但自产生始便发生异化,并在统治者的利用、扭曲下,封建礼教造成了束缚人性、压抑人情的后果。 B . 儒家礼教的初衷在于化民、育人,但发展至近代,因为儒家礼教的形式化,以致失去生命力,并遭到近人的强烈批判。 C .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若要提升“法”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效果,必须将“法”与人的内在道德要求相契合。 D . 在当下,借鉴先秦儒家礼教思想时,我们既要吸取和借鉴其精神和内涵,又要摒弃其重建礼仪秩序而采取的方式。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样的座次安排不符合儒家礼教“恭俭庄敬”的要求。 B . 《红楼梦》中,宝玉虽钟情黛玉,但在贾母安排下,最终娶的是宝钗,这显示出个人之身并非属于自己的“身非我有”的旧礼教特征。 C .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唐太宗“积德义”,《阿房宫赋》中,杜牧希望统治者“爱人”。二人同为君王着想,体现了消解个体自主性的忠孝观。 D . 《祝福》中,祥林嫂虽是被迫改嫁,但因违背了女子要守节的夫权,最终在鲁镇人的嘲笑、奚落中走向死亡,这是旧礼教天理吃人的表现。
    3. (3) 两则材料都是围绕礼教展开的,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II

    火柴的小女孩

    王溱

    ①她穿着打着补丁却又鲜艳无比的衣服,一看就是为舞台而做的;她手里的火柴盒比烟盒还要大,每一根都像小火炬,以便观众可以看清楚。她对这些道具谈不上满不满意,反正就演呗,生活哪一天不是在演?

    ②六一节会演家长也要出个节目,这个角色是学校老师指定要她演的,谁让她天生一张娃娃脸呢,其他家长嘛,过往的风霜雨雪全写在脸上,再来挑战这么稚嫩的角色显然太过牵强。这曾经也是她引以为傲的资本,不高却稳定的工资,没趣却也不累的工作,抹的是屈臣氏分不清牌子的护肤品,这么多年来时间倒也没怎么骚扰她,她就只管躲在蛋壳中孵着岁月,安安稳稳波澜不惊。但几天前一场同学会却搅乱了一切,把她的蛋壳狠狠敲开一条缝,焦虑和欲望从四面八方撑开裂缝,没多久就啪嗒一声碎成渣了。她一下失去了庇护,空气层层叠叠压得她窒息,一点点的风都足以让她汗毛竖起。

    ③罪魁祸首应该是以前天天被罚站的李圭,如今竟成了知名上市公司的CEO,开口闭口不是区块链就是中美贸易战,硬生生把同学会变成了高端经济论坛;成绩很差长得还不错的同桌阿兰,这会儿成了时尚代言人了,手挽LV挎包,脚蹬GUCCI凉鞋,明星同款露背裙,卡地亚钻戒,鲜红的双唇轻轻抖动着“传授”秘籍:女人哪,必须舍得为自己花钱,可别一不小心就活成廉价的女子;还有那个不声不响的田丽,她居然真的独自踩单车穿越了西藏某个无人区,一下成了名人,同学们都围着她带来的相册时不时发出惊叹;更可气的是当初跟自己争班长没争上的那个满脸雀斑的刘姗姗,从国外回来的,满嘴中文夹英语,偶尔叹息一下,又要上EMBA(即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又要上礼仪课,天天还要留意华尔街动态,忙啊,末了还要半开玩笑地说:有什么办法呢,这年头,不进则退,可不能被时代抛弃呀。

    ④被时代抛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曾经自己瞧不起的同龄人远远抛在身后。她忽然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道理,没钱没权活得不精致也就罢了,居然还不上进!这是最可怕的,曾经是优等生的她第一次觉得自己很穷,太穷了!哪方面都太穷了!

    ⑤她感到了饥寒交迫,是的,就像她扮演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漆黑的夜里,只能对着别人家窗户飘出来的烤火鸡味道茫然搓着双手。她的忍耐力显然没有小女孩那么好,才片刻就决定要把火柴擦燃,为什么不呢?火不就是拿来取暖的吗?

    ⑥她果断擦燃一根火柴,眼前顿时亮堂起来。她昂首阔步走进领导办公室,甩下一封辞职信说,这样半死不活的工作,明摆着就是温水煮青蛙,别耽误了老娘的前程!领导惊愕的表情在摇摇晃晃的火光下十分滑稽,她大笑着又擦燃了一根火柴,地点转换为太古汇奢侈品商店,这个她从来都是远远望着不曾踏足的地方,今天她要把所有的店都扫一遍,把所有的信用卡都刷爆,把自己彻彻底底变成一个身价百倍的女人。光鲜的衣服,闪亮的指甲,精致的妆容,果然让她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对,就是这种感觉,一种即将改变人生的感觉。她趁热打铁又擦燃了一根火柴,一鼓作气把积蓄都拿出来,给自己报了许多的班,英语的,口才的,礼仪的,插花的……怎么精致怎么来。好了,断舍离了,内外兼修了,剩下最重要的一根火柴,该是为自己的前程谋划了,她擦燃了最后一根火柴,却迟迟想不到自己到底可以做什么,这么多年的机关生活,自己只会送送文件,打打字,整理整理档案,别的好像啥也不会,从头学起显然也来不及了,眼看火柴很快就要燃尽,她越来越着急,越急就越想不出来,火光中渐渐浮现一张怨妇的脸,皱纹如藤蔓般蔓延,色斑像果子一样挂在藤蔓上,身体渐渐蜷缩,只留下一张犀利的嘴在喋喋不休咒骂着世间的不公。她吓坏了,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像是被谁拼命摇晃,一睁眼,却是女儿焦急的脸:妈妈,你怎么在这里睡着了?就快到你上场啦!

    ⑦她揉揉眼睛,自己就蜷在后台外边的走廊上,手上小火炬一样的火柴棒还在。她庆幸地摸着胸口长长吁了一口气。

    ⑧女儿好像不认识妈妈了,妈妈脸上那种沉迷未醒的表情,是她从来没有见过的。

    ⑨这时,妈妈幽幽地说了一句:相由心生啊。

    ⑩女儿一脸茫然,妈妈你说什么?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6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中“反正就演呗,生活哪一天不是在演”,写出了女主人公对虚假如戏的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妥协。 B . 第⑤段中“她感到了饥寒交迫”,是因为“她”在六一节会演时蜷在后台外边的走廊上睡着了而又饿又冷。 C . 第⑨段女主人公梦醒后念叨“相由心生”,梦境中的自己面貌衰老,这与她的内心欲望息息相关,暗示主旨。 D . 小说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题,既关联小说的基本情节,又与安徒生的经典童话同名,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冲动。
    2. (2) 关于文本的第③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该段是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罪魁祸首”“更可气”“‘传授’”等词语,表现出她嫉妒同学成功的心理。 B . 该段有关同桌阿兰的穿戴和言辞的描写,表明女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奢侈品的在意,揭示了她内心深处的上进心理。 C . 该段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几天前一场同学会却搅乱了一切”的具体展开,又引出了下文她在梦中划亮火柴所见内容。 D . 该段语言中英文夹杂,热词和口语并用,展现了人物形象,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凸显了小说的真实性。
    3. (3) 小说以梦境的形式虚构了一个“擦火柴”的情节,请结合文本简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二、名著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下列选项中,对《红楼梦》内容或解读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宝黛初见时,均生出似曾相识感,既照应前文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增添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又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的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B . 王熙凤初见黛玉,评价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几句话奉承了贾母,笼络了迎春众姐妹,但“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一语暗含对黛玉身份的轻视。 C . 小说细节丰富,耐人寻味。如元妃省亲,见到宝玉时,“揽于怀内”“抚其头颈”等动作,写出姐弟二人关系的亲厚;当太监启道“请驾回銮”时,元春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刻画了元春作为妃子的身不由己和作为长女的担当懂事。 D . 《红楼梦》前五回是小说的总纲。以“木石前盟”的神话点明宝黛关系,又通过冷子兴演说、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判案、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等情节,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贾府的主要人物,描写了贾府的环境,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贾府的结局。
三、古代诗文阅读(</strong><strong>39</strong><strong>分)</strong>
  • 4. 文言文阅读

    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 , 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贞观七年,太宗将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然而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谕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赐帛五十段。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侍中魏征进言曰:“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长叹息者六。’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令赐德参帛二十段。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

    1. (1)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申之以孝悌之义

      A . 人欲自照 B . 赵尝五战于秦 C . 本庐江王瑗之姬也 D .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B . 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C . 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D . 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宗”,指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鸿门宴》中刘邦,后世称其“汉高祖”,称的就是他的庙号。 B . “籍没”,指登记所有的财产,并对其没收。“籍”是登记的意思,和《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籍”意思相同。 C . “幸”,文中指君王到某处,后引申为宠幸。《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和《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字,都有“宠幸”之意。 D . “信”,在文中是“实在,的确”的意思,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和《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字意思相同。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

      ②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 (5) 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太宗采纳了哪些建议。
  • 5. 请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翻译成现代汉语。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九月三十日登城门东望凄然有感

    宋·陆游

    减尽腰围白尽头,经年作客向夔州。

    流离去国归无日,瘴疠侵人病过秋。

    菊蕊残时初把酒,雁行横处更登楼。

    蜀江朝暮东南注,我独胡为淹此留?

    1. (1) 请把“菊蕊残时初把酒,雁行横处更登楼”翻译成现代汉语。
    2. (2) 本诗与杜甫的《登高》同作于夔州,所抒发的感情也多有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 (2) 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先肯定了曾皙的志向,然后对子路的表现进行点评的两句是“”。
    3. (3) 杜牧《阿房宫赋》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一句写的是建筑面积之广,“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句写的是建筑物数量之多。可惜“”就成了焦土,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土崩瓦解,发人深省。
    4. (4)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提醒皇帝,想到身处高位会有危险,就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一样处于所有河流的下游而能容纳百川。
四、语言文字运用(</strong><strong>20</strong><strong>分)</strong>
  • 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叙事性作品中的情节发展,往往是与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相依相伴的,有时还要借助细节描写,若是胡编乱造,多数读者会不堪卒读

    ②唐敬宗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吐蕃、南诏等纷纷进犯,民不聊生。杜牧居安思危 , 写下了千古名篇《阿房宫赋》。

    ③搜查要细致严谨,找到有用的线索,需要我们调查人员在搜查过程中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和科学方法,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④去年以来,广州市循规蹈矩 , 推动林长制工作从去年的“全面建立”向今年的“全面见效”迈进,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

    ⑤纸质图书阅读历史悠久,数字化阅读方兴未艾。目前,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手机移动阅读成为主要形式。

    ⑥日前,“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爱国卫生月”便民服务活动、“公益电影进小区”等多姿多彩活动,在城区街道粉墨登场

    A . ①④⑥ B . ①③⑤ C . ②④⑤ D . ②③⑥
  •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76天后,于8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 B . 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目的在于向农村输送更多医疗卫生人才,补齐乡村医生队伍短板,进一步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C . 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通报,3名成年人在熊猫基地参观的时候有不文明的参观行为,禁止相关游客1年内不再进入熊猫基地参观。 D . 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于近日计划择机实施发射。
  • 10. 语言文字运用II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 )。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硬的石体,奇迹般地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么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高不及一米,却长势旺盛而又有活力 B . 它高不及一米,而且长势旺盛,有活力 C . 它长势旺盛,有活力,却高不及一米 D . 它长势旺盛,有活力,而且高不及一米
    2. (2) 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1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念白,是一项戏曲演员必须熟练掌握的表演功法,老戏班还有一句行话叫“千金念白四两唱”,可见,①。通常,越是着重强调的越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念白于戏曲初学者亦然。念白虽然像说话,②。它与日常说话的不同之处是,要求像“人的第二张面孔”一样配合着其他表演功法共同完成鲜明的角色塑造。在京剧中,③: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正剧类角色无论男女多用韵白;活泼的村姑、市井小民及出身蛮夷、番邦等轻松剧情的角色则多用京白;另有少数角色为了突出其性格特征或者强调地方色彩则用方言白。

五、写作(</strong><strong>60</strong><strong>分)</strong>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夸美纽斯)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拿来主义》)

    任何一个虚妄的判断,其原因若不是我们的感情,就一定是我们的无知。

    (爱尔维修)

    而今,我们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网络信息,这些信息能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更好地认识世界,但有时也会误导我们,给我们带来烦恼。

    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上述名言警句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迪,请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